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听到曹恒说她有一个主意, 众人都一副倾听的样子。
曹恒道:“自东汉以来, 设立西域长史府制, 亦属凉州,但大家都清楚, 凉州根本管不了西域,就算挂着分属凉州的名头,西域早已经独制。既然如此, 朕的意思是,单独将西域提出来, 西史的长史府,比照各州的刺使府。”
周不疑道:“如此,以西域单独自制,虽不分州, 无州之名, 行州之事?”
“是。”曹恒的话头一出来,一个个都是聪明人, 立刻明白了曹恒的意思。
“那郡与县?”杨修提了一句,带着询问, 曹恒道:“介于郡县之间,设军防, 统一由长史府调动。”
“长史人选?”荀顗提起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崔钧如何?”曹恒既然想出这样的主意, 自然也是心里有了对应的人选的。
提到了崔钧, 周不疑立刻表示同意, “极好。”
“好!”想了想崔钧这么多年游走各国, 今日也是他往各国去,说动他们兵出车师后国,联合大魏兵马,大魏夺回自己的城池,他们分了车师后国,这样的人,最合适不过。
西域的情况复杂,不是这样游走于各国的人,怎么可能将西域治好。
余下的人纷纷附议。荀辑提了一句,“陛下,今岁的科考?”
曹恒道:“照常举行,有什么问题?”
“没有。”本来就算有问题,听到曹恒这一问,也都没有了。
曹恒冲着司马末道:“司马家的人纵为大患,朕身正,诸公身正,朕相信,邪不压正。”
一句宽慰司马末的话,司马末与曹恒作一揖,“陛下之言,臣记下了。”
“那魏止将军一行?”仗打完之后该议的事,不仅仅是西域如何治理,还有刚到西域的人,如魏止他们一行。
“待西域长史上任后,屯兵守卫安置好了,再让他们回来。”曹恒是个心里有数的人,众人听得都无异议。
事情都谈完了,各自告退,都忙去了。
习惯性的,几人出了太极殿,又凑合在了一块说了几句话,杨修道:“陛下不亚于先帝。”
有舍有得,心里有尺,不曾因小失大,一如曹盼。
周不疑应了一声,目光一敛,众人听着他也应了一声,都露出了笑容。这几个月,他们都过得不好,不仅仅是因为曹盼的驾崩,还有对于前路的未知。
曹恒是他们自小看着长大的人没错,可是,当公主,当太女的时候好,不等于当上了皇帝,还能好。
权利是能让人极速膨胀的东西,曹恒这般年轻却手握天下大权,是为一国之君。大魏繁荣昌盛,国库充盈,在这个时候,曹恒是有挥霍资本的,他们其实很担心车师后国这一战,曹恒会借机大肆兴兵,为正大魏威严,还有她初初登基为杀鸡儆猴的目的,战火点燃,直歼车师后国。
还好,曹盼虽为正大魏的威严,还是心系百姓,没有为了一声令下,莫敢不从的威风而冲昏了头脑,用计合他国之力解大魏之威,又将矛盾扔了出去,既要灭了车师后国,又让天下都明白,大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是好欺负的,扬大魏国威,又平定大魏内乱,而且并没有再出兵的意思,止戈为武,他们都大松了一口气。
周不疑突然露出了一抹笑容,一旁的秦无道:“元直,我们谈谈。”
如此郑重的模样,一群人还都从未见过,周不疑看了秦无,“好。”
秦无点了点头,两人都一副郑重的模样,每个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两人往一旁去。
“这是,怎么了?”有人小声地问了一句,问话的是荀辑,这位算是半个空降的礼部尚书,并不能明白周不疑这些自微式而追随曹盼的人,他们之间的默契。
“未知。”墨问答了一句,未知,除了未知还能怎么样。
秦无与周不疑往一边走去,皆不管后面的他们是怎么样的议论。
宫中是有设了让他们休息的地方,秦无与周不疑走到了一处空旷的凉亭,两个自年少时就已经是生死之交的好友,秦无亦不赘言,“你是什么打算?”
