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衣锦还乡时
其他的也没什么大事, 就是往平时照顾自家颇多的赵主任、吴婶、王厂长、王朝英等人家送了一些肉和自己做的肉肠之类的做年礼。
坐在了回乡下的车上, 苏小壮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姐, 那么大一头猪,你就全送礼给送掉了啊?”
苏采青稳稳地打着方向盘, 这老式的车子,她还是练了半天才敢开着上路的。
听了苏小壮的话, 她头也不回的说:“怎么了?心疼啊?”
苏小壮说:“一头猪怎么也得百多块钱了, 确实有点。”
苏采青倒是语气轻松地说:“这一头猪也不算什么, 咱们现在承担得起。送份年礼也是促进双方感情的意思。平日里咱们也没少得那些人家的照顾把?再说了, 人家也会回礼啊, 礼尚往来, 有来有往才能维持这关系。如果你跟个貔貅似的, 谁还乐意跟你来往?”
苏小壮琢磨着,觉得有点道理。
“这个理在做生意的时候, 也行得通的,你自己好好体会体会。”
苏小壮嗯了一声。
苏采青从后视镜里看了看后面几个, 苏小壮抱着最小的老七坐在最前面, 苏幺妹和苏根妹两个人夹着三胞胎坐着, 就是看着最调皮的三胞胎,不让他们作乱。另外三个大点的孩子倒是不需要人看着。
大家刚上车的时候还显得有些兴奋,时间久了,这车又颇为颠簸,慢慢的就觉得不那么舒服了。
这样一路颠簸了两三个小时,才顺利到了村里。
这红白的车一出现, 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围观,许多人都特地跑出来看这车子。
苏家村穷得很,许多人都没出过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车。
进了村苏采青就开得慢了不少,不仅因为村里的路窄,还怕压着别的人家的鸡鸭鹅,引起纠纷。
一路开到苏家的门口,苏家人听到动静都忙跑出来了。
孙细娥一看到这大车,再看到第一个抱着孩子下来的苏小壮,就忍不住念叨起来:“我的娘诶,我的娘诶……”
苏小壮大声喊:“爹!娘!我们回来啦!”
几个孩子也跟着下了车,苏幺妹和苏根妹忙跟在后面。
一辆大车引起了许多人跟着来围观了,在看到苏小壮,许多人都惊呆了,这还是那个又黑又瘦的苏小壮嘛?
后面几个孩子他们都不认识,但是最后下来的苏幺妹和苏根妹,他们是知道的。
几个孩子不说,苏小壮兄妹几个穿的那么光鲜亮丽,收拾的那么好看,个个人都精神气十足,显得十分有派头。
苏采青最后一个下车,一眼就看到站在院门口的一对老人。
按照年级算,苏二柱和孙细娥应该才五十多岁才是,可是两个人头发花白,身材瘦削,苏二柱更是有了驼背的趋势了。
“爹,娘。”苏采青眼眶一热,不知怎的,眼泪就要出来了。
大约是原身对血脉亲情的强烈触动,让她都无法抑制住流泪的冲动。
“无妹!娘的无妹!”孙细娥小跑了两步,迎上了孙彩青。
苏采青的手被她拉住了,立马就能感受到她手上的老茧带来的粗粝硌手的感觉。这是平时辛苦劳作的象征啊。
苏采青的眼泪已经溢满了眼眶,她轻轻一拉,把亲娘抱在怀里,孙细娥已经呜呜地哭了起来。
周围的人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苏采青刚出嫁那两年,还能偶尔回来看看,再后来就没回来过了,到了近两年,更是个信儿都没有,突然带回来的信是她男人张敏没了。
孙细娥想起这些年,自己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这个女儿,一直忍不住暗自责怪自己,当初没看清楚朱兰英的真模样,就急着把苏采青嫁过去了,害地苏采青受了这么多年的苦。
早知如此,不如直接在乡下找个人家,就算是日子苦一些,娘家也能招呼得到。
好一会儿,大哥苏大壮拍着孙细娥的背说:“好了,娘,莫哭了,这天冷,莫把崽儿们都留在门口吹冷风。”
孙细娥抬起头来,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走,走,都回屋里去烤火。”
孙细娥拉着苏采青往家里走,苏采青顺手拉上了爹,相对于孙细娥的外放,苏二柱显得内敛多了,但是从他颤抖的样子看得出,他也十分激动。
“大哥,小壮,你们先把东西都搬下来,放屋里去。车钥匙我拔了,等会小壮记得把车窗都关上,车门关好。”
苏大壮和苏小壮忙应了。
苏根妹接过苏小壮怀里的老七,忙跟着一行人进了屋。
孙细娥拉着苏采青去了旁边烧火的屋子,那里房屋中间正燃着一堆火,将屋里烤的暖洋洋的。
进了屋,苏采青放开爹娘,让几个孩子来认亲:“这是你们外公外婆,都快叫人!”
