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仙踪笔记:真的有神仙吗? (2)
辅而生的山水文化和田园生活。“隐士”二字从字面上讲,一为隐,一为士。在哪里可以隐呢?自然是峰峦叠翠、林木清幽的山水间。华夏大地,本来就多奇秀山水,在进入工业社会前,没有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那时的一山一水,更有古朴的魅力。在唐时,终南山冠盖整个帝国,其他隐逸名山则有华山、嵩山、庐山、衡山、天台山、四明山、青城山、武夷山、太白山、罗浮山……
继续说契虚的故事。
隐居华山的他,多年以后,已达到不用进食的辟谷境界了,每天喝风饮露。
辟谷分“服气辟谷”“服药辟谷”。在这里,契虚采取的是“服气辟谷”。反正,他越来越有仙人范儿了。
后来,司马郊去世,百鸟聚庭院而鸣,契虚也很难过。
唐朝远山,空谷幽兰,如此生活,夫复何求?但对契虚来说,还有一桩心愿没完成,那就是——成为稚川永久的居民。司马郊死后,契虚继续在华山隐居修行。当时,有叫郑绅与沈聿的,自长安来,至华山,逢大雨,二人投宿于契虚的茅屋。
由于契虚不再吃五谷杂食,所以当郑、沉到来后,契虚没食物给他们吃。
二人奇怪于契虚不吃饭却能神采丰奕。契虚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们听。二人办完事,返回长安时,郑绅单独去华山脚下契虚所住的草庐拜访,但草庐已空。郑绅颇为感慨,在他看来,作为隐士的契虚已成仙得道,去稚川定居了……
贩茶求仙记
讲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发生在一批茶叶贩子身上。
玄宗天宝年间,安徽寿州大茶商刘清真带着十九个员工,运送大批茶叶去洛阳、长安贩卖。他们这趟生意带了多少茶叶呢?每人“一驮”(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多斤)。刘清真作为老板,自己当乘马押送,这样算来,共带了一千九百多斤茶叶,可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了。而且,唐朝时,寿州茶很有名,这趟买卖当值不少银子。
一路上,刘清真带人晓行夜宿,十分谨慎。
此日一行人进入河南陈留地界,遇见了强盗。还好,盗贼不是很多,加上刘清真等人拼死保护,茶叶没被抢走。后听路人说,陈留一带不是很太平,总有过往客商被劫。为安全起见,刘清真听从了一位当地人的劝说,改变了方向,不再西行洛阳、长安,而是一路北折,往魏郡方向而去。
魏郡在唐朝时属河北道魏州,治所在河北大名,人口众多,在当时很繁荣。
在去魏郡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位老僧,同行了一段路,彼此熟悉起来,即将分别时,老僧劝他们不要去魏郡了:“那里未必是佳处,还是去山西五台吧。”
“五台?”刘清真问。他心里想,这里距五台路途遥远;最主要的是,这些茶叶是不是适合贩卖到那里。
老僧见其犹豫不定,说:“若诸位嫌远,不妨先跟我回寺,再作商议。”
刘清真认为:一路疲惫,到寺里休息两天后再择地赶路确也不迟。另外,还有一点,对佛道都很感兴趣的刘清真,观老僧之貌,听其谈吐,认为老僧来历不凡。于是,他们去了几里外老僧修行的寺院。
寺院不大,但很肃穆。入寺后,老僧整日为众人讲经论法,说得刘清真等人悟性顿开,最后的结果令我们诧异:一行人竟都有了远离尘世之念。于是,刘清真等二十名茶叶商人放弃了贩卖之旅,终日伴随老僧左右,一住就是二十年。
这老僧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一天,老僧对刘清真说:“最近有大魔出现,你们会受到它的祸患,需要提前防备,否则会坏大家的修行。”说罢,叫刘清真等人跪在地上,他含水而喷,口中念咒,刘清真等人就慢慢变成石头。
但他们心里都很明白,并非真的变成了石头,只是一种法术而已。
很快,有来自山西代州的捕快数十人路过寺院,转了一圈,唯见群石寂静,荒草萦绕,便离去了。
当晚,老僧又用水喷这些石头,刘清真等人恢复人形。
刘清真知道,如果不化为石头,也许会有一场无法预知的劫难。
一个月后,老僧又道:“大魔又起,必定会全力搜索你们,怎么办?我想把你们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你们都去吗?”
刘清真等人点头。
老僧令他们闭上眼,称这是一次秘密的飞行:“你们记住一点,飞行过程中不要睁眼看,否则会坏了大事。当你们觉得已经落下了,再睁眼不迟。你们到了山上,会发现一棵神奇的大树,你们可于树下修行。树上会长出灵药,你们食后自有奇迹发生。”
刘清真等人均被赐一颗药丸。
老僧说:“吃了它,这些天就不会再感到饥饿,但你们这几天要好好思考,只有深奥的佛法,才是超尘脱俗的桥梁。”
刘清真等人一起拜谢老僧,随后闭上眼。
于是,他们就真的冉冉飞起。半日后,他们感到脚踩到了地面,这才睁开眼,见山林一片,有樵夫过来,于是向其打听,才知道已到江西庐山。他们往前走了一阵,果见有一棵大树翠枝蔽日。
刘清真大喜:“大师所说的奇树当是它!”
众人在树下打坐。几天后,树干上长出一只白蘑菇,鲜丽光泽,飘然而动。
众人异口同声:“这就是大师所说的灵药吧!”
