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贾敬
族学的事情有了眉目, 日后只需适当关注一下即可。
兵部的差事还是那样,除了圣人出巡或狩猎之前需要修整车架之外,其余时候,贾敬也清闲地很。
于是, 贾敬平日里除了读兵书和习武之外, 就把更多的时间, 用在维持自己对太子的影响力上。
如今的太子, 已经不是当初四面皆壁,无处伸展的太子了。
毕竟是圣人手把手教出来的储君,贾敬只是帮他打开了一个缺口, 他自己就能很快打破所有枷锁, 大展拳脚。
太子的身边, 也逐渐聚集了许多有识之士。
这其中, 有文臣, 也有武将, 渐渐的, 他倚仗的人就不止贾敬一个了。
这对贾敬来说, 其实是个好事。
因为他是想要太子日后登基的,那太子身边就不能有谁一家独大。
若不然, 剩下的人为了利益的分割, 也会对一家独大的那个群起而攻之。
他可不想辛辛苦苦地把太子送上位, 避免了被新君的清算, 却又颠覆于同僚的倾轧。
因此, 对于太子身边新晋得到重用的人, 贾敬从来不妒忌,也从不以前辈的姿态拿捏人。
在太子面前,他更是对太子喜获良才美玉表示欢喜。
如此一来, 太子反而更敬重他的人品,遇到大事也爱和他商量。
当然,这个时候,贾敬也是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贪功,不要贪一时之利,要把眼光放长远。
然后,他就多给别人表现的机会。
常言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又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贾敬是个人,不是神,哪怕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也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总有些问题是他不擅长,而却有别人精通的。
所谓:献丑不如藏拙。
时间久了,那些同僚们不管喜欢不喜欢他的,都知道他是个真正的聪明人,轻易不会和他过不去。
贾敬因不能频繁地与太子接触,就更能察觉出他一次比一次更意气风发。
而贾敬最需要做的,就是联合几个有舌灿莲花之能的太子近臣,不时地提醒太子,不可骄狂,不可让圣人忌惮。
一晃数年过去了,连七皇子都娶了江苏布政使的女儿做王妃,三皇子一系的势力更加庞大。
而圣人也开始注意到了三皇子党,晋了七皇子的母亲为良妃,迁入景阳宫为一宫主位,意在分化三皇子与七皇子。
奈何,这两位皇子的势力纠葛太深,便是七皇子想和三哥撕撸开了单干,也怕一下子伤筋动骨。
而三皇子和党中骨干更不可能让七皇子分出去。
七皇子无奈,只得跟着三皇子,一条道走到黑了。
圣人见此,便想给太子加码,以免她被三皇子压制得太狠。
但太子却是个大孝子,朝堂之上什么事都以圣人为先,纵然自己有些想法,也是请教征询圣人的多。
总之就是一句话:当爹的还活得好好的,哪有儿子做主的道理?爹,您就多疼疼儿子,让儿子再偷懒几年呗!
圣人一方面觉得太子果然是自己亲手养大的,就是和自己贴心。
另一方面,就觉得太子如此,未免失了几分刚性。
就在太子第N次为着东宫子嗣生病向圣人告假,回去照顾儿子之后,圣人终是叹了一声,认命了。
——他这个大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太过儿女情长了些。
不过,这样也好,日后他登基了,总会多顾念兄弟几分。
然后,一转头,圣人就把九皇子给提了起来。
太子哂然之余,倒是把这几年因行事顺遂而生出的得意给去了。
皇子们成婚都晚,从定亲到大婚,差不多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了。
而成婚之后,才能分府办差。
九皇子今年不过十六岁,圣人和甄贵妃还在替他相看,成婚更是早的很。
也就是说,立时让九皇子办差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来,圣人想要把他提起来,就只能格外地宠爱他一些,让人闻着了腥,主动往他那边靠拢。
当然了,如今的圣人还是有理智的,对九皇子虽格外宠爱,却并没有越过太子去。
但即便如此,也让一些原本一心攀附太子的人,生出了别的心思。
这其中,就又荣国公夫人史氏。
宁荣两府都是得了圣人的授意,奉圣命来辅佐太子的。
史氏原本也没有别的心思。
只是,四姐儿出生之后,长的一天比一天更可人,她的心思就不由活泛了起来。
特别是四姐儿周岁之后,贾代善便亲拟了学名“敏”字,并上了族谱之后。
这让她以为贾代善也与她存了一样的心思,想让女儿日后做个娘娘。
可她也不想想,满打满算的,四姐儿贾敏今年也不过才四岁,贾代善再怎么高看自己的女儿,也不会对一个四岁的、刚断奶的小娃娃有什么期望。
而且,贾代善一心巴望着荣国府能改换门楣,变成诗礼传家的望族,又怎么会愿意走外戚的路子?