张云冰是最踊跃的那个,她先大声叫了人,其他几个立马也跟着叫起来,几个小的连着叫了好几声,一直到孙细娥把他们每个人都夸到了才罢休。
最后苏根妹递上自己怀里的小的,孙细娥小心地接过了,苏二柱也凑过去看。
“这个小的还在吃奶?”
苏采青点头:“是啊,打算来年就要断奶了。”
“长得几好看啊!看这大眼睛小鼻子的。”
老人家嘬着嘴逗老七,老七顿时咧嘴一笑,露出一点点白色的牙墩,长乳牙了,可把他们稀罕的不行。
苏幺妹和苏根妹两个人去拿了椅子来,苏采青拉着孙细娥和苏二柱坐下,几个孩子也跟着排座座分果果似得,围着火堆乖乖坐了一圈。
孙细娥抱着小外孙不肯撒手,正好此时有人端了茶来,苏采青忙接了过来。
孙细娥说:“这是你大嫂,是你大哥家的。”
苏采青站起身来,说:“几年没回来,有些不认得人了,请你们别怪我。大嫂好。想必这位是二嫂了吧?”
两个嫂子也忙跟苏采青打招呼。
认完了两个嫂子,还有几个侄儿侄女,大哥家和二哥家都有三个,大哥家有对双胞胎,是女孩,二哥家也有一对双胞胎,是男孩。
看着大哥二哥家都有双胞胎,苏采青觉得,这一胎多娃的基因,怕是来自自家这边了,到了自己这儿还加强了,生出了个三胞胎。
这认亲的事儿就热闹了老半天,正好苏小壮几个提着几个袋子进了院子,苏采青忙让他们提到这边屋子里来。
苏采青将袋子一个一个拆开,说:“这是给你们准备的新衣裳,我也不太知道你们的尺寸,只能根据年龄和小壮他们的比划,给你们选了尺码,都来试试吧。”
几个孩子还有些不好意思,苏采青先拿出两件红色的棉袄,水红色的给了大嫂,玫红色的给了二嫂,接下来把几个孩子的新衣服拿出来,让他们的亲妈帮着试试。
“你们先试试,如果不合适,和我说,我带了针线布料回来,还可以改改。”苏采青说。
孩子有些怕羞,但是看到新衣服还是十分高兴的,往年过年都不一定能穿上新衣服呢。
苏采青掏出两件新衣服,给孙细娥和苏二柱:“您二老的衣服,是我亲手做的,特地多塞了棉花。还有这棉裤也棉鞋也是,出门就不怕冷了。”
这时候老年人的服装市场,完全没什么影子,苏采青就算是想给二老买新衣服也难找到,所以干脆自己做的。
苏幺妹很有眼力见地把孙细娥怀里的老七抱走了,苏采青帮着二老试衣服。
这尺寸没错,穿上就刚好。
孙细娥的眼泪又出来了:“你现在做的衣服这么好了哦?”