当时的计划是:把白蘑菇采下来,二十个人一起分食。但其中一人,趁大家不注意,一口把白蘑菇全给吞下去了,包括刘清真在内的所有人均大惊,随即纷纷指责。但已成事实,打那人一顿也没什么用了。正在大家郁闷时,那人突然消失不见,随后再看,见其端坐于大树的一根枝条上。
刘清真说:“难道是因为你吃了白蘑菇而高升了吗?”
刘清真叫那人下来,那人似乎没听到,就是不下来。
七天后,奇怪的事发生:在枝条上端坐的那人,身上竟长出绿毛,很快有仙鹤飞来,在树顶盘旋。
那人对树下的刘清真等人说:“我确实背叛了你们。不过,我现在真的得道啦!我就要离开你们了,去谒见天帝。你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啊,争取早一天像我这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神仙。再见!”
刘清真恳请他下来,但那人没搭理他,顾自乘云飞去。刘清真等十九人沮丧至极。这就是十九个人成全一个人的故事。
天宝中,有刘清真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至陈留遇贼。或有人导之,令去魏郡。清真等复往,又遇一老僧,导往五台,清真等畏其劳苦。五台寺尚远,因邀清真等还兰若宿。清真等私议,疑老僧是文殊师利菩萨,乃随僧还。行数里,方至兰若,殿宇严净,悉怀敬肃。僧为说法,大启方便,清真等并发心出家,随其住持,积二十余年。僧忽谓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辈必罹其患,宜先为之防,不尔,则当败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长跪,僧乃含水遍喷,口诵密法,清真等悉变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动。须臾之间,代州吏卒数十人诣台,有所收捕,至清真所居,但见荒草及石,乃各罢去。日晚,老僧又来,以水噀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灵,知遇菩萨,悉竞精进。后一月余,僧云:“今复将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远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僧悉令闭目,戒云:“第一无窃视,败若大事,但觉至地,即当开目。若至山中,见大树,宜共庇之。树有药出,亦宜哺之。”遂各与药一丸云:“食此便不复饥,但当思惟圣道,为出世津梁也。”言讫作礼,礼毕闭目。冉冉上升,身在虚空,可半日许,足遂至地,开目,见大山林,或遇樵者,问其地号,乃庐山也。行十余里,见大藤树,周回可五六围,翠阴蔽日,清真等喜云:“大师所言奇树,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数日后,树出白菌,鲜丽光泽,恒飘飘而动。众相谓曰:“此即大师所云灵药。”采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绐而先食尽,徒侣莫不愠怒,诟责云:“违我大师之教。”然业已如是,不能殴击。久之,忽失所在,仰视在树杪安坐,清真等复云:“君以吞药故能升高。”其人竟不下。经七日,通身生绿毛,忽有鹤翱翔其上,因谓十九人云:“我诚负汝,然今已得道,将舍汝,谒帝于此天之上,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树执别,仙者不顾,遂乘云上升,久久方灭。清真等失药,因各散还人间。中山张伦亲闻清真等说云然耳。(《广异记》)
窃食丹药成仙的故事在唐朝还有一例,地点是山西蒲州,也就是现在的永济。蒲州在唐时是诡异之事频发的州郡,在这里不妨看看几个发生在蒲州的故事。
其一:玄宗天宝年间,蒲州的一个樵夫入山砍柴,午后睡在树下,被一条大蛇吞噬。那人醒来后,发现四面漆黑,腥味扑鼻,赶忙抽刀去捅,这才出来。但是,从此之后,那人身体的一半就开始脱皮,犹如麻风病人。
其二:几十年后,仍是在蒲州,有人挖地凿井,遇一石板,不小心掉落到井中,底下群蛇无数。蒲州人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麻木,最后似乎适应了,只是感到了饥饿。当然没有吃的,但他看到缠绕在自己身上的蛇一个劲儿地吸气,于是自己也效仿,后来竟不饿了。在冰凉的蛇窟,蒲州人待了一个月,这时候他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条蛇。这一天,他听到惊雷声,随后群蛇乱舞,直蹿天空。那人慌忙中抱住一条大蛇,也蹿出深窟,耳边风声飒飒,等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平州,也就是河北秦皇岛。
其三:文宗开成年间,蒲州有小吏于晚上巡夜。当夜天晴,月朗星稀,长街漫漫,静谧无人。行至景福寺前街,忽见一黑衣人盘坐在寺墙下,低着头,双臂抱膝,寂然不动。小吏惧,低声问:“谁?”黑衣人一点反应也没有。小吏再次呵斥,仍不作答,于是逼近。那人这才慢慢抬起头来,直视小吏,“其人挽而不顾。叱且久,即扑其首,忽举视,其面貌极异,长数尺,色白而瘦……”后来有一年,重修崇福寺寺门,挖地基时,在深处发现一只油漆桶,桶口被白泥所封。
接着讲另一个窃食丹药而成仙的故事。
蒲州永乐县有座叫道净院的道观,唐文宗时有道士邓太玄在观中炼丹。多年后,虽丹药炼成了,但担心药力不济,故而没有服用,而是叫弟子收藏起来,由道士一同监管。
邓太玄死后,门徒周悟仙成为道观管事。转眼到了宣宗时代,一个叫侯道华的蒲州人出现在道观门前,说自己好道,愿入观侍奉周悟仙,别无所求。周自然高兴,将他留下。侯殷勤备至。观中道士也都使唤他,有什么累活都叫他干,侯丝毫没怨言。他喜欢读史书,看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博览群书,干活之余,手不释卷,每每大声朗诵,众道士问缘由。
侯道华回答:“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
众道士张大嘴巴:“你的意思是,你将来能成仙?呵呵。”
侯道华笑而不语。
蒲州盛产大枣,甘甜纯脆,为唐朝之冠。在每年所产的枣中,会有一两个没核的,谁吃到它预示着会有好运降临。奇怪的是,邋邋遢遢的侯道华一连三年,都神奇地吃到了无核枣。
这天早晨,侯道华干完活,拿着斧子去修古松的垂枝。道士们不解其意。转天,大家发现侯道华不见了。古松下有桌案,上面有杯水,还有双鞋,侯道华的衣服则挂在昨天修剪的松枝上。
是的,他飞升成仙了。按记载,这一天是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
显然,邓太玄所炼的丹药被伪装成仆人的侯道华窃食了。故事中有个细节,即侯道华说过一句话:“天上没有懵懂无知的仙人啊。”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点到了这个片段:唐道士侯道华喜读书,每语人曰:“天上无凡俗仙人。”此妙语也。《仙传》载:有遇神仙,得仙乐一部,使献诸朝,曰:“以此为大唐正始之音。”又有僧契虚,遇异境,有人谓之曰:“此稚川仙府也。”正始乃年号,稚川乃人字,而其言乃如此,岂道华所谓“凡俗仙人”耶?
