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穿越重生 > 穿到北宋当权臣 > 第303章

第303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旁白:

    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经济文化方面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那时人才辈出,群星荟萃。

    有婉约与豪放并存的宋词,有题材不拘一格的戏曲话本,有风格各异的散文书画,有对儒学经典的深入阐释研究,还有衆多不拘一格的怪才大家。

    欢迎来到假装我们很正经的历史大讲堂,这一期我们将深入了解的是的在宋朝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眉山四苏。

    “观衆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人醉花花,这期我们要讲的是文坛上赫赫有名的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政坛上赫赫赫赫赫赫有名的苏景殊。”

    “史上父子兄弟皆出色的家族很多,但是像苏家这麽出彩的仅此一例。”

    “诗词文章可供当世後世欣赏,政治才华可以造福整个时代,鱼与熊掌难兼得,但是只要人才足够多,二者得一也能打造盛世。”

    “锦绣人才,风云奇士,宋朝的确是个传奇的朝代。”

    “嘉佑元年的腊月,汴京城张灯结彩迎新年,就在这时,一户人家搬到了素有不夜城之称的繁华都城。”

    “腊月进京的是苏家女眷和年龄尚小的小小苏,在此之前,老苏大苏小苏已经先一步离开眉州前往汴京。”

    “当时在位的是仁宗赵祯,朝堂似乎已经从庆历新政失败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欧阳修重整旗鼓改革贡举,谁都不知道那一届的春闱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惊喜。”

    【标题】口花花你什麽意思?我们小小苏就不配在文坛上留下名字吗?

    主楼:他是文人,他写的东西流传至今,怎麽不能说是文坛留名?笑笑笑笑什麽笑,我又没笑看我干什麽?!

    1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楼:还鱼与熊掌难兼得,明明只是老苏家有短板,看看前头的范仲淹,再看看同时期的王安石,哪个不是二者兼备的全才?

    4楼:再说一遍,我们小小苏也是文采斐然的读书人!强调!文采斐然!

    5楼:就是就是,虽然有点歪,但是的的确确是文采斐然!宝不怕,麻麻为你正名!

    6楼:你们也没放过他哈哈哈哈哈哈哈。

    7楼:不就是写诗作赋方面有点短板嘛,咱小小苏的政治才华足以补上这个短板。

    8楼:说了多少遍了那不是短板,能考上状元的人会在写诗作赋方面有短板?还不准人家不爱写吗?

    9楼:敲黑板,自从嘉佑二年欧阳修改革贡举,诗词写的不好已经不算大缺点,苏轼春闱第一场诗赋还不合格呢,也不妨碍他考中进士。

    10楼:诗词歌赋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型,看曾巩,人家完全不会写诗词照样才名远扬。

    11楼:大苏:吵架归吵架,不要动不动就翻黑历史。

    12楼:黑历史也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春闱考试那麽严肃的场合他都敢胡来,还“大丈夫顶天立地岂可屈折于作赋”,可把他能耐死了。

    13楼: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大苏的才华,他不是不会,他就是不想写。

    14楼:由此可见,大苏可以,小小苏也可以。

    15楼:小小苏还真不可以,他春闱主要是靠策论,殿试又钻空子仿大苏的风格,再加上英宗刚继位想培养新人,各种原因加持下才让他成为最年轻的大三元,换个时间考的话状元大概率不会是他。

    16楼: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能模仿一次就能模仿第二次,就算换个时间考他未必当不上状元。

    17楼:小小苏殿试的时候有人污蔑说殿试的题是大苏提前押题写好让他背的,结果他当场模仿晏殊的风格又答了一遍。能模仿一个是钻空子,能模仿无数个那不叫钻空子叫能力。

    18楼:这倒是,晏殊和苏轼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殿试现场能那麽翻盘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

    19楼:诶嘿,咱苏相瞧着不正经,但是该有的本事那是一点都不虚。

    20楼:家里已经有人能在词赋上大出风头,他再挤进去也没什麽意思,不如发展爱好开辟新赛道。

    21楼:宋朝的词赋大家可不止苏家人,翻翻文学史看看那厚厚厚厚厚厚的书,以他对写作的热爱程度再挤进去的话学生就真的没法活了。

    22楼:说的跟他不写词赋就让学生好过了一样,戏剧史小说史哪个绕得过他?