又开始心疼苏采青在外面吃了不少苦,才练了这样一手本事。
孙细娥自己平时也做衣服,可是手艺完全没法和苏采青这样的比。
苏采青说:“现在就靠着这本事吃饭呢!您抬抬手。”
孙细娥知道她做生意的一点事儿,只不断点头。
苏二壮摸了摸新衣服,说:“蛮好的,蛮好的,舒服着呢。”
苏幺妹说:“爹,你可得小心着点,别又让烟头把新衣服给烫了。”
苏二柱忙摇头说:“那不得会,那不得会。”
看着一家人穿着新衣服的小脸,苏采青也心里饱胀着满足感。
试了衣服,很快又被脱下来了,还没到新年,都舍不得穿呢。
正收拾着呢,苏小壮抱着电视机来问苏采青:“姐,这个放哪儿?”
苏采青说:“问爹娘。”
“这是个啥?”其他的人都好奇起来。
苏幺妹也想显摆一下自己的见识呢,立马就说:“这个叫电视机!能看电视剧,能看新闻,还可以看动画片!”
此时电视这东西还只在城市里风靡流行,略穷困偏僻一点的乡村,都没见过这么个稀奇的东西。
苏二柱搞清楚是干什么的后,就让放在卧房了:“这东西金贵着呢!别让人给偷了!”
这时候大多数人家也确实是放卧房的。
于是苏小壮把电视机放爹娘房里,然后带着他大哥二哥去架天线。
架好了天线以后,开了电视机调试了一番,可算是收到了频道了。下午正在放电视剧,一家人顿时都被迷住了。
“这盒子,咋把人都装进去的?”苏二柱眯着眼睛问。
苏小壮说:“爹,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您知道卫星吗?是卫星把这些东西送到这电视里的。”
此时的电视台都是靠卫星传输图像数据的,所以全国各地大多能收到电视信号。
纠结了半天,还是搞不懂,干脆就放弃这个问题了。
其他的人都去看电视了,孙细娥拉着苏采青去看给她准备的房间。
“这房间俺老早就让你哥他们备起来了,墙是新砌起来的,屋顶也捡了漏换了瓦片里,还用这雨淋布给遮起来,就是怕你们冷。还有这被子,我特地弄得新棉花今年弹的,布面也是新的,老大跟俺说你爱干净,我特地都准备的新的。”
这话又要把苏采青的眼泪勾出来了:“娘,我就回来住个十多天,你那么麻烦做什么?”
孙细娥忍不住拍了一下她的手:“哪能这样想呢?以后你和崽儿们要常回来,这屋子常给你们留着。”
苏采青红着眼睛点头说:“好,一定。”
几个兄弟帮着把苏采青一家人的东西都拿到这个屋里来,苏采青稍微收捡了一下,就去把剩下的那些糖啊果干啊瓜子之类的,给孙细娥讲清楚。
这些都是过年待客用的。
“让你破费了,破费了。”看着那一袋子又一袋子的吃的用的,孙细娥觉得肯定花了不少钱。
苏采青说:“没你想的那么贵,这些都是去上海的时候买的,和好几家人一起,找的又是出货的厂子,买的又不少,所以比外头便宜不少呢!”
除了过年摆盘的零食,苏采青还买了一堆什么香油、香皂、鞭炮、烟酒、点心之类的,简直是跟杂货铺进货的样式差不多了,或许还要更多。
孙细娥一边跟着苏采青清点,一边感叹又叹气,女儿出息了她高兴啊,可是又觉得赚那么多钱肯定吃了不少苦,费了不少力,而她这个当娘的又帮不上什么忙。
一直到晚饭时分,两个嫂子做好了晚饭,苏采青这盘点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这顿晚餐吃得其乐融融的,开了两大桌,孙细娥和苏二柱让苏采青一家子跟着自己一桌吃。
一家人这样才叫团圆了。
吃完饭,张云冰几个就自觉地去拿了自己的书包出来,开始做作业了。
“你家这几个还真是乖得很啊!自己就乖乖做作业了。”
苏采青笑眯眯地说:“他们这点确实做得好,学习的事儿不太需要我操心。”
张云扬天生是个学神,很多东西他一点就通,进了二年级就直接考第一。两个双胞胎闺女呢,虽然不如张云扬厉害,可是两个人也不好意思被弟弟甩开太多,因此对学习也重视了许多,每天乖乖做作业是必须的。
看到外甥们开始做作业,苏大壮就叫自己的闺女也来一起:“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要好好学学他们!”
