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BG言情 > 楚三姑娘苟命日常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第一百四十八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春夜喜雨, 可伴着惊雷和闪电,总归是让人害怕的,尤其城外这会儿已经打起来了, 他们不得不慌里慌张地逃命。

    大人、老人、孩子、家里的牲畜……身上背着包裹,怕被打湿, 都用帆布给遮上了。

    地上水已积起不少, 百姓的鞋子衣裳下摆早就湿了,左右邻舍都黑漆漆的,也不知是早早逃了还是熄着灯不敢出来。

    众人仰头看着马背上的人,有脑袋聪明些的就问:“大人!是不是咱们打赢了!所以才不用跑了!”

    给传信的将领人抿了下唇, 开口说话时, 不免喝了些雨水,他声音洪亮,“成王殿下已经退兵五里,城内百姓暂且不用去城东避难了, 若是有变故, 再来知会你们!”

    将领看了看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有人还愣着, 有人脸上已经露出喜色,他不禁笑了笑,“动作利索些, 把棚子赶紧搭上。大家先将就一晚, 熬些姜茶,别染了风寒!”

    他还得去前面传信, 城外起战事, 城内百姓尽数撤离了。万幸没有打进来,万幸他们赢了。

    虽然折腾些, 这会儿也不能直接回去,但总归不用再逃命了。

    雨势很大,可百姓手上动作不慢,支了几根架子搭上帆布,就成了一个简易篷子。锅也支起来了,奔波逃命,自是把家里能用得上的值钱的东西全带上。

    已是深更半夜,几个妇人一起熬了几锅姜茶,分给左右邻居,这早春第一场雨还带着寒气,可别没成刀下亡魂,却因为下雨生场大病。

    马蹄声远去,百姓就在街头安顿下来,有的人因为不用奔波,睡得很沉,还打起了呼噜,鼾声阵阵,有的人却怎么都睡不着,怕再来传信走不及时,一直听着外面的雨声,一直等天亮。

    永城成王府内,守夜的丫鬟进屋关窗,手脚动作轻慢,不过楚沂还是醒了。她这些日子睡觉轻,稍微有一点动静就能醒过来。

    有时也会想着萧秉承会不会像以往那样深夜里赶了回来,可是醒来之后,左右空空,只有守夜的丫鬟问,要不要喝水什么的。

    离萧秉承离家已过去十日了。

    夏荷本想关上窗子就走,却听见楚沂翻身,她往内室走了走,站了一会儿感觉楚沂似乎醒了,才问道:“王妃可是醒了,可要喝口水?”

    楚沂揉了揉眼睛,听着窗外细细的动静,道:“不必,外面可是下雨了?”

    夏荷点了下头,“刚下上,有些冷,奴婢再给您抱一床薄被压上。”

    丫鬟伺候得尽心周到,可不知为何,楚沂却再也睡不着了。哪怕关着窗子,也能听见外面有雨声。好像也不是因为风雨声,她不有些担心萧秉承,不知他现在在做什么,好不好,可有好好照顾自己。

    楚沂昨日上午才知云州被破,萧秉承带兵退至启安,云州的百姓一部分去了宛城,还有脚步快的,这会儿在永城城北的几个县城里。

    今日下雨,恐怕难民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钱者尚且能住客栈,没有银子的百姓,就只能搭个帐篷睡着。

    这一下雨,估计更是难熬。

    楚沂想明日一早,成王府可以去布施,送粥和馒头,再准备姜茶棉被。

    自就藩之后夫妻俩就谨慎行事,朝中把藩王公子接进宫后,楚沂连出门赴宴就省了,生怕惹朝廷注意。可如今萧秉承在前头打仗,拼的是命,既护卫百姓,那得百姓一两句好也是应当的,谁也不想护着白眼狼。

    成王府若能再做一些事,也能得百姓几句好,不趁着这时巩固民心,那还等什么时候。

    有了一个赵王,日后明光帝大约也不会考虑削藩之事,萧秉承靠着战功,能往前走一走。

    楚沂闲着没事儿,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些事,有了军功,加上皇上不会再削藩,夫妻二人的日子会好过得多。

    估计还会有封赏,不是他们的东西,他们不多要,是他们的东西楚沂也不想让。不仅要在永城布施,宛城那边也要,才能彰显成王府的恩惠。

    至于萧秉承日后会不会变成下一个赵王,被皇上如此对待,楚沂觉得倒是不会。

    一来领兵平定叛乱是皇上的旨意,萧秉承是奉旨去云州的,二来萧秉承手里没有兵权,不会和赵王一样反了。

    再者,若这样皇上还会起疑心,什么都不做反而显得他们好欺负。

    不能欺负也不好欺负,这日子才能安稳地过下去。

    次日一早,天才刚亮,楚沂就起来了。

    外面雨还没停,楚沂看了眼窗外,地上已经湿透了,积了不少小水洼。春日到底是和别的季节不同,哪怕一夜风雨,地上也没落叶。

    倒是花花草草,被雨水浇灌,显得格外精神。

    楚沂看了眼外面的花草,就坐回来梳妆了,伺候的丫鬟还问:“今日天气这样凉飕飕的,最适合小憩了,王妃怎么不多睡会儿。”

