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麒麟 > 第40章 夜行人

第40章 夜行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天,赵敬亭讲了一段韩世忠和梁红玉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的书,讲得目眦尽裂,声泪俱下。一张嘴,风雨雷电,靡不肖真,舌头与牙齿比得上一整套吹打——波浪荡船声、波浪拍打礁石声、船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刀兵相接声、炮声、梁红玉敲鼓声、韩世忠怒骂声,如蜘蛛织网,巧妇织绣,简直人工之极致。在场听众恍如置身于数百年前的黄天荡,恨时同恨,快时同快,眼泪流到嘴巴里却不自知,咬碎了牙也咽进肚里,只恨不能化作韩世忠麾下一小卒,将金人杀个片甲不留。

    兴之所至,赵敬亭顺口道:“世上的忠臣良将,都是谪凡的神仙,一朝一代地往下投生转世。汉朝的李广、韩信,转世到唐代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宋代的岳飞、韩世忠,转世到大明就是袁崇焕、史可法。那些叛国降敌的奸臣,也能转世,比如董卓就转世成了安禄山,都是大胖子;高俅转世成了魏忠贤,恶贯满盈;最可恨的是宋江,转世成了李自成,而秦桧这个千古罪人,转世成了吴三桂——”

    “咳!咳!咳!”底下有人使劲咳嗽,对赵敬亭皱了皱眉。

    赵敬亭看了他一眼,白净的大圆脸盘,三缕细须,长眼睛薄嘴唇,双眉之间一颗大黑痣,认识的,乃是苏州评弹的领袖王周士。之前二人有矛盾,王周士恨他抢了生意,数次派人来茶馆捣乱,赵敬亭都隐忍了。不过最近不知怎的,王周士常来捧场,也不闹,就在底下静听,给的赏钱也多,有次直接扔了一两。

    这场书讲完后,观众嗟叹着离场。赵敬亭走下台子,来到王周士面前,拱手笑道:“王兄贵客,兄弟本事粗糙,老兄多指教。”王周士伸伸手,请赵敬亭坐在对面,要了一壶黄酒、一盘茴香豆,两人聊了起来。

    “赵兄,知道我刚才为什么咳嗽么?”

    “老兄怜惜之意。”

    “不错。”王周士往前探出身子,“老兄讲书的技艺,实在可谓无与伦比了。王某以前总排挤你,是我心眼儿小,见不得人好,惭愧。赵兄若不嫌弃,咱们交个朋友。”

    赵敬亭笑道:“咱们早该交个朋友了。”

    “既然是朋友,就要说心里话。”

    “洗耳恭听。”

    “赵兄,你讲书的法子,太凶险了。你每一段书,都暗有所指,说白了,就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而你射的影,骂的槐,又很浅白,无非是恨满人占了中国。金人算是满人的先祖了,你骂金兀术,就是骂多尔衮;你赞扬岳飞,就是赞扬袁崇焕。不是我聪明才有觉察,笨的听多了也能明白。刚才我咳嗽,就是怕你说出更了不得的话。这茶馆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难保没有想害你的——你这么个讲法,会引火烧身哪!”

    赵敬亭心里一热:“多谢老兄提醒。我何尝不知有危险,不过兄弟这个人,虽然做的是贱业,一辈子无所成就,但也不想混吃等死。”他看了看来来往往的茶客,“想讨好这些人,太容易了,每天讲讲《西游记》《金瓶梅》就够了,他们爱的不就是神鬼打架、男女交合那点子事儿么?可我有个志向,想说些不一样的,也不只是劝善惩恶,还要开化他们的心灵,知道什么叫廉耻,知道这模样,”他提了提辫子,“丑陋,明白这世道,不对劲。只有心里亮堂了,做人做事才有个奔头儿——”

    还没说完,王周士哈哈大笑:“老兄,你胡子都白了,还和孩子一样天真。老兄听我说,你这些想法对吗?当然对了!一千个对,一万个对!但是,不合时宜。你说书,我评弹,玩意儿虽不一样,但都是引车卖浆者流,咱们卖艺就好好卖艺,打磨本事,不要去想那些空洞无用的。街上的人,哪个不是混吃等死?这有错吗?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只能听听咱们的说唱解乏解闷儿,你指望他们听出来个一二三?还开化心灵,简直是缘木求鱼呀!”

    赵敬亭笑道:“只能说,咱们道不同了。”

    “道虽不同,不过咱们照样可以做朋友。老兄是说书的行家,讲什么,怎么讲,我哪敢指手画脚?只是担心老兄的安危,提醒两句。况且,老兄也要为别人考虑。”赵敬亭看看柜台后面的掌柜,正叼着烟管埋头噼里啪啦地打盘算:“他让你来说的?”