家长就是爱拿着孩子比来比去的,苏采青对这点不太喜欢。虽然她的孩子都出色,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她更怜惜被比下去的孩子、。
果然,那大侄女的脸色就不太好了,眼看着就要哭出来了一样。
苏采青说:“云冰几个作业可能多点,追弟的作业可能少点吧?反正快过年了,松快松快也没关系。”
大侄女苏追弟噘着嘴,老大不乐意的样子。
苏采青摸了摸她的头,说:“你去把课本拿来给姑妈看看好不?”
大侄女犹豫了一会儿,可能是觉得姑妈还挺好说话的,还是去拿了自己的书包来。
书包还是苏采青给她做的,只是没有张云冰几个的那么干净了。
苏采青没在意,直接打开了书包,却见书包里乱糟糟的,纸片儿不少,两本课本封皮早就没了,皱巴巴的书跟芫荽菜一样。
大侄女看了一眼张云冰几个人的课本,又看了看自己的,更加觉得羞愤。
苏采青翻着看了看,里面果然有不少涂来涂去的痕迹。
这样的情况,苏采青觉得不能怪孩子,要怪就怪老师和学校,根本没把教育当成一个重要的事情去做。
苏采青的几个孩子都很爱惜书,因为他们的亲爸张敏就非常爱惜。没有人做榜样和示范,孩子也无法学会该怎么做了。
一旁的大嫂看到这样的对比,也觉得十分丢脸,看看苏采青家的三个,书包干干净净,书也完整偏新,再看自家的闺女,实在是太惨烈了。
大嫂真能干要开口责骂自己的闺女,苏采青摆摆手说:“这事儿不能全怪孩子,以后还是少怪她。”
被苏采青圈在怀里的大侄女,眼泪直接掉下来,落在了苏采青的手上。
苏采青抬手替她擦了擦眼泪,说:“不哭了,没事的。以后注意爱惜书就好了。你第一次做学生,也没什么经验是不是?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哈。”
大侄女还是一边擦眼泪一边抽抽。
苏采青疼惜的很,她有苏无妹的记忆,知道农村的女孩有多难,特别是作为第一个出生的女孩,总是会被人要求更多,而关心的更少。
大侄女这么哭,想必是平时常被这样责备。
“让姑妈看看你成绩怎么样?这些课文都会读吗?”
苏采青想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很快发现这个方法大错特错,因为这孩子,课文读不全,拼音也没搞清楚,也不能说她没书读,有些她还是知道的。但是显然学的不系统,不全面,感觉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着,学得糊里糊涂的。
苏采青忍不住叹气。
大侄女顿时有些惊慌地看着她。
苏采青顿时命吧过来,孩子是很敏感的,苏采青露出失望的情绪,孩子还以为苏采青是对她失望了,不免害怕。
苏采青摸摸她的头说:“我不是因为你而叹气,是因为你们学校和老师而叹气。”
见她露出迷惑的表情,苏采青说:“你要是愿意,趁着你表姐和表弟在这儿,可以跟着他们把拼音和加减学明白。”
大侄女乖乖地点头,显得又惶恐又无助。
真是可怜的孩子,苏采青最看不得孩子这个样子。
接下来几天,大侄女还真乖乖地跟着张云扬几个写作业,跟着他们学拼音。
苏大壮和大嫂是说不出什么夸奖表扬的话来的,苏采青作为姑妈,反而是夸奖她最多的那个。
“五妹,你少那样夸她,跟你家几个比起来,她哪里值得你那么夸?”大嫂劝阻苏采青道。
苏采青说:“她用心学了,态度认真了,当然值得夸。她起点低,没有人提前教她认字读书,能这样好好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以前别人总说,我家几个孩子会读书,都是因为他们爸。现在我看啊,我这儿也有功劳呢。”
虽然现在的人不懂什么基因,但是大多相信遗传,不然怎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呢?
