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古代架空 > 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 > 第142章

第14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昌宁十五年,正月。

    新的一年又开始,今年霍瑾瑜的主要目标,是对六部的职属和功能进行改革,推行依法治国。

    开年的第一个早朝,霍瑾瑜宣布今后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家衙署的官员升迁,只能在本机构内进行,不得转调其他部门。

    其他部门的人也不能调任到大理寺、都察院、刑部。

    此法是为了维护执法、监管部门的纯洁性,防止官员出现系统性的违反乱纪行为。

    身为国家执法监管者本来就应该是独行者。

    同时,在都察院设立廉政司,专门监管朝野官员的贪赃枉法行为。

    廉政司的名字一公布,官员顿时后背一凉,尤其一些过往有些猫腻的官员更是冷汗直冒。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部门成立,肯定要立威的。

    尤其都察院的御史一向强悍,在陛下的纵容下,别说百官,就是皇室、藩王也照样怼上去。

    现在陛下公布都察院的升迁只能在机构内进行,不能转调其他部门,就更让都察院的人有恃无恐。

    不知道过段时间,廉政司这场火能烧多大。

    除了这个,霍瑾瑜打算在翰林院成立报纸机构,取名“大景朝报”,其实一开始霍瑾瑜打算直接取名“景报”的,可是听起来像是“警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百官对这个倒不陌生,听明白了陛下的意思,这个“大景朝报”不同于面向官员的邸报,大景朝报则是面向全天下百姓。

    对于这个朝报如何办理,翰林院则是犯了难处,为此翰林院的翰林学士特意向其他几个部门的官员请教。

    其他官员也有摸不准。

    邸报是面向天下官员,主要刊登的都是一些朝野重大消息和措施,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

    现在的陛下要开办的朝报是面向百姓的,他们这些翰林官员过往接触的是先贤百家典籍,平时也就是给陛下干些著书修书的活。

    对于其中的尺度不好把控。

    掌院学士思来想去,拿不准分寸,只能硬着头皮去朝霍瑾瑜。

    朝报的规格、印刷规模,需要多大的纸面,要求刊登多少信息,信息的种类……

    这些都是让翰林院纠结的事情,因为这事,他们翰林院的官员已经吵了不知道多少次,连干仗都有,吓得旁边的衙署还以为他们翰林院的人得了疯病。

    霍瑾瑜见老学士实在可怜,不寻求让他们自己摸索了。

    朝报内容也简单,就是刊登这段时间朝廷做了那些事、那些成就,还有一些朝廷已经定罪的警示案件给百姓普法,一些益民开智的小趣闻……总之寓教于乐,不能太严肃了。

    掌院学士暗自记在心里,他想了想,“陛下,可否刊登一些皇家事宜?”

    霍瑾瑜怔了一下,“你要写什么?”

    掌院学士脸上的笑有些不好意思,“首次办朝报,微臣担心吸引不到人,想记录几件两位小殿下的事情。”

    身为陛下的龙凤胎,两个小殿下从出生起就万众瞩目,目前民间对于谁最后能登上大宝,仍然还有争论……

    其实他更想刊登陛下的事情,担心陛下不允许,退而求其次。

    “……可以,不过等走上正轨,就不能再刊登了。两个小家伙相关内容,要交由朕审核。”霍瑾瑜思索片刻,觉得可以向天下公布一下储君的两个潜在人选。

    掌院学士顿时眉开眼笑,连连点头。

    至于首次刊印,霍瑾瑜让他们定下来后,刊印一万份,不要只在京畿周围售卖,最好往更远地方送一送。

    至于朝报的发布频次初次定为七天一报。

    以现在的信息量,七日一报差不多,等到国内的生产力和交通彻底腾飞,到时候可以再设立日报。

    掌院学士将霍瑾瑜的话记在心里,听陛下的语气,似乎颇为看重朝报。

    也是,若是发展得当,这份大景朝报可以成为左右舆论的喉舌,自然看重。

    霍瑾瑜原以为此事交由翰林院就行了,谁知道任务下达后,其他各部都想着插一手。

    这种面向全民的宣传,若是能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部门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首期内容,基本上就给后面的内容定调,确立什么内容很重要,不能随便折腾。