    王周士点头:“不出这两天,他会请老兄去别处营生,老兄帮衬得生意再好,他也不敢得罪朝廷。老兄若不改改说书的风格,怕没有茶馆能留你了。只要老兄肯收敛些,由我出面,全苏州的茶馆、酒楼,老兄随便选。”赵敬亭拱拱手:“王兄的好意,我心领了。”喝完酒,王周士告辞去了:“等有空了,来会馆听听兄弟的评弹,咱们要多走动走动。”

    吃过午饭,赵敬亭下午又说了一场,这次没有加那段忠臣奸臣转世的话,口技用得频繁,让他疲惫不堪,舌头被钳子拧过一般疼,腮帮子也僵僵的,喝了好些茶才缓过来些。看日头下去了,想着好几天没见陶铭心了,便换了身衣裳,前去三棵柳村。

    初春黄昏料峭,像是秋天的早上。出了城,看着抽了芽的柳树在远处绿烟似的飘摇,燕子一撇一撇地在青灰色的天上盘旋,他心情愉悦了许多。这个节气,勤劳的人家已经种下了一茬儿早稻,田间地头有些歇息的男女,轮流抽着旱烟,热烈地说笑。见赵敬亭经过,有认识他的,招呼他来坐,赵敬亭指指前方,表示有事,悠然去了。

    走了一程,已看到那三棵大柳树了,从田间小路上斜插过来一个人,骑着一头壮硕的驴子。离近了,发现这人脸上瘦削,肤色古铜,两只眼睛极为有神,射过来的目光如霹雳般,仿佛带着雷声,让人心生敬畏。更奇的是,他竟然没有留辫子,盘了个发髻,裹着一片红巾,长袍也不是当下的样式,斜襟宽袖,像是明朝的装束。

    赵敬亭有些不自在,闪在路边,让他过去。那汉子控住驴,用锐利的眼神扫了赵敬亭一下,轻轻地说:“你快了。”而后嗒嗒地走了。赵敬亭愣了片刻,“你快了”,快什么了?那个人的声音像是从蒸笼里冒出来的,裹着水汽,“也许是我听错了。”不过他还是有些不舒服,想起王周士今天的劝告,隐隐有些不安。看着那驴那人越来越小,在三棵柳树前一拐,去往别的村了。

    在树下发了会儿呆,赵敬亭转身往东走,来到阿难家。阿难喜出望外,热情地请他进屋:“刚摆下碗筷,先生一起吃。”英娥出来礼见了,让儿子小米糕磕了头:“他第一次见先生。”赵敬亭摸摸身上:“哟,没带见面礼。”摘下手腕上一串楠木念珠,套在他脖子上,“也不是什么好料子,戴着玩罢。”

    阿难给赵敬亭斟满酒:“实在没想到先生过来,酒粗了些,先生恕罪。”赵敬亭喝了杯酒,正色道:“我来,是有句话要问你。你还想拜我为师吗?”阿难惊喜道:“当然想!”赵敬亭扭转身子,挺直了腰板端坐,阿难会意,连忙跪下插烛似的拜了四拜。赵敬亭扶他起来,拍拍他的肩膀:“好孩子,以后我就是你师父,你就是我徒弟。”

    阿难激动不已:“先生为什么之前不收我,现在却收我了?”赵敬亭道:“都是时机使然。时机到了,不用徒弟找师父,师父会来找徒弟。我快要离开苏州了,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收下你,全了你的心愿,也全了我的心愿。之前不收你,是不知道你是否真的爱说书这一行,一时兴起的人太多了,这几年冷眼看下来,你确实是块好坯子。”

    “可是,我也没上台说过书,只是作些小说罢了。”

    “差不多的。”赵敬亭笑道,“我说书,你写小说,差不多的。”他指着一碗粉蒸肉,又指着一碗炒肉,“我是这个,你是这个,用的都是猪肉,做出来的味儿不一样而已。你之前给我看的几篇小说,很好,不差于李笠翁。”阿难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多谢师父夸奖,但我还是想学说书,还想学口技。”

    “恐怕,”赵敬亭微微叹了口气,“来不及了,说书的能耐,没个十年八年,传不成。我怕不能教你这门技艺了,收你为徒,是想把另一件大事传下去。”阿难有些失望,又有新的期待:“另一件大事?什么事?”赵敬亭道:“我先考考你的学问。你知道‘崔杼弑其君’的典故么?”

