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当考生那些年》&手纸……
正如秦门所料, 《齐天周报》一经推出,喜爱这份报纸的人甚多,自发为这份报纸“安利”推销的文人举子更是数不胜数。
明明按照一个正常的新事物融入百姓生活的走向, 《齐天周报》应该是要像杂志《雅俗》那样, 经历“大家觉得很新鲜→有人提出反对→经过改进→再反对再改进→终于大家都接受了”这样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才能够在都城逐步站稳脚跟!
但因为报纸价格便宜,更因为秦门采用的“自来水”宣传计划,才不过印发了第一期,才不过短短五天时间,都城的百姓已经对报纸这种新物种适应良好了!
这种不符合常规的走向看得最近一直被秦门带在身边的五个钻研学习传媒一块的六个学子以及蹭课的五个徒弟一愣一愣的。
“你们不知道吗?这个社会存在着一个等式——
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熟人的熟人就是熟人, 所以,亲友推荐的东西就是能够被立刻接纳的好东西!”
从单纯的客观逻辑上来讲, 这个等式一个靠谱的论据都没有, 不过是个站不住脚的论点, 可真的从主观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
“好像还真的是这样!”
把自己吃得越来越横向发展的三徒弟钱多多手里捏着块桂花糕,想了许久挠了挠头承认着。
事实也确实如此。
第一期《齐天周报》的内容经过了秦门的严格把关和筛选,每一个版面的新闻报道放到秦门之前所在的现代那都是可以分分钟上微博热搜当热点话题的,虽然放在这个时代无法上热搜了, 但成为街头巷尾众人谈论的焦点话题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被吸引来购买《齐天周报》的都城第一波醒来的百姓很快就被报纸上那些精彩纷呈的新闻内容给吸引住了,纷纷成为了《齐天周报》的“自来水”。
如果说杂志《雅俗》更适合自娱自乐在无聊时打发时间看的话,《齐天周报》就特别适合一群人围坐在一起, 一边看一边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致详情可以参考下现代网友加的人多一点的闲聊群。
你是不是发现在这个群里, 每次只要有了与民生相关的新闻, 群里就会热闹非凡?谁都会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就算有的人(比如你自己)没有发言,是不是也在偷偷窥屏?
人的本性在古往今来都是不变的,对于身处古代的都城百姓们来讲,一伙人凑在一起共同看报纸共同谈论一个话题同样也是一件非常新鲜又非常上瘾的一件事。
他们迫切的希望有更多人来参与, 并更乐意把自己觉得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东西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拉着一群熟悉的朋友共同探讨报纸上的新闻,上演一出古代版的“建群”、“拉好友进群”、“好友之间争执互撕塑料友情”的戏码。
等到第一期《齐天周报》售卖的第五天,也就是第二期《齐天周报》开卖之前,第一期报纸已经卖出了有十二万份,让工部的印刷作坊加印整整五次!比《雅俗》都要高出一大截!
因为第一期报纸中大肆宣传了“秦关之说书巧进谏、圣人纳谏立锄奸”的故事、并在采访专栏里大书特书了身为起义军军师和如今朝中帝师与圣人之间的君臣情谊,使得如今坊间对圣人的爱戴和对朝臣们的关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朝廷上下对于《齐天周报》以及办这份报纸的秦关之和晋江文学城更加满意,觉得他们当初的退让和允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朝廷上下都期待着这份报纸能够将他们做出的功绩大书特书,官员们积极做事,希望可以成为下一期报纸的头条,整个朝廷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加快了一倍!连原本只有六部尚书才会发言的朝堂之上,也开始出现了许多低级官员的声音!
圣人龙心大悦,朝臣心满意足,于是朝廷大手一挥,便决定给晋江文学城报社注资——这下是真的让包括报社在内的晋江文学城成了个事业单位了!
