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古代架空 > 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 > 第72章

第72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厉王自身难保,他现在还是那句话,如果世子在他面前,不用别人吩咐,他直接将人劈了。

    在厉王世子爆出造反的第一时间,厉王的住处就被严密封起来了,不允许任何人和他接触,之后京城中就传出厉王被世子造反的事情气的吐血昏了过去。

    百姓听到这消息,也能理解,厉王世子这操作可是全然没将他老子性命放在心上。

    恐怕就等着朝廷将厉王给砍了,他好上位自立为王。

    所以在厉王世子的造反被平定后,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好。

    厉王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他盯着内侍,焦急道:“王府的其他人呢?王妃他们呢?”

    至于世子的性命,在他造反的那刻起,厉王世子的命就应该在阎王爷的生死簿上。

    尤其他听说这次毅王、陈飞昊一起出手,除去赶路的时间,不到三天就将世子一万人马全部都收拾了。

    内侍恭敬道:“据调查,殿下的二公子和八公子都被世子杀了,您的五个郡主也被世子赐给了参与谋反的将领和官员,厉王妃被气的一直卧病。”

    厉王面皮气的经不住颤抖,哑声道:“老二,小八都被他杀了?”

    老二可是世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而小八则是他最喜欢的爱妾生的,居然都没有了。

    厉王失魂落魄地从椅子上滑落,瘫在地上,呢喃道:“那个畜生呢?”

    他今年来京城的时候,就不应该将王府托付给他,应该将人也带来京城,让他也享受一下这些。

    内侍:“世子目前正在押送进京,据说世子的腿因为反抗,废了一条。”

    “呵,报应!报应啊……”厉王深吸一口气,仰头看着屋顶,“都是报应啊!”

    那孽子来了正好,他要亲自手刃他。

    ……

    霍瑾瑜那里很快就收到了厉王想要亲自对厉王世子行刑的折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厉王都厉王世子的恨意。

    对于厉王这情绪,她也不惊诧,不过一事论一事,厉王世子犯的是谋反,自有国法处置,但是厉王的过错也不能撇除。

    通过厉王世子谋反这事,她发现有时候发一下疯挺好的,可以释放压力。

    在厉王世子谋反之初,她那时想要御驾亲征,可不是故意吓唬朝廷文武大臣,她知晓天子一诺,说出去的话从未后悔过,若是可以,她不介意披上铠甲,手持天子剑亲自平叛厉王世子谋反。

    之所以允许后面允许毅王、陈飞昊解决,是因为调查到厉王世子私下里联系了不少人,其中有不少似乎有蠢蠢欲动的念头,似乎还牵扯到边塞藩王,所以需要霍瑾瑜坐镇京城。

    现在厉王世子叛乱结束后,之前那些心思如同藏在角落的暗影,太阳一出来,瞬间就消失了,各地藩王积极向京中送信表忠心。

    霍瑾瑜也配合地与他们交流,各方明面上一副和谐的状态。

    藩王们知道,今年是多灾之年,五月恰逢日食,陛下为了江山稳固,除非脑子和厉王世子一样,否则不会对他们下死手。

    思及陛下登基这些年的所言所行,他们觉得陛下多半不会犯蠢。

    ……

    七月底,宋致回京,霍瑾瑜让他先休整了一天,然后宣他入宫觐见。

    大半年不见,宋致着实沧桑了不少,比从草原回来那趟看着还粗糙。

    霍瑾瑜一时分不清草原的风和海边的风那个更凌冽些。

    听到皇帝没心没肺的询问,宋致似笑非笑道:“陛下也去过边塞了,知晓草原风的威力,不如下一次再去海滨,见识一下海边的风?看看那个更强?”

