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两位青年才俊, 年齿相仿, 容貌来说, 两人长得不相上下。
而萧平是刚刚出孝还朝,张昭自取为榜眼, 后为郭氏选为乘龙快婿,至今,那是平步青云, 其留在刑部,表现上佳, 到如今已经升为侍御史,将来更是前途无亮。
两个人,一个是类周不疑的弟子,一个是锐利上进的寒门士子, 虽说都是寒门, 寒门与寒门也总有不同。
至少对于周不疑的弟子,萧平, 人人对他的称赞都是有周不疑之风。
周不疑,那是大魏乾清一朝, 十余年的首相,大魏一朝, 如他一般受百官伏首, 君臣同信的人, 他为首创。
一个有周不疑作风的人, 将来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周不疑?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
当然萧平的来历, 也是为人所称道的,这一个啊,初初不过一个想要爬上乾清女帝床榻的人,乾清女帝够大气,直接将人弄成了周不疑的弟子,想要他成为大魏的栋梁,改变他的命运。
而萧平也确实是争气,拜周不疑为师没有几年,参加科考成绩名列前茅。
如今的大魏,以科举出仕者,皆是人中龙凤,大魏每年参加科考的人有多少,最后取中的又有多少?
“两位都想去,去了东倭,你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曹恒没有出声,墨问笑笑地问了。
萧平本欲张口,结果张昭已经抢先一步张口,“令东倭俯首称臣。”
曹恒看了张昭一眼,萧平却不紧不慢地道:“称不称臣是其次,知道大魏不可犯,与大魏赔罪,抚恤大魏死于朝手中的将士便可。”
这一点上,至少大魏眼下的重臣们都是同意这一点的,秦无更是直接地道:“大魏要的从来不是虚名,而是实际,杀我们的将士 ,必叫他们从十倍奉还,还得让他们都老老老实实地给我们大魏赔礼道歉,更要赔偿我们死去的将士,这样无可挽回的损失。”
杨修道:“山高水远的,他们称不称臣又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一句虚话。”
张昭道:“既可让他们与我们大魏赔礼道歉,又能让他们对大魏俯首称臣岂不是更好?”
说到这里与曹恒作了一揖,“大魏能得到更多,为何不要更多。”
“人忌于贪,与国相交更是。”没想到第一个表示不同意这个想法的人竟然会是荀顗,荀顗皱着眉头看向张昭,“大魏要的是一个公道,要的是他国不敢再轻犯大魏,至于一个虚名,所谓称不称臣又有何妨,没有他国称臣,大魏强大,照样是无人敢犯。”
张昭道:“荀中书令所言,下官明白,明白也还是想问,大魏明明能够更多,为何却要退而求其次?”
荀顗道:“与东倭一战,大魏有死去的将士,东倭同样也有。将士夺下了东倭的城池,吓得东倭的兵马回援。大魏的将士没有趁机长驱直入,灭东倭一国,你知是为何?”
提到了扬州水军出动,都杀到东倭境内了,吓得东倭一国战战兢兢,急召之前跟他们打得如火如荼的东倭水军立刻回援,大魏水军一再设伏却没有想过要继续攻略他们的城池,大魏是没有这个能力吗?
张昭被问着也道:“下官亦是不解,荀中书令若能指点迷津,下官感激不尽。”
这样的装糊涂的,墨问半眯起了眼睛,萧平温和一笑,当日能写出叫群臣上下认同的文章的人,怎么可能会连这点见识都没有,装得啊,太过了!
这一点没有人会点醒张昭,而荀顗这个时候也出声回答,“大魏自先帝以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今日若非东倭欺人太甚,劫我大魏船只,杀我大魏将士,这一战就不会开始。但是,要给他们一个教训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要灭了东倭。连车师后国趁先帝驾崩,新帝继位而国不宁时,陛下出兵,尚且念及车师后国的臣民,只卫大魏国土。东倭亦然!”