等第二期《齐天周报》被报童们领着拿到大街小巷叫卖之后,不止是朝廷官员因为这份报纸产生了变化,整个都城都因为这样新事物发生了改变。
首先发生变化的就是都城的茶楼茶摊——这些曾经的冷门场所陡然间变得热闹起来,数量也增多了。
都城人以前是没有专门找个时间喝茶的习惯的,一般在早餐摊位上吃完早点就上工的上工、读书的读书,到中午就去酒楼菜馆吃饭听说书,下午接着上工,晚上或者回家吃或者下馆子。
但自从报纸这个东西出现后,都城的百姓开始习惯在空余的时间和大家伙儿一起看报纸念新闻了,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很多人但消费又不贵的地方,而茶摊和茶楼就是这样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
只需要点上一壶茶,就能够坐下来舒舒服服地高谈阔论,说得累了还可以再点一盘点心,周围都是听得懂他说话的人,整个地方都是像他一般的人,这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有商业头脑的茶楼和茶摊老板立刻就找到了晋江文学城,掏钱雇了个说书先生专门在他的茶摊里待着,也不需要他说多么动听的故事,就塞给他一份买回来的报纸:
“先生要做的就是在人多的时候挑一个版面读新闻!”
“然后在茶客们吵得场面失去控制的时候打个圆场。”
花了一大笔钱特地到晋江文学城请了个最好的说书先生,结果把人家请来就只是为了让人家去读报纸……
可以想象被请来原本打算作为第一个在茶馆说书并称霸都城所有茶馆的说书先生,“言情教主”逍遥子在被塞了一份新闻报纸时那僵硬狰狞的面容。
“老夫是讲故事的,老夫不是那牙牙学语的三岁小儿!”
固执的逍遥子选择拂袖而去,但更多的说书先生则向金钱势力低头。
所以很自然的,第二个因为《齐天周报》发生改变的就是晋江文学城本身了。
因为《齐天周报》本身就是晋江文学城出品,茶楼的老板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找晋江文学城的艺人也一定最靠谱、对新闻的朗读是最接近朝廷中心思想的——
于是,晋江文学城艺人部之前因为丑闻被各大酒楼辞退的说书先生们就这样纷纷找到了新的工作,又一次成为了受人追捧的香饽饽。
不仅仅是艺人部,晋江文学城的其他几个部门也一样感受到了《齐天周报》带来的好处,比如说……他们成功依靠报纸打击了他们讨厌的竞争对手_(:з」∠)_
《齐天周报》的出现吸引了整个都城人的视线,大家把舆论的重心都放在了报纸上面,加上报纸里透露出了有关主考官和朝廷对科举的通知,来到都城参加科举的考生们也纷纷决心要临时抱佛脚,除了日日看时事新闻,他们无心玩乐——
以至于当第二期《齐天周报》的叫卖恰好撞上了墨语阁的九月杂志发售时,所有人都忙着去买新一期的《齐天周报》,跑到茶楼里和其他人一起看报纸读报纸讨论朝廷政策,猜测今年可能出现的试题……谁特么还有心思看杂志?!
大家都在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新闻联播》和地方台的《XX说事》呢,你一个人跑去看嘻嘻哈哈的《开心大本营》?
《开心大本营》什么时候不能拿出来看?新闻过去了可就过去了!
理所当然的,墨语阁杂志九月刊的销量只剩下了几千册。
其他同类型的杂志当然也是如此。
唯独晋江文学城的《雅俗》,一骑绝尘、独领风骚!
因为早就知道报纸的内容,《雅俗》在内容安排上直接配合了前两期的《齐天周报》——
报纸上写了朝廷选中的主考官,《雅俗》的九月刊,主打内容就是一个深度访谈之《本官的为官之路》,里面详细记载了这位年轻的主考官的人生履历、仕途走向、如今最在意的问题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别看这些东西搞得就跟文字版的《鲁姐姐有约》一样,对于考生来讲,这些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考点啊朋友们!
