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殿中妃嫔公主啼哭不已, 吵得人头疼。而众亲王大臣聚在乾清宫,一为奔丧,二便为国事。
国事是指明光帝薨逝, 江山后继无人。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明光帝英年早逝, 储君之位空悬, 又逢赵王谋反,内忧外患之际,立谁为新皇,便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的确难办, 不比当初先皇薨逝, 那会儿皇子众多,也立了太子,而明光帝没有子嗣,朝中的王爷只有奉王、英王、禄王在京中, 其他王爷早已就藩, 先皇在时,最小的十四十五十七皇子, 如今尚不足十五岁。
前朝的确有年纪小就继位的,可三位王爷资质平平,又何谈继承皇位。
不少大臣都私下议论, 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丧事重要,可是江山社稷更重要。
赵王还起兵谋反, 若知国丧, 岂不更肆无忌惮。
众人小声议论间,一道声音响起——
“十三弟在外征战, 已是辛苦劳累,若盛京再无主持大局的人,对江山社稷是坏事。”说这话的正是禄王,他得为自己打算,众人皆知,明光帝薨逝前,已经遣质子回封地。
如今在朝的也就他们几个,儿子虽年幼,但可立为新帝。禄王看向皇后,从前锦衣华服端庄雍容的皇后,如今一身白衣,面上不见什么神色,和往日大不相同。
禄王希望皇后明白,皇上已经死了,她一个没有儿子的皇后,日后的日子甚至不如那些有公主的妃嫔。
何况当初皇后本就喜欢萧允诚,为何不联手呢。
日后做了太后,才是真正的高枕无忧。
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后,万一明光帝死前真想把皇位传给他人,那该趁着现在立了储君。
萧允诚年幼又如何,那朝政自是他们把持,如今赵王已被萧秉承打回了鹿城,天下安定,正是好时候。
明光帝在世时,必然和皇后商议过,再说了,如今明帝第已死,就算没有商议过又如何,皇后说太子之位传给谁那就传给谁。
皇后是一国之母,明光帝的枕边人,岂不是说立谁就立谁。
禄王问皇后,“皇上在时,可与皇后娘娘商议过储君之事。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乃国之根本……”
他循循善诱,希望皇后能明白事情轻重。
奉王见此,说道:“皇上既然将各藩王的公子送回封地,估计是并不满意,无储君才智。如今盛京城内的公子也就那么几位,禄王长子年纪太小,让几岁小儿登上皇位,说出去岂不让人耻笑。”
不管如何,先堵死一个,别的再慢慢想办法。
至于萧秉承,这会儿谁能想到他,甚至对奉王等人而言,让萧秉承和赵王打个两败俱伤才最好。就算有保家卫国的功劳,但此时萧秉承人在云州,一时半会儿又赶不回来。
当初赵王没谋反,不也是因为他在西北吗?
等他回盛京时,皇位早已板上钉钉了。
皇后的确听明白了,大约也是因为她没像其他嫔妃那样伤心,所以听得懂禄王的话。她想,如今明光帝已死,再计较别的事也是无用,母家荣耀和自己的荣华富贵在前,扶持一位新皇的确是要稳妥得多。
她想,奉王长子已经六岁了,年纪大也是记事的时候,倒不如禄王长子年纪小,好控制。
以后萧允诚就是她的儿子,往后的几十年都靠她把持朝政。
禄王一家,自是遵从先帝遗旨前往封地,和去母留子一样,怎么可能让禄王留在盛京。
前朝又不是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扶持一个傀儡,由她处理朝政,何愁母家没有好前程。
况且赵王已经退兵,朝中又有诸位大臣辅佐议事,这样对她好,对谁都好。
想起明光帝,皇后心里还颇有怨气,他倒是一走了之干干净净,可是这些事儿全落到了她身上。
既然早有打算,为何不留下圣旨,让众人争来吵去呢。
眼下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母家荣耀亦是皇后担忧之事,她顿了顿,刚想开口,却听外面张德高喝道:“赵太傅来了。”
