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

    乾元二年, 关中大旱。

    朝廷宣布大赦,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李白人在渝州。

    关中大旱是国家的灾难, 实在不应该表现出多么开心的模样, 但李白是人,他没有办法不因为自己突然变好了的境遇而感到快乐。

    即使这种快乐不怎么道德。

    但管他道不道德呢。

    总之, 就这样,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投靠永王李璘而被流放于夜郎一带的李白,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

    而他的心情,也因为无罪一身轻而格外的好。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这下, 李白顺着长江一路往下游去, 写下了那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这一句, 足以形容出李白写下这首诗时的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当然要如释重负,毕竟一夜之间从阶下囚变成了自由身,李白觉得自己这一生在官运之上很不亨通,大约是那些运气都被转移到了这些事情上面来吧。

    一开始投奔永王,李白是抱着一展宏图的想法去的, 本来他日子过得挺逍遥,但是那种摆烂且快乐的生活却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确实是想做官,这个愿望, 即使是无数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洒脱乐观、无拘无束也没办法改变。

    所以, 李璘给李白写信,请他来自己麾下, 李白想都没怎么想,就乐呵呵的答应了。

    但是成王败寇,李璘最终兵败,李隆基把皇位传给了李亨,那么李白也就跟着李璘成为了依附逆党的罪人。

    本来他是要被判处死刑的,幸亏后来有人给他求情,陛下才决定放他一命,改判流放。

    说起来,李白的运气也算得上好,竟然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大赦天下这种事情,要不然他还不知道要流放多久最后死在那个犄角旮旯里,毕竟他也不年轻了。

    死亡这种事情,随时有可能发生。

    也许是一场风寒,也许是一场战火,都说不定。

    也正是经历了这一翻事情,李白才慢慢的感受到,仕途官场之事非他所长,硬要参与其中,什么都得不到不说,还有可能把自己给搭进去。

    还是游山玩水与人同乐来的痛快些。

    自从在渝州一带得到被赦免的消息,他便顺着长江一路往下。

    又沿途见了不少过去的朋友。

    哦,忘了说,杜甫也是他多年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

    李白与贾至泛舟同游在洞庭湖之上时,正好听见了天幕表达杜甫对他的仰慕之情。

    李白有些遗憾。

    如若杜甫也住在这长江沿岸,他必定会顺路去看看杜甫,一定不会让他对自己如此挂念。

    说来,那杜甫也算得上是个性情中人。

    自多年前一别,他们便再也没有见过面了,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生活的好不好。

    如果生活的不好,那就太好了,因为恰巧李白生活的也不怎么样。

    在这种大家都不太好的时候,得知还有个朋友过的更差,无论如何总是有些安慰的,不过也不算太安慰,因为李白也确实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

    只不过闲着没事在心里调侃几句罢了,如若他真的是那样的人也担不起杜甫那样的挂念。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个潦倒悲惨的人。

    但相较之下,李白的状态却要比杜甫好很多。

    明明他才是那个年长一些的人,但杜甫却更像一个年迈的老者。

    天马行空的思维,以及不将心事郁结于心的性格造就了李白一个十分美好的人生。

    他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切挫折,或者急转直下的国运而给自己带来多少困惑,即便是流放之中,也能找到些相对而言充满乐趣的东西。

    所以,他与杜甫的境遇都不算好,但是他却更快乐、更潇洒。

    或许是因为在多半磋磨之下,李白暂时还没有感受过经济上的困难吧。

    毕竟他是年少成名的大诗人,他的追随者众多,过着如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他家里也不穷,一个人很难在没有经济上的困难时,感受到多大的苦难。

    没有受过冻、没有受过饿的,所以他也无法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什么感同身受。

    更甚至于,如果不是今天突然出现在他头上的天幕又突然说起来杜甫的名字,李白根本不会想起来很多年以前,他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年轻人。

    而杜甫也将成为无数个被他所遗忘的追随者之一。

    人总是只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足以与自己并肩之人,天幕的评说让李白意识到杜甫足以与自己并肩,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他。