    是故,翰林院的官员得到了各部官员的热情“帮助”,吏部、刑部、礼部、工部、户部……大理寺,就连鸿胪寺、国子监、太学这些也十分看重,恨不得一天三趟派人来询问。

    讨论到最后,俨然成了朝堂上的政治博弈。

    霍瑾瑜:……

    各衙署都要争取自己部门的利益诉求。

    因为这事,文武百官已经在朝会上打了两次架。

    甚至有官员觉得,大景朝报这事不能让翰林院独自发行,应该多让几个部门介入。

    霍瑾瑜:……

    若是多部门介入,恐怕十年都看不到报纸的影子。

    等到五六十年后,民众识字率飙升、社会发展迅速时,各部倒是真的可以独立建报,比如什么法制报、农报、工报、经济报……

    现在不需要折腾这么多,百姓也消化不了这么多的信息。

    对于朝野的闹腾,霍瑾瑜还在忍受中。

    朝堂的政治博弈是不能消除的,要看是良性博弈,还是恶意党争。

    除了朝堂的事情,元宵节后,霍月浅、霍云深两个小家伙正式启蒙。

    由谢公、曾太傅共同教学,两个举世大儒教导,霍瑾瑜表示十分羡慕。

    霍月浅眨了眨眼,“可是娘为什么笑的坏坏的?”

    霍瑾瑜闻言,抬手遮住了唇角,佯装诧异,“坏坏的?娘这可是期待、渴望的笑。”

    霍云深扯了扯谢少虞的衣摆,“爹,你也笑的不好看。”

    看戏的谢少虞掩唇轻咳,“爹也是欣慰月月、云云终于长大了。”

    “长大了?”霍月浅疑惑,摸了摸自己的头顶,“可是我为什么没长高?”

    霍瑾瑜捏了捏她的脸颊,含笑道:“你们今年已经不是两三岁的小孩了!”

    “对哦!我四岁了!”霍月浅骄傲地伸出四根手指。

    “我也四岁了。”旁边的霍云深小朋友举手强调。

    霍瑾瑜叮嘱道:“和太傅、谢公待在一起时,你们要乖乖的,尊老爱幼是美德。”

    霍月浅奶声奶气道:“知道。”

    霍云深再次点头。

    ……

    龙凤胎正式启蒙的事情传出后,朝野又热闹起来。

    有人有些恍惚,自从陛下公布身份,到诞下龙凤胎,再到现在龙凤胎启蒙,时间过得如此快。

    有人思绪开始活跃起来,根据宫中传出的消息,龙凤胎从小到大身体健康,两岁的时候就接种了牛痘,四岁启蒙,看得出陛下在培育储君方面稳抓稳打,若是陛下早日公布储君人选就好了,他们实在猜的抓耳挠腮。

    ……

    霍月浅、霍云深启蒙后,在一开始的新鲜感消耗完毕后,感受就不好了,而且他们发现往日慈眉善目的谢公、曾太傅教人读书时,也变得不好了。

    他们还小,小胳膊小腿小脑袋,比学问、比武功、比个头、比年纪都比不过两人。

    之前他们眼馋曾太傅的戒尺,后来发现,这戒尺并不是光打宋致,也会打他们。

    为此两个小家伙觉得与宋致有了共同语言。

    趁去长公主府时,两人向宋致道了歉。

    宋致看着面前两个三头身的宝宝一脸正色,一副小大人姿态,奶声奶气地给他道歉,不由得发笑。

    同时心中有几分惋惜,可惜他与殿下年级大了,此生不可能有自己孩儿。

    霍月浅:“二姨夫,以后师祖祖再打你,我一定抱紧他的腿。”

    霍云深上前拉着他的手,“咱们要一起帮忙,师祖祖如果打我们,也要抱紧师祖祖的腿。”

    “……”宋致笑容一滞,额角降下一滴冷汗,“这个不行,我若是敢抱师父的腿,师父他老人家后脚就能将我给打散了。”

    不管他往日行事再怎么不着调,但是四五十的年纪敢做出如此动作,别说老师,就是谢公,恐怕也控制不住揍他。

    两姐弟顿时惊恐脸,“师祖祖对你这样凶吗?”

    “你们别被他哄了!”将龙凤胎带到长公主府看戏的宣王无语道,“太傅打他,也是因为他没脸没皮,你们可别向他学。”

    两姐弟闻言,疑惑地看了看宋致。

    霍月浅踮脚仔细观察了两人,得出结论,“姨夫的脸皮好着呢,就是比六舅舅的脸皮薄一点。”

    姨夫的脸比六舅舅的脸白,看着要薄。

    宣王:……

    宋致侧头忍笑,“月月说的没错。”

    “宋致!”宣王当即威胁道,“你别得寸进尺。”

    什么叫他脸皮厚,朝中还有脸皮比宋致厚的吗?

