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BG言情 > 楚三姑娘苟命日常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第一百五十一章 晋江文学城独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晚上楚沂都没怎么睡, 好在平日睡得足,虽然熬了一晚上,但依旧精神。

    而成王府依旧是按照楚沂昨日的吩咐, 不许私下议论,府上下人要少出门。

    但夏荷等人觉得, 这事九成是真的。虽说如今跟关了禁足没什么区别, 可是个个脸上都带笑,瞧着欢欢喜喜,一点都没有被禁足的惶恐。

    至于何时回盛京,她们也没想过, 就光顾着高兴了, 反正到时王妃自会吩咐,若是回京,这边大概也不会留人了。

    想想当初楚沂出嫁时,还问过院里丫鬟们的意思, 到底是跟着去成王府还是留在楚国公府, 也算是各有抉择,两个留在了国公府, 估计这会子都嫁人了。

    贴身伺候的四个跟着楚沂,云夏姐姐留在盛京打点生意,名字带夏字的, 算上大厨房的夏蝉, 有四人。

    这才两年不到,就显出跟楚沂出来的好处了。

    虽说也是背井离乡, 可几个丫鬟月钱赏钱从没少过, 她们都是自小跟在王妃身边,情分不同别人, 若日后到了嫁人的年纪,估计也有好亲事和丰厚的嫁妆。

    皇后身边的宫女出嫁,想想都……

    当然也不是说留在府中的丫鬟不好,毕竟能顾着家中,不比她们许久未见亲了。

    这些事她们几个心知肚明就够了,留夏又把下头人全都敲打了一遍,一直到二月下旬,城内城外消息都传得沸沸扬扬了,老百姓一边议论先帝薨逝,一边说新帝就是永城成王爷。

    而成王府依旧安稳,不动如山,还真有几分天子之象。

    不仅百姓议论,为官者也在议论,且想得更多。

    刘夫人不禁想,王妃年纪这么小,当真是有几分魄力,看王府安稳,半点都不慌神。

    她还问陈大人,这事儿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

    陈大人嘁了一声,“这会儿你还问几分真几分假,也不动脑子想想,这事若是假的,消息能这么肆意宣扬传到永城来?”

    议论皇位,该当处死,朝廷官员是干什么吃的。

    先帝薨逝,新帝继位,朝野皆知。陈大人是从朝中得到的消息,朝中怎会拿这种事开玩笑,只不过是正赶上赵王谋反,成王平定叛乱有功,所以百姓才议论纷纷。

    而且永城议论得多些,谁人不知,三城是成王的封地,成王府就坐落在永城城内。

    别说普通百姓了,就连朝中官员上朝时都不敢直视天颜,一辈子都看不见皇上,如今知道王妃就在城内,王爷不久将归,谁不想多看两眼。

    若是谁入了王妃的眼,没准直接给带到京城去。

    陈大人是这近两年来跟萧秉承接触最多的,也知几分萧秉承的为人秉性,他这两日一直在想,自皇上就藩到永城之后,他可有做过得罪皇上的事。

    细想一想,他这两年没做过什么错事,反倒十分为百姓考虑打算,皇上看在眼里,说不准会受嘉奖,跟皇上离开永城。

    做四品城守和进京入六部可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理朝事的官员。

    相比于宛城、允城的城守,陈大人觉得自己还算尽心,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瞧不上皇上的事儿。

    陈大人既得意又后怕,想想当初若是他这地头蛇仗着自己在永城多年,非去压那强龙,这会儿定免不了担惊受怕,担心脑子保不住。好在为官多年,趋利避害的本事还是有的,没有给皇上使绊子。

    至于会不会跟着鸡犬升天,陈大人也说不好,只能奉旨意行事。

    皇上记着他,他就能够上青云梯,若是不记着,他在这儿急也没用。

    刘夫人倒吸一口凉气,真是真的,谁能想到先帝年纪轻轻就死了,还会把皇位传给成王。想想从前,自己也跟楚沂说话,打点人情往来,关系虽不上多好但可以说不错,不如借这机会,送些东西,以前不也总送吗。

    刘氏就问陈大人:“不然妾身去成王府看看,皇上等平定完叛乱肯定会回京,老爷就不想去盛京吗。”

    一辈子的大事儿,若一直拖着,那就晚了。

    陈大人琢磨了琢磨,觉得此法冒险,目的也太明了了,估计还有不少人这么做。他的功绩皇上看在眼里,如果升官还靠吹耳旁风,就算升上去这官也做不长。

    陈大人捋了捋胡须,道:“算了,没看王府大门紧闭,这就是闭门谢客的意思。”