周不疑看向秦无,“你知道。”
“正是因为我知道,我不希望你如此。”秦无接过周不疑的话吐露一句,周不摇了摇头,“我这一生,到了最后才得陛下一次靠近。”
周不疑所唤的陛下,并不是曹恒,而曹盼。秦无道:“元直,陛下心里从来没有你,你我都清楚。”
“那又如何。”周不疑不以为然,“陛下心里没有我,我心里只有陛下。这一生,我守了陛下一生,以后,我想要再守下去。”
“元直。”秦无唤了一声,冷酷地道:“陛下只是不能与你开口而已,陛下是希望你能过得更好,越来越好,最好移情他人。”
周不疑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对我来说,这辈子能守在陛下面前,成为陛下最信任的人,那于我就是最好。诸葛孔明,他这一生纵然得到了陛下的心,守在陛下身为,成为陛下最信任的人,是我!”
秦无看着周不疑这般模样,“元直,那又如何,陛下的心里永远都没有你。”
“阿无!”周不疑唤了一声,秦无捉住周不疑的双肩道:“你心里清楚,就算你守了陛下一辈子,陛下从来没有给过你一丝希望,从来没有。你现在想要去陪陛下,陛下需要你去吗?”
周不疑反捉住秦无道:“阿无,是我错过陛下的你知道吗?”
秦无张了张唇,最终还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周不疑道:“我曾经有过机会的,是我自己推开了。否则,我与陛下不是那样的相识,我们会完全不一样。”
多少年了,无数个夜晚,从梦中醒来,想到曹盼那渐渐早生的华发,听在耳畔曹盼压抑的轻咳,他的心都如同刀扎一般,阵阵抽痛。
曹盼受的苦,因为诸葛亮,因为她的心里只有诸葛亮,从一开始她放在心上人,无论发生多少事,诸葛亮都会一直在。
“我这一生,只后悔过一件事。”周不疑幽幽地吐字,那个时候,曹操想要笼络他,有招他为婿之意,是他自己拒绝了,还有曹冲,曹冲曾经无数次地跟他说过曹盼,是他不愿意任由曹操摆布,哪怕曾经听过不少关于曹盼的传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见一见曹盼,也不认为,与他相差甚远的曹盼,会与他有什么干系。
最终,他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曹冲的死是意外,他知道曹操容不下他,同样也意识到,能救他的只有曹盼。
这样的求救,他们从一开始的身份,就已经注定了,余之一生,在曹盼的心里,他只能是朋友,是下属。
秦无能感觉到周不疑这么多年,压抑着的这一份后悔,他是真的后悔,后悔错过了,一次的错过,一生的无缘。
曹盼从来不是个向后看的人,再有诸葛亮占据了曹盼的心,诸葛亮那样的人,能让曹盼喜欢的人,又怎么会全无风骨,负了曹盼。
他不曾负了曹盼,纵一生对峙为敌,他依然是曹盼心上的人,纵死也不能抹去,放在心上的人。
“阿无,你视陛下为主公,这样很好。”周不疑认真地冲着秦无说了一句。
秦无道:“元直以为,像陛下这样的人,谁能不动心?”