在苏采青看来,相对于打击教育,夸奖鼓励教育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特别是在心理方面。
回到家里的这些天,苏采青也没闲着,和家里人一起搞卫生,准备过年过节的东西。
“娘,今年年夜饭我来做,哥嫂几个帮我打打下手就成。”苏采青烧火的时候和孙细娥说。
孙细娥立马就不同意:“你好不容易来家里过一次年,怎么能让你动手?你只管歇着等着吃就是了!”
一旁摘菜的苏根妹说:“娘啊,你就姐做吧!我们负责洗菜切菜,她只管炒就行了。姐做菜可好吃了!”
苏采青附和说:“是啊,我这好些年没回来,也没亲手给家里人做过饭,趁着这次团圆,让我好好做一次。”
孙细娥被两个闺女劝得遭不住了,只好说:“那行,你们几个可得帮她,不能让她一个人忙活。”
“那是!平日里我们可都帮姐洗菜摘菜的。”
苏采青的手艺,是吃过的人交口称赞的,这家里几个没吃过的人,就十分期待了起来。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苏采青就当起了全家的总指挥,支使着全家干活。有需要买的菜,让苏小壮骑着车去买,有需要去地里弄得菜,让苏大壮苏二壮一起去弄回来。
反正这一年,鸡鸭鱼肉样样都不能少。
二十八这天,苏采青就领头做汤圆,除了普通的汤圆,还做芝麻馅儿的花生馅儿的,汤圆做了几大竹编的盘子晾着,又开始炸一些东西。苏采青知道家里人也不那么舍得油,干脆自己从上海买了油带了回来,专门用来炸肉丸、藕夹、酥肉之类的。
路过他们家的人,天天都能在门外闻见香味儿,都忍不住多吸两口。
炸出来以后,苏采青也没小气,特地流了一盘给大家常常味儿,每个孩子拿了两个,就跑出去玩了,手上的好吃的可是诱人得很。
从苏采青回来,全村的人都密切注意着这一家,发现这一家人真的是好吃的好喝的不断,他们家的那些孩子,穿的都要好多了,身上收拾的都要干净多了。
这一家人的变化,可真是大啊!
许多人家实在是好奇,便借了各种由头,跑来他们家串门。
乡里乡亲突然上门来,苏采青当然都要见见的,不过苏采青都注意问了孙细娥,这些人和自家是什么样的关系,处的怎么样,这乡下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孙细娥见苏采青上心,不免也要给她说一说,这些年来,谁家和自家的关系不错,谁家和自家有什么样的过节,谁家和自家有亲之类的。
相对于城里那些关系,乡下的显得更加复杂。
尽管不太耐烦这些,苏采青还是得打起精神来应付这些人。
这不,隔壁的李婶,拿着一棵白菜就来了:“这打过霜的白菜,清甜的,我家今天剁了一篮子回来了,给你家送颗吃。”
人家主动送菜来,不好不收,可是收了也不能白收,还得回点礼。
孙细娥正要用碗装点肉丸子藕夹之类的,被苏幺妹一把拦下了:“娘!人家就是故意趁着这个时候来的,一棵白菜换一碗肉,这人情也真是会做得很!回回都来占咱家的便宜!这次让我去!”