    23楼:戏剧史小说史先让让,宋史方向的学生有话说。

    24楼:宋史呜呜呜呜呜,政治史方向的想哭的心都有了。

    25楼:个人感觉经济史也没好哪儿去,苏相看似在政治领域深耕,然而政治经济不分家,宋代本就经济活跃,他主张推行的那些政策又把宋代经济推上新的高峰,有时候都怀疑他的脑袋瓜是不是和一般人不一样,怎麽那麽多奇奇怪怪的点子?

    26楼:别不拿那些点子当回事儿,苏相刚开始混朝堂那些年宋朝看着花团锦簇,实际上也乱的可以,能安稳过日子的是少数,大部分都还挣紮在温饱线上。

    27楼:也不怕丢人,本人今年博二,至今还在宋代主客户的坑里没出来,感觉这一个课题足够我从入学到入土。

    28楼:[震惊]我就说论坛里卧虎藏龙!

    29楼:[震惊]我就说论坛里卧虎藏龙!

    30楼:[震惊]我就说论坛里卧虎藏龙!

    31楼:27哥!学界最近有啥最新成果没?有的话您先透露透露给姐妹们高兴高兴~

    32楼:27哥!学界最近有啥最新成果没?有的话您先透露透露给姐妹们高兴高兴~

    33楼:27哥!学界最近有啥最新成果没?有的话您先透露透露给姐妹们高兴高兴~

    ……

    55楼:我们组没啥消息,不过我室友是考古学的,她说最近在山沟沟里挖了个宋代墓葬,看陪葬品应该是个大官,目前还不确定墓主是谁,反正我导已经连夜飞过去了,现在大佬们都在那边盯着,就等陪葬品整理出来开始抢课题。

    56楼:哪个山沟沟[竖起耳朵]?

    57楼:眉山吗?是眉山吗?苏家人的墓葬?

    58楼:不可能,苏家父子几个除了老苏的墓葬在眉山其他分散在全国各地,小小苏是没成亲,大苏小苏是直接官儿做到哪儿就在哪儿安家,眉山没啥挖头。

    59楼:这话说的,老苏的墓葬在眉山,怎麽叫没啥挖头?

    60楼:虽然老苏没考中进士,虽然老苏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建树,虽然老苏……但是他也是凭真本事扬名天下的大才子,他的墓葬怎麽就没挖头了?

    61楼:不是,楼上,你还真想挖啊?

    62楼:咳咳,口误口误,我是说老苏也很有研究的价值。

    63楼:可别再挖出来他的手稿了,我承认老苏的文采好,但是他写的那些也是真的难懂啊。

    64楼:也不知道他是怎麽教的,大苏小苏写的东西都各有风格,就小小苏学他学了十成十,一个赛一个的难学。

    65楼:有没有可能,小小苏不光在殿试上模仿别人,秋闱春闱也都是模仿别人,只是模仿的人从他哥换成了他爹,他真正的文风是那些话本子。

    66楼:而且本来就没那麽多人能有自己的风格,写诗作赋本来就是从模仿开始学,学深学精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小小苏是老苏一手教出来的,文风什麽的从小模仿到大,别人看了也只会说他爹教的好不会怀疑太多,妙啊!

    67楼:不愧是苏相,就是与衆不同。

    68楼:英宗神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69楼:英宗神宗:感谢上天馈赠。

    70楼:小小苏自个儿的确没多少诗词流传下来,但是他会催亲朋好友写,四舍五入也算为各家的作品集做贡献了。

    71楼:是的,离得近就每月一封信,离得远就半年一封信,不管能不能见面反正要常联系,後来大苏都跑到琼州了还月月给他写信汇报近况。

    71楼:琼州算什麽,老王家的王雱还跑去高昌国当了三年的大宋驻高昌国使臣,待在高昌国国都都挡不住他月月拜托商队往汴京送信送特産。

    72楼:知道知道,就是大苏和小王争差事的那回,大苏没抢过小王气的夜作诗篇三百首,篇篇都在diss小王,还督促俩弟弟赶紧当宰相好让他能走後门去出使他国。

    73楼:咱苏相还是个醋罐子,大苏给小苏写信就得给他写信,小苏给大苏写信也得给他写信,少一封都不行,让他发现哪个月来自各个的信少了立刻就开始卖惨装委屈。啧啧啧,比小孩儿都能闹。

    74楼:感觉小小苏後来不再满天下的跑而是回京老老实实当京官大苏居功甚伟。

    75楼:我觉得神宗皇帝功劳更大。

    76楼:废话,在京城当宰相比在地方当一把手干的活儿更多,苏相回京当宰相神宗比谁都开心。

    77楼:可不,先把人放去地方历练,有啥想法先在地方小规模试验,能行就当积累经验,不能行就当教训,老王当年就是这麽干的。

    78楼:王介甫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方当官,苏子安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当官,俩人脑袋瓜都活络,在地方执政的经验又正好互补,让他俩来主持变法真是选对人了。