    楚沂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少睡半晚而已,看不出什么来,“府上事多,既然醒了就不睡了。留夏呢,叫她进来。”

    很快,留夏就进来了,“王妃有什么事吩咐?”

    一边梳头楚沂一边交代留夏办事,“从府里账上支五百两银子,在城内买米,买棉被。城内没有,就去允城买。”

    战乱,城内的粮食价钱高了不少,估计允城也一样。楚沂庄子倒也有余粮,可是还得从盛京调,一来一回不知耽误多少时日。

    而且都知战乱粮食存着比卖了强,不然粮价也不会上涨。

    银子她不缺,就拿银子来买就是。

    楚沂:“买粮之后,尽快送回来,煮粥给难民营送去。布施就让府里小厮去,衣裳就穿府里干活的衣裳。”

    留夏点点头,明白这是得让人知道,是成王府送来的粥水,“奴婢都记着。”

    楚沂又道:“然后再支一千两银子给迟砚,让他去宛城,也做这些事。”

    至于为何不让留夏一块儿把粮食买了,也是因为宛城离允城中间还隔着永城,若从允城买,实在耽误时间。

    出门在外,离永城太远的事楚沂不愿意让丫鬟们做,毕竟她的丫鬟长得漂亮又水灵,百姓受苦久了什么事都能做出来,若真出了什么事,楚沂心里有愧。

    宛城有私兵,让迟砚去最是合适,指定把事情给办妥了。

    留夏把这些事记在心里,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才行礼,“那奴婢这就去。”

    平日下雨时,丫鬟们都在耳房闲谈说话,若非要紧事,楚沂也不会让她冒着雨就出门。这事儿要紧,留夏就坐着马车出府了。

    收粮不必去允城城内,在两城的县城村子里收要快得多。

    价钱也合算。

    而楚沂梳过妆后,用了早饭,其他事她人在永城也管不到,能略尽绵薄之力就够了。

    对楚沂来说,舍些银子,让下面人跑腿,她就动动嘴皮子吩咐几句,的确是绵薄之力,可对城内流离失所的百姓来说,这碗热粥棉被就如及时雨一般。

    傍晚施粥时,百姓领过粥,不由道:“成王府送来的,哎哟,成王在启安打仗,王妃还惦记着我们。”

    “昨儿下雨,今儿就送到了,看这粥可真浓稠。”

    “棉被也厚实,今夜可暖和了。”

    这一下雨,帐篷湿了,他们家中逃命而来,带的盘缠行李有,却不够多。为保启安,又让他们日夜兼程赶路,四五日才到永城。

    刚安顿下来,就下了雨,天气湿潮,帐篷又漏水,一群人冻得瑟瑟发抖,也不知战事何时结束。

    热粥和棉被岂不就似及时雨。

    秦临渊此刻还是启安城内,偶尔驾马去宛城北边的县城看看。

    今日下雨,秦临渊反而松了口气,如若赵王的炮车全哑了,那岂不是老天都在助成王殿下。

    有些时候不仅要看用兵,看脑子,还得看运道。

    当初赵王谋反,从西北带兵马,西北诸城不战而降,势如破竹,可自成王来云州之后,就鲜有胜仗。

    要说萧秉承用兵如神,是良将秦临渊自己都不信,他觉得是运道。

    说不准真有那一日。

    城中难民已妥善安置,就在启安几个县城和宛城周围的县城内,还有一部分,安置在了永城。秦临渊办事妥当,见安顿好后直接回了启安。

    他十一这日傍晚才回来,雨早已停了,不过天依旧阴沉沉的。

    城中迎春都快开败了,黄花间冒出了叶子,翠绿的枝叶嫩黄色的花,在风中摇摇摆摆,花上叶上沾了不少雨水,土地湿润,空气中能闻见淡淡的泥土味和血腥气。

    秦临渊先看了看城东难民,一路走一路看,又过了一个时辰才到城西。

    每座城都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赵王就是从西城门打进来的。

    城外没活人,几个将士在安葬死去的士兵,有些是越朝的儿郎,有些则是跟着赵王打来的。

    但算起来,都是越朝的百姓。

    尸体堆积在一起,地上全是血,被大雨冲刷了一日,又在外放了许久,伤口变得十分可怖。秦临渊是文官,从未见过这样血腥的景象,站在旁边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一旁将士还过来行礼,“末将见过秦大人。”

    秦临渊咳了一声,也没扭过头去,道:“王爷呢?”