陆游的意思是,侯道华说天上不应有懵懂无知的神仙,但实际上确实有,比如有的神仙不知“正始”为三国时魏国的年号,有的不知“稚川”是东晋道士葛洪的字。由此看来,糊涂神仙确实不少。
回到第一个故事。我们不知道,那个激变为神仙的茶叶贩子到了天界后会不会是个糊涂神仙。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由贩茶引起的故事中,我们都失算了。我们没想到这最后成了一个十九个人成全一个人的故事。最郁闷的应该是领头人刘清真,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的这次贩茶之旅的遭遇竟是这样离奇,更难以接受自己的一个手下意外地成仙。
故事一波三折,有的细节甚是令人回味,比如那人成仙前身上长满绿毛。难道这是成仙的步骤之一吗?故事中的老僧又是谁,他所说的“大魔”到底是指什么?倒霉的刘清真等十九人最后去了哪里?是回故乡寿州了,还是找那老僧说理去了?
张果老是蝙蝠精?
有传言说“八仙”里的张果老是只白蝙蝠精,大概没人相信。不过,这却是事实。
唐玄宗时,原籍山西的道士张果,白发飘飘,老态龙钟,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岁了。他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坐骑是一匹白驴,据说可日行万里。休息时,他就将驴如折纸一样叠起来,放进小背箱;骑时,用水一喷,即化为驴。
玄宗慕仙崇道是出了名的,曾多次召见张果,但都被拒绝。
此前,唐太宗和唐高宗也曾召见他,都没如愿。女皇武则天虽崇佛,但对道士也尊崇有加,欲召见这位山西老乡,但被张果装死搪塞。到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张果突然出现在邢州即现在的河北邢台。玄宗大喜,再次恳请其入长安,此次终于如愿。
在长安,玄宗问张果神仙知识,后者一一对答。就在这时候,另一个著名的道士叶静能出现了。
叶静能是玄宗的私人仙术顾问,与罗公远并称双星,二人同为道教典籍《真龙虎九仙经》的注者。在该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道士因炼丹而成仙,根据功力深浅,可分为天侠、仙侠、灵侠、风侠、水侠、火侠、气侠、鬼侠、剑侠九个档次。
叶静能此次从洛阳游历归来,在洛阳的时候,他刚处理完一件离奇的事。
当地有一女子被认为患了魔症,家人请叶道士帮忙除魔。叶说:“此魔为天魔,因罪被罚下到人间,但期限将满,即将返回天庭,无须除去。”
女子家人不信。
叶静能说:“你们跟我进山,那魔虽附于女身,但其真形潜藏在阳翟山的湖中。”
大家来到阳翟山的一处大湖,叶静能在岸边作法,不久后,湖中慢慢浮出那个天魔的头颅,竟有三间屋子大。
只说叶静能回到长安,玄宗立刻召见了他,见面便迫不及待地问他:“法师!张果无所不知,如此奇异,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叶静能答:“我确实知道他的底细,但由于他道法深厚,若说出他的来历,我必然当场死去。”
玄宗:“张果如此厉害?”
叶静能:“但也有办法保我不死。”
玄宗:“什么办法?”
叶静能:“若陛下摘去皇冠、脱去龙靴以救臣,我就能复活。”
玄宗当然答应了。
于是,叶静能缓缓地说:“张果,他本是上古时期,混沌初开之际的一只白蝙蝠精!”话音刚落,叶即七窍出血,倒于地上。
玄宗朝,有张果先生者,不知岁数,出于邢州。帝迎于内,礼敬甚。问,无不知者。一旦,有道士叶静能,亦多知解,玄宗问:“果老何人?”静能答曰:“臣即知之。然臣言讫即死,臣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敕臣,臣即能活。”帝许之。静能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言讫,七窍血流,偃仆于地。玄宗遽往,果老徐曰:“此小儿多口过,不谪之,败天地间事耳。”帝哀恳久之,果老以水噀其面,复生。其后果老辞归邢州所隐之处,俄然不知所往。(《独异志》)
虽有前言,但玄宗还是大惊,慌忙摘去皇冠、脱去龙靴,跑去见张果,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张果冷笑:“陛下,叶静能这个小儿,不知好歹,祸从口出,安能不死!若不惩责,自会败坏天地间之事。”
玄宗苦苦哀求,希望张果开恩,给叶静能一个机会。
张果看到皇帝的样子,不好驳了他的面子,便答应了。张果来到叶跟前,用清水喷面,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叶静能睁开眼,从地上站起来,复活了。
但是,玄宗对张果的年岁还是有些怀疑:他真的有那么大岁数吗?
