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古代架空 > 独宠夫郎 > 第65章 改名字,周边村子一起致富 黎荞的解题思路

第65章 改名字,周边村子一起致富 黎荞的解题思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虽然看出了黎菽的决心, 但黎荞还是让她再好好考虑一下。

    现在过年,人家衙门不开工,黎菽有考虑的时间。

    送走了黎菽, 陶竹忍不住感慨,黎荞是好弟弟,但黎菽也是好姐姐。

    付出是相互的。

    老天爷是眷顾他的,他也有这般可以付出的人。

    大年初二,按照习俗, 出嫁的女儿、夫郎要回娘家走亲戚,当然, 也可以走其他的亲戚。

    当年原身的祖父祖母是逃难来到三柳村的, 黎母一家遭遇饥荒死的只剩黎母一个,所以黎荞现在既没有祖父那一辈的亲戚,也没有父母那一辈的亲戚, 他不用去走亲戚。

    但陶竹身为出嫁的夫郎, 他是有娘家的。

    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拎上了五斤点心五斤猪肉, 和黎荞一起回了陶家。

    现在陶树蹦跶不了了,陶老汉只能拄拐杖,他和陶家人有那么一点点和解了。

    而且, 黎荞现在是读书人, 最重名声, 黎荞为乡亲们付出那么多,可不能被抓住这点小辫子。

    陶竹打算的挺好, 但他和黎荞到了陶家, 迎接他们的是陶老汉的骂骂咧咧, 赖冬梅的卖惨和要钱, 陶老太的哭哭啼啼。

    大过年的,陶竹懒得生气,拎着点心和猪肉便走。

    陶老汉拄着拐杖要追,赖冬梅和陶老太也追,陶树反应慢,呆呆的坐在院子里,没动。

    陶老汉、陶老太、赖冬梅自是没追上。

    陶竹和黎荞回陶家,无数村人盯着呢,村人都知道陶家人的尿性,一直提防着。

    眼下陶老汉、陶老太、赖冬梅要去拉扯陶竹、黎荞,立马有十多个村人冲了过来拦住他们。

    “你说你们,想吃肉还对竹哥儿骂骂咧咧,这换谁不生气?”

    “就是!没看刘翠一家子现在都老老实实的么?就你们特殊?!”

    “不就仗着是竹哥儿的爹娘么?其实你们根本不配当竹哥儿的爹娘。你们不配吃肉!”

    “还是竹哥儿孝顺呐,虽然不被爹娘当人使唤,但现在愿意拎肉回来,我就没见过这么孝顺的人!”

    “我也没见过,竹哥儿是我见过的最孝顺最心善的人。”

    ……

    黎荞听着这些话,连头发丝都是满意的。

    若是搁从前,早就有红眼病骂陶竹不孝了。

    但现在嘛,嘿嘿,其实陶竹就是很孝顺很善良,乡亲们没夸错!

    夫夫两人回到家里时还不到九点钟,黎菽正坐在门口缝制衣服,宋招娣、宋小草俩孩子在跟着她学针线。

    至于黎大山,他跟着王桂花去大河村了。

    黎春桃倒是没去走亲戚,她家和周家那边彻底闹翻了。

    但她不想待在自己家,过了年,她又长了一岁,十八岁在乡下是妥妥的大姑娘,怕被别人念叨,也怕被自家人念叨,所以她照常来了黎荞家。

    黎荞没给她安排活计,她便拿出了用来记各村、各家各户给黎荞送谢礼的账本,她坐在前院堂屋门口,拿着树枝在地上练字。

    倒不是她多热爱学习,她又不能考科举,她识字主要是为了帮黎荞的忙。

    现在给黎荞送谢礼的人太多了,只靠着黎大山根本记不过来,所以她必须得识字。

    “咋回来的这么早?”黎菽瞧见黎荞和陶竹拎着点心和猪肉回来了,忙放下针线筐,从小板凳上起身。

    黎荞简单把情况说了一下,黎菽听的很生气,但毕竟是陶竹的爹娘,她也不好多说,只是道:“做人得知足啊。”