    “王爷昨夜领兵拿回云州,这会儿还没回来。”

    昨夜一战,带回来一万三千俘虏,赵王退兵至云州城外。萧秉承乘胜追击,破了云州城,驻军在城内,又命将士即刻修好云州的城门城墙,以防赵王再带兵回来。

    那些俘虏问过之后,萧秉承得知赵王遣军去西云调粮,为了西云安危,萧秉承也没顾及身上箭伤,拦截敌军去了。

    秦临渊点了点头,他看了看左右,虽打了胜仗,可城内城外,也是荒寂之景。见那些将士死状其惨,想着数月之前还都是越朝的好儿郎,便道:“记好名字,都妥善安葬,越朝士兵若有信物收好,之后再交回家人。”

    也方便日后论功行赏。

    那些造反的,虽然死者为大,可毕竟是反贼,最多赦无罪,其他的必不可强求了。

    战报自然要传回盛京,秦临渊如今也算是松了口气,如果赵王成功反了,盛京那边还有硬仗要打。到时盛京便如启安城一般,百姓慌乱逃窜流离失所。

    成王此番也算是护住了盛京,护住了越朝。

    难得。

    秦临渊远在启安,对盛京之事也不甚了解,原以为盛京安稳无甚大事,但这些日子的确出了几桩大事。

    其一是淑嫔暴毙,明光帝下旨安葬,追封为淑贤皇贵妃,也算给足了死后哀荣。

    其二是将宫中质子都遣送回封地,估计也是怕赵王一旦打进来,这些质子也能活命。

    或许是因为别的,但下面大臣不敢胡乱揣测。

    这些日子明光帝身子也不好,跟赵太傅等人议事时,总是咳嗽,偶尔也会咳出血来。

    他近来又单独召见了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每次说话都屏退太监,连张德都不许进去,说了什么也只有屋内两人知道。

    二月十三,离赵王造反正好一个月,明光帝收到密函,成王大胜,乘胜追击将赵王极其亲信赶回了鹿城。

    赵王亲信多,一边护着赵王一边逃跑,一直逃到了鹿城,可是至今未投降,估计还有好些日子的仗要打。

    不过是捷报,赵王营中投降者总共两万一千余人,有这回一万三千人,上次三千余人,以及拦截的去西云借粮的兵马近五千,算上死去受伤的,赵王身边不足六万兵马。

    萧秉承手下兵马,除去受伤的,应该有五万多,相差并不悬殊。

    如今鹿城军情,全系在萧秉承一人身上。

    若是以往,明光帝见军情稳固,会派自己的人过去,这次却什么都没管,甚至在赵太傅等人提议,赵王战败,怕逃回西北和羌族勾结,该命宁将军守住韶关时,明光帝笑着说道:“成王领兵多日,自有打算,不用朕担心,且等着捷报吧。”

    的确不用明光帝费心,十一这日萧秉承就传信给宁将军,让他从锦城调兵,先守住韶关,然后萧秉承调兵两万从云州过隋安至锦城,以免锦城失守,这样宁将军手中多了两万兵马,应该足以应对赵王了。