这一天,玄宗去咸阳打猎,捕获了一头鹿。张果见此鹿后,感慨地说:“此仙鹿也!已满千岁。昔日汉武元狩五年打猎于上林苑,当时我侍奉左右,曾捕获此鹿,又给放了。”
玄宗大惊:“天下之大,有鹿甚多,时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生如何知道这鹿是当时您为汉武帝随从时捕获的呢?”意思是说,您真的曾生活在汉朝吗?
张果笑道:“陛下不信?武帝放鹿时,在其左角下拴了个铜牌,可以一看。”
一检查,果然如张果所说,玄宗紧急着又问了一句:“元狩五年是何甲子?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张果答:“该岁是癸亥年,那一年武帝开凿了昆明池,到现在已八百五十二年。”
在这里放个插曲。上面讲到玄宗捕获汉武帝时的鹿,类似传说还有一个,见于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中,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重阳日,玄宗狩猎沙苑,云间有孤鹤飞翔,皇帝亲射之,鹤带箭而坠,但就再快落地时,突然又“歘然矫翼首于西南,众极目久之,不见”。也就是说,又飞走了。
镜头转到成都郊外十五里处的一个道观。道观东廊下第一院尤为幽寂,有青城山道士徐左卿客居于此。其人风格清古,行踪飘忽,反掌之间,往返青城。一天,徐道士自外归来,“神采不怡,携一箭”,对人说:“吾山中偶为此物所加,已无恙矣。然此箭非人所有。越明年,箭主到此,当付之。”
“安史之乱”后,玄宗西行到成都避难,过该道观,意外见到自己一年前所射之箭。后来,人们再也没见到过徐左卿。据说,徐在沙苑中箭后,一路西飞,路过武兴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略阳时,停落于高峰上。后有人在峰顶上建飞仙观,到宋时遗址犹存,宋人登观赋诗:“翠岭标仙迹,云间碧树开。每闻岩鹤过,疑是羽衣来。绝峤时飞石,寒谭忽起雷。必应苑中箭,犹寄在丹台。”
接着说张果的故事。
事实上,在此之前,玄宗对张果还有两次测试。
当时,宫内有高僧夜光禅师,最善视鬼神,玄宗叫他看看张果。夜光进门,拜皇帝后,环视四周,说:“不知张果来了没有?”其实,这时张果就在皇帝身边站着。又有方士邢和璞(见《唐朝诡事录》第一部),最善占卜,但面对张果,却算不出其生年。
在宫廷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张果告辞。玄宗亲自送别于长安之郊。临别时,皇帝实在憋不住了,直接问:“先生到底生于何时?”
张果笑道:“上古时,尧帝丙子年生人。”
玄宗也笑:“先生莫说谎。”
张果:“尧帝时,我做侍中一职。”
玄宗:“当时有侍中这个官职吗?”
张果:“您又不是那时的人,如何知道那时没侍中一职?”说罢,上驴而去。
蝙蝠确实有成精的可能。比如,下面的主人公就遭遇过这样的事。主人公叫木师古,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名字,听上去就像个得道之人。
道士的名字往往具有特点,多取“玄”“隐”“微”“静”等悠远之字。不过,也有例外,按《宣室志》记载:“大历年间,有仆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自云姓仆名仆,莫知其所由来。家于光州乐安县黄土山……神仙频降,有姓崔者,亦云名崔,有姓杜者,亦云名杜,其诸姓亦尔,则与仆仆先生姓名相类矣。”
也就是说,这些得道之人的名字分别叫:仆仆、崔崔、杜杜……
接着说木师古。故事中,他的身份是位旅行者。德宗贞元初年的一个夏天,他背着包正行走在江南金陵地界——又是贞元年间!
日暮时分,木师古投宿到一座古寺。
木师古拜见住持,住持指向侧厢房的一间陋室。
木师古有游侠性情,非常不悦,因为他看到本应住人的客厅紧紧地闭着,以为住持看不起他,就质问住持:“我为什么不能住这一间?”