    阿难笑道:“这是《左传》的典故。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崔杼弑君作乱,齐大史如实记录此事,被崔杼处死,之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录,相继被崔杼杀害,齐大史最小的弟弟依然秉笔直书,崔杼才怕了,接受了现实。”赵敬亭满意地点点头:“这个故事还有个后续,有个南史氏听说齐大史都死了,也要奔去齐国记录这段史实,发现齐大史最小的弟弟写下来了,才放心地去了。”

    阿难不明白赵敬亭为何要讲这个典故,等他解释。赵敬亭说,他不仅是个说书艺人。这些年,他周游各地,身上另有使命,便是记录各地发生的奇闻异事,偶尔调查一些悬案,有时编成书说给大家听,有时只存在自己心里。记录的,都是见不得光的事,是正史不载的事,可以理解为私史。做他这种事的,在古代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钩人”——钩沉逸事的意思,后来也叫“夜行人”。

    “在齐大史、南史氏的时代,天下纷争,留下的史料还算真。可从秦始皇后,史官记录历史多受到皇帝左右,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颠倒黑白,曲解粉饰,以致正史中多有舛误。所以才需要我们这种人,写正史不载之事,为后人留下一份凭据。始皇帝焚书坑儒后,钩人代代相传,魏晋时的张华,唐朝时的杜环、段成式,中间还有无数先贤。多年前,我一位学艺的师父,将这份使命传给了我——如今,我传给你。”说完,赵敬亭从腰带里翻出一块黑色的、比铜钱略大的玉玦,递给阿难,“这玉玦传了上千年,乃钩人的信物,以后时机合适了,你也要挑选合适的人,传下去。”

    阿难接过来,细看,玉玦躺在手中如一大滴新研出来的墨水,光润可爱:“钩人……夜行人……师父,我不是很明白……”赵敬亭看看屋外,已经大黑了,笑道:“今晚我住在你家,好好跟你聊聊天,如何?”阿难忙道:“徒弟求之不得!”

    师徒二人聊了个通宵。天亮后,赵敬亭打了个哈欠,伸伸懒腰,眼睛里全是血丝:“年纪大了,熬不得夜,这辈子,还没对着一个人说过这么多话。”阿难却精神昂扬:“师父一晚上说了两千年的事,真是如梦如幻。我想,唐朝时的那个钩人——杜环,若真是不死的人,现在在哪里呢?”

    “万人如海一身藏,哪里不是安身处?或许,我已经见过他了。他提醒我,是时候有个交代了。不过,我是不相信长生不死这回事的,杜环的事迹,多是传说。”赵敬亭道,“我留下不少说书的底本,还有些手稿,放在茶馆的一只竹箱里,万一我出了事,你自己去拿。”阿难疑惑道:“师父能出什么事?”赵敬亭没言语。

    英娥端上早饭来,师徒二人正吃着,何姑一头大汗地跑进来:“二叔叔也在这呢,出事了!你大哥被官差抓走了!”赵敬亭和阿难齐呼:“怎么回事?”何姑哭道:“昨晚的事,肯定被人告发了!”

    何姑说,昨晚夜深,有人在外面急急敲门,一开,是娄禹民和四五个不认识的,一个个提着刀剑,面黄肌瘦的。陶铭心赶紧让他们进来,娄禹民等见七娘和素云的神位前有些糕点,抓起来就吃。何姑端来一锅冷饭,他们也狼吞虎咽地吃光了,这才有力气说话。

    乾隆六十大寿,八卦教在京城造反时,娄禹民在通州领着一些教徒等待接应,事败后,立即解散。娄禹民日夜兼程回到苏州,收拾了细软,书店也不要了,领着全家躲入藏鼎山。果不其然,很快他就遭到官府通缉。在藏鼎山避祸的八卦教教徒足有四五十人,如今已经断粮好些天,天天抓老鼠吃。他的两个哥哥尧民和舜民,要学伯夷叔齐,在山上找野菜吃,中了毒,都死了。娄禹民走投无路,只好冒险下山,来陶家求粮。

    陶铭心虽憎恨娄禹民算计自己,但看他穷途末路的样子,心有不忍,让何姑将家中的米面都送给他,娄禹民不敢久留,正要离开时,扈老三却堵住了大门。原来,他夜巡时发现了娄禹民一行,心生怀疑,尾随来到陶家,隔墙听了几句,得知是娄禹民——全国通缉的逆党,心里狂喜,来不及叫人,幸亏身上带了刀,便守在陶家门口。

    狭路相逢,陶铭心拿出所有的银子贿赂老三,老三不稀罕,一心要拿住反贼去官府请功。不消多话,两边动了手。娄禹民带来的人身体虚弱,打不过立功心切的扈老三,个个重伤。娄禹民情急之下,从怀中掏出一柄西洋手铳,朝着老三就是一枪,老三胸口中弹,狂叫一声倒地,挣扎几下便死了。

    何姑在屋里抱着莲香躲在窗户后面,吓得直哆嗦。陶铭心慌了:“杀了保正,这可怎么好……”娄禹民道:“这狗杂碎早该死了,尸体我来处理,你们咬定不知道就行了。”和几个手下抬起老三的尸体还有粮食,匆匆消失在夜幕中。