说着,也去角落里拿了两个萝卜,递给李婶说:“这萝卜炖汤也好吃得很!放点肉更是香的不行,李婶你也拿去尝尝。”
李婶看着那白萝卜,脸色不太好看,这时节,谁家没个白菜萝卜的。
等到李婶拿着萝卜走了,苏幺妹回到厨房里,孙细娥就说:“这样哪合适?人家也晓得咱们家有肉吃。”
苏幺妹说:“知道又怎么样?全村都知道姐回来后,咱们家顿顿吃肉,难道全村的人都要叫来吃饭啊?那个李婶也就是看准了你抹不开面儿,所以就来占这便宜。我呸!”
孙细娥显得非常不赞同:“你一个未嫁的妹子,算得那么清楚,做得那么厉害,回头给你瞎说一回,你嫁人就更难了!”
苏幺妹和苏根妹都有二十了,放在这乡下也算是老姑娘了,嫁人就是两个人的痛点。
被抓住了这个痛点,苏幺妹被说的无法反驳,苏采青说:“娘,你怎么从这儿说到那儿了?幺妹我看没什么不对,咱们总不能就这样让人占便宜啊!再说了,幺妹嫁人,我也要过过眼,把把关,要是因为信了李婶编排的话,就不要幺妹的人家,我还不放心幺妹嫁呢!”
苏幺妹连连点头:“就是!”
苏幺妹在城里呆了大约半年,见多了城里的繁华,甚至上海都去过,这些天和村里的小姐妹说起来,她们都惊奇的不得了。苏幺妹也自诩是有些见识的人了,这乡里汉子她还有些不大乐意了。
孙细娥一听,忙问:“你几个弟弟妹妹的事儿,你有主意没?”
相对于孩子们赚钱的事儿,孙细娥更希望他们尽快成家,娶媳妇的娶媳妇,嫁人的嫁人,她好了了心病。
苏采青心里盘算了一波,才说:“这事儿我能有什么主意?还不主要看他们自己?嫁回乡里,我又缺人干活了,嫁城里吧,人家不仅看人品样貌,还看学历家庭,也难啊!”
这事儿苏采青肯定不能松口,允个诺什么的,只是她也不希望两个妹妹潦草地嫁了,将来又遇到不好的事儿。
苏幺妹问:“姐,那你是怎么嫁给城里的姐夫的?”
看着苏幺妹热切地表情,苏采青突然明白,其实苏幺妹自己是想嫁给城里人的。
苏采青说:“当初啊,是我那婆婆托人到处相看的。张敏虽然文化挺高,但是身体不好,一直吃药,脾气也不怎么好。再加上张家条件差,朱兰英也不是好相处的人,张敏就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苏幺妹听着连连点头,忙问:“然后呢?”
“然后媒婆找到咱们家头上了,那个媒婆和隔壁周家庄有亲,所以就打听到了咱们家。咱们家穷,我年纪也差不多了,那媒婆远远地看过我,觉得长得还算白净好看,张敏肯定喜欢,而且脾气也软,好揉捏,朱兰英也就满意了。”
“找个好看的,是为了让张敏喜欢,能吃苦肯干的,是为了把张敏那个病秧子包袱甩给儿媳,脾气软的,就是为了从张敏手里拿钱,媳妇不敢拦着。而且咱们家的闺女不是还很好生养么?”
听了这些,孙细娥的眼睛又红了,她也是后来才琢磨明白这些事儿的。
苏幺妹听了唏嘘不已:“老妖婆算的真明白。”
给张敏煎药、半夜照顾他起身,发病送医院的事儿……有新儿媳做了,可是每个月还要从他们手里拿走几块钱,美名其曰孝敬长辈的。
任何一个事情,说出去好像都那么合理,可是真正的细究起来,真是让人遍体生寒。
“姐,我可不要嫁那样的人家!”苏幺妹越想越觉得可怕,忙喊苏采青说:“你可千万要帮我盯着点儿啊!”
苏采青说:“那是当然。”
孙细娥的眼睛也红了,说:“当初只怪我被张家的彩礼迷了眼,急着给你哥找媳妇,没仔细打听清楚,就把你嫁过去了,唉……幺妹啊,你在外头也要多听你姐的,莫要做傻事。”
苏幺妹忙点头:“我省的!娘你也要听姐的,那个李婶,咱家最好是少往来了!”