住持说:“并非我吝惜,只因这客厅有凶物,入住者非伤即死,我在此寺生活了三十多年,客厅伤了三十人!一年前,我令徒弟将其关闭,再不敢住人。”
木师古执意要住。
他越听住持的话越是感到好奇。
住持没办法,只好叫徒弟打开厅门,收拾了一下,叫木师古进去。
房间一明两暗,正中是厅堂,左右是寝室。木师古转悠了一下,看出这屋子确实已有很久没有住人了,因为积尘遍地,结有蛛网。
木师古此刻才相信住持说的是实话,但现在已经骑虎难下,即使这里面真的有凶物,也只能住下了。
入夜后,木师古做了准备,从行李里抽出一把尖刀,枕于头下。这觉算是睡不好了。他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一直在琢磨:会有什么怪异事发生?他又检查了一下里屋和外面的厅堂,没发现可疑的地方。
迷迷糊糊中,木师古挨到二更天。
忽然,躺在床上的木师古感到一阵寒冷,一下子就醒了。
要知道,现在是盛夏。木师古在黑暗中有些紧张。随后,他感到这股寒冷是从帷幄外一点点飘过来的,仿佛有人在扇扇子。
木师古悄悄起身,猛地抽出尖刀,向帷幄外砍去。
到底是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虽然木师古开始有些担心不安,但凶怪之事发生后还是能主动出击。
木师古并没有下床看,而是收好尖刀,再次躺下。时间到了四更,他感到那股寒冷之气又吹了过来,木师古又抽出刀来……
天亮后,寺里诸僧叩门,木师古安然应答,众人皆惊。
大家进屋,在床边发现了两只中刀而亡的蝙蝠。每一只,翅膀都有一尺八寸长,眼珠突兀,呈银色。
寺院住持说:“按《神异秘经法》的说法,百岁蝙蝠往往会附于生人的嘴上,吸其精气,以求长生。到三百岁时,就可化为人形,飞游天界。现此二物被灭,可见它们还不到三百岁,法力还不是很厉害。”
蝙蝠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秘的象征,这种神秘来自它们的模样和习性:它们的相貌如此怪异,因类似老鼠,在唐时又被称为仙鼠。它们有一双没有羽毛的肉翅,喜欢倒挂着休息,夜间才出来活动,没人知道它们白天待在哪里。
这所有的一切都给人想象的空间。
古寺中的蝙蝠,单翅长达一尺八寸,双翅张开近四尺,个头非常大(现在发现的最大蝙蝠即吸血蝙蝠,双翅张开可达1.5米)。故事中,讲到蝙蝠吸人精气后,满三百岁,可化人形,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到了一千岁时,它们的颜色可由黑色变为白色,最后化为人形,甚至修炼成仙。所以,唐人对白色蝙蝠是非常敬畏的。
说到蝙蝠的颜色,按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的记载,南方还有一种红色蝙蝠:“刘君云,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这种蝙蝠和其所喜欢栖息的美人蕉都是有剧毒的。
至于木师古,他背上行囊继续上路了。后来,有人在浙江赤城山看到过他。
太岁与灵芝
先说发生在唐朝宁州的一则短新闻:
当地农民耕地,在地里掘得一物,样子类似堆积在一起的菌类,上面似乎有上千只眼睛一样的东西,农民不知挖到的是什么,把它移到路边,行人大多也摇头不知,直到一个西域胡僧出现:“你挖到的是太岁,快埋掉,否则……”
农民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也在老人那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惊恐中,他赶紧将太岁移回原处,埋进土里,但一年后他和家人还是死去了。
在太岁头上动土,历来被认为将会招致灾祸。这种禁忌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比唐朝还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对太岁充满敬畏,认为太岁充满神秘色彩,见过它的人万中无一,一旦遇上则是极恶的凶兆。
关于太岁出现的新闻不止此一条。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有记载:山东即墨县百姓王丰掘地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王丰担心遇见了太岁,慌忙把坑填上,但晚了,“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那肉块追至王丰家,“经宿肉长,塞于庭”。几日后,王家老少全部暴毙而亡。在这里,令人恐怖的是太岁不断变大,最终塞满了王家的庭院。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人间确有其物。
它是一种生在土壤里的非常少见的“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复合体”。它有一个特点:假如你拿刀切一块,它马上又会长上。所以,在古人看来,太岁具有超能力。
当然,也有不怕太岁的。
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后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贞鞭之数百,送通衢。其夜,使人阴影听之。三更后,车骑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广异记》)
晁良贞曾在地里挖出一个太岁,不但不害怕,还抽了太岁数百鞭。后来,有一天晚上,他偷听到有声音问太岁为什么受辱而不报仇,太岁沮丧地说:“晁良贞精气强盛,我拿他也没办法啊!”转天,那个倒霉的太岁便不知道逃到哪儿了。看来,太岁也是看人下菜的,欺软怕硬。
另外,据古书上记载,倘若在地里挖到太岁,虽为凶兆,但若立刻抽它百鞭,便可免除灾难。晁良贞用鞭子抽打太岁的初衷即在于此。他很幸运,最后把太岁搞定。但也有不成功的:“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
在上面的故事中,李氏用鞭子抽打了太岁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时,太岁忽然消失不见,随后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尽,可谓功亏一篑。其实,对付太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一如下面故事中主人公所为。但意外的是,当主人公吃完后,发现那不是太岁。
兰陵萧逸人,亡其名。尝举进士,下第,遂焚其书,隐居潭水上,从道士学神仙。因绝粒吸气,每旦屈伸支体,冀延其寿。积十年余,发尽白,色枯而背偻,齿有堕者。一旦,引镜自视,勃然发怒,且曰:“吾弃声利,隐身田野间,绝粒吸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如是。”道士因轸其脉。久之,又曰:“先生尝食灵芝矣!夫灵芝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贺曰:“先生之寿,可与龟鹤齐矣。然不宜居尘俗间,当退休山林,弃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从其语,遂去,竟不知所在。(《宣室志》)
江苏兰陵有位萧逸人,不知其名,曾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榜未中,遂焚书退隐,跟道士学神仙之术。
后来,他开始绝食辟谷,每天清晨,在水边伸展骨骼,吸纳野外之气,以求长寿。但似乎不那么成功,因为十多年后,本还是青年的萧逸人,头发已完全白了,面色枯槁,牙松背驼,看上去老得不成样子了。
有一天,他拿来镜子一看,见自己如此模样,勃然大怒。这是个脾气很火爆的人,上面已有考试未中就焚书的例子了。
萧逸人扔下镜子,说:“我弃名利,隐逸荒野,以求得道,竟衰老至此,这哪是我的追求!”