他也曾动过心,就算动过了,他在明白曹盼的心里只会放着一个人,永远也容不下第二个人时,就已经将心慢慢地收了回来。
曹盼会是一个极好的主公,果然一如他所料,曹盼最后成为大魏女帝,与之结为君臣,是件极其幸荣幸的事。
“你能将心收回来,我不能。”周不疑道破自己与秦无的差别,他把曹盼放在了心上,再也不想放第二个人。
“你本可以有其他的选择。”秦无急切地朝着周不疑吐了这一句。
“心之所系,无可取代。”真心喜欢一个人,又怎么会有旁的人能够取代。诸葛亮一生只要一个曹盼,曹盼这一生只要一个诸葛亮,他这一生,也只要一个曹盼。就算一辈子得不到半点回应,就算一辈子,曹盼都谨守君臣之道,让他一生不敢将这份心宣之于口,只为能够守在她的身边,看着她笑,看着她意气风发。这一切于他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到死,曹盼也不愿意给他一丝希望,可他依然,爱她。
秦无道:“你从陛下去后就已经生了死意。只是陛下以天下相托,让你看着殿下坐稳了江山,你才会等到现在。”
周不疑露出了一抹笑容,“陛下一生的心血没白费,这一年发生的事,足见殿下担得起这个天下。殿下,已经无须我了。此事,你知即可,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
最后,周不疑冷着一张脸让秦无不能把事情告诉任何人,秦无道:“我要告诉殿下。”
一副跟周不疑对着干的模样,这怕是他们相交一生,秦无第一次如此。周不疑看了秦无,突然无所谓地道:“随便你。”
一句随便你,听在秦无的耳朵里更是不好的预感。周不疑已经站了起来,“我想做的事,连陛下都不能让我改变主意,更何况是殿下。”
为了区分曹盼与曹恒,两人交谈用的是从前的称唤,秦无听明白了周不疑话里的意思,终是无奈地唤道:“元直。那你的父母呢?”
“我这一条命是陛下所救,没有陛下,我早就死了。我会选一个嗣子,将来会有人照顾他们的。”
秦无瞧着周不疑打定主意的模样,心知到了这个份上,周不疑是绝对不可能会改变主意的。
“陛下答应让我葬在她的身边的。”周不疑露出了一抹开心的笑容,秦无只觉得心里堵得慌。
“陛下能答应我,这一辈子,无憾了。”周不疑幽幽地再吐一字,再也不给秦无说话的机会,抬脚就走。
曹恒并不知周不疑与秦无之间的谈话,不过第二日,周不疑将选为嗣子的名字交到了曹恒的面前,曹恒并没有多想,立刻批复了一个准字。
秦无虽然威胁周不疑说是要把周不疑要做的事告诉曹恒,威胁只是威胁,他也只是说说罢了,并没有做。
西域的大捷,叛将被诛杀的消息也同时传了回来,曹恒多日阴着的一张脸总算缓和了些,没那么冷了。而鲜卑与匈奴之地,曹叡也传回了消息,本来蠢蠢欲动的人在见到西域大捷后,都安分了。曹恒即召曹叡回洛阳,给曹叡升了一个官,入政事堂打下手。这官升得有点快,曹叡心里是高兴的,不高兴的人,一时半会没敢提。
曹恒随后也将西域分离凉州,单设长史府的诏书颁下,同时定下了新一作的长史为崔钧。
崔钧拿到这份诏书明显呆了呆,随后又明白了曹恒的用意,高兴地接过诏书。而曹恒登基以来,第一次科举也即将开始,比起从前打着学习的名头主考出题,如今曹恒是光明正大地将题目写了出来,让他们答。
这一次的大题考的是此次西域之战,因何而起。
题目一出去,反正都已经习惯了曹盼出题每次都是应时应势,曹恒学得十成十,也没什么奇怪的。
“这一次科考中,臣等以为这两篇文章写得最好。”科考不过三天的时间,很快结束了,后面的改题点评,周不疑取了其中两篇觉得甚好的文章送了上来,曹恒接过文章看了几眼,显得有些诧异,“胆子挺大,连母皇都提起了。”
周不疑道:“先帝并不讳人提及。”
倒也说得不错,曹盼从来不在意旁人怎么提的她。
“先帝曾提起过,随着天下举仕者越来越多,陛下不妨改一改科举之制。”周不疑送上了考卷,顺口说了一句。
“左仆射有什么好想法?”将试卷放下,曹恒询问周不疑的意思。
周不疑道:“自陛下开科考以来,以每年秋而考之,虽说陛下为保士子周全,派了兵马护卫,然有屡次不中者,来回奔波,这么多年,臣让人统计了下,死于路上的之士子不少。”
曹恒倒是没有过多在意,听周不疑说来,曹恒道:“左仆射的意思是要改一改每年开考的时间?”