    但凡陶家人肯对陶竹说句好话,以陶竹的善良,还不是分分钟就让陶家人吃香的喝辣的。

    “三姐说的是。”黎荞点头,他摸了摸宋招娣宋小草的小脑袋,笑眯眯的道:“三姐,要不你带着招娣、小草出去玩玩吧,刚才我和竹哥儿回来时,瞧见了好几个货郎呢。”

    这几个月来,三柳村的人比从前增多了不少,每日都有外村人过来。

    有的是来卖红薯卖淀粉,有的则是想越过望月楼,直接找红薯作坊拿货。

    人一多,货郎来的就勤快了。

    现在过年,外嫁的媳妇、夫郎回娘家,小孩子手里也有压岁钱,周边村子的货郎更是来的勤快。

    此时村子里没有小卖部,更没有超市,货郎的担子便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昨日大年初一,黎荞给黎家的小孩子都发了压岁钱,之前原身没见过宋招娣、宋小草姐弟俩,所以这一次黎荞就发了个大的,直接给了一贯钱。

    而且他也明确告诉黎菽,俩孩子都大了,手里可以留个几文钱。

    黎菽现在很多事都听他的,于是就给俩孩子各留了十文钱。

    “现在都什么不缺,衣服吧,你给了新棉布,吃的吧,你做的点心比货郎的好。至于麦芽糖,大哥送来了几斤,随便吃,所以不用去找货郎。”

    黎菽立马摇头。

    这个回答在黎荞的意料之中,他直接蹲下身子问宋招娣宋小草:“你们想不想去找货郎买东西?”

    “不想。”宋招娣立马摇了摇小脑袋:“舅舅,我要攒钱。”

    “舅舅,我也要攒钱。”

    宋小草小声开口。

    “昨天的压岁钱你们已经攒下来了,现在你们手里的钱是可以随便花的。”

    黎荞笑眯眯的劝。

    “舅舅,那我可以不花么?”

    宋招娣小手抓着衣角,有些紧张。

    她这一次不想听她舅舅的话……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现在八岁,在宋家跟她娘一样,什么活儿都做。

    她早明白钱的重要性。

    好不容易有了钱,她一点儿都不想花出去。

    黎荞:“……”

    将小家伙忐忑的模样看在眸中,他抬手捏了捏宋招娣带着冻疮和淤青的小脸蛋,轻轻点头:“当然可以。我既然把钱给了你们姐弟,那就由你们姐弟处置。”

    “谢谢舅舅。”宋招娣闻言松了口气,小脸蛋上立马露出笑来。

    她舅舅真好,允许她随意处置那十文钱!

    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她立马低头在针线筐里翻找,然后很快便拿出了一双手套。

    手套和陶竹做的一样,大拇指和四指分开的那种。

    她将手套递给黎荞,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舅舅,这是我做的手套,你戴上看合不合适。我针线一般,不如竹舅舅做的好。”

    “咦,竟然做了手套么?!”

    黎荞惊讶,将手套接了过去。

    因为宋招娣和宋小草手上都有冻疮,所以陶竹便把他做的手套给了姐弟俩,让姐弟俩抹了冻疮膏之后把小手放在手套里捂一捂,免得小手太凉。

    但没想到宋招娣竟是比照着陶竹做的手套也做了一双出来。

    陶竹蹲下身子,从黎荞手里接过了一只手套,仔细打量几眼,看针线细密,并不输给他自己,他忍不住夸道:“招娣真厉害,虽然年纪小,但和我做的一样好。”

    黎荞这时也仔细打量完了,他把手套戴在手上,对着宋招娣晃了晃:“招娣真的太厉害了,我明天去县城,就戴着这个手套!”

    他这几日没看到宋招娣在新房子这边动针线,那这双手套肯定是她在老房子那边点着油灯做的。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坐在油灯前一针一线的缝制手套,那画面光是想一想就让他心疼的不得了。

    宋招娣不知道黎荞这会儿是心疼多过高兴,她被两位舅舅夸奖,有些害羞,小脑袋低了下去。

    旁边的宋小草见状,也伸出小手去翻针线筐,他也做了的,但他年纪小,做的慢,现在还没做好……

    “哎呀,小草也做了么?”