荀顗说到这里,显然是十分认可曹恒这样的做法的,张昭道:“但是,车师后国之后,又来了一个东倭,显然大魏以和为贵,不愿兴刀戈,并没有解决大魏的困境。”
“依你之见,那要怎样才能解决了大魏的困境。”张昭这个时候露出了爪子,倒是让一群刚刚暗里觉得他装得太过的人,都露出了一抹笑容。
曹恒听了那么久,终于是提问出声,颇是想听听张昭有什么新想法的意思。
“开疆辟土,所大魏国威。”张昭算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了,说来说去,他是主战的,而且并非只主于一战,更是主战于大魏开疆辟土。
下面的人听着张昭说的话口气那么大,皆是哗然,连连与曹恒道:“陛下,不可啊,妄动刀兵,这是要大魏再陷战火,恐民不聊生啊!”
“百姓受苦多年,先帝从前要一统天下,尚且要休养生息才以出战,那这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长治久安。”
七嘴八舌的,那都表示反对的,曹恒有一下没有一下地敲在案上,张昭果断地跟这些人吵了起来,“今非昔比,从前的大魏是要休养生息,然经大魏昭宁,乾清一朝,国富民强,不趁此时开疆辟土,东倭这等小国也敢犯大魏,杀大魏的将士,如何可行?”
“笑话,大魏才太平几年,穷兵黩武,你这是想毁大魏的江山!”
这一句说出来,曹恒注意看着张昭的表情,张昭一副一片好心没人懂的样子,怼了一句道:“我一心为大魏,却成了想毁了大魏?”
如此委屈的样子,曹恒依然没有表情,看着别的人怎么怼的张昭,这个时候的萧平轻声地道:“多生战事,吃亏受罪的只能是百姓。大魏自先帝励精图治,蒸蒸日上,国富民强不假,也不等于可任由我们挥霍。”
“在先帝打好的基础上,我们明明可以再进一步,为何诸位都只想原地不动?”张昭不解之极地询问,萧平道:“因为人心思安。战事一起,死伤无数,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或是身边的人亲朋好友在战争能活下来,他们现在的家园,不会让战火给毁了。”
“大魏兵强马壮,战事一起,并不在大魏。”张昭这样避开了萧平的问题,战事在大魏内,那也就罢了,不在大魏之内,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他国的百姓就不是百姓?而且,远行出征,你道将士战死于异国他乡,只为了占据他国的国土,士气何在?民心何在?”萧平对张昭那一副他国之人,死了就死了,全然无须放在心上的样子,十分的不认同。
张昭看着萧平道:“开疆辟土,必有死伤,你是妇人之仁。”
“此言,似是在说朕?”曹恒突然接过了一句地反问,众人听着萧平和张昭争执,脑子也是跟着飞转的,越转吧,那天枰就不断地变化。
曹恒冒出那么一句,张昭本来说得挺高兴的,被曹恒丢出了这一句,刚要辩解一二,曹恒又继续丢了一句,“似也是在说先帝。”
这一下张昭跪了下来,“陛下,臣无此意。”
“妇人之仁,何谓妇人之仁?”曹恒就好像根本没有听到张昭的话,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张昭道:“陛下……”
曹恒道:“如项羽一般,不错,都说他因妇人之仁而失了江山,实际是确实如此?”