“从前先帝每岁开科考,因为缺人,二十来年取士下来,人已经不少了,士多官杂,反而成了累赘,陛下何不改一改时间。”周不疑只是提议,曹恒心里将大魏如今官吏的名单都过了一篇,当官的人确实不少,不说各州的人,单就一个洛阳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挺多。
“除了三省六部制,以州县制,改州郡县制。先帝皆沿用前朝的官制,官多杂乱,因开朝之故,先帝心里有数,许多事也不能做。”周不疑把曹盼的情况与曹恒的情况细细地提醒。
“朕如今,也不适合做。”曹恒与周不疑说了一句,提醒周不疑她这会儿的情况其实与曹盼没什么差别,曹盼没有做的事,她现在也不能做。
周不疑道:“一步一步来。西域大捷,让朝臣都看到了陛下不亚于先帝的能力,这个时候陛下改一改科考之制,一步一步,待时机成熟了再行简官提拔能吏。”
曹恒抬头看了周不疑一眼,简官提拔能吏,能吏,曹盼用的几乎都是能吏,简官,这是要简的世族那些不作为的官。
“此事需得缓缓。”曹恒轻声地提了一句,周不疑作一揖,“然也。”
曹恒心里有章程,没有想一口气做完,将曹盼因为时势,局势没有做到的事全都一口气做完了,这样很好。
“改科举之事,左仆射的意思是?”曹恒将话题绕回了先前他们提的话题。
“一年,改为三年。一考,分为三考。”周不疑衡量了下,道了这个时间,还有考试的其他改制,曹恒想了想点了点头,“三年的时间,也足够他们沉淀再考,可,一考改三考?朕不解。”
周不疑解释道:“如今大魏科考,比以洛阳一考而定,人才斟选,可以从县,再到州,州之后于洛阳一考,再殿试。”
曹恒眼睛一亮,周不疑道:“先帝先前与诸公商议的科考内容,常考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五十多种。各取之士不同。陛下对各科不偏不倚,然明法、明字、明算为世人所冷,多年来,陛下虽然有意提升,收效甚微。”
说着说着,周不疑又习惯地唤回了曹盼陛下,曹恒不以为意,意思能听明白就好。
“臣之意,将一年一考改为三年一考。一年于洛阳一考,改为各自考生,先于现户籍之县夺得名次,再往州来,再往来于洛阳,也免了士人来回奔走。”周不疑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曹恒一听细细一想,同意地点头。
“连赛龙舟也要争个魁首,科举取士,也该有个魁首。以县夺得魁首者是为县案首,以州的取案首为解元,于洛阳御试夺得魁首者,为状元。陛下以为如何?”周不疑再提了一句自己的想法。
曹恒道:“很好。”
“若论魁首,也该定个三甲,三甲之后,依次也该有名次才是。”既然魁首都要定了,之后的排名,也应该都定了才是。曹恒想了想补了一句。
“此事,可令诸公商议。”周不疑提个开头,集广思益,合众人之力,完善推广。
曹恒道:“左仆射手里要说没有完整的思路,朕不信。”
周不疑与曹盼作一揖道:“臣所执掌六部,有些事,臣提了想法,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完。”
想了想,也是这么个理,周不疑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下面的人,都不用他们动脑。脑子得要常动,太久不动,脑子会生绣的。
“左仆射用心良苦。”曹恒幽幽地吐了一句,周不疑道:“陛下为君,心中纵有章程,亦不可将话说得太满,于臣留一丝,臣下多思多动,陛下将来才不会太累。”
曹恒听着话,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曹盼的为人行事,还真是跟周不疑说得挺像。
曹盼也说过,为君者,能让下头的臣子去办去想的事,心里就算早就有了章程,也不能一开始就说了出来,让下面的臣子都养成了习惯,觉得你这皇帝既然什么都能想好,什么都安排好了,他们只需要听话做事即可,当有一天,想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做了,他们连怎么做都不知道。
“是。”曹恒应声表示记下了,周不疑与曹恒作一揖,“臣先告退。”
曹恒一顿,拿眼看了周不疑道:“左仆射这是?”
