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幻想文学深入拉美文学血液骨髓,同时又与西葡语文学汉译事业紧密相关,那我们何不为幻想文学做一套丛书呢?实际上这个想法很有些自找麻烦的意思,因为和前文提到的丛书相比,“幻想文学丛书”有着许多天然的争议点。首先是如何定义“幻想文学”的问题。幻想文学在很长时间里遭受到了评论界的漠视和鄙夷,认为它属于难登大雅之堂的类型文学。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出现了大量致力于研究幻想文学的论文和专著,以幻想文学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漫画等也层出不穷,二〇一二年甚至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幻想叙事文学、戏剧、电影、电视、漫画及电子游戏研讨会”。这一可喜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之一是,对“幻想文学”进行定义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研究者们从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定义“幻想文学”,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又没有任何一家理论具有十足的说服力。单举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问题: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尔维娜·奥坎波和比奥伊·卡萨雷斯于一九七七年选编的著名的《幻想文学选》(Antología de la literatura fantástica)收入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七十五篇幻想文学作品,其中还包括卡夫卡的两则短篇小说——三位编者均认为卡夫卡的许多作品是无可争议的幻想文学作品。然而在著名学者罗杰·凯卢瓦和托多罗夫看来,卡夫卡的作品绝不应被列入幻想文学之列。
关于第二个问题,展现西葡语幻想文学的全景及其发展脉络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西葡语文学,通过了解引发思考,通过思考进行学习,再借由学习促成反思。此外,在中国语境下,这样做还有另外一层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提及拉美文学,大多数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甚至逐渐走入了“拉美文学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不魔幻、不拉美”的误区。如何澄清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做法可能就是出版更多类型的拉美文学作品。除此之外,通过更全面地阅读不同时期的幻想文学作品,读者也应能更好地理解“幻想”只是这些作品的外皮,上文反复提及的“现实”才是真正的内核,这可能也就是为何在西班牙语原文中,无论是“幻想文学”(la literatura fantástica/lo fantástico)、“神奇现实”(lo real maravilloso)还是“魔幻现实主义”(el realismo mágico),其中的“幻想”“神奇”“魔幻”都只是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如果说“幻想”“神奇”“魔幻”意味着非现实,这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种心理暗示,仿佛在拉美的土地上出现的贫穷、饥饿、压迫等问题也都是幻想的、魔幻的、非现实的,这显然是种错误的认知。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丛书来“以魅祛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葡语国家的现实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