    他这样子不正还是拜陛下所赐,虽然他年纪大了,但是不代表他不注重外表,陛下再这样折腾人,他要致仕了。

    霍瑾瑜单手捏着下巴,语带揶揄,“宋师兄此刻的气势要超过海风十倍,朕已经心悦诚服了,不用去海边了。”

    “……”宋致嘴角微抽。

    霍瑾瑜请他坐下,询问了临滨海堰的现状,得知自从海堰修好以后,曾经遭遇过两场飓风,但是都稳住了,周围的田地也没有被淹没,当地的百姓对于这结果十分满意,还给谢少虞送了万民伞。

    霍瑾瑜含笑听着,顺便问了谢少虞。

    宋致:“之前那群民夫骂他有多狠,现在就有多喜欢他,现在连出门都不行了,百姓太热情,都想将闺女嫁给他,陛下赶快将他喊回来吧,我担心他被当地的闺秀给吃了。”

    霍瑾瑜忍笑:“朕可管不了这东西,顶多到时候多送一些礼金。”

    说完这些,宋致好奇霍瑾瑜对五王的处置,自从发生厉王世子叛乱后,民间对五王的讨论也就少了。

    听说和王、宁王他们被这事吓到,上奏霍瑾瑜想要将世子也接进京。

    看来他们也担心厉王世子的糊涂传染给其他世子,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也有人担心,他们在京中,世子在封地,时间久了,就将他们架空,到时候即使回到封地,也没办法。

    霍瑾瑜垂眸抿了一口清茶,回甘时唇角扬起弧度,“五王身体不适,朕体谅他们舟车劳顿,允许他们在京养病,什么时候痊愈了,到时候朕随便训几句,也就放他们回去了。”

    “……”宋致听得眼皮直跳。

    陛下这话也就哄一些孩子,什么时候痊愈,还不是陛下说的算。

    人吃五谷杂粮,身上肯定会存在毛病,就是没毛病,也能就近制造些毛病。

    霍瑾瑜抬眸瞅了他一眼,问道:“宋师兄,你在临滨这么久,吹了大半年的海风,脑子清醒了吗?这次回来还打算与昭王继续旧情吗?”

    “……陛下。”宋致被霍瑾瑜这话噎的一头黑线,忽而他眼珠子转了转,试探问道,“陛下,若是我继续呢……”

    霍瑾瑜挑眉道:“宋师兄学识渊博,又肯干实事,深受朝野信任,朕又不是只修一个海堰……”

    “陛下误会了,臣与昭王没有任何旧情,只是当时借阅了他几本古籍,顺便帮了一嘴。”宋致深吸一口气,郑重其事道。

    霍瑾瑜:“宋师兄不要慌张,反正你若是真被昭王拉拢过去,先揍你的肯定不是朕。嗯……朕应该能排第三吧。”

    就不知道长公主和宣王谁先出手了。

    “陛下。”宋致觉得这事越说越可怕了。

    还有,陛下到时候你应该排不到前三,宣王、长公主还有他老师就已经能将他打个半死。

    年初的时候,谢公请辞礼部尚书职位,霍瑾瑜当时许诺,让他等宋致回来,就让宋致接任,现在宋致回来了,霍瑾瑜就将这职位给他。

    宋致觉得挺好的,最起码轻松多了。

    带着霍瑾瑜赏的东西,宋致出了宫,给曾太傅送了一些,顺便听了一顿训,然后用了午膳。

    下午的时候,他去了麒麟研究院,正好遇上宣王。

    彼时宣王正在试驾新马车,马车底部加了弹簧,确实震动减少,坐在马车上,也不用担心将腰给震断了。

    宋致饶有兴致地看着,“殿下,看来你在麒麟院是如鱼得水啊。”

    宣王见他来了,从马车上跳下来,冷声道:“回来了。”

    宋致含笑道:“回来了,殿下的气消了吗?”

    宣王没立刻答复他,而是负手绕着他转了一圈,面露嫌弃,“你这次回来怎么这么老?”

    这样还怎么配得上二姐,别不会被二姐抛弃吧。

    “……”宋致无奈地扶额。

    陛下这样说,宣王也是这样,他们这对皇家兄弟都嘴下不留情。

    “殿下,咱们彼此彼此。陛下不追究养女的事了?”宋致同样不客气。

    “哼。我是陛下的兄长,解释清楚就行了,陛下自然信我。”宣王负手傲然道。

    宋致有些不信,“真的吗?”

    旁边的侍卫表示,假的!宣王去年就请了媒婆给姚姑娘相亲,奈何姚姑娘没答应,说是有了心上人,一问才知道是喜欢上了洛平川。

    宣王虽然想将姚五娘尽快嫁出去,但是不想将这个烫手山芋推给洛平川,而且洛平川对待姚五娘似乎没想法,当年在地方时,举止十分疏离。

    现在媒婆还在给姚姑娘介绍对象中,已经将本地的青年才俊都相看过,但是姚姑娘就是不满意,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嫁出去。

    宣王白了他一眼,“这话我骗你作甚。”

    宋致闻言也没有多想,他对此事也就是随口一问。

    既然宋致先挑起的头,宣王也就不客气,“你呢,还打算和昭王继续来往?”