“此事不需要臣。”周不疑该说要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余下的事,曹恒解决得了。
“也罢,这几日监考,还要阅卷,左仆射累了,先回去休息吧。”曹恒看到周不疑脸上的倦意,曹恒开口,周不疑缓缓退了出去,回头冲着燕舞道:“朕怎么觉得左仆射有些不对劲?”
燕舞沉吟了半响道:“自先帝去了,左仆射一直如此。”
只是从前内忧外患,周不疑不曾表露出来。事情都解决了,周不疑一直藏而不显的情绪显露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母皇……”曹恒喃唤一声,“母皇不在,就快一年了。”
都快九月了,再过一个月,就是曹盼的周祭了。时间过得真快,快得,连悲伤似乎都变得可以忽略不计了。
“陛下。”提起了曹盼,谁能不悲。悲不能言,才是最痛,最苦的。
曹恒敛去满目悲痛,正色道:“召诸公前来。”
周不疑能走,她却不能,为人君者,哪怕心被刀割,时时凌迟着,也要咬着牙走下去。
“诺。”胡本听到曹恒的话,应声去唤人来。
很快政事堂的诸位除了周不疑外都到齐了,曹恒开口道:“左仆射适才与朕告假。召诸卿前来,是有一事。”
本来看不到周不疑,都想问一问的人,听到曹恒的话都不再纠结周不疑怎么会不在。
注意力都转到了曹恒所指的事情上,“陛下所指何事?”
“科考之事。”曹恒吐露召集他们原因,众人一顿,“科考之事?”
曹恒道:“你们认为,科考之事没有任何问题?”
众人都沉默了半响,还是墨问先开了口,“臣以为,科考之事或可变一变。”
“怎么变?”曹恒询问一句,墨问道:“先帝时为破世族垄断之制,兴科举以每岁取士,至此近二十年,数年来积少成多,官吏充裕,往后,当以精而不在多。”
墨问所言与周不疑刚刚说的算是大同小异,曹恒扫过众人,“诸卿畅所欲言。”
杨修对于墨问刚刚提到的破世族袭断之制微微一顿,这些话许多年没有人提起了,哪怕曹盼一直以来做的事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墨问再次提起,杨修问了一句,“连取士皆以求精,那么在职官员?”
“能者上,庸者下。”杨修的问题刚丢了出来,曹恒已经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其实要是曹盼提出,杨修连这个问题都不会问,新帝登基,相互都在磨合着。
所谓能者上,庸者下,与曹盼从前用人为贤,而且用的都是愿意为她所用的人,哪怕不能为她所用,至少也有一颗为大魏之心的人想法是贴切的。
“杨中书令以为,大魏养官养士,是他们白拿大魏俸禄的?”曹恒答完了杨修的话,接着反问了一句。
话里话外的意思,与早年的曹盼如出一辙。杨修嘴角抽抽,想到前些日子世族们相聚,他们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其实,曹盼当年虽然也捋了不少官,但是为了江山稳固,捋了一波人,曹盼也留了一部份人。
世禄世卿,这曾是世族们最引以为傲的,但曹盼却打破了这个世禄世卿的局面,哪怕是曹盼的亲兄弟,曹操的儿子们,无功不以封王,需知曹盼登基了几年,能封王的就那么几个,后来还是她一统天下之后,怎么也想办法帮他们把功劳攒够了,这才给了他们封了王。
曹恒更不用说了,就算是曹盼唯一的子嗣,确立为太女是最近的事。
以身作则,曹盼是做到了极致,所以曹盼说出能者上,庸者下,谁也不敢吭一句。
“容朕提醒诸位一句,当年母皇曾经以无功而不封王而令诸位伯父皆需立下功劳后,才能成为大魏的王。这么多年,除了几位做事的伯父,诸王俸禄几何?世族,他们比起大魏诸王来,反倒更高高在上?”曹恒就像是看透了杨修的想法,目光同样在其他世族出身的人身上掠过。
荀顗出列道:“陛下是要清理世族?”