    夏日的夜晚,月明星稀,洞庭湖畔吹着凉爽的湖风,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

    小舟在湖面摇摇晃晃,幸好月色明亮,即便是在深夜,也能看得清楚湖周景色。

    李白面前的杯子里,酒已见底了许久,因为他一直想着别的事,便没有再伸手去倒。

    坐在对面的贾至给他倒上。

    贾至同样是被贬至此,虽和李白的被赦不同,但总而言之,都遭遇了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也算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小舟上对立而坐,几乎不怎么说话。

    终于,还是贾至更快的沉不住气了,问道:“今后的日子,你有何打算呢?”

    李白的神思原本早已神游天外,不知去了哪里,但是忽然听见贾至跟他说话。

    他也没多想,淡淡说道:“走到哪里就去哪里吧。”

    不怪李白敷衍,他确实没有考虑未来的打算,该如何走如何过一步也没有想清楚。

    这不能怪他,毕竟他只是个刚刚被解除了罪责的人。

    仕途无望,游手好闲,不过胜在李白乐观,游手好闲的日子,也挺好的。

    贾至有工资在身,一时之间很难理解李白口中的,走到哪里就去哪里,但美景难得,好友难得。

    这种脱离了枯燥的工作、烦躁的生活以及看不到前程的仕途的闲暇来之不易。

    贾至决定,不再和李白商讨他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之事了,享受当下最为重要。

    .......

    李白没有再和贾至给他倒的酒。

    反而站起身来,看着洞庭湖两岸的丛林。

    轻风吹过,李白的长袖轻轻随风摆动,他皱着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其实李白并不是不知道,当初在战乱时期投靠李璘乃兵行险招,无奈之举。

    但是那是他当时能够想到的唯一一种入仕的途径。

    其实说真的,李白到现在这个年纪,经历了大起大落,又经历了流放被赦免之后,才能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强求,也实在是太晚了,他在很多地方都看的很开也想的很明白,但唯独在做官这条路上看不清楚。

    他又想起来年轻时候那段倍受皇帝宠信的时光。

    可以大唐的盛世可以有文人的才气和傲气作为点缀,真正需要的却不是这些只能用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至于李白究竟是不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大约无人知晓,因为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从来就没有得到施展过。

    但他曾经是做过一段时间官的。

    天宝元年,李白的诗文早在天下出名,而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也是一个对诗书礼乐方面十分感兴趣并且颇有造诣的人。

    李白的诗在众多文人之间口口相传,最终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之口传到了李隆基的耳中。

    李隆基大赞李白之诗。

    不过看过李白诗文的人,应该没有不为之叹服的,也便是皇帝也不例外。

    李隆基也是个行动派,在看完李白的诗作之后,当即决定召李白入宫,并让他担任翰林之职位,给皇帝写诗娱乐。

    但是一切真的有那么巧吗?实则不然。

    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并非在偶然中看中了李白的诗,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他自己的努力,比如他通过一些手段给玉真公主献诗,又比如他到了长安之后结识的那些贵人。

    其实每一步,都让李白更接近统治阶级的上层,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汲汲营营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只不过,他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显得之前的所作所为有些可笑。

    李白曾经在唐宫中为李隆基和杨玉环作过许多首诗。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的文思,向永远不会停歇的泉眼,在李隆基一次又一次而要求下,写出一首有一首让他满意的诗句。

    可无论创作出再多的诗句,只在皇帝身边做一个为他写诗,逗他开心的工具,终究不是李白的理想。

    而以他高傲随行的性子,得罪皇帝也是在所难免,何况,他早就已经得罪了很多很多的人了。

    宫中按部就班的生活只会让李白日渐厌倦,于是,他又变成了那个自由随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李白。