之前也说过了,科举的省试是没有考试大纲的!考什么真的就是看主考官的出题了!
比如上一届,因为主考官幼年曾经历过旱灾,当年的考题就是假设如果你是个县官,你管的县闹了旱灾,身为一个官员你要怎么做?
再比如上上届,因为主考官是个吃货,对不起,是个美食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饥饿,所以当年压轴的那道考题问的就是作为一名官员被朝廷派去赈灾,赈到一半了粮食没了该怎么办?
上上上界更是因为主考官是从边境来的,上来就是一道军事大题!
怎么办?
考生们哪里知道怎么办?!
有的考生家里来自水乡,对于旱灾连个概念都没有好不好!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雅俗》提供的主考官人生履历,他们再结合《齐天周报》那些时事新闻,顿时就觉得对省试的准备有了方向!
再比如《齐天周报》里大书特书了一位传奇军师兼帝师,将他与圣人之间那种君臣情谊用简简单单几行字几行履历就让人忍不住脑补,《雅俗》顺势推出新的连载故事,就是以那位帝师为原型的故事!
如此种种多的数不胜数。
更不要说出版社了。
看看人家墨语阁,因为杂志销量搁浅,人家干脆不卖话本了!
但是晋江文学城出版社编辑们,在秦门的指点和引荐下,直接找上了那群才为官不到两年连下放都没熬到的年轻官员们!邀请这些官员写书!
“不知要我等写何物?事先说好,我等可写不来话本故事!”
这些官员大多祖籍在外省,科举考试高中之后留在都城为官,但品级不够的他们轮不到让朝廷提供住宿之所,便只能自己掏钱租房子,生活拮据。以前因为晋江文学城只是个供稿铺子,入朝为官的他们虽然眼馋那笔稿费,为了自己的名声却只能视而不见。
一直到如今,《齐天周报》横空出世,晋江文学城因为与朝廷合作,这个地位一下子就高了,朝中大臣也纷纷表示愿意与晋江文学城合作,连主考官都接受过《雅俗》的采访,那他们答应给晋江文学城的出版社供稿……应该也没问题吧?
秦门笑道:“并非要诸位大人写话本,而是希望诸位大人写一写自己当年科举的事情。”
“科举?”年轻的官员们相互对视。
秦门见说到这里,干脆把一切都说开:“不错,就是科举,我们晋江欲出一本杂文,专门收录诸位大人有关科举回忆的文章。”
“如今参加科举的考生愈发多了,但入朝为官的名额却有限,太多人耗尽了家财不过是到都城一游。
这本杂文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学子!在下希望,诸位大人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讲一讲当年科举考试前后有多紧张,回忆一番家人对诸位的期许,如有落榜,当年又是如何再一次站起来继续考试的,如顺利高中,高中后如何拜会了主考官,又如何面见的圣人参加的殿试……”
说白了,秦门想要的就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一本纯正的带着营养的心灵鸡汤!
一个出版社怎么可以不出版心灵鸡汤呢?
“就连这本杂文的名字,在下也为诸位大人想好了,就叫——
《我当考生那些年》,不知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于是就在科举前后,第三期《齐天周报》叫卖的同时,《我当考生那些年》也出现在了都城各大书斋里,成为了各考生的必读书目,感动了无数应届举子。
有不少学子在读了这本书后都深有感触,感情泛滥的害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篮子的感悟眼巴巴地送到了晋江文学城的意见反馈箱里,接连几日将整个意见反馈箱给撑得都满出来了,惹得众人侧目,也让这本书卖得脱销,销量堪比都城首本漫画书之《五个小和尚》!
至于人家是真的有感触还是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和朝廷官员攀上关系,大家就不得而知了。
……
这边,晋江文学城靠着《齐天周报》把同行们挤兑得都要无处容身了,逼得人家跪下来叫爹爹叫祖宗,那边,被挤兑得真·无地自容的同行们也开始各出奇招。有的等着科举年这个特殊年份过去,等科举考试结束了再像以前一样出杂志出话本,也有的选择了迎难而上,继续复制晋江文学城的成功之路。
“既然当初我能照着这条路把墨语阁做大,那么今天我接着学,也必定能把墨语阁做强!”