于是,萧逸人来到邺城经商,白手起家,几年后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富豪了。看来,此君既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是学道的料,而是经商的料。这时候,他称不上是萧逸人了,还是称其为萧商人吧。尽管家境已富,但萧商人还是颇为郁闷,因为他老态龙钟的样子着实让他忧心。
却说此日,他又购置了一块地皮,欲建别墅。起地基时,挖出一团东西,呈人手状,颜色微红,感觉肥润。萧商人大惊:“看样子,是传说中的太岁?我听说不可在太岁头上动土,挖地见太岁,当为凶兆!”
萧商人沮丧时,又想起一句话:“见太岁虽不祥,但若食其肉,可免灾。”
于是,他将太岁烹熟了,眼一闭,心一狠,咬了一口。意外的是,那东西味道奇鲜,令人欲罢不能。等吃完了,萧商人感到神清气爽,四肢通达,几天过后,拿镜子一照,老态尽失,秃顶变长发,牙齿亦新生,又恢复了年轻时的样子。
萧商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更多的是兴奋。
他周围的人都很奇怪:一夜之间,此人怎么返老还童了?
后来,一云游道士来到邺城,路上偶逢萧商人,大惊道:“您吃过什么仙药吗?否则的话,为什么如此清逸?”
道士为萧商人诊脉,说:“你曾吃过灵芝!”
“灵芝?”
“所谓灵芝,形如人手,颜色微红,其状肥润……”
萧商人就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道士,后者祝贺道:“那确实不是太岁,而是罕见的人手灵芝,吃了它,您寿命可与龟鹤齐年!所以,现在您已不适合居于俗世,当退隐山林,清净修道,成仙有望。”
萧商人大喜,这不正是自己早年的追求吗?
看来,他还是有仙缘的。再后来,萧商人抛弃家业,一个人悄悄地离开邺城,他的身影最终消失在唐朝的山林间……
在这个故事中,萧逸人的人生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最终靠一棵稀有的灵芝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灵芝属于菌类,在唐朝时尤其被人看重,因为大家认为食后有助于成仙得道。
事实上,早在东晋年间,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就曾披露过灵芝的妙用,还指出:假如在深山中发现有七八寸的小人儿乘着微型车马,他们即是被称为“肉灵芝”的异菌所变。吃了它们,就能成仙。
唐代志怪中,果然出现过葛洪记载的那种灵芝:“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见芦苇间,有十余昆仑偃卧,手足皆动。惊报舟人。舟人有尝行海中者识之,菌也。往视之,首皆连地。割取食之,菌但无七窍。”这则记载见于《岭南异物志》。
说的是,有旅客在岸边芦苇丛中发现“十多人”卧在地上,奇怪的是脑袋都连着地,像从地里生出来的一样。这正是葛洪所说的“肉灵芝”。关于奇异的灵芝,在唐朝还有一些记载:
玄宗天宝初年,临川郡人李嘉家的房柱上生了一棵灵芝,形状像传说中的仙人天尊。
代宗大历八年,卢州庐江县发现了一棵紫灵芝,高达一丈五尺,在尺寸上为唐朝之最。
文宗开成三年,段成式在长安修行里寓所里发现枯去的紫荆树的根部生出一灵芝,“大如斗,下布五足,顶黄白两晕,绿垂裙,如鹅鞴,高尺余”。
武宗会昌二年,宋州莆田县山冈的一块巨石上,生出一棵灵芝,大小如土筐,盖子和茎部是黄白色的,下面依次变为浅红色。这有可能是最名贵的“石桂芝”。据说,这种灵芝生于岩石或洞穴间,吃一斤可延寿千年。
牧羊的龙女
唐高宗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到长安赶考,最后名落孙山,本欲回转湖南老家,但突然想起有个老乡客居泾阳,便择路去拜访。
柳毅催马走了六七里路,忽有群鸟从草丛间直飞天空,他的马受了惊吓,一路飞奔,好不容易才停下,当柳毅抬起头时,见有女孩在路边放羊。
女孩面容美丽,但双眉紧锁。柳毅下马相问。女孩并不应答,柳毅连问数遍,她才开口哭诉。原来,女孩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嫁给泾川龙王的二太子,但二太子行为放荡,并不珍惜小龙女,公婆也护着儿子,还虐待小龙女,把她赶到野外。
小龙女泪水涟涟,说:“此地离洞庭遥远,我的遭遇父母并不知道。我知道公子的家乡离洞庭不远,可以为我传封书信吗?”
柳毅说:“这有何难!但问题是,人仙两隔,就算我到了洞庭湖,又如何去龙宫见你父母?”
小龙女说:“洞庭南岸有棵大橘树,您到树下,解了腰带,在树干上敲三下,便会有人出来迎你。”说着,她取出书信一封,潸然泪下。
柳毅很同情小龙女的遭遇,立刻上马辞别,去替她送信。走了一会儿,柳毅又回来,问:“你们神仙也放羊吗?有什么用处呢?难道神灵还会宰杀它们吗?”
小龙女:“哈!你看到的这些并不是羊啊,是雨工。”
柳毅:“雨工?”
小龙女:“所谓雨工,或称为雨师,也就是掌管降雨的神。”
柳毅举目望去,那些羊的样子和神情确实很怪。柳毅催马将走,又想起什么,转身说道:“这一次,我给你做信使,望姑娘回归洞庭后,不要忘记今日。我是凡人,你是仙女,莫要避而不见。”
小龙女说:“公子多虑了。以后,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了,怎么会避而不见呢?”
