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科举年&竞争对手
姜朝的科举和秦门在现代所学的一样, 都是三年举行一次,但姜朝这个架空朝代的科举的整体流程比起秦门在自己时代所知晓的要显得简单很多。
考试总共分三场,第一场在地方上考, 叫解试, 考考生的基础,第二场让通过解试的考生们都到都城来考,由礼部统一命卷批卷,叫省试,最后一场则在皇宫内考,由皇帝出题并主持排名, 叫殿试。
流程简单但题目却十分刁钻,并且因为他们姜朝的圣人陛下是猎户出身, 在打天下的阶段也没读过几本书, 出题的时候就格外的天马行空, 一点也不按照传统科举考试的“考纲”来,据说上次科举殿试,人家直接从案台上拿起一本奏折就当做考题,要考生们看完后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惊呆了当时陪在他身边的若干大臣。
而圣人的这一做法也导致姜朝的科举考试出题越来越灵活随性,除了地方上的考试还比较传统按照考纲来之外,到了第二阶段的省试, 考官也不按照“考纲”出题了, 考生也不按照“模板”答题了, 双方一起放飞自我_(:з」∠)_
这种兼具传统与创新的考试模式造成的就是两个现象——
其一,是一到科举年,都城就陷入了人口大爆炸时期,导致都城的物价大幅度上涨。
整整两场科举考试都是在都城举行, 加上考虑到古代交通的不便利,为了不错过三年一次的考试,很多考生都是提前三个月甚至提前半年时间就从家乡出发,就为了能早一点来到都城,不错过科举考试。
于是刚过完年、才出了正月,参加这一年秋天举办的省考的考生们就陆陆续续抵达了都城,认亲的认亲、租房子的租房子、住客栈的住客栈,以至于秦门在今年年初就被告知今年的铺子和后面院子的租金都要涨。
这是一个令人肉痛的消息。
但伴随着这个消息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今年恰逢科举年,各地士子齐聚都城,根据往年的数据,今年都城的士子,每十个人里面就能有三个。但因为这六年来两届科考的省试和殿试考题都过于灵活,不再拘泥于四书+五经,考官们全凭自己的喜好出题,考生也笑称自己怕是只能全凭运气答题……”
过年后的第一次晋江文学城高层会议上,出版社、艺人部、杂志社之中的骨干成员纷纷参与,大家此刻正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秦门为接下来这一年定下一个大致的目标和方向,并开始思考这一年要做的事情。
——凡事在做之前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和可以实施的计划,这是秦门从现代带过来并希望手下人能够培养好的一种习惯。
介绍完众人都知道的大背景,秦门开始引导大家对市场做出预测和简单判断:
“……如此一来,考生们会选择在考前潜心学习认真看书的可能性就降低,而选择在都城寻找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用以赚日常生活费和返乡的路费、以及选择尽情在都城里玩乐的几率就必定要增大。”
他放下手中那几张记录着他从端王小世子那里问来的都城人口数和今年科举考试参加士子人数的纸,用鼓励的目光看向他的伙伴们。
“一群读书人,能够在都城找到的临时工作能有哪些?”
抄书、做账房、去各府里给各位小郎君小娘子当开蒙先生……
还有呢?
“还可以当供稿人!”杂志社的编辑们眼前一亮,双手紧握,跃跃欲试。
“那么一群文人墨客,在都城又能够玩些什么呢?”
参加科举的考生都抱着高中入朝为官的心思,自然要重视自己的名声——那他们就不可能去妓院赌坊。
不去那里,剩下的不就那么几个去处吗?
“届时,酒楼里会坐满了来听说书的文人,书斋里会出现一堆来买话本杂志的学子,大街小巷都会充斥着这群人的身影,而诸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去到我们合作的酒楼听我们的艺人讲我们的故事!让他们心甘情愿去书斋买我们的话本和我们的杂志!”
