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林如海(四十一)
    等瓦剌人集结完毕, 南下叩关的时候,朝廷这边因着早有准备,反应很是迅速。
    而这个时候,林如海在太原的任期已满, 正带着家眷回京述职, 倒是与北征大军在城门口来了个擦肩而过。
    林如海一家子入了城, 他先吩咐徐松奉着贾敏与林瑛母子回家, 他自己则是到宫门口递牌子,等圣人什么时候有空了,才能蒙受召见, 入宫述职。
    不出林如海所料, 此时大军才刚刚开拔, 圣人那里主要是要盯着后勤, 暂时是没空召见他了。
    既然如此, 林如海便先朝恩师王阁老的府上递了拜贴。
    因着林如海这三年在太原干的很不错, 王阁老在京城也有所耳闻, 心下对这个弟子正是十分满意的时候, 自然很快就给了回帖,让他两天后到府上去拜访。
    说来也巧, 林如海在太原任满三年要回京述职, 王阁老的儿子王琦也正好在河北布政使的任上满了三年, 此时也在京城, 等着向圣人述职。
    林如海当年刚刚中了探花, 在翰林院任编修的时候, 也曾见过这位师兄。
    比起王阁老的刚直刻板,王琦师兄的性子就随和多了,时常笑眯眯的, 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个实干派的狠人。
    为此,王阁老没少说他不庄重。
    但王琦和林如海可不一样,他可是从小就在王阁老的训斥下长大,早就有了免疫力了。
    任王阁老怎么说,王琦就秉承着一个原则:积极认错,死不悔改!
    王阁老每每被他气得吹胡子瞪眼,但等到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说他教他。
    上一次王琦回京述职的时候,林如海正忙着到太原上任,两人就生生错开了。
    说起来,也是多年未见了。
    但林如海觉得,王琦还是和多年前一样,整个人都笑眯眯的。
    甚至于,因为人到中年,王琦还有些发福,整个人看起来圆润富态,若是不知情的见了他,定要觉得他是一个和气生财的大商人,而不是一个政绩斐然的朝廷命官。
    王阁老也还是多年前一样,时不时就对儿子要说教一番,王琦恭敬地应是,笑容比之往常还多了几分无奈与包容,更是将王阁老气得跳脚。
    ——这个儿子,真是越大越不可爱了!幸好他如今有了好徒弟,聊以慰怀。
    当着王琦的面,王阁老将林如海夸得天花乱坠,对林如海在太原所做的事大加赞赏。
    林如海自己都觉得脸热,不想王琦却是一脸的认真:“师弟所为,的确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这更让林如海觉得不好意思,干笑着说:“我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已。”
    王阁老“哼”了一声,很不高兴的说:“夸你你就受着,你做的事也当得起。这‘力所能及’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多少官员一开始也是抱着一腔热血踏入官场的?
    可是,种种诱惑和困难让他们迷失了自己。
    金钱、名声、权利、地位、美人……
    一层又一层的诱惑扑面而来,大多数都被腐蚀了,忘了他们曾经的一腔雄心壮志。
    王阁老道:“老夫只盼你往后也莫忘了初心才好。”
    林如海正色道:“多谢老师教诲。”
    三人又交流了一些官场的经验,林如海和王琦也分别说起了自己外放时遇到的人和事。
    虽然这些王阁老在书信里已经了解过了,但书信毕竟简略,哪有当事人说的清楚明白?
    故而,他听的是津津有味儿,时不时对两人的处理方式表示一下赞赏或是提些改良的意见。
    这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宝贵经验,便是平日里以看老父亲跳脚为乐的王琦,这会儿也听得认认真真,点头受教。
    更别说父亲早逝、六亲无靠,从来就没有人跟他说过这些,全靠自己摸索的林如海了。
    这一日,林如海一家子在王阁老家里待到很晚才告辞,林瑛依依不舍地和王琦的小儿子告了别,并约定了下次再一起玩儿。
    坐在马车上,贾敏抱着兴奋地玩儿了一天,这会儿已经累得睡过去的林瑛,爱怜的说:“瑛儿到底是差一个同龄的朋友。”
    他虽然和苏、文两家的哥儿一起读书,但那两个人都比他大好几岁,且在他面前,总是带着不自觉的讨好谄媚,林瑛也实在是没办法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朋友。
    林如海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希望这次任命下来,会遇见个和他一样大的孩子吧。”
    两人回到家里,还来不及洗漱,徐松便来禀报:“老爷,太太,今日中午,荣国府的人来了,是请老爷和太太过府去的。小的已经说明了老爷、太太去拜访恩师了,可荣国府的人还是执意等了有两个时辰才走。”
    徐松说的,真是十分委婉了。
    实际上,荣国府的人哪里是乖乖等着的呀?
    人家那是趾高气昂地往那儿一坐,吩咐徐松去把林如海夫妇找回来。
    只是徐松怎么可能那么听话地去找人?
    身为林府的大管家,徐松可是无比关心林如海的前程的。
    像王阁老这样桃李满天下的人物,多少人想巴结都找不着门路,他们家老爷也不过是占着学生的名头,这才有机会登门。
    他们的老爷努力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让王阁老另眼相看,徐松自是巴不得林如海能在王阁老那里待得久一点儿呢,又怎会去打扰?