柳毅打马而去。
在泾阳老乡处,柳毅小住两天,即告别朋友,回转湖南。在洞庭南岸,真的就发现了一棵大橘树。柳毅按小龙女说的做,当腰带在树上敲到第三下时,洞庭湖水掀起巨浪,有甲士现身波浪中,拜而问道:“贵客从何处来?”
柳毅只是说有事要见龙王,甲士见其有来头,便引路:“请您闭上眼。”
柳毅闭上眼。再睁开时,已到龙宫。龙宫楼阁相连,金碧辉煌,仿若梦境。甲士带柳毅来到一处叫灵虚殿的地方。这里的殿柱是用白玉做成的,台阶是用青玉铺就的,床则是珊瑚镶制的,帘子是水晶串成的,门楣上镶着琉璃,屋梁上饰着琥珀。
柳毅心里想:到底是仙境啊,装修得确实不错。
左等右等,龙王一直没露面。柳毅问:“你家大王呢?”
甲士:“我家大王正在玄珠阁跟太阳道士论《火经》,很快就过来。”
柳毅:“《火经》?”
甲士:“龙以水显灵,随便一个水珠就可淹没山谷;太阳道士是人,人善用火,小小灯火就可化阿房宫为灰烬。水火有别,本质不同。太阳道士精于火理,我家大王此次请他来,就是要听一下他有关于火的高论。”
话音未落,一穿紫袍者飘然而至。
洞庭龙王问:“洞庭水深,先生何以到此?”
柳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随后把小龙女在远方的遭遇一一说明。随后,取出书信,交给了龙王。龙王看完信后,掩面而泣,泣罢一再感谢柳毅。龙王把书信传至后宫,于是很快听到一片哭声。
洞庭龙王说:“不要这样哭,钱塘君会听到的!”
柳毅问:“钱塘君?”
洞庭龙王说:“也就是我弟弟。他以前做过钱塘长,现在已被罢官。”
柳毅又问:“为何怕他听到哭声?”
洞庭龙王:“他脾气不太好。当然,他也极为勇猛。上古时,尧为帝,天下泛滥洪水达九年之久,即是他发怒的结果。这些日子,他又跟天将不和,发水淹没群山,天帝看在我的面子上,才没治他死罪。现在,他被拘禁在我这里。”
话音未落,一声霹雳,一条带着锁链的红色巨龙如烈焰升腾般现身玉柱旁,随即飞腾而去,不知踪迹。
后来,洞庭龙王宴请柳毅,席间有众多龙宫人物。
奇异的是,柳毅一抬头,似乎看到小龙女的身影。难道她已经被解救回来了?
洞庭龙王说:“在泾川受苦的小女,确实已经回来了。”
柳毅很迷惘。
宴席上,一风度翩翩的男子向柳毅敬酒,正是钱塘君。
钱塘君对洞庭龙王说:“兄长,我刚才直飞泾阳,在那里与泾川水族接战,大胜之,又向天帝禀报情况,天帝知道了实情,把以前对我的惩罚也免除了。”
洞庭龙王问:“这次与泾川水族作战,伤害了多少生灵?”
钱塘君答:“六十万。”
洞庭龙王又问:“毁坏田地了吗?”
钱塘君:“八百里。”
洞庭龙王:“那欺负我女的无情无义的小子在哪里?”
钱塘君:“已被我吞吃。”
宴罢后,柳毅一直想着小龙女。
转天,洞庭龙王再次宴请柳毅。两龙王载歌载舞,最后拿出分水犀牛角、夜明珠等珍宝相赠。
第三天,钱塘君单独宴请柳毅,酒过三巡,抓住柳毅的一只胳膊,说:“我有一事对君说,若答应,皆大欢喜;否则,大家都不好看。足下以为如何?”
柳毅不卑不亢。
钱塘君:“欲将小龙女嫁与先生,望先生勿要推辞!”
柳毅当即回绝。冲动起来的他,跟钱塘君吵了起来,最后说:“何以强加于人?再者,难道我为你们送信,就是为了这个吗?”
柳毅不从,钱塘君对其更加佩服,二人继续欢宴。
转天,柳毅辞行,洞庭龙王的夫人露面,大家为柳毅饯行。这一次,小龙女在座。她上前拜谢,神色忧伤,似为别离,而柳毅,竟有点后悔自己先前拒绝了钱塘君的提议。
柳毅上岸,发现十多个龙宫侍从挑着满筐珠宝跟在后面,直到还家后,这些侍从才告别离去。由此,柳毅成为超级富豪。再后来,他娶了妻子,但很快妻子就死了。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没多久也死了。
柳毅很是悲伤,决心离开这伤心地,于是搬家到金陵。
这一天,有人向柳毅求亲,称有卢姓小姐,来自名门,品貌双全,丈夫早死,现求一配偶。柳毅想了想,便答应了。开始时,还没发现什么,直到婚后一个月,柳毅发现妻子长得越来越像小龙女了,只是比印象中的小龙女更为丰满娇媚。
柳毅试探着给妻子讲自己传书的往事,卢氏听后一笑:“怎么会呢?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年多以后,卢氏为柳毅生下一子,两人更为恩爱。孩子满月之日,卢氏笑道:“夫君,难道想不起我们的往事了吗?”