嫔妃们的哭声顿了顿,然后小了许多。
乾清宫亮着不少白烛,所以并不显天色昏暗,只是众人神色在烛光下被进来的太傅瞧了个分明。
昨日夜里明光帝薨逝,赵太傅今日上午来了一趟,可云州战事迫在眉睫,看过明光帝后又跟六部尚书出去议事了,傍晚了才过来。
赵太傅老态龙钟,脊背有些弯,一头灰白的头发,比起其他几位尚书,的确是老了。可赵太傅在,也让人安心。
皇后侧身微微行了一礼,说道:“皇上殡天,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暂且先有劳太傅了。至于江山后继,皇上曾和本宫说过……”
赵太傅咳了两声,眼睛看过殿中众人,说道:“皇上在世时,也与老臣商议过此事。皇上日夜操劳,殚精竭虑,自知身子不好,恐时日无多,又逢赵王造反,担忧藩王权力兵力过盛,恐当初夺嫡生乱之事再发,所以早早就定了后继之人。”
赵太傅说完这话,一旁站着的禄王奉王等人脸色一变,都不是特别好看。嫔妃公主们也不再啼哭,都回头看着赵太傅静静听着他说话。
“什么叫做早就定了后继之人,难不成你有圣旨?”禄王道,“江山社稷,乃朝中根本,莫非太傅是以为,凭着随口说的话,就能定下谁是新帝吧。”
赵太傅没有理会禄王的话,他捋着胡须继续道:“皇上在世时赞赏成王英勇有嘉足智多谋,平定叛乱有功。又心系百姓,稳重大成,偶也自愧不如,对老臣说可将江山托付于成王。诸位若不信,可去御书房,御书房的内室的床榻有一暗格,皇上说拟了圣旨,就放于此处,以免有人再对皇位虎视眈眈,疑心先帝口谕有假。”
兵部尚书此时站出来道:“先帝在世时的确说过这些,下官倒是不知道私下召见太傅,但先帝的确召见过下官,嘱咐的也正是此事。说这些也是怕有人觊觎皇位,再引发动乱。赵王起兵造反,已逾一月,若朝中再生乱,对越朝无半点益处。”
礼部尚书道:“先帝也算考虑周全,下官也被召见过,说的正是此事。当初先帝在世时,庆王谋反,如今又有赵王揭竿而反,朝内动乱不堪。皇上恐其烦,所以思虑周全。若是赵太傅所言不虚,那皇上应该也召见过户部、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秦临渊奉旨督军,如今不在盛京。
这话倒是不错,为防有异动,所以没有一同召见诸位大臣,还是私下一一见的。
一人说话有变,那就是有反心,明光帝恐事情再出变故,所以才做了这些打算。
不过就算如此,依旧有人不信。
禄王咬咬牙说道:“可此事也都是几位大人的一面之词,为江山社稷考虑,且先看过圣旨再说。”
赵太傅转头对殿中候着的张德道:“张总管,先帝在世时是你伺候得多些,可否去御书房内室看看,到底有无这东西。”
有与没有,到时一看便知。
张德走得快回来得也快,手中捧着一个匣子,其中正是圣旨。上面加盖着越朝国玺,明明确确写着传位于十三皇弟萧秉承,立之为储君。
赵太傅道:“先帝走时匆忙,此圣旨断不可能是我等私自拟的,然后放在御书房榻上的暗格里。况且就算不论圣旨,先帝无子嗣,若考虑储君事,朝中论文略武功,也当属成王殿下。如今既有圣旨,只是更为名正言顺罢了。
如今新帝还在云州平定叛乱,朝中小事就由我等慢慢商议,大事八百里加急秉于皇上,或等皇上回朝,再做定夺。”
赵太傅虽年老,可声音如钟,落地有声。
殿内哭声早就不见,众人默不作声,赵太傅咳了一声,又道:“既有圣旨,也请诸位不要再议了,好好操持先帝丧事才最为紧要。朝中还有要事,我等就先退下了。”
禄王脸色并不好看,皇后抿了抿唇,心里却跳动如鼓,因着白衣,又在灵堂待了一夜一日,才显得面色苍白。
在明光帝灵前议储君之事本就大逆不道,甚至皇后刚刚还想过,骗众人明光帝私下跟她说过属意哪位公子。
可赵太傅来得及时,她没有说话的机会。
传位于成王,那她这个皇后就是越朝这么多年以来,唯一一个只做皇后,不做太后的皇后。
甚至死后不能追封为太后,什么荣华富贵,她到底得到什么了。
奉王看了禄王一眼,早先为孩子争储君之位时,两人势同水火,如今说传位于萧秉承,他又不得不找禄王商量。
从乾清宫出去,奉王说道:“真是占了好大的便宜,十二弟,你怎么看。”
禄王道:“我能怎么看,民心、圣旨、军功……萧秉承什么都有,我看皇位就是老天爷特意为他准备的。”