并没有听张昭的话,而是继续地问出这个问题,张昭摇了摇头,曹恒道:“朕以为,能叫那么多人为你的文章动容的你,虽然存着戾气,这么多年磨砺下来,你也会变了,这一次,朕本也属意你的出使,如今朕决定了,萧平,萧霁月,出使东倭。”
“诺!”萧平与曹恒作一揖,一丝犹豫都没有地应下了。
曹恒站了起来,头也不回地走了,“恭送陛下。”
眼见曹恒一走,众人相送,张昭跪着还没起来,陆续地等着一个又一个的人走了,张昭抬起头看着曹恒离去的方向,闪烁一道危险,曹恒……
萧平出使东倭定下来了,其余的事情要怎么安排,下头的人自是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曹恒单独召见了一回萧平,“虽说派你出使,你此去扬州不用急,比起我们想要尽快解决两国陈兵一事,东倭会比我们更急。”
大魏打了胜仗,东倭是损失惨重,虽说大魏的兵马已经退回了大魏境内,但那三军严阵以待的架式,似是在无声地宣告,等着随时随地就要动手攻打东倭的样子。
东倭吃了那么大的亏,心里七上八下着,自然更急着要跟大魏会面,探清虚实。
“臣明白。”萧平作一揖,作为战胜国,用不着急急的出使,此去扬州是要让他多了解东倭的情况,了解了,出使时他更知道怎么为大魏争取更多的好处。
曹恒道:“朕想让张昭陪你一起去。”
对此萧平似乎没有任何的意外,与曹恒作一揖,“臣无异。”
曹恒道:“都说你有左仆射之风,朕很希望你真的能如左仆射一般。”
这一份希望半点没有掺假,萧平正色道:“臣不敢与先生相比。”
“但朕希望朕有母皇那样的幸运,能得左仆射那样的人才相辅。”曹恒道破的是自己的希望,萧平恭敬地道:“臣会努力。”
努力成为周不疑那样的人,一生忠于大魏,为大魏安乐太平尽得一分心。
萧平得了曹恒的提前提醒,在一行使团里看到了张昭并不以为然,他为主,张昭为副,无论先前他们的之间的想法有多少的差距,主副之分,既是代表了前行所做的态度。
至于一行前往扬州该做什么,怎么做,萧平大致有数。
曹恒的肚子也是越来越大,眼看临盆在即,虽说这样的事不是第一回 了,下面的人还是免不了紧张。
闲下来时曹恒还能想想肚子里这个是不是女孩,扬州的事一出来,曹恒再也没有功夫纠结于此。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曹恒估算了时间,萧平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扬州,同时,东倭的求和书和使臣一同到了扬州,曹恒同样收到了消息。
收到消息了啊,曹恒一副尽将此事交给萧平处理的态度,想着眼下两国的战事算是暂时停下了,打不打,得看谈得怎么样。
扬州里两国使臣会面时,曹恒阵痛发作,一回两回的,曹恒虽然能忍依然还是会觉得很痛。
这会儿只有一个念头,这一胎一定要是个女儿,只要是女儿,她绝对不会再生了。
“陛下。”曹恒这次是大半夜的痛,身侧的夏侯珉反应敏锐,她才一动,人已经醒了,急忙地唤了曹恒一声。
“去,唤太医来。”曹恒虽然痛得厉害,还是不紧不慢地吩咐夏侯珉一声,夏侯珉一下子反应过来,想要起身,踉跄地跌下了榻,曹恒见他那紧张的样子忍不住地道:“别紧张,又不是第一回 。”
“不,陛下你别动,我马上去叫太医。”说着人那是急急地往外跑,果断不能让曹恒久等。
曹恒连着吸了几口气,而这会儿宫女也都涌了进来,张灯的张灯,给曹恒准备吃食的就准备吃食。
平娘年纪大了,觉睡得更少了,听到动静人已经往厨下去给曹恒备吃的,吃好了,人有力气,孩子生得就会更快一点,平娘是一心一意地惦记着曹恒的人,盼着曹恒平平安安。
曹恒一口口吃着东西,对于一个个急急给她号脉,还有稳婆,曹恒捉住夏侯珉的手,指甲都掐进去了,夏侯珉是连吭都不吭一声。
“这一次,一定是个女儿的对不对。”曹恒从牙缝里挤出这一句问。