    79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老王真乃一代奇人。

    80楼:治平变法能成功也有运气成分,之前看大佬的分析,但凡英宗和老王这俩人有一个撑不住开始犹豫变法都成不了。当时那情况阻力实在太大,前头庆历新政刚刚失败,韩琦富弼那些庆历年间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也都被之前的失败吓怕了,只想稳住情况不敢再提变法,唉,就是可惜了范文正公。

    81楼:庆历新政失败固然有政策太急的缘故,但是仁宗摇摆不定肯定要担责,还有文臣之间的派系斗争,都脱不了干系。

    82楼:党争害人,摇头。

    83楼:治平年间的党争也没比庆历年间好哪儿去,还因为庆历新政失败平添了许多阻力,就那英宗都能抗住,说到底都是仁宗的错。

    84楼:让仁宗背所有的锅有点过分,但是说真的,封建社会想变法却是得有皇帝的鼎力支持,一旦皇帝开始慌後面大概率得栽跟头。

    85楼:变法能不能成确实得看运气,政策的初衷肯定都是好的,推行到地方会变成什麽样子全看地方官的水平。就拿王安石来说,他的那些政策在他手里能惠民,放到其他官员手里就可能变成害民,毕竟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洁身自好。

    86楼:也是,他推行政策的时候没出现问题也就想不到别人身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治平变法刚开始拿几年也是各种状况,朝堂都快吵翻天了,好些人因为变法和他绝交。

    87楼:不说朝堂了,就苏家父子四个都能分出四个意见,朝堂肯定乱成一锅粥。

    88楼:老王在京城主持变法,小小苏在地方打样板,别看咱小小苏年纪小,当起官来厉害着呢。

    89楼:登州三剑客出场,吼吼哈嘿,话说早些年拍的那版《苏相传奇》是真的好看,虽然名字有点俗,但是剧情一环扣一环,里面的苏通判和他的左青龙右白虎真的绝了,至今看古代剧都觉得主官身边要带两个副手才正常,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

    90楼:谁不想要一个武功高强的锦毛鼠和消息灵通的江湖百晓生呢?苏相混朝堂的同时为什麽不顺便闯个江湖呢?武林盟主也很威风!

    91楼:想必阁下喜欢看的是《大宋江湖风云录》。

    92楼:杀马特滚粗!!!

    93楼:讲真,你们真的觉得有人能一边当宰相一边当武林盟主?他一天三十六个时辰啊这麽能干?

    94楼:根据当时的记载,可以确定小小苏不会飞天遁地,和展昭白玉堂那些江湖出身的武官不一样。他要是能上天入地去地方当官的时候还带什麽侍卫?

    95楼:会武功和带侍卫又不冲突,狄元帅那麽厉害也不耽误他上任的时候带着副官好不好?

    96楼:狄王爷除了打仗就一直留在京城,而且文臣武将本来就不一样,咱苏相一直都是文官。

    97楼:说了多少遍了所谓的江湖是後世的六扇门发烧友编出来的,狄王爷战功彪炳,你们看哪个正经史料上说他会武功了?

    98楼:狄元帅这个确实没有找到证据,但是他又不是以江湖人的身份从军的,而六扇门里大部分都是本来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後来被朝廷招安的人,他们和正经武将又是两个系统。

    99楼:嗯嗯嗯嗯,六扇门是朝廷鹰犬帝王爪牙,和正经武将不一样[loopy撇嘴摆手]。

    100楼:朝廷鹰犬帝王爪牙是皇城司,六扇门是正儿八经的官府衙门,换个名字就是朝廷驻江湖办事处,正经的不能再正经。

    101楼:皇城司也是正儿八经的衙门,人家只是帝王心腹,不要说那麽难听,不然我们楚王半夜会给你托梦。

    102楼:楚王赵颢,大宋宗室中一朵亮眼的奇葩(此处奇葩是褒义词,信我)。

    103楼: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让大宋再次辉煌!!!