    黎荞瞧见他的动作,赶紧问。

    “还、还没做好……是给竹舅舅的。”

    宋小草停下了手,小脑袋垂着,有些沮丧。

    宋招娣见此,心中一急,赶紧道:“舅舅,小草他是和我一起做的,原本打算一起给你的,但我刚才一高兴,就把这手套拿出来了……”

    她脸蛋上满是后悔。

    她舅舅会不会因此不喜欢小草了?

    “没事没事儿,这是小事儿,你和小草都很厉害。”黎荞看宋招娣一脸仿佛闯了大祸似的不安,他赶紧出言安抚。

    陶竹则是忙抬手揉了揉宋小草的小脑袋:“小草也给我做了呀。”

    “小草真乖真厉害,但你年纪小,做的慢是正常的,我不着急,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给我。”

    “没错,反正冬天还没过去,不急,小草你慢慢做,你竹舅舅肯定能用上的。”黎荞也去揉他的小脑袋。

    当然,他也没错过宋招娣的小脑袋。

    陶竹也笑着揉了揉宋招娣的小脑袋:“招娣别急,我们知道你是太高兴了。”

    感受到两位舅舅的温柔,宋小草沮丧的心情好了不少,他抬起红扑扑的小脸蛋看向黎荞和陶竹,轻轻嗯了一声。

    宋招娣提起来的心落回到肚子里,她两位舅舅真的好好啊。

    黎荞捏了捏姐弟俩的小脸蛋,然后站起身对黎菽道:“三姐,招娣和小草都是咱们黎家的孩子,又乖巧又厉害,依我看,不如给他们改名改姓吧,现在的名字不好听,而且姓宋也不合适了。”

    “啊?”黎菽没想到黎荞会说这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狠狠点头:“你说的对,不管是姓还是名,都不合适了!”

    这几日虽安顿下来,但日日都有不少事情,是以她没想过此事。

    现在黎荞提起,她恨不得现在就给俩孩子换了姓名。

    招娣?

    呵。

    小草?

    呵呵。

    都是狗屁!

    “小荞,你是读书人,就由你给他们俩起新名字吧?”

    “好。”黎荞当仁不让。

    他也迫不及待的想给俩孩子换了姓名,因此他略一思索,便道:“两个孩子都是宁静乖巧的性子,犹如美玉一般,嗯……就叫黎瑜宁、黎瑜安吧。”

    瑜,美玉,而且还有优点的意思,俩孩子身上的优点可太多了,用这个字很合适。

    安宁,这代表他对俩孩子的祝福。

    黎菽和陶竹听了黎荞的解释,又高兴又满意。

    黎菽道:“这个名字好,黎瑜宁,黎瑜安,好听还吉祥。”

    陶竹念了几遍这两个名字,笑着问姐弟俩:“瑜宁,瑜安,你们喜欢这名字么?”

    姐弟俩其实还有些懵,他们要换名字啦?

    不过,这俩个名字听上去好高级哦,比他们原本的招娣、小草好听太多了!

    没有女孩子愿意顶着招娣的名字,也没有小哥儿把自己当小草,所以姐弟俩笑着点头。

    他们喜欢!

    “谢谢舅舅!”

    “谢谢舅舅!”

    两个小家伙仰着小脸向黎荞道谢。

    “真乖。”黎荞看着他们开心的笑脸,忍不住也笑:“为了庆祝瑜宁瑜安有新名字,咱们中午吃顿热闹的。”

    反正今天无事,他也不想读书,那不如来一个火锅吧!