这话虽然酸,可禄王觉得也没什么错。天时地利人和,萧秉承都占尽了,却未想过平定叛乱的是萧秉承,当初安安分分离京,去封地的也是萧秉承。
“况且密函现在已送到云州了,百姓都想迎新帝回京,咱们想反,有赵王的兵力吗,有圣旨谋略吗,恐怕谁再有造反的念头,朝臣第一个不答应。”
赵王刚反,叛乱还未平定,他若反,有几个脑袋。
萧秉承手下有兵马,那可是好几万。况且,云州离盛京并不算远。还不如安安分分认命,真是想不到,当初父皇在世时,让萧秉承去了封地,如今竟也能回来。
禄王冷笑,“要想萧秉承继不了位,除非他被赵王打死。”
不然那么多人,想要暗杀都难。
先帝殡天,朝野上下皆知,慢慢地,也传出明光帝在世时传位于谁。只是众人得知新帝是成王后,惊诧的有,不满的也有,像楚国公这样,惊喜交加的,倒是头一个。
楚国公真是诧异,一是诧异先帝走得突然,年纪轻轻,刚二十岁头就薨逝了。要知道崇盛皇帝在位二十余年。
二是诧异先帝把皇位传给了成王,崇盛皇帝的十三皇子,如今的成王现在是他的女婿。
喜自然是喜他的女儿楚沂是成王正妃,这么说来,府上还要出个皇后。
他日后可就是皇上的岳丈了。
那楚国公府岂不是鸡犬升天,当真是极好,楚国公下职后饭都没顾得吃,感叹道:“当初陈王出事,我还让沂儿试探,当真是没看错人。”
严氏听这话只觉得荒诞可笑,什么试探,她只记得成王前几年出事,楚国公就躲得远远的。前些日子战火不断,她担忧女儿,可楚国公甚至连银钱都不愿意送去,生怕成王打了败仗,楚国公府会受牵连,这会儿怎么好意思说他没看错人。
楚国公还在自言自语,“说到底,这些皇子中,要属成王殿下最为端稳持重。”
赵王已败兵,退兵至了鹿城,盛京城中传得沸沸扬扬,当初得民心,如今失民心,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对楚国公来说,他自然是愿意成王登基为帝,这样楚国公府也会水涨船高,这一族荣耀如今全系在他三女儿的身上。
严氏看楚国公欢喜的样子,心里反而多了几分担忧,“公爷,现在还没到高兴的时候,若有什么变故,这事儿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况且,成王打仗国公府也没帮上多少,如今成王靠自己得先帝信任,国公府虽是王妃娘家,但不帮忙就算了,可别招祸。”
楚国公道:“我也只是在家中如此,若出门在外,怎么会跟人说这些。夫人说得也没错,府上丫鬟嘴都管严一点,不许到处乱嚼舌根。三姑娘有今日,亏的是夫人教导有方。”
严氏虽然也爱听好话,可懒得听楚国公这些奉承的话,她高兴是高兴,可更多是忧心,皇后可不好当,且看明光皇帝的皇后,内外兼修主持大局……
看着就劳累。
做皇后可不是一个人的皇后,而是越朝的皇后,天下人的皇后,背后是无数规矩,哪里有做王妃轻松自在,可圣旨已定,也不是她能左右的。
严氏还是希望女儿能好好的,也不知道给楚沂寄的银票她收到了没有。
一人得到鸡犬升天是没错,可严氏想,也不能万事都指望女儿。娘家的兄弟有能力的扶持一下,没有的,也不能硬把烂泥往墙上糊吧。
而且明光皇帝在位的一年多,出了这么多事,也是皇上有些地方没做好,成王刚刚继位,府里的事能不麻烦就不麻烦。
这些日子楚国公府的门槛怕是得被踏破了,她称病就是,闭门谢客,对了两个儿媳和四姑娘楚欣也得叮嘱一番。
林氏管家,楚欣协理,要管束好下人,至于赵蕙茹,严氏知道她和楚沂从前关系亲近,可是也不能借着这个给她娘家使力。
林氏和赵蕙茹次日来院里请安,请过安后和楚欣一道被严氏留下,惊诧之余,多了两分惶恐,其实哪怕严氏不说,三人也不会出门招摇。
林氏还恍惚着,就是从前是妹妹,这一日之间突然成了皇后,实在让人不敢相信。
楚国公府要出一个皇后了。
赵蕙茹亦是如此,只觉得这事儿来得突然,一方面为楚沂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自己高兴。
这是她闺中密友,她夫君的妹妹,更是手帕交,这两年来一直有书信往来。楚沂能做皇后,赵蕙茹一百个一千个愿意。
且不说自己能得多少好处,哪家出个皇后,都是祖坟冒青烟的事,这确实是件大喜事,日后她的儿女,婚事都能更顺心。