    “不了。”宋致仰头叹息,面上带着伤感,“一点也不划算,感觉在给你们演猴戏。”

    陛下嘲笑完,老师骂,老师骂完,宣王笑,再折腾,长公主就要出场了。

    “噗——”宣王一下子笑出来,“你还有自知之明。”

    宋致:……

    ……

    毅王、陈飞昊收拾完厉王世子后,立刻就返回了自己驻守的边陲,防止生乱。

    同时让人暗中调查他们离开这段时间,其他八个边陲藩王的动作,是不是有异动。

    经过调查,还真的查到了厉王世子捕到的“鱼”,一条是硕大凶悍的“大口鲶鱼”——辽王,另外一条是比较小的“草鱼”——肃王。

    理由也不难查,肃王是因为侵占了太多将士的屯田,被霍瑾瑜罚了一顿,屯田没拿到手,并且去年霍瑾瑜巡幸边陲时,和其他几个藩王相比,肃王觉得受到怠慢和忽视了,所以想给霍瑾瑜一点教训,嘴上这样说,心中浑水摸鱼的心里估计更多。

    辽王则是在边陲久了,真的想自立门户,以为宣州现下的各种基建设施、冶炼所、矿产、马匹都是在他的治下达到顶峰,在下属的追捧中,觉得自己若是成了皇帝,会做的比霍瑾瑜更好。

    实际上辽王的乱子也不少,屯田是大大小小的藩王属地都会存在的情况,区别在于有人是御下不严,有人是同流合污,辽王则是属于后一种。

    而且他还带头钻马政的乱子,带头走私马匹,薅朝廷羊毛,并且大规模兼并周围牧民的草场、牧场,挑拨边民和鞑靼这些草原民族的关系……

    肃王的卫所有一万五千士兵,而辽王的卫所一共有四万士兵,毅王、陈飞昊经过讨论,觉得肃王不足为虑,就是小心思、小心眼,同时胆子也小,时不时敲打一番,上点紧箍咒就行。

    但是辽王则是要处理,若是此次漠视,其他藩王有样学样,最后封的是大家的退路。

    ……

    霍瑾瑜得到消息后,宣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进宫,商讨辽王的事情。

    兵部尚书觉得此刻并不是动作时机,不如先做好准备,拖到明年,毕竟今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五月的“日全食”凶兆影响刚刚消减下去一些,辽王手握四万兵马,厉王世子的叛乱没有过去多久,若是再加上辽王的叛乱,再起兵祸,恐怕真会引起朝野动荡。

    而且海外南海水师也在行动,国内还是以稳妥为上。

    户部尚书也劝霍瑾瑜冷静,今年许多地方都发生了自然灾害,户部调拨大批的钱粮赈灾,霍瑾瑜还免除了许多地方的赋税,今年预计全国税收要减少三成,而且现在才是立秋时分,冬日开战对将士造成的伤害,还有需要的各种军需更多,不是动手的时间。

    霍瑾瑜也知晓这些,经过一番纠结后,打算还是先下旨训斥,若是辽王不知悔改,明年就动手。

    兵部尚书听完陛下的决断,心中无奈,其实他也不赞成明年动手,先将陛下哄过今年再说,等到明年再拉上同僚拦一波,说不定辽王不用他们处理,自己就出事了。

    ……

    兵部尚书前脚在心里头这样想,后脚宣州就传来消息,说宣王出事了,感染了痘疮,也就是天花,并且已经在王府蔓延,当地卫所军民足有十万人,若是传染开来,后果不敢想象。

    兵部尚书:!

    他之前拜了哪座尊神,居然灵验了!

    可是这是天花啊!他宁可辽王无事。

    殿中百官惊慌不已,天花传播速度极快,致死率高,即使侥幸活过来,多半容貌尽毁,许多城镇一旦感染天花,可能会造成十室九空的惨境。

    霍瑾瑜皱眉,心中懊恼不已,她居然忘了天花这事,看着殿中百官的慌张,她沉声安抚道:“众卿不用这般害怕,现下事情还没到那般危机的时刻,现在首要目的是降低传染,安抚宣州城的百姓和将士。”

    她看了看殿中的百官,齐声道:“朕还有事,众卿商议后,一个时辰后,交给朕结果。”

    “……”百官诧异地看着霍瑾瑜。

    最终为首的曾太傅、谢公领头道:“恭送陛下!”