    自打穿越,他还没有吃过火锅。

    说行动就行动,吃火锅少不了丸子,他当即拿出绑了长木棍的小背篓,准备去河边捉鱼。

    陶竹自然也要去,他还喊上了黎瑜宁黎瑜安姐弟俩。

    但四个人正要出门,朱村长来了。

    大过年的,朱村长来拜访黎荞,手里拎了一只鸭子。

    倒不是他抠门不想多拿东西,而是拿多了黎荞不收。

    一眼看出黎荞是要捉鱼,朱村长便笑道:“一起一起,我找小黎只是说几句话,不是什么大事。”

    这段时日以来,黎荞和朱村长接触增多,关系比他第一次去朱家村买田地时近了不少,所以此时黎荞应了下来。

    几个人朝着河边走,黎荞便问朱村长找他是何事。

    “这不是看三柳村家家户户都挣了不少钱,所以特意来找你,让你指条明路嘛。”

    朱村长知道黎荞不喜废话,就开门见山:“小黎啊,我听说你们村的郑屠户做了一种叫腊肉的吃食,味道很不错。但郑家忙着做香肠,没空做这腊肉,所以我就想来问问你,能不能让我们朱家村的乡亲做腊肉。”

    “分成和郑家的一样,你三我们七。”

    “这个啊……”黎荞惊讶:“朱哥,不是我不想教你们做腊肉,是咱们平城的市场比较小,靠着腊肉挣不了多少钱。望月楼其实是有腊肉的,是王掌柜从府城那边买的。”

    “我知道我知道。”朱村长立马点头:“我去望月楼询问过了,还特意点了一份腊肉炒白菜,那个腊肉不好吃,但听说郑家的很好吃,所以我就忍不住来找你了。”

    朱村长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大过年的来找你说这事儿,挺占你时间的。”

    “但这不仅是我的主意,还是朱家村全村的主意,我们怕跑的慢了这商机被人占了,所以我就觍着脸来打扰你了。”

    他要是不跑的快些,那这商机肯定会被人夺去,现在盯着黎荞的人太多了。

    之前的玉米——望月楼生意火爆,连带着玉米菜式也卖的很好,所以,年前望月楼就把三柳村的玉米消耗完了。

    当时他跑的快,因此现在望月楼用的是他们村的玉米。

    还有红薯,他也是跑的快,所以三柳村的红薯消耗完了之后,便轮到了他们村。

    他们村的红薯早早卖掉了,等庄丰收传授淀粉做法时,他们村的人就去镇子另外一边的村子帮人做淀粉。

    当时距离过年没多远了,红薯快放不住了,所以还真有人雇佣他们村的人。

    当然,工钱很低。

    但是一日挣两三个铜板总比没有强。

    经过玉米和红薯这两样吃食,现在他们村的人时刻盯着三柳村这边的动静,这不,他们很快就发现腊肉的商机了。

    “朱哥你说这话就客气了,没打扰到我,我今天没其他事。不过朱哥你说的对,郑叔做的腊肉的确好吃。”

    “既然朱家村的村人想做腊肉生意,那就做吧。先养猪,猪肉可以做成腊肉,猪小肠可以卖给郑叔。”

    赵掌柜依旧垄断了县城的猪小肠,靠着这种垄断,靠着大量的尝试,现在醉仙居做的烤肠不再是像饺子馅。

    当然,味道和望月楼的依旧有差距,所以望月楼的烤肠生意不受影响。

    但郑屠户因为买不到足够的猪小肠,每日的香肠产量上不去,因此只能做猪肉丸子。

    做猪肉丸子太累了,不如做烤肠省力。

    而且郑家今年没种多少红薯,郑家人为了做自家的生意,也没去红薯作坊干活。

    所以,这个冬天,郑家挣的银子不算多。

    现在朱家村有意养猪,那就养吧。

    这样的话,不仅朱家村的人能挣钱,郑家也能受益。

    当然了,少不了他的分成。

    得了黎荞此话,朱村长很高兴,响亮的应了一声。

    太好了!

    不过,他摸摸脑袋,有些不好意思的又道:“小黎啊,你卤的那个鸭杂也挺好吃的,要不然我们村也顺带养点鸭子?”

    之前他去黎荞家撞见过黎荞在吃卤鸭杂,黎荞给他盛了一碗,可太好吃了,他至今忘不掉那个味儿!