“一定是,一定是的。可是陛下,无论是男是女,这一胎之后,咱们还是不生了。若是我能生,陛下想要几个都可以,陛下生,陛下太辛苦了。”夏侯珉看着曹恒那满头的汗,还有怀胎十月以来,曹恒吃的苦,那样坐立难安的样子,夏侯珉是真心疼,巴不得自己能替了曹恒。
曹恒看了夏侯珉一眼,夏侯珉呐,心心念念的都是她,若不是孩子帮不了曹恒生,他怕是连生孩子都替了曹恒。
“所以,一定要是女儿。”是女儿,她就绝对不会再生。
曹恒这未尽之言,夏侯珉是一清二楚,免不得也跟曹恒一样,盼着这是个女儿,如此,再也不用担心了。
“开了四指了,殿下,还请殿下离开。”那头稳婆看曹恒的状态不错,时间也差不多了,果断地请人,让夏侯珉赶紧的出去。
“我不走。”夏侯珉毫不犹豫地拒绝,紧紧反握住曹恒的手,表露他的决心,他要陪着曹恒。
“生承儿的时候我没能守着陛下,生衍儿的时候陛下说过我想陪就陪着,这一次,我还想陪着陛下。”夏侯珉提起曹恒在生曹衍的时候,曹恒说过的话,这一次,他也一样要陪着曹恒。
“无事。”曹恒吩咐了一旁的稳婆,夏侯珉要走,曹恒是不会拦着,他不想走留下来,曹恒也不会赶。
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拥有了,曹恒也不会推开。
腹部又传来剧烈的疼痛,曹恒没办法再分心,只管听着稳婆让她怎么做,她便照着怎么做,一次又一次的吸气吐气,曹恒痛得却连吭都不吭一声,最后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传入曹恒的耳朵,本来已经力竭的曹恒立刻追问道:“是郎君还是女郎?”
夏侯珉高兴地冲着曹恒答道:“陛下,是个女郎。”
曹恒精神一振,夏侯珉知道曹恒此时的想法,急急地将刚刚出生洗干净又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抱过来,本来还哭着的孩子,在见到曹恒时咧嘴笑了,这一个笑容,叫曹恒也不禁地笑了,“长得真好,真好!”
“陛下得偿所愿了。”日盼夜盼都想要一个女郎,现在终于是如愿了,平娘打趣地说了句。
“小公主叫什么名,陛下想好了?”平娘接着问这最是重点的问题,孩子的名字,曹恒都想好了吗?
“永乐,就叫永乐吧。”曹恒说了这个名字,夏侯珉那是无所谓的,连连点头表示这个名字极好极好!
曹恒伸手摸了摸刚出生的曹永乐那小脸,“永乐永乐,你这一生为大魏的公主,只愿你一生快乐。国事家事,皆不需你费心。”
夏侯珉垂了下头,心知曹恒这一番话是有意说的,至于是说给谁来听,夏侯珉想到了两个日渐长大的儿子,还有外面的群臣,他们都怕再有一个女帝,为免曹永乐将来面对太多算计与防备,曹恒放出了这样的话,用心良苦。
轻轻一叹,夏侯珉没有作声,这样一个曹恒盼着出生的女儿,曹恒费的心思确实是比那另外两个儿子要多。
“陛下看,太阳出来了。”屋里的血气重,平娘去开了窗,第一束阳光折射了进来,平娘叫唤着曹恒快看,曹恒一眼看了过去,迎着那道光,曹永乐降生了,一个,会像曹盼那样的小公主啊!
想到这里,曹恒露出了一抹笑容……
平娘瞧着曹恒笑了,目光不禁落在夏侯珉怀里的曹永乐身上,她是知道曹恒希望的,一个像曹盼的小公主,真要是有,那可真真是极好,极好的呢!
很快从洛阳宫中传出消息,永明女帝诞下一女,取名永乐。
曹永乐,一个公主!对于大魏一干已经直临两位女帝的人来说,又一位公主,他们其实从心里是不太欢迎这位公主的。
不欢迎,在听说曹永乐这个名字的意义之后,多少松了一口气。
只是希望一个公主一辈子开心安乐,无关国事,那自然是极好的,只盼着曹永乐确能如曹恒取的名字那样。
曹恒生下了梦寐以求的公主,扬州里头,已经被晾了几天的东倭使臣终于是见到了代表大魏的萧平一行,同为使臣,两国交战,大魏居于上风,东倭的使臣急急地来到大魏,是想要休战的。
打不过大魏,不休战等于送死!