    霍云深则是晃了晃小脑袋,“六舅舅的脸皮比姨夫厚,六舅舅最棒!”

    “……”宣王心情复杂地看着面前的崽。

    感觉小孩在夸他,可事实没有夸他,嘲讽意味很足!

    霍月浅叉腰,大声道:“二姨夫的脸皮最最厚!六舅舅不行!”

    宋致:……

    他与宣王对视一眼,两人的眸光都夹着无奈与复杂。

    两个小家伙着实真心实意为他们吵架,但是能不能换个内容,不如谁更聪明,别紧着脸皮说事。

    这种事吵赢了,他们也笑不出来。

    还有刚才明明夸他脸皮好看、薄,怎么一下子又是最厚的了。

    “刚刚六舅舅明明说了二姨夫没脸皮,所以六舅舅赢了!”霍云深腮帮子鼓鼓的,气呼呼地盯着面前的双胞胎姐姐。

    “笨蛋云云,没脸皮没办法见人,六舅舅是骗你的。”霍月浅扭头轻哼。

    霍云深瞪眼:“六舅舅最厚!”

    霍月浅:“二姨夫厚!”

    ……

    听着两个小家伙如喊魂一般,一声比一声高的调子,宋致扶额头疼。

    宣王亦是无奈,两个小家伙吵上瘾了,他们压根劝不住。

    暖阁的侍从见两人束手无策的样子,连忙去求长公主了。

    等长公主赶过来的时候,霍月浅、霍云深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两人开始动起手来。

    宋致、宣王一人搂住一人的腰,看着两个小家伙四肢乱舞,努力攻击对方面前的空气,闹得额头都沁出细汗。

    长公主脸色微黑,“你们就这样纵着他们?”

    两人闹矛盾,分开就行。

    可是保持现在这样不远不近的距离,巴不得他们打起来。

    宣王扣住霍云深的肚子,无奈道:“皇姐,你误会了,若是离得远了,这两个崽就不止现在扑腾两下,就要嚎出来。”

    离得近了,他们下手又没个准头,伤到对方又要哭,这种不远不近,时而摸到、时而摸不到的距离最好。

    长公主嘴角微抽,“还不是因为你们宠着!”

    霍月浅见长公主来了,张手要抱,霍云升也停住了动作,眼巴巴地看着长公主。

    长公主用帕子遮住唇角的弧度,坐到他们对面的暖榻,面带冷色道:“都坐好,给本宫老实交代,是怎么回事?”

    听出长公主生气了,霍月浅、霍云深缩了缩脖子,仰头看了看宋致、宣王,见他们也是一副心虚忐忑的表情,姐弟俩顿时变得更乖了,一点也没有刚才手脚乱舞的嚣张气势,小胳膊乖乖地搭在腿上,看着像尊玉娃娃。

    宋致、宣王余光扫到他们的表情,心中发笑。

    果然是小机灵鬼!

    长公主幽幽地扫了一圈,“你们谁先说?”

    姐弟俩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齐刷刷地看向宋致,又看了看宣王,眼神带着期待。

    宋致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没办法。

    宣王扭头不看他们。

    小姐弟俩顿时噘嘴。

    霍月浅皱着小鼻子,“姨母,我与弟弟在讲道理,我觉得二姨夫的脸皮比六舅舅好看,云云偏偏不认,他故意向着六舅舅说话。”

    霍云深:“明明是说谁脸皮厚,你赞同二姨夫,我赞同六舅舅。”

    霍月浅闻言,偏头疑惑,“是这样吗?”

    她中间说错了吗?

    宣王心中叹气。

    小宝贝,你的立场早就歪了!

    霍云深握紧小拳头,总结道:“所以六舅舅脸皮最厚、最好!二姨夫输了!”

    说完,眼含期待地看着长公主,看架势,是让长公主主持“公道”。

    长公主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目光落到宋致、宣王身上,冷哼一声,“他们二人的脸皮都一样厚,堪比城墙,你们两个别学他们。”

    姐弟俩傻眼,怎么能一样呢。

    宋致、宣王一头黑线。

    他们算是体会到带孩子的辛苦了,只是对话中小小的一个玩笑,两个小家伙较劲起来,打的精神抖擞,果然不理解小孩子的脑子。

    霍月浅见长公主不生气了,从大人怀里秃噜下来,然后跑到长公主身边,爬上暖榻,抱着长公主撒娇。

    霍云深见状,后脚也滑了下来,扑到长公主怀里。

    等到两个小家伙玩累了,脑袋如小鸡啄米,一点点往下垂,长公主让人将他们带到侧间暖炕上休息。

    暖阁中没了孩童稚气的欢叫声,一下子变得冷清。

    长公主斜靠在榻上,意味深长道:“他们将来长大,若是也打了起来,你们也像现在这样一人帮一个。”