    “……朱哥,你们养了猪之后哪有精力养鸭子。”

    黎荞有些哭笑不得。

    朱村长为了致富,可真是拼啊。

    “顺手养几只,不多养。三柳村的乡亲们在你的带领下咣咣咣挣大钱,我们朱家村跟在后边颠颠挣小钱,积少成多嘛。”

    朱村长嘿嘿笑着解释。

    几文钱也是钱呐。

    对于农人而言,能挣钱的路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农忙时期是没空,农闲时期是不知道去哪儿找活儿干。

    现在有黎荞这棵摇钱树在,那他们村子必须得抓牢咯。

    “朱哥说的对。既然大家伙儿想养,那就养吧,不管是鸭子还是鸭蛋,到时候都可以卖给我。”

    黎荞瞧着朱村长质朴中带着几分讨好的笑,便点了头。

    人家一个村长,而且年纪也比他大不少,为了村子里的人一直讨好他这个尚是布衣的后生,这么好的村长,他无法拒绝。

    得了黎荞的准话,朱村长高兴坏了,又是养猪又是养鸭的,明年他们村的生活条件也能上一个台阶!

    正事儿办完,他没多打扰黎荞,不过,临走之前,他提起了他们村子那十亩特等田。

    以黎荞如今的财力,应该能买下来了。

    现在买下来,等土地化冻之后就可以种庄稼了。

    黎荞应下,他正有此意,这个腊月粉条突然发力,带给他不少小钱钱,现在他手里的银子的确能买下那十亩田地。

    按照他的打算,等过了年县衙开工,他就去买地。

    送走朱村长,黎荞陶竹带着黎瑜宁黎瑜安很快就捉了一背篓的鱼。

    直接在河边宰杀了,回家之后可以直接做鱼丸。

    于是,这天中午,黎家吃到了美味的火锅。

    每个人都赞不绝口,这滋味好好啊。

    下午,黎粮一家子来了。

    今天黎粮他们一家都去大河村走亲戚了,他们在大河村受到了大河村村民的热烈欢迎。

    而且,午饭时,大河村的村长去王家当陪客,这可把黎粮给骄傲坏了,都是靠着小荞啊!

    “小荞,大山在饭桌上看到有道炖鸭子,便说鸭子最好吃的吃法是卤着吃。于是话题就转到你做的鸭脖鸭肠这些东西上了,大山他舅舅想养鸭子,特意让我过来问问你这事儿成不成。”

    “啊?”

    黎荞愣了一下,这么多人想养鸭子么?

    “他打算养多少?”

    “这得看你,他养的鸭子,肯定是要卖给你的。”

    “不要养太多,万一生了病,那就赔死了。可以顺带养猪,但也不要养太多。”

    黎荞想了想,这般说道。

    所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养殖在他上辈子时都有风险,更何况是在药物不足、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他不建议农人搞大规模的养殖。