“怎么,东倭的使臣来到大魏是有何贵干?”萧平此来已经得了诏书,东倭的使臣连进洛阳的资格都没有,萧平只管应付他们。
有了诏书在,扬州的将士也好,官吏也罢,都由着萧平去做,各有所长,他们与萧平不认识,虽然听说过萧平,没有见到真本事,同样也没法能挑出萧平的毛病前,静观其变。
萧平说着雅言,自有懂得东倭话的人为萧平翻译。
鸿胪寺,自从崔申成为了西域长史之后,鸿胪寺卿的位置一直都空着,萧平即将出使东倭,鸿胪寺卿的头衔就落在萧平的头上。
从前萧平也是了解过鸿胪寺的,这个地方,从曹盼的手里就变得不一样了,这里不仅是有对外的一套流程,更有对内的自身对各国书籍的研究,进了鸿胪寺,你才会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竟然那么大,大得你根本想像不到。
东倭,两国刚一开战,关于东倭的记载就已经由鸿胪寺调了出来,连带着也放到了萧平来扬州的行季中。
对于东倭有所了解的人,也一并跟着萧平来了。
“东倭人,会说雅言的并不少,所以贵使不必特意让人说东倭话。”说东倭话的人刚说完,东倭那头为首的已经用着流利的雅言这般朝着萧平说。
萧平并没有任何惊讶的意思,“如此甚好。”
“大魏守在东倭境外的兵马,活贵国要如何才肯退回大魏?”东倭的使臣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轻声地询问了萧平一句。
“抢大魏的船,杀大魏的将士,贵国挑起了这场战事,还没打够,怎么就想休兵了?”萧平一副大魏很是想要继续打下的意思,颇是觉得东倭这样说退兵,他极是不开心。
……张昭在后面看了萧平一眼,不知道的人听着萧平这话只以为他是主战一方。但是谁才主战的,真正的主战一派的张昭心里比谁都清楚。
“这么说,大魏真要灭了东倭?”东倭使臣面对萧平的话,尖锐地反问了一句。
“杀我大魏将士,抢我大魏船只,东倭以为杀了就杀了,抢了就抢了?”并没有直接回答东倭使臣的问题,又算是回答了。
东倭使臣听到这里,幽幽地看了萧平,“那么大魏想怎么样?”
萧平哪里肯让东倭绕进去了,反问一句道:“应该大魏想问你东倭,你们是想怎么样?你们抢大魏的船,杀大魏的人,是想要如何?”
你问我,想看到我的底牌,萧平哪里由他牵着走,现在大魏居于上风,在这样的情况,绝对不可能露出了大魏无战之意。
犯我大魏者,虽远必诛!大魏的将士绝不可能白死,大魏的东西也绝不会白抢。
冷冷地一笑,萧平等着东倭的人给他好好地解释解释,他们究竟是有什么打算。
东倭使臣看着萧平那张年轻的脸,明白这位使臣并不是长得好看而已,他的见识,为大魏之心更是不容人忽视的。
“此事,东倭有错在先,然大魏也算报了仇了不是?当日抢大魏船只,杀大魏百姓的人,皆已被大魏的兵马所杀了,但是大魏在报了仇之后攻入东倭的城池,这是何意?”东倭使臣对于自己一方做的事都认下了,认下之后更想问问大魏,他们攻打东倭的城池算是什么意思。
萧平对这个问题,直言不讳,“因为我们有理由怀疑,东倭有人抢大魏的般只,杀大魏的百姓,皆为东倭朝廷指使,东倭要与大魏宣战,大魏没有怕东倭的道理。你们敢抢大魏的船,杀大魏的百姓,大魏就敢攻你们的城池,灭你东倭一国。”
这霸气的放话啊,叫在萧平身后的将士都为之振奋,“攻东倭城池,灭你东倭一国。”
有人重复萧平最后一句,无数的将士都跟着齐齐高喊,“攻东倭城池,灭你东倭一国。”
看到大魏这样的团结,一群东倭使臣都惊住了,带着诧异的眼神看着大魏的将士,与陆兵不同,大魏的水军皆以白色的铠甲,闪闪亮亮的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得刺眼。
更别说他们一副副要为战征战不屈的样子,还真是打定了主意要让东倭吃不了兜着走。
“大魏是寸步不让?”东倭使臣团是震惊的,为首的那一位却沉着地问了一句。
萧平反问道:“若是换了东倭,今日有他国的人抢你们的船,杀你们的人,你们会如何?”