墨语阁的老板尖下巴在听说原本都已经半只脚跨进死人堆的秦关之又回来了的时候就气得摔了一整套茶具,他本来都已经想好,等秦关之一死,剩下的他那群徒弟一个个儿的都还没长成,他只要略施小计分散众人,便能够如探囊取物一般把整个晋江文学城收入囊中!
这件事他从秦关之被那方御史告了的时候就开始筹划,筹划了一个多月!谁曾想板上钉钉的事情居然没成!不仅没成,人家居然还捣鼓出了一个报纸,把他联合同行们一道打压到快活不下去的晋江文学陈给盘活了!
你说这事儿气不气人?
等他气消了冷静下来了,就从掌柜那里得知了晋江文学城反过来依靠报纸把他们墨语阁挤兑得要活不下去的消息——
“人家能办报纸,咱也能办!老子有钱,头顶上有人!有什么不能办的?就办一份《墨语周报》!然后也把咱们的杂志和话本给他改了!”
墨语阁也许一直以来都没什么自己的创意,只知道一味的抄袭别人,但不得不说手底下的人执行力是真的强,前一盏茶尖下巴还在说要办报纸,后一盏茶,掌柜已经从原先的话本和杂志的那群供稿人里挑选出了合适的人选,开始分析起了晋江文学城的那份《齐天周报》,想要看看要怎么抄才好。
可这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一群人就觉得这件事情难办了。
《齐天周报》不像是《雅俗》,卖的是博人一笑,相反,它卖的是最新的消息。
人们看《雅俗》可能是为了追里面的连载故事,可能是为了从里面找到最新的潮流,这些都好编,所以墨语阁的杂志也才能办得有声有色,可人们看《齐天周报》,说到底就是为了看这几日的国家大事、都城里面的新鲜事!
都城里的新鲜事倒是还能让人编一编,可朝中大事要如何办?
人家《齐天周报》那是得到圣人许可,在那朝堂之上有一个雅座的,他们可没有这样的本事,能把关系通到天上去!
再说那些个出版物,人家晋江文学城有本事出入达官显贵的家中、有那面子去采访朝臣、去请官员们写书,他们最多只能请他们头上那个官为他们的杂志写个赋,写多了太过明目张胆又不成……
思来想去,众人商量了一番之后觉得晋江文学城最近出台的这些新玩意儿,只有一样他们学得成!
于是大家绞尽脑汁,凑凑拢拢想了不少“都城新闻”做了份报纸样刊,然后在标题上用粗粗的毛笔字写道——
震惊!如今官居一品的他曾经竟然做过这种事!——其实就是小时候放过牛。
是男人就该向他学习:十年纳妾十八房,第十八房小妾让人看了嫉妒!——其实就是纳了个妓子当小妾。
姜朝第一贪污案告破!这个人说的一句话众人称赞!——其实就是说了句“大快人心”。
尖下巴看着样报十分满意,他用手指弹了弹报纸上的标题,一脸自信:“这样的标题连我看了都想要买一份,我就不信这样的报纸卖不出去!”
一旁的掌柜提醒道:“可是东家,那《齐天周报》卖两文钱,咱们这报纸要是卖这个价,铁定是要亏的啊!”
尖下巴自信满满:“人家晋江文学城能这么卖,就一定是保证这玩意儿能赚钱!咱就跟着他们一样卖!我就不信它不赚钱!”
第二日,《墨语周报》沿街叫卖,标题引来众人围观,联想至《齐天周报》,众人将其疯抢。
看后,众人沉默,有一书生气而出言:“此报无用,仅可为手纸!”
周围人点头称“然也”。
自此,众人皆以“手纸”代称此报。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