    但每家每户养几头猪、二三十只鸡鸭还是可以的。

    若是附近的村子都养这个数目,那就可以撑起他的鸭货生意,也能让郑家的生意发展壮大。

    至于农人自身,靠着这些也能挣点小钱钱。

    他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跟粉条这般,让周边村子一下子也能挣几十两银子。

    就如同朱村长说的,积少成多嘛。

    黎粮得了黎荞这话,第二日又去了大河村,把黎荞的原话告诉给黎大山的舅舅。

    当然,也有大河村的村长。

    虽然昨日大河村的村长没有明说,但看他的神色,若是能挣钱,那也是想养鸭的。

    当黎粮去大河村时,黎荞则是和陶竹去了县城。

    今天是阴天,还吹着小风,所以两人如同上次那般将全身都包裹的严严实实。

    两人去县城也没什么正经事,主要是为了玩儿。

    顺带买些书籍和笔墨纸砚。

    之前两个人准备年前再去一趟县城的,结果年前太忙,两人走不开,所以今日算是补上。

    县城里很热闹。

    比往年热闹。

    因为今年多了些商贩和从府城、周边县城而来的人。

    商贩的嗅觉一向是灵敏的,现在平城多了很多新鲜吃食,商贩便来了。

    很多商贩想绕过望月楼找三柳村拿货。

    但黎荞要读书,根本不见这些人,再加上他和王掌柜一向合作愉快,于是这些商贩只能回来找王掌柜。

    至于那些从外地来的客人,现在平城的粉条和点心已经小有名气了,慕名而来的人有不少。

    所以,这个新年王掌柜痛并快乐着。

    痛的是太忙了。

    快乐是挣了太多钱了。

    黎荞、陶竹两人去了望月楼一趟。

    为方便其他镇子的人卖淀粉,之前黎荞拜托王掌柜负责此事。

    王掌柜在县城里租了院子,专门用来存放淀粉。

    三柳村这边需要用到淀粉了,便去县城拉货。

    过了年之后,还存有红薯的人家变得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淀粉涨价了。

    之前三柳村是以十五文钱一斤的价格购买的淀粉,现在一些村子想以十八文、甚至是二十文的价格卖淀粉,王掌柜便希望他能去县城看看。

    他看看有什么用呢。

    人家想多挣些钱,而三柳村需要用到淀粉,所以他今日过来只是传话的。

    庄丰收针对此事又搞了个投票,这一次,所有人都愿意买高价淀粉。

    粉条太挣钱了,村人少挣几文总比不挣强。

    谁知道今年冬天是什么情况呢,所以,先干完去年这一票再说,只要有人卖给他们淀粉,价格不是特别离谱,那就买!

    黎荞把全村的决定告诉给王掌柜,然后又拜托给王掌柜一件事,若无意外,今年黎荞就可以去私塾读书了。

    黎荞想在县城买一个小院子,他托王掌柜留意一下有没有人卖房子。

    他不会和陶竹分开,所以房子要大,能让陶竹做点心。

    在县城玩了大半天,夫夫两人回村。

    两人都挺高兴,特别是陶竹,这种体验对他而言是第一次,过年竟是可以去县城玩,他现在真的一点儿都不怕住在县城了,他对县城的热闹繁华,感兴趣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新年很快过去,初七这日,黎荞带着黎菽娘仨,和庄丰收、朱村长一起去了县城。

    黎菽想法不改,非得让黎荞把生意挂在她名下,黎荞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便同意了。

    之所以还带着黎瑜宁黎瑜安姐弟俩,是因为黎荞要给他们上户籍。

    在大盛,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口统计,之前黎菽的户籍从三柳村的户籍册子上抹掉了,现在得加上。

    这需要庄丰收这个村长当证人。

    另外,黎荞还打算把朱家村的十亩特等田买下,这需要朱村长陪同。

    上一次黎荞买宅基地时,给县丞塞了钱。

    但这一次,他刚把钱袋子拿出来,县丞大人就微笑着摆手了。

    身为江知县的副手,县丞自是知道黎荞的。

    江知县不调任,还挺看重黎荞这个年轻人,县丞自是不挣黎荞这份外快了。

    于是,今日的行事特别顺利,不到一刻钟就办好了。

    从县衙出来时,黎荞多了一张十亩的田契。

    黎菽的户籍出现在三柳村的户籍册上,她是一家之主,而且在她的名下,还登记有黎家粉条、黎家点心铺这两门生意。

    办妥了此事,黎菽终于松了口气。

    她在她小弟这里,终于发挥切切实实的作用了。从今往后就由她盯着她小弟的生意了!