“自然是以和为贵。”东倭使臣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地回答。
对此萧平嗤笑了一句,“以和为贵,所以不顾枉死的将士,任由他人践踏着你们东倭的尊严。我明白了,贵国兵力不强,腰杆都挺不直,死了的人,也只能白死。”
后面冒出的几句话,叫东倭使臣脸上一黑,萧平似未觉之,只问道:“我说得对吧。若非兵力不强,怎么会任人欺你百姓,只能叫他们枉死。”
“如此说来,大魏国力甚强?”顺着萧平的话,东倭使臣那么问了一句,萧平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问道:“难道不是?”
“与东倭已经交了几回手了,大魏是什么样的,你们不知?”萧平对于东倭使臣问出这样的傻问题来是惊讶的,刚刚说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没脑子?
“所以,大魏是真要亡了东倭不可?”东倭使臣也听出了萧平话里的意思,问出这最关键的一句话。
萧平道:“亡与不亡,得看东倭的态度。大魏有亡东倭的能力,而东倭,绝对没有亡大魏的能力,两国之间的差距,东倭明白?”
大魏与东倭的关系,谁上谁下的,还是说清楚一点的好,说清楚了,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办,萧平对东倭来这一趟的试探,心里已经有了底,既然有底了,该怎么做,做些什么,萧平是必须严格执行利魏的中心。
东倭使臣与萧平一番交锋,算是大致弄明白了大魏想要什么,但这一点,他们是做不了主的,得要回去跟他们的国君商量好了之后,才能最后决定。
张昭从始至终跟在萧平的身边都没有说一句话,东倭的使臣离开了,扬州一群看萧平表现的人,都上前来道:“不错,颇有左仆射之风。”
扬州的老将里也有认识周不疑的人,这一句有左仆射之风,算是对萧平的肯定。
萧平作一揖道:“满将军夸赞了,在下和先生差得远了,万不敢自认有先生之风。”
这位夸赞萧平的人正是满宠,满宠是历经三朝的老臣了,这么多年在扬州里帮着训练水军,扬州几次三番的出事,都是满宠抽丝剥茧查出来的,这位曾为许都令,也是查案的好手,从前是曹操的左膀右臂,在曹盼一朝更是一方大将,再到曹恒这里,恩宠依然不减。
萧平对他也是十分恭敬的,满宠已经老了,连他看着长大的曹盼都故去多年了,曹恒,大魏既后继有君,也是后继有人。
“好,欺负大魏的人,必让他们十倍百倍的还回来,叫他们都老老实实的,永生永世,都别想着欺负大魏。”满宠脑中的想法一闪而过,很快又丢开了,朝着萧平叮嘱了一句。
“这都是众将士之功,若无将军带领将士们将东倭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又怎么会来到大魏,想与大魏求和。”嘴皮子再有功劳,远远也不及满宠他们这些将士对战东倭的功劳。
没有几场胜仗,叫东倭看出来了大魏的厉害,东倭的人又怎么会乖乖的上门来,盼着两国能化干戈为玉帛。
满宠听着笑了,之前他看着萧平只能为有那么一点周不疑的样子,再听听不以居功,更是丝毫没有看不起他们武将的模样,满宠那是更觉得这人深得周不疑的真传了。
萧平看出了满宠眼中的认可,再与满宠作了一揖,接下就等东倭的消息了,然而让他们都想不到的,之前还好好的荀顗,一夜病故了。
曹恒刚出了月子突然听到荀府报丧,一下子呆住了。
要说荀顗也还年轻,怎么会突然就没了?