秦门故意在“我们的”三个字上面加了重音,在场所有人瞬间明白了他言语里的暗示。
他们仿佛想到了什么,一群人眼中冒火,牙齿上下磨得嘎吱响,一脸气愤和破釜沉舟的模样。
而他们之所以会是这样一种表情,是因为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晋江文学城一家独大的局面了,如今的晋江文学城已经拥有了几个厉害的竞争对手。
……
……
秦门利用说书人、供稿人和杂志循环合作以牟利,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一跃成为了都城的名人。
一开始,晋江文学城的小打小闹显然没有被都城上下的商人们放在眼里,但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在都城站稳脚跟的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商人眼中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
有的商人选择了与秦门合作一起赚钱,互利互惠,当然也有的商人觉得自己有资本有关系,连一个十几岁的黄毛小子都能成功,那经验丰富如他们,完全可以独立赚这笔钱。
于是他们便仿照晋江文学城的模式开了一家全新的文学城。
有这种想法的商人不在少数,所以就在去年,都城里陆陆续续出现了五六家与晋江文学城类似的“文学城”,他们学着晋江的运营模式,也在都城招兵买马,招说书人、招供稿人、找书斋合作印刷出话本,并学着秦门的手段通过给商家宣传新品的方式收广告费。
市场就这么大,突然间冒出了几家学着晋江文学城开起来的铺子,自然也就分走了原本属于晋江的部分生意,这引来了秦门手底下三个部门成员的不满。
“这主意明明是我师父想的!他们,他们这是偷别人的东西!”头一回被一家酒楼的老板退了手底下的说书先生的小五气得跳脚。
不仅他的艺人部如此,其他部门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群人也因此为之义愤填膺。
而这几家竞争对手里,对晋江影响最大也是其中实力最强的要数其中一家叫墨语阁的——
因为这家墨语阁不仅仅是抢走了一部分与晋江文学城有合作的商人们,还在上个月趁着三大部门过年放假,很不讲职业道德的在大家放松警惕的时候出重金挖走了秦门手底下一批已经培养好了的签约作者和签约艺人(说书人),害得这个月刚收到消息的他们手忙脚乱。
他们纷纷来找秦门告状,希望作为领头羊的他可以出主意给那家叫墨语阁的铺子一个教训,但秦门其实并没有要打压这些新晋同行的打算。
先不说他的老朋友、方氏菜馆的老板方长过年时特地来提醒他,这家墨语阁背后有某位朝中高官的支持,背景实力雄厚,如今的他根本干不动,就单纯从秦门本人来讲,他也早就清楚这个娱乐市场是不可能被他一家垄断的,也乐得见到这种有竞争的场景出现。
秦门清楚,想要这个世界的娱乐事业能够不断蓬勃发展,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必不可少。这就跟老师总会给班上的尖子生看年级排名和年级里的优秀生成绩是一个道理——
当你一直是班里的第一时,你容易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幻觉,一旦没有目标,人就会松懈下去,最后成绩定格不再进步。唯有当你知道你的身后有人对你紧追不放,你的前面还有更厉害的人,你才会有冲劲要往前跑。
“养狼计划”有它存在的意义。
这不,他连那些鼓动人心的话都不用说,仅仅是暗示一下几个部门的人“我们有竞争对手哦”就立刻勾起了这群人的斗志。
“嘭”的一声,小五双手拍桌,从座位上站起来道:“绝对不能让墨语阁再一次抢走我们的人!”
几个编辑也双手紧握,用力地点头。
一群人跃跃欲试,秦门照惯例给大家再一次画了个大饼——
“所以今年不仅仅是科举年,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关键的一年!这次全国各地的考生都会汇聚到这里,若是我们能签下他们作为签约作者、作为编辑,并且让他们爱上我们的杂志、我们的话本和我们的说书,我们想了两年的到各地开分店的计划就有了实施的可能!”
“是否能压过墨语阁,是否能把《雅俗》、把我们的话本卖到全国各地,是否能达成当初我们与艺人们承诺的‘全国巡回说书’,成败就看这一年的了!”
……
也许秦门在对这个时代的了解程度上比其他人都差很多,以至于他的计划总会在实施过程中遭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成熟的娱乐人,他对于整个娱乐市场的趋势把握显然要比这个时代才刚开始摸索这条路的同行们强上百倍。
两个月后,都城里的参加科举的考生们已经多到了快要溢出来的地步了,客栈们全都住满,都城有房产的百姓们也看到了商机,纷纷把家中的空房腾出来租给学子。
抵达都城并安置下来的学子们显然如同秦门想的那样,除了保持每日固定的时间学习之外,昂中羞涩的开始四下里找起了工作,无所事事的则往酒楼茶馆书斋里跑。
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的晋江文学城立刻做出了反应——
《雅俗》在这一月打出“专为远方客人出的特刊”的旗号,除了每月必出的一期《雅俗》外,额外还加出了一册《雅俗——致游子》的特刊。
特刊内容是编辑们和秦门共同专门为外地士子来都城准备的,里面贴心地提供了包括在都城水土不服的治疗土方子、有关尽快怎样适应都城生活的都城外乡人深度访谈、到都城必去的地点和必吃的美食在内的各种外乡士子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情,此特刊一经上架出售,就被外地学子抢购一空。
秦门直接管辖的出版社则借此在《雅俗》上刊登了一则通知,表示此后一直到科举前,每月的十五日晋江文学城出版社都会在珈蓝寺召开文会,届时会有不少本地士子参加,也欢迎各地士子前来共同以文会友,当然下方还附了一张长期招聘签约作者的广告_(:з」∠)_
这一举赢得了不少外乡士子的心——来到异乡,人生地不熟,可不最想有个能交到当地朋友的地方吗?
看似在这之中不知道该干什么的艺人部在小五的策划下,说服了卖早茶的茶馆和早点摊的老板,在这些铺子里专为说书人设了个位置,聘晋江的签约说书人们在早上给众食客(尤其是不会做饭只能到外面掏钱吃早点的外乡士子)说书。
神奇又让人猜不到后续发展的故事让外乡来的食客们听得意犹未尽,说书人们见势顺带就宣传了一波自己中午晚上“坐班”的酒楼,强势地为自己又拉了一批客人。
等其他同行反应过来的时候,因为科举年而多出来的这一块“肉”显然已经被晋江给吞了大半,他们再想要抢也来不及了。
无声无息之间,晋江文学城仿佛在向同行的其他人暗示着它“你亲爹就是你亲爹”的大佬气场,气得原本就把它当做对手的墨香阁的老板砸了不少的茶碗。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杀人父母者,人必杀之!”
“秦关之!这事儿咱还没完!”
那个下巴尖得像是可以戳死人的墨香阁老板独坐在屋内瞪大了眼睛,面露凶狠之色。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