曹恒听着反问道:“能者上,庸者下,并不针对世族或是寒门,朕只是希望从前母皇在时,诸卿能将大魏治理得井井有条,朕在位期间,同样可以。”
别当曹恒看不透,虽说是她同意设的局,司马末的事情一出来,曹恒立刻察觉出了不对,世族与寒门,一直都别苗头,她要是不把这两波人给拧在一块,将来一定得内哄。
荀顗听到曹恒那么说,可见松了一口气,曹恒同样注意着其他人,哪怕他们什么话都没说,曹恒还是知道,这些人一定都跟荀顗有着同样的心思。
“用人唯才,任人唯贤。朕刚刚再三重申了,能者上,庸者下。朕要的是治世之能臣,能为朕安定天下的能臣,那些在其位而不思为百姓谋福的人,从前母皇捋了一批,留下一些的用意何在,朕以为诸公都是心里有数的。母皇顾及世族的颜面,也知道让世族突然从高高在上的位子走下来很难,给了世族一定的时间,让你们可以习惯。朕并非想要一蹴而就,饭一口口的吃,事一件一件的做,朕明白。”
曹恒算是给自己解释了一下,有些事,就算开了头,她也没打算把人一网打尽,既然没有,话说出来,免得大家乱猜的好。
杨修道:“陛下这是类先帝,激励世族。”
“朕要激励的是天下人,只要你们有为大魏之心,为百姓之意,朕无论你们是什么出身,什么身份,朕都会用你们。反之……”
反之什么,刚刚曹恒的意思已经表露得很清楚了,哪怕现在什么话都不说,一干人都是明白的。
“赛龙舟都有魁首,诸卿以为,这科举取士,是不是也该立个魁首?”曹恒将话摊开说明白了,接着继续之前她提到的话题,改科举之制。
“墨侍中适才所言,取士以精,陛下道要设魁首,既设首,不如列下三甲?”崔申见跳过了刚刚那敏、感的话题,接着将自己刚刚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曹恒觉得啊,曹盼选的这政事堂的诸公,哪一个都不简单,看着这一说开,个个的主意都蹦了出来。
秦无哪怕是将军,同样也道:“这一年一考的,是不是考得有点多了?士子长途跋涉而来,若是回家的话?还没来得及歇会儿又要进京了,颇有疲于奔命之感。”
……疲于奔命,秦无是百无禁忌的说话啊!
曹恒看了秦无一眼,“一年一次是有些密,而且一年之内,落第之士,想要进步也是难事。”
虽说秦无话说得不怎么好听,总还是事实,既然是事实,就事论事。
“三年。”一阵异口同声。随后各自对视一眼,曹恒脸上依然没有丝毫变化,只是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三年,好!”
既然都同意了这个三年,曹恒继续地道:“另有一事,这一改制是从现在开始,还是下届?”
“臣以为,其他的都该缓缓,这魁首不妨今岁便取。”墨问是个直接的人,深以为定下魁首等于是放出一个信息,让天下人都明白,科举要改了。
曹恒同意地点头,“依你们所见,这魁首该如何称之?”
“为天下了士子之首,会试而定,不如,称之为鼎元。”司马末吐了一句,众人一听,杨修补充道:“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是为状头,可为状元。”
“好。”曹恒对这个称唤没有丝毫意见,点头表示同意。
“三甲之内,魁首为状元,那其他二甲三甲呢?”不懂这些文邹邹称呼的人,不动脑子,就让别的人动脑好了。
“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可谓之榜,这二甲,取榜眼如何?”杨修又道了一句。众人听着都觉不错,也符合情况。
倒是这第三甲,凤鸠一直没作声,此时提道:“陛下取士之后,设琼林宴,臣记得取士之人,时常驱最小的士人探花,这第三甲之称,取探花如何?”