    宋致见状,重新烫了一杯热茶递过去,无奈道:“他们现在还小,陛下也年轻,与其担忧这事,不如纠结午膳吃什么。”

    宣王翘着腿,同样道:“是啊,皇姐,现在月月、云云都是孩子,未来什么性子不知道,再说就是斗起来了,只要不伤及性命,过过招也是没事。”

    长公主这是杞人忧天,担心太早,要知道大人的氛围是会影响到孩子的。

    再说,说不定等到长大,两人各自找到自己的路,躲过争斗这个环节,那可真是百姓社稷之福。

    长公主没好气地白了他们一眼,“你们没看到这次他们开蒙,朝中暗涌的心思吗?他们身在皇家,就不能逃避这些。”

    尤其陛下现在让两人一起启蒙,平日也做一样的打扮,给朝野的信号就是,这两个孩子是在一个起点,未来谁是储君,还未可知。

    宣王悠闲道:“那也不必着急!就好比父皇,陛下还未登基时,朝野谁会猜父皇会做这事呢?”

    长公主:……

    说实话,朝野对于小七登基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只不过当年小七年纪小,父皇又没有对外放出风,所以大家觉得小七可能性不大。

    只不过朝野没想到父皇会在小七的身份上摆了朝臣们一手,连他们这些子女都不知道。

    ……

    等霍月浅、霍云深姐弟俩回宫,霍瑾瑜才知道两人为了宋致、宣王谁脸皮最厚上演全武行,顿时爱怜地摸了摸两个小家伙的脑袋,纳闷道:“小脑袋瓜怎么长的。”

    养了这么些年,她算是明白,自己家这两只崽聪明是聪明,记忆力也高,就是理解力还有待发展,一般知识学问知道,不代表两人理解。

    “少年老成”注定用不到两只崽身上。

    霍月浅、霍云深偏头疑惑地看着她。

    霍瑾瑜被会心一击,大臂一揽,抱着两个小家伙稀罕不已,用脸不住地蹭着对方婴儿般稚嫩的脸颊,“算了,孩子就是孩子,没什么可着急的。”

    姐弟俩露出咯咯直笑,也用脸蹭着对方。

    殿内的内侍看到这一幕,也经不住笑出来。

    ……

    二月,经过各方讨论后,翰林院终于上呈了初始版的《大景朝报》。

    霍瑾瑜知道经过朝廷各方势力介入后,第一版篇幅应该不少,可是她没想到如此大,折叠一起,已经可以当成一册书了。

    方正的大纸上密密麻麻都是字,让她有一点欣慰的是,虽然没有多少排版,但是翰林院还是用了不同书法的字进行区别。

    翰林学士见陛下抿着唇,顿时心头发紧,就知道陛下可能对这般不满意。

    霍瑾瑜按了按眉心,“这就是你们努力一个月的结果?”

    翰林学士连忙解释道:“还没有刻版刊印,这只是最初的誊写。”

    霍瑾瑜想了想,让韩植拿出一份纸,裁出了布告尺寸那么大的纸张,然后将手中的初版报纸各项内容裁剪下来,招呼翰林学士上前,用这些做样子,给他说明如何进行排版,报纸的内容不仅要有时效性、准确性,美观性也需要。

    翰林院用不同书法区分不同板块这个想法很好,需要表扬,但是也不能将所有消息都一股脑的登载上面。

    有些事情不需要过度详细,只需要告知就行,百姓若是感兴趣,可以寻官府找内容,有些内容的篇幅不能少,报纸不能全部都是严肃内容,不能太空洞,光想着用一些华美词藻往上堆积。

    她又不是让天下读书人照着报纸研究如何考科举,写文章,而是让大家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朝廷做了多少事。

    你不能光在版面上写骈文称颂国泰民安,百姓对此没兴趣。

    与其绞尽脑汁想文章,不如多列几项实事,比如去年遭遇极寒天气,在京畿各界官员努力下,百姓的伤亡较之往年少了三成。

    不少百姓年底能攒上银子过个肥年,一月能吃两三顿肉……

    对于一些事情,为了增加信服,你还要摆数据,统计学那些也要面向群众看……不能光说好,有理有据地摆出来,才能让百姓信服。

    韩林学士小心捧着贴满各式裁纸的纸张,连连点头。

    霍瑾瑜:“论笔杆子,朝中谁能比得上翰林院,如何做,你要有自己的主意,若是他们逼急了,让他们来找朕。”

