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初识宫廷
此次远行, 青山将军随队坐镇。
春生、迟生一行先走陆路到了德钦,在这里告别松日赞普和江德。童年伙伴由此入吐蕃,回他的家乡, 春生迟生姐妹由金沙江坐船而下,一路沿着长江,游览半个国土, 一直到扬州。再从扬州沿大运河北上, 直抵洛阳。
这条线路最舒适, 所以绕路啦、行程远啦、耗时长啦,这些缺点都被忽略, 春生和迟生也是头一次出这样的远门。以往在云南, 觉得再远的路也没有关系, 天下还有比山路更难走的路吗?
有。
晕船。
春生刚上船的时候, 半死不活得躺了十几天, 只要水流湍急一点儿,她就撑不住。偏偏内河船只都往小巧迅捷的方向发展, 压根不能对抗风浪。迟生平常身体比春生差些, 在船上却是如履平地。
“这说明我小脑发育得好。”
春生有气无力回答:“不懂,但我听懂你笑我脑子不好。”
一路上游山玩水、遍览风光,走了半年, 才到洛阳。
递上奏疏, 在城外驿站休息一晚,整理仪容,等待宫中召见。
第二天一早, 宫内小黄门就来宣旨, 请春生姐妹入宫。两人都很高兴, 这说明陛下很重视。天下官员、勋贵, 每天多少人排队等着被召见。她们能这么快面圣,中间肯定插队了。
陛下在垂拱殿召见了两姐妹。
春生一身大红修身交领长袍,肩部略宽,腰上巴掌宽一片腰带束得紧紧的,下摆撒开,整个人呈现倒三角和三角的组合。身长玉立,大步走进来的时候,犹如一团火焰燃烧,细看之下,又面如冠玉、礼仪周全,更像一株火珊瑚。
迟生则是一身湖蓝色衣裙,她也是宽肩束腰,带同色系首饰,显得高挑不少。外罩一件撒开衣襟的长袍,更添飘逸。不过衣纹绣样更有苗人风格,见人三分笑,右边脸颊上还有一个浅浅的酒窝。
两姐妹走进来,恭敬行了大礼,“臣木春生、木迟生见过陛下。”
“好,好,起来。安国公生了一对麒麟儿啊。”陛下大喜,让内官给两人看座。“多年不见,安国公可好?”
春生出面应答:“祖母安好,只是时常挂念陛下,常与我们姐妹讲述当年辅佐陛下踏平伪汉,统一蜀中的故事。我们姐妹听得热血沸腾,恨不能早生二十年,为陛下建功立业。”
“哈哈哈,好孩子,现在也不晚。来人啊,去请太子和诸皇子、公主来,见见远客。”
“臣女惶恐,怎敢劳动,该我们姐妹去拜见才是。”
“不必客气,你们既来了,朕就拿你们当自家子侄,以后就住在宫里,和朕的孩儿们一同进学,也有个伴。”
“陛下隆恩,本不该辞,可祖母已经命打理出了京中安国公府。我们姐妹不敢僭越,实该住回去。”
皇帝不许:“你们两个小姑娘家家,才多大的人,家里没个长辈,怎么能单独居住。”
春生还要辩解,皇帝问道:“莫不是,你们要依父亲居住。”
哦,那还是住皇宫吧。
“臣女谢陛下厚爱!”春生、迟生,异口同声!
不一会儿,太子殿下就领着诸位弟妹过来了。
宫人唱喏声刚响起,春生、迟生就从座位上起来,躬身见礼,口称:“臣女木春生、木迟生,见过太子殿下,见过芷阳公主,见过二殿下、三殿下、四殿下、五殿下。”
“不必多礼,请起。”太子叫起,领着弟弟妹妹给皇帝见礼。
当今陛下六子一女,太子殿下,芷阳公主,二殿下都是皇后所出,皇后娘娘出身冯氏,生父正是冯首辅。太/祖乃豪强起家,素爱与大族、重臣联姻,也不疏远外戚。太子殿下贤名远扬,当年太/祖驾崩之前,先册立太孙,定下三代之治,放心把江山托付给儿孙。
三殿下、四殿下分别为贤妃、德妃所出,两位娘娘都是东宫良娣,与陛下亦是多年扶持的情分。
五殿下则是慧妃所出,年纪最小,是陛下登基之后才进宫的妃嫔。
陛下在女色上很是克制,宫中也就这四位后妃有子嗣,其他妃妾未曾生育,数量也少。
太子、芷阳公主、二殿下年长于两姐妹,三殿下、四殿下、五殿下年纪则比她们小。
在觐见之前,这些明面上的信息,春生、迟生都已经背在脑子里了。
众人再次落座之后,五殿下先不高兴道:“怎么把我放在最后!你们懂不懂礼数。”
一直没有说话的迟生笑着接口:“殿下年纪最小啊,唉,我明白殿下,我和姐姐一同出门,也总是跟在姐姐身后,真想快些长大啊。”
“你也想快些长大?”五殿下好奇。
“当然想!我和殿下一样大的时候,还没单独出过府门呢,结果,现在都能千里迢迢来京城了。”
五殿下立刻问:“父皇,我什么时候能出宫?我要去云南!”