    百官随即齐声道:“恭送陛下!”

    等到霍瑾瑜离开,太和殿的众臣也就没有顾忌。

    ……

    “陛下看着似乎怕也不怕,有些奇怪。”

    辽王的实力在边陲藩王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毅王和楚王陈飞昊,但是与陛下之间的关系不如前两者亲密。

    “嘘!孙大人可别乱讲,宣州卫所十万多名军民,陛下怎么能不担心,陛下可是连朝都没上。”旁边一名中间官员连忙使眼色。

    “哦!在下失言了,我看陛下这般匆忙,说不定有解决之法。”

    “解决之法?孙大人,你这是说笑吧,天花有多厉害,你我难道不知吗?”

    “唉!我等在这里着急也没办法,宣州距离京城远,又是谈之色变的天花,让我等如何救,现下咱们先封禁宣州通往各大要道的路,防止天花传染。”

    “你这法子是要逼死宣州的将士,逼辽王反吗?”

    “反?辽王现在是自身难保,如何造反,刚才我等听说了,辽王现在高烧不退、满身红疹,再过两天,恐怕就昏迷不醒了,说不定……”

    “听说辽王府的人为了医治辽王,将全城的大夫都抓了,药材都搜刮干净,若是天花传染出去,普通百姓怎么办。”

    ……

    众人越说越是沉默,只能按照老法子定下章程和救治措施,其他的事情,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霍瑾瑜下朝后迅速奔到太医院,询问御医关于人痘之法

    太医院钟院使蹙眉道:“先贤前辈确实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但是风险也不小,许多人接种人痘后,感染了天花,不治身亡,而且还容易传给其他人。”

    这也造成许多人拒绝这种方法,风险太大。

    霍瑾瑜知道现代疫苗的本质就是灭活的病毒,或者是减毒活疫苗。

    这个时代的人痘法如果灭活操作不行造成毒性太高,与主动感染天花无异,要想风险小,需要对痘痂尽可能灭活。

    霍瑾瑜记得上辈子看短视频时,被科普过,最稳妥的方法是稀释后的痘痂泡水,但是浓度、操作她不知晓,若是要研究,估计需要很长时间。

    还是牛痘最稳妥。

    确定主意后,霍瑾瑜决定两手抓,在牛痘没出来之前,先用较为安全的人痘顶着。

    霍瑾瑜回到乾清宫中,将人痘灭活的操作写出来,交给檀菱:“你就告诉钟院使,说是朕从一本古籍上抄得。”

    檀菱面色担忧道:“如果钟院使说想要看那本古籍怎么办?”

    “……呃,你就说古籍不小心被烧了。”霍瑾瑜头疼地按了按眉心,这个时候难道还要她找人做旧。

    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同时,霍瑾瑜也让人寻找患牛痘的牛。

    ……

    八月结束后,霍瑾瑜稍微松了一口气,不过也不敢松懈,下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要逐渐进入秋冬时节,到时候若是有极端严寒天气发生,更让人头疼,到时候赈灾救援会更麻烦。

    霍瑾瑜经历过这大半年,也下定决心,她要开启全国大范围水利工程建设,与其天天祈祷老天爷做人,趁现在国库还富足,不如加强地方水利建设,现在花钱就算一时比较多,总比因为天灾造成的损失要少,每次地方发重大自然灾害,她都要进行赈灾、减免赋税,与其将钱花在这里,她宁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让百姓能过好安稳日子。

    所以整个九月,六部重臣都在讨论商议这事。

    除了这个,还有万寿节,今年虽然内陆自然灾害不断,但是也没有阻挡东海各个番邦属国的脚步,尤其现下东夷岛上,琉球国正在和室町幕府开战。

    琉球和东夷的战争让东海各国看的是虎躯一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琉球背后抱了大腿,而且三月开战到现在,可谓是节节胜利,不管是战术安排还是武器,都进步神速。

    琉球和东夷打的爽了,但是许多逃亡东夷浪人和倭寇流窜到他们国土上,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影响。