    韩林学士面上笑着应下,心中却摇头。

    朝堂争斗大家基本上是手底下见真章,他们翰林院是清贵衙门,若是上报陛下,岂不是行了佞臣勾当,再说他们怎么斗都没问题,拉陛下下场,那就是作弊了,赢得了这一次,日后就没人愿意搭理你了。

    至于其他部门的心思,他虽然觉得吵了些,但是年后这些日子,各部见到他都是赔笑脸,各种饭局应酬不完,就为了让他们在版面上给他们衙署留个小位置,他心里可没美着呢。

    ……

    三月,太学组织的环国航行正式从京郊出发。

    犹如一座宫殿那么大的热气球徐徐起飞,这次热气球浑身明黄色,上面画着国号以及太学的标志,远远就能看见这个庞然大物。

    除了六名学生,还有两名钦天监官员沿途记录,于此同时,地面上也有一只队伍跟着出发,与他们一起行动。

    霍瑾瑜也下了旨意,让沿途的官府照看一下,莫要伤到了。

    三月底,《大景朝报》正式发行,首发一万份,翰林院交由各地的书铺进行售卖,一份三钱银子,就是不算浪费的刻版还有油墨,单是成本,一份才堪堪持平。

    只能说,等到以后印制效率增加,成本降低后,估计就能实现收益持平,然后等到摊子铺开,拉些广告或者赞助,就能赚钱了。

    霍瑾瑜让翰林院给她留了一百份。

    霍瑾瑜拿出给两个小家伙制作的小布袋,给他们一人塞了四十份。

    下朝的时候,霍月浅、霍云深手牵手,挎着小布袋,站在太和殿檐下,奶声奶气地喊道:“大景朝报!三钱一份!”

    百官顿时停下动作!好奇地看着打扮的如出一辙的姐弟俩。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徐於菟迈步上前,蹲下身,含笑问道:“两位小殿下这是干什么?”

    霍月浅小手抽出一份折叠好的报纸,笑盈盈道:“大景朝报!三钱一份!”

    霍云深:“娘给我们卖的,说赚的钱都是我们的。”

    众人对视。

    陛下和两个小殿下原来这样玩啊!有意思!

    ……

    “《大景朝报》居然出来了,闻着这油墨香,肯定是刚出来。”

    “月殿下,真是三钱一份吗?”

    “三钱一份,怕是普通百姓消费不起。”

    “对于读书人来说,三钱也就是一本书的钱,也能承担的了。”

    “咱们景朝任何东西刚出来时,价格都比较高,日后成本肯定能降下去,说不定能达到一钱。”

    ……

    霍月浅见这群大人光顾着说话,不买东西,顿时皱起了小眉头,“你们不买吗?大景朝报!三钱一份!”

    徐於菟见状,从荷包里数出三钱银币,温声道;“月殿下,微臣来一份!”

    “好嘞!”霍月浅高兴接过去,看了看银币数量,放到口袋里,然后递给徐於菟一份。

    有他开了头后,其他官员也都买起来。

    有人想要多买几份,被小家伙们拒绝了,表示一人一份,谁也不能破坏规则。

    一段时间后,两姐弟一共八十份报纸销售一空,口袋里的报纸都换成小钱币。

    还有官员没买上的,面带失望道:“小殿下,你们还有吗?”

    霍云深晃着布袋,听着里面银币撞击的声音,笑着摇摇头,“没了,不过我看娘的寝宫还有好几份。”

    问话的官员当即噤声,总不能让他去乾清宫要吧。

    光是这样一想,他就感觉脖子凉飕飕的。

    ……

    剩下的四千份归京城,才开始售卖,仅仅一天,就被早就收到消息的人给抢售一空,许多人都是四五份的买。

    三千份分到了直隶,最后两千余份分到了河北与江南。

    直隶方面在到达当天就售卖了大半,第二天就清空了。

    河北与江南那边几乎也是首日就售完……

    许多距离京城较远的地区官员纷纷给京城上折子,求购早报,在一些地方《大景朝报》已经被炒到二两银子了。

    之后翰林院又加印了一万份。

    许多书铺老板招呼自己子侄,学着霍月浅、霍云深的样子,也带着报纸,沿街叫卖。

    “卖报!卖报!大景朝报!三钱一份!”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