“三寸豆丁,还想出宫。你问问,她们到京城,走了多久。”
五殿下视线扫过来,迟生主动解释:“走了大半年,若是走陆路,快马加鞭,最快一个月能至。可是我们年幼,又带着很多东西,走水路更方便,所以绕道蜀中,从长江顺流而下,一路途径宜宾、江阳、渝州、涪州、万州、宜昌、荆州、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扬州,再从扬州沿运河北上,经过山阳、泗州、宿州、宋州、汴州、板渚,才能面见圣天子。”
州、州、州……五殿下只听到这州那州的,根本没有概念,倒是太子温和笑道:“你们走遍的南方诸州,一路上定当长了许多见闻。”
春生回道:“回太子殿下,确实见了很多秀丽山川、淳朴百姓。陛下圣恩所照,百姓安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不复前朝乱象,人人都面北而拜,感念圣恩。”
皇帝乐了,“你小小年纪,怎么也学了词臣颂圣的口吻。好啦,好啦,朕当年领兵,多亏安国公帮扶,这些年安国公镇守西南,劳苦功高。你们如同朕的子侄,都是自家人,不要作这幅外臣样子。”
春生露出羞愧表情,又转为濡慕。
迟生笑道:“迟生多谢陛下!我们来的时候,祖母就说,在京城都听陛下的。”
“哈哈哈,这才好呢。你们排了年岁,兄弟姐妹相称就是。太子,春生、迟生姐妹远道而来,你照看着,不要让人欺负了去。你们俩也是,只当在家里,不要拘束。”皇帝指了太子,道:“朕欲留她们姐妹在宫中长住,你带她们去见你母后,也带她们认认宫里的路。明日开一家宴,再为她们接风洗尘。”
“谢陛下!”两姐妹连忙谢恩。
“是。”太子起身应下,带着大家恭敬退下。
到了殿外,太子领头,请春生、迟生走到前面,春生连连推迟,“怎么能走在公主和几位殿下之前呢。”
芷阳公主笑道:“远来是客,今日你们且受用一回客人的待遇,到了明天,就是自家人了。”
春生、迟生再次谢过,才落后太子半个肩膀,走在芷阳公主身边。
“我们兄弟姊妹中,只有皇兄出京办过差,都为见过京外的风光,两位妹妹可否与我讲讲京城外的风土人情。”芷阳公主笑着引导话题。
“公主想听哪里的风光?”迟生笑问。
“随意说说就好。”
“嗯,那就按照我们的路程来说吧。云旧独南儿女多情,山歌嘹亮,走在路上,能听到山对面的人唱歌。蜀中儿女江湖气重,很有人间烟火味儿。”
“等等,江湖气是什么气?”二殿下问道,他素来要求自己稳重、可靠,向太子兄长学习,如今听到新词,也顾不得了。“蜀中多水的意思吗?”
“嗯,这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是指哪一条江哪一个湖,而是泛指某个领域、某个行当、某个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臣女也说不好它到底指什么。江湖气,大约是义气吧,千金一诺、重义轻生死。”
“你也不要自称臣女,听着怪别扭的,父皇都说了姐妹相称,那烟火气又是什么?”芷阳公主笑问。
“炊烟、炉火的气息,市井生活的气息。臣女……我以前住在府里,东西都是从厨房提过来的,温度适中,刚好入口,精致却温吞。烟火气是街边小摊有些呛人的炊烟,是烫得拿不住左右手倒腾的炊饼,是坐在二楼吃饭,远远传来的马蹄声和卖花女的叫卖声。”
几位皇子公主都听得目露向往,“你们果然走过许多地方。”
“不敢当,我们也是走马观花。不过一路上买了许多当地特产,不值什么银子,只有些野趣,之前不敢贸然献上。若是几位殿下不嫌弃,等我们安置好,就请到我们那里去挑一挑,我也与诸位殿下讲一讲路上的故事。”
“每样物件都有一个故事不成?”三殿下反问。
迟生笑答:“是啊,都有故事。”
“那到时你说不出故事来,本殿下可是要罚你的。”三殿下昂着头道。
太子听这话有些冲,打圆场道:“怎么都是迟生妹妹在说,春生妹妹呢?”
“我阿姐以后是要继承祖母爵位的,一路上早就听说殿下贤名,如今正学着殿下稳重的样子呢!”迟生笑道。
“我哪里敢与太子殿下相比。”春生连忙谦逊。
“自然是没有人比得上太子阿兄的。”五殿下没心没肺。
“春生妹妹也说说,你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太子笑问。
“看到很多,一时也说不上来,只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不同。”
“若非要你说呢。”三皇子有些不依不饶。
“那我胡乱说个民间谚语,博诸位殿下一笑。”春生笑道:“自古将军出北方,才子佳人出南方,黄土地里埋皇上,造反出两湘。”
“大胆!”三皇子暴喝一声。什么埋皇上,什么造反,这,简直是不堪入耳,大逆不道!
春生今天装了一天,累得心里直翻白眼,只想顺势杠上去,让宫里看看自己是什么性格,也许陛下就不想留她们在宫里住了。
“三弟别急,都说了是民间谚语,一笑置之就是,何必生气。”
“民间若真有这样大胆的言语,有司真该好好抓查。”三皇子怀疑得看着春生,“不会是你编造的吧?”
“岂敢,岂敢。”
“那你说,无知百姓为什么这么说?”
春生很熟练得打补丁:“就是刚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注解啊。自古将军出北方,因为北方气候寒冷,北风呼啸,容易锻造刚毅果敢的性格。南方细雨蒙蒙、春风温柔,物阜民丰,与北方相比少了野性,多了柔情。中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几朝,令人羡慕。至于造反,不过是玩笑话。南方山多地少,灾害频发,一遇灾年,就容易引发民乱。比如前朝倒行逆施,就有多起民乱,辛而先/帝秉天命而生,匡扶社稷,解万民于倒悬。”
“勉强算解释得通吧。”三皇子撇嘴,
一行人你一句我一句,已经到了皇后的坤德宫。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