    只不过萧秉承手中兵马也就三万多。

    兵马少,攻城没有炮车,更难。

    但能防止赵王退回西北,那西北留下的五万兵马,还要对付羌族,实在不行,只能拖着,等城中粮草耗尽,让赵王投降。

    朝中也往西北运送粮草了,明光帝也不想这五万兵马还为赵王所用。

    鹿城城门紧闭,从赵王打过来到被打回去,已经过了十余日。

    两军都在修养,可萧秉承不想光等,毕竟城内还有百姓,但能不动手就不动手。

    今日他便让人送去了劝降书。

    萧秉承那日受了伤,不过都是轻伤,但赵王此次伤得不轻,这会儿正在城内城守府养伤。

    军医给赵王包扎好就退了下去。

    赵王胸口、肩膀、大腿上都缠着纱布。

    刚上好药包扎上,这会儿还在往外渗血,昨日下雨,伤口流血不止,被水泡得发脓,昨日今日上了两次药才好些。

    赵王的头发乱糟糟的,是淋雨被打湿又干了的缘故,看起来狼狈,有点像丧家之犬。

    前几日总来回禀消息、听他吩咐的副将,前日夜里死在了启安城外,尸首都没有带回来。

    那是他的亲信,若不是为了护着他,也能保住一条性命。

    死的死伤的伤,跟着他造反,功名利禄一个没捞到,反而白白搭上一条性命。

    赵王叹了口气,不知是在怪别人还是在怪自己。

    天时地利人和他是一丁点都不占,萧秉承才多大,不足二十岁,半点领军打仗的经验都没有,竟然能把他逼成这样。

    是老天在帮萧秉承。

    想想从前,赵王还说过要拿萧秉承的脑袋祭旗,现如今都成了屁话。

    营中死去的将士三千余人,投降者两万余人,伤者更多,现在营中兵马不足六万。

    许副将这会儿进来,手中拿着一黄皮信封,他从窗外看着赵王攥着拳头捶打床板,不由脚步重了些。

    进门他咳了一声,赵王已经坐好了,许副将进来把门关上,问道:“王爷,伤可好些了?”

    赵王笑了笑,“以前又不是没受过伤,这点小伤算得了什么。”

    许副将道:“也是,咱们受伤跟吃饭一样,都习惯了。王爷……这是成王遣人送来的信,还请王爷过目。”

    副将把信放在床上,赵王脸上的笑慢慢消失,不用把信打开,他都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无外乎劝降。

    许副将见赵王没动,说道:“估计是劝降书,刚才探子回禀,说锦城城外布置了不少人马,锦城离韶关极近,我们……想要回西北也难。”

    并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眼下的情况,他们受困鹿城,去隋安难,去西云的兵马还未回来,多半是回不来了。

    西南等地,也有兵马镇守。

    一个鹿城,当初方便借路,如今成了困兽之笼,想逃脱都没有办法。向东有云州,向北有锦城和韶关,西南等地更是不可行。

    难不成要在鹿城活活等死?

    赵王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许副将不信他看不出,败局已定,不过是早晚的事。

    何必苦守。

    赵王低着头没有说话,许副将又道:“当初我们兄弟几个,不过是草寇莽夫之流,这么多年跟着王爷南征北战,才立下不少战功。可如今老李守在西北,王大哥昨夜战死,不应该是如此的……”

    赵王道:“我想回西北看看。”

    比起盛京西北更像赵王的家,十几岁就过来了,娶妻生子都在这边,一众兄弟也是,只不过跟他造反,没落到什么好。

    不只是他,亲信的家眷也都在西北,赵王拼死也想回去再看一眼。或许回到西北还有转机,攻打羌族,大不了和越朝安然无事,但投降只有死路一条。

    下面那些将士可能被恕无罪,可赵王等人,带兵谋反,绝无转圜之机。

    副将点了点头,“末将会一直追随王爷,王爷去哪儿,末将就去哪儿。”

    那日夜里亲信死伤惨重,但一万多兵马各个骁勇善战,赵王道:“这几日先养伤,成王那边跟他假意周旋就是。”

    赵王又看了一眼劝降书,把信封打开,信不知是谁写的,但里面都是恩威并施的话

    赵王冷哼一声,把信蜷成纸团扔在了地上。

    许副将把纸团捡了起来,心道,大抵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不论别的,成王殿下做得的确不错。

    若非敌是友,也能坐下喝酒吃肉。

    对赵王来说,萧秉承是亲弟弟,能做到这份上,要比明光帝那个皇上强。

    他道:“行了,此事日后再说,先好好养伤,等过几日再回西北。”

    赵王让下属回了一封信,假意跟萧秉承商量投降的事。

    萧秉承松了口气,事到如今,赵王能想通投降总比一直死守得好。至于他的下场,意图谋反者杀无赦,如当初庆王一般。

    至于其家眷,为以后打算,只不足十三岁者不杀,但会流放,被看守一辈子。

    从前的确一身功劳,可功过不能相抵。这也是为何,萧秉承行事谨慎,从未动过谋反的念头

    能降则降,赵王手下人手不少,也得为他们打算。

    萧秉承想着这些,军医在一旁给他上药,身上又添了几道伤,全养好褪疤得些日子,估计楚沂会看见了。

    到时再想办法就是。

    萧秉承估算着,再有半个月,战事必定结束,他到时也能回永城了。

    只不过正月十五,萧秉承还在跟赵王周旋投降之事时,收到京中密函,说皇上夜里批奏折,劳累不堪,薨逝于养心殿。

    密函经过一日送来,这是昨日的事。

    事发突然,灵柩现在就停在乾清宫。

    皇后一身素衣,头戴白花,为明光帝披麻戴孝。

    只不过眼睛中无甚波澜,也不见悲喜。明光帝死后,太医只探了气息,身后事都是张德收拾的。

    妃嫔大哭,几位公主也是。

    皇后心中冷笑,想起数日前,皇上问她,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之事。

    真是躲了个清净。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