    而且,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学生回京述职,先去拜访恩师,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荣国府这事做的也未免太没道理了!
    贾敏蹙了蹙眉,对徐松道:“这件事,徐叔做的很好。至于荣国府那边,你也不用担心,我会亲自和母亲说的。”
    “多谢太太。”徐松松了一口气。
    他虽然知道贾敏不是那等不讲理的人,可荣国府毕竟是贾敏的娘家,她要是因此而迁怒徐松,也是人之常情。
    如今看来,太太不愧是老荣国公亲自教养出来的,这心胸和气度,便是一般男儿也没有的。
    想到这里,徐松就更觉得遗憾:果然上天是公平的,老爷和太太这样好的人,却偏偏是命里无子的。若不然,生一个兼具两者之长的哥儿或姐儿……
    哎哟,不能再想了。其实,瑛哥儿也挺好的。
    只是再怎么安慰自己,像徐松这样的林家老人们,还是会觉得遗憾。
    贾敏笑道:“好了,不说这个了,如今天色已晚,我先把瑛儿送回去。等明日一早,徐叔便送了拜贴到荣国府去,咱们后日便正式登门。”
    这便是要按着规矩来了,顺便也是讥讽了荣国府不懂规矩。
    徐松只觉得心里痛快,响亮地应了一声,便一叠声地吩咐人去打热水、收拾屋子,伺候主子们早点儿休息。
    看见徐松的反应,贾敏暗暗自嘲一笑:看来,她的娘家,在夫家这里,着实没有什么好印象,她前些年也真是当局者迷了。
    反倒是林如海有些担忧地问:“咱们这样,是不是不太好?岳母她老人家年纪大了,怕是受不得气。”
    贾敏把林瑛递给奶妈,冷笑道:“你看这事,像是母亲能做出来的吗?母亲虽然如今年纪大了,糊涂了,可她向来自恃出身,对脸面看重的很,断然做不出这样的事。”
    她猛然想到了一种可能,不由顿了顿,蹙眉道:“大嫂子也是书香门第,纵然对我不喜,做事也总是盖脸的。如今荣国府当家的,不会还是二嫂子吧?”
    若真是如此,那母亲未免也太糊涂了!
    如此的长幼不分,还真以为关起门来,外人就不知道了?
    林如海笑了笑,对此不置一词。
    ——敏儿对岳母,还是不够了解呀。这位老太太,向来是小事精明过头,大事稀里糊涂,还特别的自以为是。
    林如海始终想不明白,他的那位岳母,究竟是哪里来的底气,觉得所有人都该围着她转呢?
    他不想刺激妻子,只好顺着她的话说:“岳母到底是年纪大了,老人家心疼小儿子,也是人之常情。”
    可贾敏却并不赞同:“荣国府虽然没落了,但毕竟不是平民百姓之家,一举一动都在有心人的眼里。当今圣人虽然对老勋贵们比较宽容,但却是最看重长幼嫡庶的。若是有心人拿出来说事,圣人那里……”
    贾敏忧心忡忡。
    但她也知道,她一个出嫁女,根本不好管娘家的事。更别说,两个嫂子都不是很待见她,她要是多管闲事,怕是会里外不是人。
    对此,林如海也很是无奈。
    岳母史氏虽然看起来,待他很是尊重,其实心里总有些看不上自己的出身。
    两个舅兄倒是真心敬重他,可大舅兄一心冷眼旁观,巴不得荣国府大厦倾颓,史氏与贾政的心思变成一场空;二舅兄贾政更是自私自利,听话从来只听对他有利的那一部分。
    说白了,若不是看在敏儿的面子上,荣国府这一家子,他是一个都不想应付。
    “罢了,”贾敏道,“我先送瑛儿回去。”
    “那好,我先去洗漱。”
    夫妻二人各怀心事,分头而去。却不知,荣国府因着林家的“怠慢”,除了大太太宋氏早早搂着儿子睡了,其他人都是辗转难眠。
    特别是如今当家做主的二太太王氏,更是觉得林家给脸不要脸,让吴新登家的白白等了那么久,分明就是刻意在下他的面子。
    在榻上翻腾了半晌,她到底是睡不着,索性便坐了起来。
    外面守夜的金钏听到动静,急忙起身,掌了灯进来,轻声问道:“太太可是渴了?”
    王氏本不觉得,被她一问,倒真觉得有些口干舌燥,便道:“给我倒一杯蜜水。”
    “是。”金钏把烛台放在床前的小几上,转身绕过屏风,摸了摸水壶里的水还是温热的,便倒了一杯,给她端过去,“这水温温的,正好入口。”
    王氏就着她的手喝了半杯,挥手示意她拿开:“你先出去吧,我一个人静静。”
    “是。”金钏嘴上应了,人也出去了,却并不敢睡了,只等着王氏还有什么吩咐。
    王氏心思数转,忽而冷笑了一声:再怎么着,你还能不登我荣国府的门不成?咱们走着瞧!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