“三甲之中,以探花在后,亦为少,臣附议。”第一个表示同意的人,没想到竟然会是杨修。
杨修是个肆意洒脱的人,也是一个诗人,对于凤鸠提出这样浪漫的名称,深以为然。
曹恒听着没有异议,三甲定下了,这三甲的评定资格,也得要确定一下。
“虽说大魏不拘人才所长,取士以士长而用之,懂得越多,懂得真精最好。三甲取士,最重要的是判定其是否有治国之能,爱民之心,其次是其各科的成绩。朕自问不及母皇,母皇涉猎之广,朕这一辈子都未必能学得到一半。”提起曹盼,曹恒是由衷的佩服,亲娘如此厉害,她这一辈子是都比不上的。
人不及人,就得要认输,曹恒从前不避及承认自己不如曹盼,现在同样不会。
“陛下之言,臣等记下了。臣记得不错,左仆射有给陛下送了两份考卷来,这两个人,大魏开考的科目,他们都考了,成绩皆为优。”杨修提了一句,当然不忘之前跟周不疑一道改卷时发现的两颗好苗子。
卷名以糊,任何人都不会知道那考卷是谁的,凡有家眷弟子参考的人,都不得参加阅卷,规矩,是曹盼前两年定下的,保证的就是一个绝对的公正。
曹恒道:“以你们之见,这两人,何人当点为状元?”
“臣更看好以教化为主的那位。”杨修立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崔申也表态道:“臣也更喜教化为主那位。”
司马末,荀顗都表示附议杨修,倒是秦无道:“臣更喜,以王师镇压。”
这个时候,还真是表露自己是武将的本性无疑,曹恒看向一旁不作声墨问道:“墨侍中以为呢?”
墨问吐字道:“这一位心思细腻,臣以为,其必为女郎。”
……一片死寂,杨修半响吐字道:“不能吧。”
墨问轻轻地笑道:“德祖,打个赌?”
“不,不,不,不!”一如墨问一直都知道,跟曹盼打赌,他是逢赌必输。反之,跟墨问打赌的人,从来没有赢过。
杨修都跟他共事多年了,清楚着,打定主意绝不打这个赌。
“若是女郎,这古往今来,第一个科考取士的状元,还点她吗?”墨问露出一抹猥琐的微笑,杨修额头不自觉地滴落了汗珠,吞吞吐吐地道:“这,这不能吧。”
“嗯?”杨修话音刚落,上座的女帝扬长了声地嗯了一声。
“朕以为你们取士当以才而取之,原来竟不是。”曹恒嗯了一声,轻飘飘地问了一句。
好嘛,都忘了大魏是两代女帝?曹盼开国女帝,如今这位也是女帝。
女帝都能开国了,一个女状元算什么?
“真要是个女状元,那臣改主意了,臣同意点那一位为状元。”秦无忒直接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表明了改口,理由还是现成的。
“子阳。”杨修也想改口的,架不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就算想改,上头的曹恒得要有意见了。
秦无倒好,一开始还表示反对的,墨问猜测一丢出来,他反倒改口了。
“德祖,要我说啊,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是一点没变。不管陛下也好,那么多的女将女官表现得比男人半分不差,你们呐,都还是没有摆正心态,没有做到如陛下一般,一视同仁,取人以才。”秦无是难得有机会教训人,板正了一张脸,这朝着杨修吐露他的不认同。
杨修道:“你刚刚都说同意另一个的,许你改口,不许我改口。”
“我们出发点不一样。你是觉得第一个状元点为女郎,让天下男人都没脸了,所以你不同意。而我是想到了陛下,陛下从前一直都说要给女郎机会,状元嘛,难得出一个,第一个是女郎,必扬天下女郎士气,也是为当今陛下安定天下出一份力,我才要改的口。”
杨修……明明大家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想改口,结果是被秦无说得自己大义凛然了,好气!
“不见得这就是女郎了。”崔申冒出一句,算是化解了杨修的尴尬。
※※※※※※※※※※※※※※※※※※※※
杨修:千万别是女状元,千万别是女状元!
秦无:一定是女状元,一定是女状元!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