而楚欣如今谨慎惯了,跟严氏保证,会管好府里丫鬟,至于林氏和赵蕙茹,二人对视一眼说道:“这些日子就少出门,皇上还未回来,登基大典封后大典尚未举行,府上就深居简出。其余的事,就交给四妹妹做吧。”
赵蕙茹点点头,“本来这两日还想回娘家看看,等些日子吧。”
严氏嘱咐完这些,心里也没有安定多少,只盼着皇上快些回来,登基大典封后大典早日举行。
如今不能喊成王殿下了,既有圣旨,那就是皇上。
不过早晚的事。
而彼时盛京消息尚未传到永城,楚沂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按部就班地,让成王府的下人每日施粥,这也施了好几日了。
就是今日城中难民已经往回撤了,迟砚说宛城启安还有些难民,但也慢慢往云州搬。
家乡故里,若没战事,早晚都要回去。
没有难民,日后也不用布施了,成王府得了些好话,楚沂算是得偿所愿。
今日留夏回来是为了跟楚沂说这事,“都说王爷在云州打了胜仗,估计都过不了多久,王爷就能回来了。”
楚沂笑了笑,云州到鹿城,估计还要再打几日。赵王那边姑且算着,大概还有个十天半个月才能完事,到时萧秉承再赶回来,肯定不会像去时那样日夜兼程,劳累不堪。
今日二月十五,等三月初吧,萧秉承就能回来了,到时正是阳春三月,也是好时候。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如今叫烟花三月回永城。
永城这边得到消息的确慢,但是盛京城周边的城早已传开,先帝殡天,并且传于成王殿下。
次旨意,倒也无人议论,百姓们反而觉得不错。成王击退敌军,这样的新皇他们愿意。
和永城和盛京相隔甚远,不知也在常理之中,也省得楚沂像严氏那般担惊受怕。
楚沂如今只盼着战事早些结束,和萧秉承早日团聚。
而萧秉承这边,已守城两日,依旧在和赵王周旋。他也忙,自知先帝殡天之后,秦临渊十五上午就找了他的数次问他到底是怎样想怎样打算的。
皇上死了,那皇位传给谁?难道萧秉承就一点都不担心吗。
萧秉承自是担心,可如今战事尚未结束,他也不能把兵马放下不管,先回京争个皇位,然后再回来。
这岂不是在给赵王机会。
秦临渊不敢说赵王已退兵,现在谁守不是守,当初云州城守赵大人差点就受不了。
心只在心里感叹,难道有一句话叫做皇上不急太监急,这萧秉承不急,他却急得团团转,好似这皇位日后会传给他一样。
但秦临渊还是忍不住劝了劝,“王爷平定叛乱,本就有功,先帝又无子嗣,王爷难道放心把越朝交到别人手里?以王爷的天资和身份,名正言顺继位又有何不可。干等有什么用,这都什么时候了,难不成还要蛰伏?”
萧秉承的确动心,可战事未结束,他身为主帅怎可擅自离营。
秦临渊道:“时间还短,现在回去还能赶得上。赵王就是当初不争,现在想争了,反而不行,现在是多好的时候,抓住机会就能一步登天。”
秦临渊见萧秉承神色犹疑,便又加了把火,“朝中上上下下除了王爷,又有谁能坐得稳着皇位。藩王公子年岁尚轻,而黎王奉王等人,也并不合适。还请王爷三思!”
萧秉承道:“云州的事就交给秦大人了,若有要事飞鸽传书。”
他得回盛京一趟,快马加鞭两日也能赶回去,只是不知能否赶上。
况且他是偷偷回去的,也只能偷偷回去。
萧秉承又给迟砚传了信,让他护卫好成王府,以免生变。
萧秉承人在云州,骑马半日刚到启安,就收到了陆枕言寄来的信。
信中写先帝殡天,传位于王爷,万请王爷稳重自身,莫要慌乱。
这个时候面子里子都该做足,不可回京,要做出为百姓筹谋,殚精竭虑的样子来。
虽然说萧秉承本来也是这么做的,可有一要做出十来,这样才能安定民心。
陆枕言如今人在刑部,对朝中事也算了解。自从知道萧秉承要继位之后,众人对他还多了三分笑脸。
官场就是如此,毕竟他的娘子跟未来皇后是亲姐妹,更有从前赴过宴的,知道楚沂从前很是维护楚瑾,姐妹感情深厚,所以很多官员对陆枕言态度极好。
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这封信极为顺利地就到了萧秉承手里。
虽说新帝已定,萧秉承回京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此时不回,显然更好。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