    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邻里也听到了,老三又嚷嚷反贼逆党的话,隔壁的李婆为求赏金,一大早便去报了官。长洲知县病重着,宋好问如今兼管长洲和元和两县的事务,立刻派周巡检抓走了陶铭心。

    赵敬亭冷静地想了想,问何姑:“打斗时,邻居在墙头看到了?”何姑道:“昨晚没月亮,院子里黑灯瞎火的,我也没敢瞧,但邻家肯定是听到了。”赵敬亭道:“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管保把大哥救回来。”何姑问他有什么办法,赵敬亭神秘一笑。阿难缠着要一起去衙门,赵敬亭拗不过他,只叮嘱:“一会儿我说话时,你千万别插嘴。”阿难点头答应了。

    来到县衙门口,赵敬亭和阿难轮流抡起鼓槌,砸得鸣冤鼓震天响。公差把他俩带进公堂,宋好问正在审问陶铭心,李婆在旁作证,见赵敬亭和阿难进来,宋好问脸上很是不快,命他俩跪下言事。阿难冷笑道:“姓宋的,当年是谁要认我做爹,求我指点来着?”宋好问涨红了面皮,命皂隶打阿难板子。

    赵敬亭喊了声“慢着”,上前拱了拱手:“贤侄,还认得二伯伯么?”宋好问一拍惊堂木:“公堂之上,别攀亲戚!赵敬亭,这不关你的事,你来做什么?别以为仗着你和先父有点交情,本官就会徇私枉法。”他指指陶铭心,“想和本官攀关系,看看这位!”

    赵敬亭笑道:“我不是来求情的,我是来认罪的。”宋好问皱起眉头:“你认什么罪?”赵敬亭道:“我认陶铭心的罪,扈老三,是我杀的。”陶铭心大惊:“老二,你瞎说什么?这不关你的事!”宋好问笑了:“有趣,原来是你杀的,那倒省事了,你交代吧,把扈老三的尸体藏在哪儿了?”

    赵敬亭不答,扭头先问跪在地上的李婆:“你这婆子,昨晚陶家发生的事,你是看到了,还是听到了?”李婆仰着个脖子:“打打杀杀的,我哪敢看?但听得一清二楚!又是刀剑,又是放炮,一大堆人嚷嚷,扈老三还骂反贼——老三的声音我熟得很,能有假么!”赵敬亭仰头大笑:“你这婆娘,凭着一双耳朵就告人吗?”

    宋好问又一拍惊堂木:“赵敬亭!你不要在这里打岔,不光她听得清楚,其他邻家也听见了,你刚才都认罪了,现在还不老实招供!要本官上刑么?”赵敬亭笑道:“大人误会了,我刚才说是我杀了扈老三,意思是我用嘴杀的他,可没真杀他。”

    所有人都糊涂了,陶铭心盯着他:“老二,你在说什么?”宋好问也烦躁道:“你再胡言乱语,本官就不客气了!”赵敬亭示意陶铭心不要说话,昂首道:“大人,昨晚没什么反贼来我大哥家,也没打架,更没开枪——昨晚,是我在我大哥家说书耍呢!”宋好问呸了一声:“放屁!你说书,和杀扈老三有什么关系?”

    赵敬亭冷笑道:“我说书,就是杀扈老三呢!”说完,他从腰里拔出折扇,啪嗒打开,遮住嘴巴,咳一咳嗓子,开始施展口技的绝技。一时间,喧闹沸腾,刀剑碰撞的乒乓声,老三怒骂声,陶铭心和阿难私语声,中间还夹杂了一声枪响,众声交错,惟妙惟肖,硬是凭着一张嘴巴,把昨晚陶家的情形演绎了出来。大堂上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干瞪眼,仿若置身在昨晚的陶家,听得入了神。

    赵敬亭合上折扇,指着李婆叱问:“婆子,跟你昨晚听到的可有一丝不对?”李婆不知是恐惧还是惊奇,颤抖着说:“啊……是……”陶铭心惊愕地望着赵敬亭,阿难眼睛里溢满钦敬的神采:“师父,师父!”怔了好一会儿,宋好问呵斥那婆子:“你到底看没看见!”李婆带着哭腔道:“大人,都放炮了,我哪里敢看?都是听到的呀!”

    宋好问又问公差:“找到扈老三的尸体没有?”公差回道:“家里说他一晚上没回,找遍了村子,也没发现尸体。”阿难叫道:“断命案,死要见尸。没有尸体,不能诬赖人!我师父解释了,只是说书玩耍,把老三编进了书里,说了场反贼大案,让邻家误以为真——要怪只能怪我师父技艺太高超了。”

    宋好问气得嗓子眼儿里咕噜咕噜响,当下无凭无据,只得释放了陶铭心,命他和赵敬亭不准离开苏州,等找到了扈老三的尸体,再行处置。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