    他们曾经向东夷岛上的宣威司求救,请求在东海附近巡航的石头舰队帮忙,但是被拒绝了,表示他们现在很忙,没办法脱身,只是一些小股倭寇,他们相信番邦国家能很快解决。

    听到这种答复,让他们快哭了,景朝以为谁都有他的能力,随便一出手就是数万将士,或者造出比海岛还大的巨船,他们这些小国,别说大规模倭寇,即使中等规模的倭寇,也要国王动员国战了。

    所以大家此次来景朝,除了来朝贡,就是来诉苦和求饶的。

    霍瑾瑜看到这么多番邦使臣过来,而且每年都来,实在太烦人了。

    老霍头喜欢面子,想重现古时候“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所以使用怀柔政策来维持与周边番国的关系,朝贡就是一个手段,具体操作就是周边国家、民族向朝廷朝贡一些土特产,价值可能在本国泛善可陈,但是朝廷给与丰厚赏赐,名副其实的“薄来厚往”。

    这种结果,周围番邦当然乐意年年薅羊毛。

    可是前段时间,霍瑾瑜得知,所谓的“朝贡”,也只是中原王朝的单方面记载,对于周边的番邦更多认为这是往中原王朝贸易的时候,无所谓臣服不臣服,但是能有很大利润,他们这些小国也不讲究什么尊严,既然有便宜占,纷纷接受朝廷的册封,成为名义上的朝贡国,然后一波一波来薅羊毛。

    一些国家直接打起了朝贡贸易的主意,不仅增加访问频率、而且还加大规模,一些王国靠着朝贡居然渡过了财政危机,发展致富。

    虽然霍瑾瑜上台后,逐渐改变了一些规定,也没有太大的改善。

    霍瑾瑜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强大,周围这些番邦自然会敬畏臣服,至于朝贡这种,还是要健康一些,对双方都有益处。

    为此她宣来鸿胪寺卿,命他将这些番邦属国的信息整理起来,然后根据亲疏远近,调解朝贡频率,愿意臣服、安分的就一年一次,平时阳奉阴违,喜欢薅羊毛的就三年一次、五年一次,对朝廷不敬的,那就禁止朝贡。

    九月底,鸿胪寺定下了各番邦和地区朝贡频率。

    对于臣服的真腊、旧港、满刺加、吕宋、苏门答腊……等国,允许一年一贡,琉球也是一年一贡,高丽原先也可以一年一贡的,但是他们太过频繁和贪婪,年朝贡平均次数达到四次,而且又没有实质性的好东西,所以就规定三年一贡,严格限制,如果胡搅蛮缠,不仅拒绝入关,朝贡年限将再往后推。

    至于东夷,她也规定了三年一次,当然三年后只要还在就行。

    一些前来朝贡的番邦使臣满怀期待地来,带着忐忑和委屈的走,不仅没让景朝松口,而且还限制了朝贡频率,这可是实打实的钱啊。

    后来,高丽的使臣前脚刚回到高丽,后脚就被高丽王将他连同全家老小坐着囚车一起送回来请罪,以此想让鸿胪寺卿将朝贡频率改成一年一贡。

    霍瑾瑜知道后,也是无语,高丽王难道以为是因为是因为使臣犯了错,才造成这个结果的。

    她直接驳回了高丽王的请求,至于高丽使臣还有他的家人也送回高丽了。

    ……

    九月最后一天,宣州传来消息,辽王感染天花病愈,虽然撑了过来,不仅面容被毁,而且还失去了视力和听力,直接成为废人,辽王妃、辽王世子、次子还有五个孙子、三个孙女也被感染了天花。

    消息一出,城中局势开始变乱,太医院派去的太医和民间大夫一时也稳不住局势,目前只能据守医署,给民众发药和粮食。

    目前宣州城内感染天花的军民已经达到三千人,死亡有一千一百人,其中过半与辽王府有关。

    超过三分之一的死亡率,还有辽王的情况,这一切让宣州城变得越发不可控。

    霍瑾瑜那边已经找到感染牛痘的牛,但是研究和验证需要时间,最起码也要等一个月。

    她决定,实在不行先上人痘法,就算人痘法再不稳妥,对于宣州城的百姓来说,感染天花有三成的死亡率,种人痘的风险性比天花要低许多。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