孙细娥这次没反驳苏幺妹的话了,估计心里也有了一些思量。
其实这次,已经来了好几拨人串门的时候,明里暗里打听苏小壮和苏幺妹苏根妹的情况了。毕竟这次,三个人明显都变得有钱了啊!
三个人确实有些钱,苏采青负责他们的吃喝住,还常买新衣服,再加上苏采青时常给几块钱十几块钱当报酬之类,没什么地方需要花钱,苏采青又大方,所以三个人都攒了一些钱。
这次一回来,三个人都交了些钱,无论是给苏小壮娶媳妇,还是给两女孩置办嫁妆,都说得过去。
因为这,苏家人的心也挺浮躁的,孙细娥为了几个孩子的事儿,把他们交了多少钱的情况也说了出去,估计是引来了更多的有心人注意了。
这三个人的婚事,确实也是个问题。
苏采青倒是不着急他们的婚事,可是现在社会情况如此,她也不得不上点心。
幸好这年节附近也忙,很快更多的事情占据了大家的注意力了。
一大早,苏采青就安排了苏大壮剖鱼杀鸡,苏二壮剁排骨剁猪头,苏小壮去把那些大锅小锅都洗洗干净,两个嫂子和妹妹则负责洗菜切菜,苏二柱也被安排了一个烧猪腿毛的活儿,她自己忙着和孙细娥弄蛋饺。
“唉,这东西弄起来可真麻烦。”孙细娥说。
蛋饺要调好蛋液,在勺子抹上油以后,把蛋液倒入其中,然后慢慢的加热至半凝固状态,再加入调好的肉馅,将蛋皮合上,加热至粘合。
做法倒是不复杂,就是需要耐心,需要时间去弄。
“这东西,等闲人家伺候不起。”孙细娥说。
苏采青耐心地将蛋皮合上,说:“是啊,所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弄一下,平日里我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弄这个。”
等到食材终于齐备以后,苏采青只留了个人在灶上给自己烧火,其他的人都遣走了。
穿着围裙的苏采青,煎炸烤炒炖,样样都安排了。
等到她第一道菜出锅的时候,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香味。
随着一道又一道的才出锅,各种香味越加浓郁,在外头玩的孩子们都纷纷回了家,只等着吃饭了。
忙到下午两点多,十多个菜终于全部都出来了,其他的人纷纷摆桌子准备吃饭。
这次的桌子也是苏采青带回来的,会变形的桌子,此时将桌子所有的折叠面打开,变成了一张大圆桌。
虽然有些拥挤,但是一家人还是努力挤下了,顿时显得尤其热闹。
苏大壮兄弟放鞭炮,关门,然后入座。
几个嫂子忙着倒酒盛汤盛饭,已经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夹菜吃起来。
“妈!比你在家做的还要好吃!”张云冰隔着好几个人冲着苏采青喊。
苏采青回她:“好吃就多吃点。”
众人下筷子之后,就都停不下来了,真的太好吃了。
不说有蛋饺、松鼠鱼、卤香大肘子这样的没吃过的大菜,就连一盘小炒红菜苔,也显得格外清香甜口。
苏大壮喝了口酒,红光满面地说:“五妹做的菜,让人吃了还想吃。”
苏二壮说:“大哥旧年里是吃过不少次了。”
苏小壮乐呵呵地说:“我比你们哥两都吃得多。”
苏采青一听就知道自己兄弟这话里有机锋,便说:“二哥以后也会有机会多尝尝的。”
苏大壮作为大哥,自己挑着担子在烈日下走了七八十公里,问了无数人,才找到妹妹的住址,苏小壮虽然上城里有些赖上自己的意思,可是几个月的生意,他也帮了不少忙,这两个人多吃几顿自己做的饭,也是应当的。