    照他看还是别找那个不自在了,估计这个时候来送礼走关系的不少,倘若从前关系牢固,就不会非等这个时候。

    此番和阵前抱佛脚有何区别,他就不凑那个热闹了。

    陈大人猜得也没错,这些日子往成王府的帖子的数不胜数,从前留夏一人理这些帖子就够了,如今得再来个人帮忙。

    楚沂未出阁前在楚国公府也管着府里的人情往来,帖子都送到她院中,那会儿也不少,却也没见过这么多的时候。

    漂亮的花笺和帖子跟雪花儿似的送到府里,自然还有名贵的礼物,不过都被门房小厮推拒了。

    留夏看着,除了三城内有点家世的夫人,还有三城各州县的夫人、娘子,借着赏花弄景名头相约的,想要来府中拜见的……多如牛毛。

    王府如今可算成了香饽饽。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觉得送个帖子就能见上未来皇后一面,也知道这会儿再做这些事已经晚了,但是谁都想当那个万一。

    想着万一哪日王妃心情好,自己写的帖子就入了王妃娘娘的眼,想要见上一面呢。所以说,别说一张帖子,就算送十张一百张,都心甘情愿。

    但这样一来倒是苦了留夏她们。

    这种帖子自然不能让楚沂一一看过再挑选,得她们一张一张筛选,以往不去赴宴的帖子还会写回帖,但是这回实在太多了,好多都是哪个知县知州娘子送来的,身份相差太过悬殊,当没看见就是。

    跟着过来整理帖子的丫鬟是夏荷,她性子活泼,忍不住抱怨了两句,“这么多,全得看过,都是些见风使舵的,从前也没见什么,王爷要做皇帝的消息传出来后,就一窝蜂地往王府涌。”

    夏荷是嫌嗡嗡嗡地让人心烦。

    留夏看着帖子,笑了下,“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你想想日后定还有别人来拜见。这些知县知州娘子还可以不理会,若是世家夫人,难道也能一个都不理会吗?”

    夏荷没说话,留夏又道:“而且,你又不是没看到,那些送帖子的,就没有让下人来送的,见了府上小厮还礼待有加。”

    夏荷笑了笑,“那倒是,咱们这是不能出门,若是出了门,估计也有不少人盯着看着。”

    留夏看着帖子,按着身份分好,“咱们如今是王妃身边伺候的人,也得早早打算清楚了,日后真要进宫了,一年半载也不好出宫。”

    留夏她们几个年岁差不多,留夏年纪大些,已经过了二十,按理说也到了婚配的年纪,若真进了宫,怕是得等到二十五才能放出宫。

    而且这么多年情分在,又是用人的时候,是想要前程呢还是想要安稳的日子,这些都得想好了。

    王爷还没回来,离回京也有些时日。

    夏荷轻轻点了下头,若是回京,那和在永城还不一样,没想到还有发愁这些事的时候。

    “我是打算跟着王妃,一辈子都行。”夏荷道:“不过还是云夏姐姐最好,若能在宫外打理生意。”

    留夏没有理会这话,只道:“咱们自己想清楚,剩下的一切听王妃安排就是。”

    这些送过来的帖子,等留夏夏荷挑拣一番,再送到正院,楚沂才看了看。

    宛城城守夫人送来了帖子,允城城守夫人也送了,但刘夫人没送,在楚沂的意料之外。

    不过不管送不送,楚沂都没打算赴宴,请人来府中更是不行,就把帖子放到了一边,回帖自是不必了,这个时候,就当没看见。

    她如今还是有些担心萧秉承,一晃又过了两日,战事还没结束吗。

    听迟砚说,宛城百姓的日子已经慢慢安稳,既然把赵王打回了鹿城,那云州等地就暂时安全,宛城离启安近,想来启安也是如此。

    做百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打仗,只要保证不打到启安宛城来,日子总得过下去,人要吃饭,要养家糊口,所以关于战事闲言碎语才变成了明光帝早逝和新帝即位有关了。

    战事何时结束,也无人关心。

    赵王还未投降。

    鹿城城门紧闭,赵王此时不知,明光帝已经殡天了。

    今日城外又传信过来,说明光帝已经答应了他的要求,赦下面将领无罪,让赵王回西北,幽禁于赵王府一辈子不得出。

    而萧允铮贬为庶人,剥离赵王一脉,日后还能入营参军。

    ……

    这些一桩一件都没顾及越朝律法,造个饭,死了那么多人,只幽禁于王府,简直是异想天开。

    赵王本来也没想过皇上会答应,只是拖着,这样拖了几日,身上伤虽没养好,可不妨碍行动。

    他没想过皇上会答应,不过想着皇上只会恨他入骨,赵王也没理会传信的事,让许副将清点兵马、粮草,带着亲信,夜里出城,一万四千余人直奔韶关。

    萧秉承虽然一直让人盯着,可是终究隔了一座城,赵王是从城北走的,城北只有五千兵马,毕竟云州安危最重要。

    得到消息追出去时已经有些晚了,宁将军这镇守韶关,虽偶有懈怠,但也算尽职尽责。

    只是夜晚守关的将士困得睁不开眼,虽奋力抵抗,可赵王及其亲信简直不要命一半,根本不管巨石,直接硬闯了过去。

    不过小半夜的功夫,赵王就硬闯过韶关,率兵往着西北走了。

    行军有两个时辰,天快亮了。

    今日天气不错,晨起的天空墨蓝,只有天边透着点白,夜空中星辰闪烁,夜风吹过,吹得赵王额前碎发飘起。

    他看着这般景象,不禁感叹,“江山真好,不管是盛京,还是西北,各有各的美。”