    他在宫中饮酒作乐,又常常在醉酒之中替李隆基起草诏书,更要命的是,他还在喝醉了的时候让高力士给他脱鞋。

    高力士是什么人,皇上身边的近身太监。

    后来李白才觉得,即便有人在李隆基身边百般挑唆,他没一刀把自己砍了,其实脾气都还算得上不错。

    还有一次,陛下在白莲池泛舟,召见李白,李白却在长安城的酒肆里喝的酩汀大醉,陛下派人前来传召,他说什么也不去,还说自己已经是神仙了,不想参与这些凡尘之事。

    李隆基在听到李白的回复之后,是怎么样的感想,他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件事发生过后没多久,他便被赐金放还了。

    李隆基把事情做的很体面,你既然都说你是神仙了,那我们这种俗世生活肯定不适合你,你还是自己出去云游吧。

    没办法,因为得罪了皇帝,李白的入仕之路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只能被迫选择离开。

    而就在段时间里,不知道是为了争一口气,还是当时确实是想通了,他写下来那首十分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不知道,很多年后,有许许多多的人会用这首,很有可能是受了一时之气而写下的诗句来形容他的气节与潇洒。

    一个不愿意为权贵折腰的人当然值得赞美,就如同魏晋时期在山下种豆子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只不过李白不是那样的人,他只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仿佛他不是被赐金放还,而是自己不想干了的。

    在后人的故事里,他从来不是那个为了做官百般努力的普通人李白,而始终是那个才华横溢,惊艳了整个文学史的诗仙李白。

    甚至就连他醉酒时说出来的胡话,以及做出来的丑态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赞美他的故事。

    诗仙李白就好像一个没有缺点没有烦恼的人,受尽了世人的艳羡。

    所有人羡慕他的同时,也羡慕他对生活的态度,乐观积极,最主要的是由心由己。

    但很少有人会羡慕杜甫。

    即便是从诗中透出来的情感,就足以让毫无关联的普通人感受到挣扎与痛苦。

    在背诵过的无数诗篇里,也许有人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曾经幻想过去感受一番李白的人生,但多半不会有人想感受杜甫的人生。

    ......

    洞庭湖上的风越来越大,大到李白不的不从外面走到船身。

    伤春悲秋对他来说不是必需品,回忆从前那些稍微有一点伤感的时候,也很快就会过去。

    实际上,他确实不是个容易为这些已经过了的事情想太多的人。

    现如今的大唐是什么样的,他也没有那么的在乎,天下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但他猜测或许杜甫很在乎。

    评判的后人不是傻子,不会平白无故的给人安上一个“诗圣”的名头。

    但是在过去相交相识的那段时光里,李白确实没有看出来,尚且年轻的杜甫,究竟藏着怎样悲天悯人的内心。

    贾至喝的烂醉,早已不知天地为何物。

    桌上空空如也的酒瓶子晃来晃去最终落在了贾至的衣服上。

    “咚、咚......”

    两声顿音传来,酒瓶子又摔在了小船木制的地板上,李白摇着船桨往岸边划去,同时,他等待着黎明的来临,也等待着贾至的清醒。

    困意渐渐袭来。

    天幕却总是很不合时宜的出现。

    在这种大半夜里听见有人说话,心情总是很烦躁的,尤其是此时几乎孤身一人的李白。

    ......

    【那次的巧遇是李白和杜甫的初次相见,他们在一起游玩之后又很快分开,不过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四年,李白和杜甫再一次相遇了。】

    【彼此之前不太熟悉的匆匆一见,这次两个人看上去就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了。】

    【他们在一起饮酒作诗,炼丹求仙,最后还互赠了诗句。】

    【李白赠杜甫的诗是:“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赠李白的诗则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这两首诗都不难理解,无非是在表达各自的情感,同时又看得出两个人对这段友谊不同的感受。】

    【杜甫希望与李白携手同行,而李白的意思,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还有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

    【而这,也就很容易的可以说明了,为什么在他们两个人的这一段友谊里,杜甫的执念更深一些。】

    ......