也只有史氏一门心思觉得,只有皇家才是真正的尊贵,她的女儿,也只有嫁入皇家才不算埋没了。
原本,史氏看好的是太子的嫡长子,比贾敏长了半岁的皇长孙。
可因着贾敬的缘故,太子亲近宁国府多过荣国府。
而且,经过贾敬的一番误导,让太子觉得贾家有风骨,不愿意做外戚。
这与太子的母家张家家风极似,让太子觉得很亲切,自然也就不会想着与贾家联姻。
太子妃自然是跟着太子行事的,史氏隐晦地与太子妃提过几次,却都被太子妃给岔了过去。
这让史氏挫败之余,心思终于也淡了。
其实吧,太子妃之所以如此,还是宁国府的锅。
只不过,这次出力的不是贾敬本人,而是许氏与玉娘婆媳。
甚至于,贾敬也是事后才知道有这回事儿的。
事情是这样的:
史氏第一次和太子妃提的时候,太子妃只记得太子感慨过的贾家风骨,以为是自己会错了意。
等到第二次再听到这类的话,太子妃心里就犯嘀咕了。
因此,在许氏与玉娘入宫请安的时候,太子妃就少不得询问一二。
当然了,人家极懂得语言的艺术,说的极隐晦。
但许氏本身也不是盏省油的灯,随着贾代化沉沉浮浮这么多年,什么阵仗没见过呢?
太子妃的意思,许氏一下子就听懂了。
于是,许氏就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
玉娘也聪慧,知晓婆婆不能直言对堂妯娌的不满。
她便仗着自己年轻,只当自己不稳重、不知事,言语中忍不住带出了几分对史氏的不满与鄙薄。
许氏面色微变,虽碍于在贵人面前不能出声呵斥,但还是以眼神严厉地制止了自己的儿媳。
然后,玉娘就惶恐地收了声,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模样。
许氏叹了一声,赔笑道:“我这个儿媳,没经过什么事儿,性子烂漫了些。我往日总想着她年轻,不忍拘束,反倒纵得她口无遮拦,竟是在娘娘面前搬弄起是非来了。娘娘素来慈悲,还劳烦娘娘教她些规矩,让她长长记性,免得日后闯了大祸,不好收场。”
听听,这话说的,明明是上赶着让人处罚,还对人感激涕零呢。
纵然玉娘是那个将要受罚的,也不禁对自己婆婆叹服,觉得自己日后还有的学呢。
太子妃自然也不会真的罚她,只是象征性地让她回去熟读《女戒》。
既不罚抄,又不规定读多少遍,显然就是做做样子。
玉娘连忙跪地谢恩:“多谢娘娘教诲,臣妇日后必定谨守女德,不辜负娘娘一番期望。”
这个插曲很快就过去了,几人转头就说起了别的事。
但太子妃也不免思量:让隔房的侄媳妇都如此看不过眼,这史氏究竟是个什么品格?
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若是面对皇家,让皇家知道自己家不是那么完美,却总是利大于弊的。
要不然,上天真降几个完美无缺的圣贤下来,你看皇家敢不敢重用?
正所谓: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有王莽那么一个例子横在那儿,就足够警醒万世了。
因此,在玉娘告知了在宫中发生的事之后,贾敬就顺水推舟,让太子妃从宁荣两府的人口中得知:史氏是个不靠谱的。
当然了,荣国府那是真治家不严谨,才让太子妃的人套了话。
至于宁国府这边,就是贾敬人工给开的挂了。
而后,太子妃就把这事儿当笑话说给太子殿下听了。
太子隔日就拿这事打趣了贾敬,看着贾敬那张充满了无奈的脸,太子好笑之余,果然对贾家更放心了。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