    104楼:能把神宗逼到想御驾亲征,除了咱们二殿下也没谁了。

    105楼:小小苏的话本子立大功、啊不、犯大错。

    106楼:只能说英宗太会养孩子,几个孩子各有各的风格哈哈哈哈哈。

    107楼:合理怀疑神宗让苏辙去楚王府兼任王府官员是为了膈应楚王,派别的古板过去楚王能想办法把人折腾走,派小苏过去看在小小苏的面子上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108楼:小苏:我谢谢你们。

    109楼:小苏就是太正经了,就得让他和楚王中和中和。

    110楼:nonono,大苏小小苏两个人都没能让他活泼起来,他去楚王府只能说是楚王的劫,对他没有半点影响。

    111楼:还是有影响的,多份兼职多份俸禄,在京城当官花销还是挺大的。

    112楼:别人怕花销大,苏家几位怕吗?他们家可是有财神在的好吧!

    113楼:#论程夫人和她的挂件们#

    114楼:#论八娘和她没用的弟弟们#

    115楼:请问麻麻还缺女儿吗?请问姐姐还缺妹妹吗?我肯定比那仨听话[乖巧]。

    116楼:请问麻麻还缺女儿吗?请问姐姐还缺妹妹吗?我肯定比那仨听话[乖巧]。

    117楼:请问麻麻还缺女儿吗?请问姐姐还缺妹妹吗?我肯定比那仨听话[乖巧]。

    ……

    145楼:投胎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麽好的运气。

    146楼:不说宋朝,就是现在都还有不少重男轻女不拿闺女当回事儿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闺女死在夫家都不管,好像闺女是给别人家生的一样。

    147楼:生活在古代的老苏都知道护闺女,那些眼睁睁看着闺女过的水深火热还为了面子拦着不让离婚的都该让他们尝尝家暴的滋味。

    148楼:小小苏到了年纪不成婚肯定是被八娘的遭遇吓的了,童年经历会对小朋友造成终生阴影,八娘出嫁的时候小小苏应该才十岁左右,你们看老苏早年写的那些文章,就差把八娘前夫大卸八块了。

    149楼:不只八娘前夫,她前夫全家都好像有什麽大病。程夫人她爹教孩子可能只教闺女忘了教儿子,不然我实在想不出来当舅舅的怎麽能那麽虐待外甥女。

    150楼:近亲不能结婚!近亲不能结婚!近亲不能结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51楼:当时生物学还没发展起来,近亲结婚那叫亲上加亲,後来小小苏推行三代内近亲不能结婚估计就是因为这个。

    152楼:要麽就是他是穿越的。

    153楼:也有可能二者兼有。

    154楼:也可能是当时的医学发展到了那种程度,加上小小苏顺水推舟才严令禁止。不是说眉州那边的风俗就是亲上加亲吗?他用朝廷律令来压地方习俗,肯定朝廷律令说了算。

    155楼:也是,宋朝没有生物学,但是宋朝的医学发达的很,几代君臣对医术都很重视。朝廷下令太医院将古医书和很多来自民间的医方进行整理校正然後印发府州军监让民间大夫能花钱购买,咱传统医学就是那时候形成的体系。也可能是哪个名医发现近亲联姻生出来的小孩儿有问题的概率高就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之後把结论报给官府,官府再派太医院继续研究,研究完之後发现近亲联姻的确没好处,于是下令禁止近亲联姻。逻辑通。

    156楼:是这个道理。

    157楼: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进展似乎有点快,古代医学进入迅速发展期是在神宗朝後期,朝廷下令禁止近亲结婚是神宗朝中期,这个时间对不上。

    158楼:也不一定,万一他们研究的飞快呢?

    159楼:毕竟那个年代近亲结婚的多,很容易就能找到样本,他们的样本数量足够多,结果出来的自然快。

    160楼:当时的近亲结婚虽然多,但是婴儿的夭折率也高,谁知道小孩子到底是因为近亲结婚出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161楼:楼上说的也有道理,要不你们先辩论一番看看到底谁的结论更站得住脚?

    162楼:……

    163楼:……

    164楼:这题过,下一题。

    165楼:别啊,我还等着看大佬们引经据典呢。

    166楼:楼上是不是新来的?虽然历史相关都要根据史料记载来判断真假,但是你推是个例外,你推这里最忌讳的就是引经据典的较真,因为计较起来十成十会自相矛盾,而且很多时候连逻辑都无法自洽。

    167楼:是的,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较真没好处。

    168楼:当然,该较真的时候还是得较真,不过那是留给专业人士的活儿,咱们这些看热闹的就别一条死路走到黑了。

    169楼:习惯就好习惯就好,因为相关史料自相矛盾,不知道多少学界大佬铩羽而归,所以大佬们对他是又爱又恨[磨牙]。

    170楼:苏子安!你害人不浅!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