    杜甫觉得,天幕在深夜里播放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其不道德之处就在于,他昨天晚上睡得很死,什么都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早上起来时才知道才知道原来天幕已经播放过一次了。

    他很失望,也很生气。

    在这两种情绪的交织之下,又免不了觉得遗憾。

    可偏偏今天遗憾的还不止这一件事,还有天幕不曾回答他所提出来的问题这一件事。

    杜甫百无聊赖,又因为没有听到天幕而抓心挠肝,于是他将个人页面点出来,想看看有没有回放功能。

    杜甫心中没有“回放功能”这四个字的概念,就只是稀里糊涂的捣鼓着,希望能够看一遍昨天天幕究竟说了什么,是他知道的还是他不知道的。

    但默默翻找了一圈,仍旧毫无收获。

    于是,他有只能收拾起自己的精力,选择了默默等待。

    等待回复,也等待天幕。

    ......

    叶小枝不是故意不回答杜甫的,只是最近忙于寻找新的素材,又忙于去给买的新房子交款,所以很久没有打开过视频系统的后台了。

    等她忙完这些事情回到家里,想起后台的私信还没处理时,系统都差点让她给弄卡了。

    好在杜甫早已经被叶小枝置顶,所以不用她仔细寻找,也不用杜甫送什么礼物,她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到他提出来的问题。

    叶小枝的鼠标放在置顶的页面久久没有挪动。

    然后她好像在自言自语一样,读着那一句不算太长的话。

    【在世人眼中,杜甫真的能和李白齐名吗?】

    不得不说,杜甫确实是一个很喜欢质疑的人,他的问题实在是多,从自己问到李白,又从李白问到自己。

    但是叶小枝将杜甫置顶的目的,不是在今天,在视频已经播放出去了之后,仍旧选择敷衍他。

    视频现在在杜甫的世界里放到了那个阶段,叶小枝不得而知。

    同样,她也无法猜测杜甫看到了哪个部分,现在有没有就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

    因此,她只好回复道:【当然,杜甫是唐朝,唯一可以和李白齐名的人。】

    叶小枝不知道自己这个回复算不算合格,但她知道的是,杜甫很想得知自己与李白之间的差距。

    因此这个回答一定能让他的心情好起来,说不定就不再纠结自己能不能写出李白那样的诗了。

    其实对她而言,杜甫的身份无非是支持她的观众,她的回答足以安慰到他就已经合格了,但是叶小枝从无数诗篇中都读到过杜甫晚年的悲惨与遭遇。

    就因为这样,她不仅仅只单单想安慰道杜甫,同时还希望他在面对当下或者未来那些并不如人意的生活之时,能够振作一些。

    叶小枝想的没错,她的回答确实让杜甫振作了。

    他振作到,甚至有些振奋的程度。

    如果不是确信古代没有网络,叶小枝几乎要怀疑,杜甫给她的回复是趴在网线上打的字了。

    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连接机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最多半蒙半猜可以得知,这个系统一定不会简单。

    反正肯定比制作视频要难的多,甚至叶小枝想不到这个系统的赚钱渠道。

    世人无利不起早,如果不是为了收入和营业,她能够想到的唯一可能,就是自己成为了某些触碰不到的人的实验对象。

    但是她并不是特别的在意这个,有钱就行,反正这个视频她做的挺开心的。

    杜甫不是趴在网线上打的字。

    只不过昨天晚上由于自己太困睡着了而错过天幕,让他极其的不爽。

    他担心今天又因为自己的疏忽而错过了天幕第一时间给他的回答所以就一直守在这里,吃饭也守着,作文也守着,反正这段时间他闲着也没什么事。

    幸好最终让他等到了。

    天幕中显现的那一行黑字,最让杜甫感概和激动的,并非“齐名”两个字。

    诚然,能与李白齐名已经达到了他对自己的最高要求......

    不对,应该说是,超过了他对自己的最高要求。

    但是真正让他激动的还是“唯一”二字。

    唯一就意味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唐朝有过太多太多厉害的诗人,王勃、岑参、白居易,但是这些人都不足以与李白齐名。

    他可以,并且只有他才可以。

    杜甫心潮澎湃,他想,我真厉害。

    --------------------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各位支持!

    1.《新唐书》

    2.《全唐诗》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