    赵王自认自己是个粗人,不懂文人墨客那些酸诗,也不像他们那么矫情。但此时突然觉得,若是多读些书,这会儿肯定不会光说江山美,脑子里应该也有些诗句。

    赵王因为受过伤,脸色还有些苍白,也不似别的皇子那般养尊处优,他脸上有风霜的痕迹,刀疤的痕迹,二十八岁,看着却像三十多的年纪。

    他仰天大笑,对着亲信说道:“其实当初若是忍一忍,这会儿也自在,削藩而已,又不是要了命,如今才是真的要命了。”

    抱头鼠窜,连夜出逃。

    许副将苦笑着道:“王爷,都到这个时候了,就别说这些了。咱们快些赶路,马上就能回西北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赵王不是反悔,只是他从前总觉得自己是兄长,所以希望皇上能守住江山,做一明君。

    可有些时候君是君臣是臣,的确不该越过那条线。

    萧允铮在京中的确胡作非为,不该如此的。

    西北他主事,就是那两位将军来了,也没什么用,摆着就是。今日落得这下场,自己也是也不是半分干系没有。

    反而是没成功,耽误了子孙后代。

    不然以允铮的资质,日后必定是一良将。

    赵王想后悔也没机会,世上根本没有卖后悔药的。只是他不知道,这样的天色与美景,他还能看几次。

    马蹄声错乱,赵王道:“你们说这一个月来,老李守着西北辛不辛苦,是不是朝廷粮草到了,老李如今已经被俘,或是已经被朝廷策反了。”

    往西北传信难,自从出了韶关,他们就一路来了鹿城。

    避免交战,所以才没去锦城,而宁广山一直守着锦城,想要给西北传信也不容易。

    他耍了宁广山一道,可赵王也无法送信,更不知西北战情。

    不过赵王觉得他想得也没错,无非就这两种可能,粮草不足,五万将士也不能饿死,若李副将投诚,赵王并不怪他。

    赵王说道:“造反这些日子死了不少将士,百姓流离失所,成日担惊受怕。想想西北战□□号,在百姓心里,应该早就给了别人。”

    这个别人,是萧秉承。

    赵王想,也不知道是成王快一点还是宁将军快一点,若是兵马追上来,关键时刻,就让许副将拿他脑袋去邀功。

    他笑着道:“也不知老李如今如何,他一个人守在西北也难,若是朝廷威胁,他投降本王也不怪他。”

    许副将愣了愣,做兄弟这么多年默契还是有的,他看向赵王,觉得赵王脊背比以往弯了,也不复早些年间意气风发。

    他拉紧缰绳说道:“说这些做什么,等过了这几城,就到边关了,很快王爷就知道了。我有点想我女儿,都一个月没见过了,不知道她长胖了没有。”

    许副将舔了舔嘴唇,“王爷也许久没见世子了吧。”

    赵王点了点头,“是啊,那等回去看看。你女儿这么多日子没见,肯定也想你了,本王还记得抱过她。也赶了这么长时间的路,先歇一会儿吧,吃些东西再赶路。”

    一万多兵马不知何日才能回西北,粮草都带上了,城中剩兵马也不少。本来就没了斗志,若全带上恐出变故,投降者有碍士气。

    最开始还杀鸡儆猴,但后面人太多,赵王也管不住了。

    众人下马,吃饭休息。

    也就过了小半个时辰,饭刚吃完,赵王就感觉到地动,一旁人恐怕还听不见,但赵王行军经验丰富,总觉得不对。

    他趴在地上,听着地动声更大,非得是千军万马,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声音。

    应该是萧秉承,带人追上来了。

    交战耗费时间,况且兵马不足,萧秉承现在手里起码有五万人马,还有宁广山呢。

    赵王道:“传令下去,立即整兵,向寮城出发。”