至于这个二哥,不见他有什么行动,苏采青也不可能上赶着专门给他做好吃的。
好在欢乐的氛围很快冲淡了这些事情,一大桌子菜也是被大家一扫而空了,大家还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过呢。
吃完饭,苏采青去溜达了一下,因为高兴,她陪着亲爹和兄弟喝了两杯,白酒有点上头。
收拾碗筷的事情就交给别人去做了。
两个嫂子倒是意外得很,苏小壮和苏幺妹苏根妹以前没这么勤快的,苏根妹还好点,喊一下会做事,另外两个简直喊都喊不动。现在三个人倒是主动帮着收拾碗筷去洗碗了。
孩子们吃完了以后,也跑去疯玩了,好些是想去跟玩伴炫耀自家吃了什么。
休息的差不多了,苏采青就找了两个嫂子来,三人开始烧水,准备把家里那一串儿孩子给洗干净了,好准备过年。
烧火的房间房门被关起来,三个大盆被抬了出来,火塘里的火烧的旺旺的,先是把女孩子们叫进来洗了一波。
苏采青是洗的主力,用香皂和搓澡巾把孩子们狠狠地搓了一回,所有的头发都洗了一遍。
至今她对跳蚤还有心理阴影。
幸好孙细娥知道她爱干净,在她回家之前就把家里里里外外都带着两个儿媳弄干净了,跳蚤什么的几乎看不见了。
洗完了女孩洗男孩,其他人还好,张云扬却是个害羞的,还不肯让人帮着洗,要自己洗,苏采青知道他早慧,估计性别意识和隐私感也有了,所以没强求他,只帮他搓了一下背。
洗完几个孩子,又是艰苦的洗衣服时间。
苏幺妹和苏根妹知道苏采青不耐烦洗衣服,主动把这个活儿承担了去,烧了热水两个人守着一大堆孩子的衣服搓洗去了。
两个嫂子都忍不住凑到一起窃窃私语:“还是她们姐会调教人,以前在家里就不这样,以前啥时候主动给侄儿侄女们洗过衣服?”
“就是,估计还是因为,对那边是不同的。”
“谁叫人家有钱呢。”
两个嫂子碰了一下眼神,又很快转开了。
苏幺妹也看到了两个嫂子的窃窃私语,和苏根妹说:“她们两铁定又说咱们坏话了。”
苏根妹头都不转一下,说:“随她们说去。”
苏采青自己也少了热水,去屋里洗澡了。
相对于坐浴,她还是更喜欢淋浴,感觉更舒服更干净。只是现在也没得选了。
等她洗了澡出来,两个妹妹把她的衣服也拿去洗了。
两个嫂子的脸色更加不悦了。
到了傍晚,一家人简单地吃了点饭,算是吃过晚饭了,孩子们拿上苏采青从上海买回来的各种玩具炮,到村里疯玩去了。
这些天,因为苏采青带回来的玩具和零食,这群孩子俨然成了村里最受追捧的对象。
一说吃的玩的是上海货,就觉得很高级。
大人们却摆出了果盘,守在电视机前准备看电视了。
春晚如今还是除夕夜最受欢迎的部分,有电视机的人家,纷纷聚集到了电视机前,看这个节目。
苏采青对这个时代的娱乐节目向来没什么兴趣,只是她要观察现在的流行风向,要看大家的口味偏好,也不得不跟着看一些。
一直到了晚上八点多将近九点,孩子们才陆陆续续回来了,个个玩的手冰凉脸通红。
二嫂忍不住抓着孩子摁在火炉边:“赶紧烤一烤!疯起来就不知道冷了是不是?”
大嫂那边也差不多。
苏采青倒是没那么凶恶,只让孩子们不要出去了,外头都黑黢黢的,没什么好玩的了。
孩子们果然乖乖地不出门了,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这东西虽然看了好几天了,但是没人觉得厌倦,因为里面的东西每天都是新的。
作者有话要说:周末日万活动~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