“荀中书令,也快六十了,不算年轻了。”曹恒那么想,也问了出来,夏侯珉对此这般回了一句,五十而知天命,荀顗在曹恒看来去得太早,但在这个乱世来说,将近六十,这也是长寿了。
曹恒听到夏侯珉这一句,顿了半响说不出话来,夏侯珉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荀中书令一去,政事堂的局面,陛下要如何平衡。”
对于荀顗的死,夏侯珉这样提了一句,曹恒一眼看了过去,夏侯珉这一问,更想让夏侯珉解释一二。
“政事堂诸公,自先帝而始,一直都是世族寒门参半,当年周左仆射算是世族之人,杨中书令,荀中书令皆出身于世族,而余下四人都是寒门,相对持平。周左仆射去,虽说司马侍中与司马家有龌龊,他还是司马家的人,依然是世族,所以,政事堂的格局与先帝在时并无差别。如今荀中书令一去,六部尚书之中,哪一个适合接任荀中书令?荀辑荀尚书虽说也是荀氏出身,荀中书令一死,就让他上位,有些不妥……”
说到这里了,曹恒已经明白了夏侯珉的意思,夏侯珉更是继续地道:“年轻一辈中,世族可用者不少,但是资质不够,难以服众,陛下选的这个人,必要思量好了。”
曹恒一下子看向了夏侯珉,“你从来不管朝中的事,突然提醒我这一句,是有什么人选?”
“益州的人里,有合适的。”夏侯珉算是回答了,曹恒其实在荀顗的死讯传来之后脑中已经过了无数能够接替他中书令一职的人,结果全叫曹恒给否了。
不否不行,夏侯珉能想到的问题,曹恒当然也想到了,想到便觉得那都不合适。
提到了益州调回来的官员里,曹恒立刻想到了一个人,“你是说李严?”
夏侯珉点了点头,表示曹恒猜得一点都没错,正是此人。曹恒思量了此人,在益州时她就跟此人有过几面之缘,更是与他一道合作将益州算是一锅端。
李严这个人,当年能和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本事是有的。当年她自益州回来,曹盼也启用了他,之后没几年调回了洛阳。只是这么多年,李严在洛阳任何职?曹恒想着并没有印象,下令道:“来人,将李严自回洛阳之后做的事,全都给朕调出来。”
曹恒说要看谁做了什么事,谁也是不敢拦说一个不字的,很快燕舞整理好给送了上来,曹恒翻看了看,又想起了一件事,“诸葛子瑜和诸葛瞻,最近如何?”
自从长青死后,诸葛家的人都安静了,他们安静,曹恒没有半点想让他们再起来蹦跶的意思,但是如果要让李严进政事堂,只怕这些人又要冒出来了。
听到曹恒问这一句,夏侯珉知道,李严出任这个中书令一职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既然准备板上钉钉,相应后面出来一系列的事,曹恒也是要考虑的。
诸葛瑾诸葛瞻安静得太久,久得都让曹恒忘记他们了,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不会再在曹恒眼前出现。
“先帝在故去前,特意将诸葛子瑜调离了洛阳,为的就是不让他给陛下添堵,诸葛瞻早已回了南阳,这些年一心做学问,再没有打着诸葛丞相的名头做什么,很是安分。
“所以诸葛子瑜还是不安分?”曹恒问了燕舞,燕舞点了点头,表示曹恒说得一点都没错。曹恒道:“朕看看,诸葛子瑜这些年是有多不安分?”
这份好奇,燕舞只能老实地与曹恒作一揖,表示将相关资料给曹恒送上来。夏侯珉在一旁提完之后又什么都不说了,曹恒看了他一眼,“过来,陪朕一起看。”
女帝但有吩咐,夏侯皇后从来都不拒绝。
※※※※※※※※※※※※※※※※※※※※
东倭为虚构国,勿考究哈!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