    西北将士的确骁勇善战,可这么多日子以来,粮草不足,士气低迷,战马都没有越朝战马吃得饱。

    赵王能感觉出不同来,连自己都没了斗志。

    萧秉承想得也不错,才开春,停下休整时,还有战马低头啃刚冒出来的草皮。

    萧秉承没歇着,得知城内有异动时,赵王已经走了半多时辰。

    破鹿城,捉拿俘虏,而后萧秉承留了两万人马守城,自己带着三万兵马追了上去。

    路上他看见宁广山放的信烟,得知赵王已经过了韶关。

    宁广山也去追堵赵王了,只是等后来萧秉承赶上来时,两军汇成一军。

    一路紧追猛赶,萧秉承估计,再有小半个时辰就能追上。成败就在今日,本来秦临渊想劝,这件事万全可以交给其他将领。

    萧秉承如今是皇上,身份贵重,若这个时候亲征,受了伤也不好交代。

    只不过云州城内,都已经知道先帝薨逝,萧秉承就是新帝,此时萧秉承若退却,自是不如他领兵亲征讨伐赵王好。

    萧秉承身上穿着铠甲,红色披风被风吹得飘起,他身下枣红色的高头大马马蹄飞扬,过了韶关之后多山脉,两边是山坡是初春的嫩绿色,官路狭窄,这是萧秉承第一次来西北。

    宁广山马头落后萧秉承半步,一边赶路一边道:“皇上,赵王手中已经没有炮车,此时回西北不知有没有人接应。他在韶关又折损了近千将士,臣估计赵王此刻兵马不足一万五。”

    赵王手中有多少兵马萧秉承是知道的,刚刚众人下马听地动声,离得很近,估计很快就能追上。

    他道:“先派一路人去探查,以免赵王设计埋伏。”

    这么多年下来,以少胜多的仗赵王打了不少,几千兵马都能在他手中有大用,何况一万。

    再追马上就追到寮城了,西北诸城朝廷已尽数收回。

    守城有将领,听到异动大约关城门,然后若有信烟,大可前后夹击将赵王围住。此番赵王的确是受困之势,可不到最后一刻,萧秉承也不想掉以轻心。

    两队兵马奉命探查,走在了最前头,以免地上埋着雷火。

    过了约有三刻钟,再听地动声,已近在耳边。

    这回萧秉承下令停军,此时已过了绵延的山坡,眼前是一片草原,天已大亮,只晨起带着些雾气。

    此地离寮城不过二十里,赵王很可能在路上设伏。可若不追,让赵王打到寮城,破城而入,对朝廷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萧秉承下令,“追。”

    二十里,十五里,十里,若在天上看,就能看见黑压压的两军慢慢逼近。

    赵王选了处好地上,草原缓坡之上,也算易守难攻,他叹了口气,掂了掂手中的长枪,然后把长枪收入背后的枪袋,转手拿起弓箭。

    远军用箭,近战用枪。

    赵王道:“赵家军宁可战死,绝不投降。若有后悔者,现在自可离去。”

    营中无人动,赵王道:“那今日就再痛痛快快地跟随本王杀上一回!”

    全军列阵,盾兵在前,弓箭手在后,然后是骑兵和卒子,要么手中持剑,要么手握长枪。

    阵型成环状,顺着坡列阵,赵王此刻就在阵眼处。

    营中军马骁勇善战,目光炯炯,可差得太多了。

    许副将后悔,为何不把所有兵马带上,他低声对赵王道:“王爷,如果实在打不过,您就逃吧,总得护着您见一眼世子。”

    赵王目光放远,远处黑漆漆一片,不是林子,而是人。

    他目光放远,道:“也没什么好见的,他父亲打了败仗,传出去也丢人。”

    只一会儿,原本黑漆漆一片,如今就近在眼前了,大军压境,宛若黑云。

    恰逢天光乍亮,一轮红日从东边升起,云层中射出无数金光,等大军到了弓箭手的射程之内。

    赵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

    箭如雨落,越朝兵马及时竖盾,弓箭总有耗完的时候,萧秉承想,今日有一场硬仗要打。

    大军顶着箭羽前行,这回没有计谋,没有弯弯绕绕,只有两军交战不死不休。

    战鼓声赫赫,旌旗高扬。

    鹿城兵马已尽数被俘,如今赵王身边的,皆是亲信。

    赵王的长枪穿了几个人的肩胛骨,跟串糖葫芦一般,萧秉承挥剑斩了几支箭矢,宁将军等人咬牙拦着赵王,虽然早知先帝遗诏,可这时谁也不敢喊萧秉承皇上。

    萧秉承隐隐觉得不对,擒贼先擒王,宁将军和营中副将都和赵王周旋,可赵王并不恋战,而是拼着多伤几个,且战且退。

    身上受了伤也丝毫不顾。

    他身边是许将军,说时迟那时快,许将军本想护卫赵王逃走,谁都没看清,他的剑就刺破了赵王胸口。

    许副将离得近,听得见赵王临死前最后一句话,“你知该怎么做。”

    然后他就看见赵王摔下了马。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