柳毅望着妻子。
卢氏道:“也许你猜到了,我便是洞庭龙王的女儿,也就是你曾在旷野中相遇的牧羊女。深蒙大恩,亦爱郎君,当时欲嫁,却被拒绝。后父母想把我嫁给锦江龙王之子,我不从,剪发闭门明志。父母为我所动,而恰逢郎君丧偶,故而有机会再次出现在你面前。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是大喜之事,故而说出这一切。你还记得吗,当初我们旷野相遇,你曾对我说,将来我若回到洞庭,希望我不要对你避而不见。我不知道,那时候你是否已喜欢上我了?但后来,在龙宫,你为什么又拒绝了我叔父的提亲?时过境迁,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吗?”
柳毅听后,泪水盈眶,说:“旷野相遇,我更多的是为你的凄惨遭遇而抱打不平,虽然心有爱慕,但亦努力克制。之所以说希望你以后不要对我避而不见,只是信口之言。至于拒绝钱塘君的逼婚,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激起了内心的反感和愤怒,因为最初搭救你为的是个‘义’字,如何能娶你而去?但别离时,我再次看到你,心里已开始后悔。”
话说到这儿,小龙女已经是泪眼迷蒙。
后来,两个人辗转回到湖南,拜见洞庭龙王,皆大欢喜。
再后来,夫妻移居南海,过着逍遥的日子。到玄宗即位,求各地修道之人入宫传授仙术,为了避免被骚扰,柳毅携妻重返洞庭。
开元末年,柳毅的表弟薛嘏被贬南方,乘船过洞庭,远望一座大山现于碧波,很快山后飞来一船,船上人问:“是薛嘏吗?柳公恭候。”
薛嘏上山,峰峦苍翠,楼阁隐现,一如仙境。柳毅出现,拉着薛嘏的手,感叹道:“我们分别没多长时间,但你都已经有了白发!”
薛嘏笑:“兄为仙,我为人,如何比?”
柳毅拿出仙丹五十粒赠予薛嘏:“每服一粒,可增寿一年。吃完后,再来找我,到那时,就不必再在人间受苦了。我们兄弟,也就不会再分开了。”
薛嘏大喜。
宴饮后,兄弟拱手而别。
关于柳毅的传说,到此结束了。
从那以后,再没有他的消息。而这个柳毅娶龙女成仙的故事,是薛嘏讲给别人听的。听众中,有陇西人李朝威。他默默地把故事记录了下来。将近五十年后,人间也没有了薛嘏的消息。
这就是凡人与龙女的爱情传奇。
在唐时,龙女作为精怪的一种,大量涌入志怪。柳毅与小龙女的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影响也是最大的,故而有无名氏做续集,但续集中没有没继续讲述二人以后的生活,而是谈到其后代,一个叫九娘子的小小龙女。
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泾州东有一花树掩映的湖,里面有一叫九娘子的龙纹灵怪出没。乡民在湖边建庙,求其保佑风调雨顺。泾州西,亦有一深潭,有潭神叫朝那。朝那经常骚扰九娘子。
到了唐僖宗年间,泾州刺史周宝在梦幻中奇遇九娘子,后者向其倾诉:“我本为龙女,外祖父乃是洞庭龙王。我嫁给一处龙王之子,但他性情暴虐,遭了天谴,除我脱身外,满门族灭。后来,我拒绝父母为我安排的新的婚事,辗转独居于泾州东湖,却遭西潭灵怪朝那的胁迫,屡屡逼我成亲。我不从,虽接战,却不敌,故而想向您借兵。”
周宝迟疑:“你既是灵物,为什么向凡人借兵?”
九娘子解释:“我确实是龙女,跟天下湖海中的龙王,都多少沾亲带故,但若借水族大军,必杀得天昏地暗,此处百姓与良田难保。当年,我家亲戚钱塘君为我母报仇,使泾州化为齑粉。况且,我前夫罪犯天条,我也是待罪之人,不便大张旗鼓。”
这样一说,周宝才答应。转天,周宝发兵千人到东湖庙外护卫。
七天后的凌晨,天还没亮,周宝发现帐前垂手站立一人。周呼其人,不应答,便欲点上蜡烛。
那人说:“人仙路殊,阴阳有隔,莫用烛火逼我。”
那人继续说:“我是九娘子的仆人,您虽发兵千人,但由于我们所在的两界不同,所以九娘子并不能指挥他们,周大人可以再仔细思量一下,看看怎么办。”
周宝想了想,叫部下拿来花名册,从中找出以往战死士兵的名单,共计步骑兵一千五百人,领头的是都虞侯孟远。随后,登坛焚香,发牒至东湖庙。
先前护庙的士兵回来后,其中一士兵状若痴呆,后密报周宝,说自己被领去见了九娘子,九娘子称带兵的孟远谋略不够,作战时,本欲袭击对方,却反被对方打了埋伏,问周宝能不能换一个将领。
周宝没办法,想起一名不得志的大将,叫郑承符的,但郑还活着。可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周宝再次登坛焚香,发牒至东湖庙。没多久,周宝就接到郑将军去世的消息。又过了几天,听说他又复活了。
按郑将军描述,被九娘子请去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谋略,动用三道埋伏,佯败逆袭,两路夹击,大胜敌军,力擒朝那。不过,按郑讲述,朝那作怪,是受了九娘子父亲柳毅的指派,因为他不愿叫女儿凄苦地独居异地……
在人间就不得志的郑承符,似乎尝到打仗胜利的甜头,因为本来复活的他在几天后就真的死去了。有目击者看到,在郑死的当天,这位大将军带着一队人马,诡异地出现在东湖边,又诡异地消失在湖中。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