    有了这层关系,黎荞便让黎菽也开始做点心,过了年,他家的点心生意又要营业了。

    家里多了十亩地,最高兴的就是陶竹了。

    这一次的田契上写的是他和黎荞的名字,两名字并列在一起可真好看,他每日都要看几遍。

    有了田地,那就要耕种,之前错过了冬小麦,但现在可以种春小麦。

    小麦太贵,而现在他家吃饭的人多,他只想种小麦。

    陶竹这点想法,黎荞自然安排。

    他没有雇人,而是交给了朱家村。

    朱家村的人每个月都要给他干五天活,才十亩地而已,五天之内绝对能种完。

    于是,元宵节之后,气温升高,朱家村的人花费几日功夫,把黎荞家的十亩特等田全种上了小麦。

    朱家村现在把黎荞当财神爷,不需要黎荞和陶竹当监工,他们干活又快又好。

    元宵节之后,春回大地,寒冷被太阳驱走,田地里的冬小麦迎着春日的风轻轻摇晃着嫩苗。

    冬闲过去,田地里有活儿可干了——

    灌溉。

    春日雨水少,而此时的灌溉全靠人工,速度慢,再加上农人种的小麦多,所以按照村人的习惯,都是提前几日便开始灌溉。

    于是,庄文今日所写的文章便是围绕着旱灾。

    私塾已经开学了,但他请了假,这个腊月他通过和黎荞探讨学问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觉得他在黎荞这里的收获比在私塾大,所以他就请了几日假。

    “文哥,你这文章写的虽好,但没有新意。”

    书房里,黎荞看完了庄文的文章,点评很犀利:“你给出的法子,都是朝廷所用的,你没有自己的创新。”

    “这……”

    庄文不由捋了下胡须,皱眉,一脸苦恼:“除了常见的手段,还能有什么新法子。”

    “像是那篇雪灾文章时我所说的,想要真的解决这些灾祸,不仅要有朝廷惯有的手段,还要有钱。没钱拿什么救灾?”

    黎荞说着指向纸张上所写的挖河打井这几个字:“只有足够的钱,才可以打足够的井,造足够的水利设施,实在不行,还可以从外地购粮。”

    “不让百姓在旱灾中饿肚子,不让百姓有造反的机会,那才是彻底解决旱灾了。”

    黎荞把圣上的小作文背的滚瓜烂熟,结合江知县对他带乡亲们挣钱的夸奖,再加上这接地狱的策论题,他的解题思路只有一个:

    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安抚百姓,能给百姓一条生路而不是让百姓走投无路。

    想真的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拿所有人都知道的那几种救灾手段纸上谈兵,那就需要钱。

    有钱,平日里可以储备粮食和物资。

    有钱,可以修很多水利设施、基础设施。

    只要有钱,那能解决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儿。

    所以,庄文这篇策论文章写的虽好,但很多考生都能写出来,这么一来,庄文还是得落榜。

    庄文听罢这话,一张脸立马皱成了苦瓜,他觉得这话非常有理。

    但他挣不来钱啊。

    “老弟啊,瞧瞧咱村如今的状况,再看看周边村子撸起袖子要大干一场的劲头,我是真羡慕你。”

    因为淀粉减少,再加上田地里有活儿,所以红薯作坊是三日开一次工。

    但因为挣到钱了,前路有奔头了,所以现在三柳村的人走路带风,满脸红光。

    这种精神面貌,是黎荞撑起来的。

    至于外村的。

    最开始是朱家村和黎大山舅舅家养鸭子和猪,结果如今不到一个月,附近几个村子大河村、小岗村等,全都开始养鸭子养猪。

    当然,他们每家每户养的不多,因为黎荞不让多养,说会生病到时候所有养殖户都完蛋。

    但因为日子有奔头,所以附近几个村子的村人也是干劲十足。

    这种精神面貌,也是黎荞撑起来的。

    但他撑不起来啊!

    他不会做点心。

    更想不出粉条这种天才做法。

    他怎么让人致富?

    黎荞看着庄文苦恼的模样,想要开口安慰,如今的策论题都是给出具体的地名,大盛虽然幅员辽阔,但可以简单分为靠山、靠水、平原这三种地区。

    他已经列出了每个地区可以操作的挣钱措施,就算是不能带动一地百姓致富,也能让当地官府挣点小钱。

    庄文的水平代表了绝大多数考生的水平,所以,庄文只要有一点点的创新,那就赢了。

    庄文考秀才是在和其他考生赛跑,他不需要给出太绝妙的文章,他只需要超过其他考生就成了。

    但这时,书房外面传来陶竹的声音。

    “黎荞,我做了五谷豆浆,你和文哥要喝么?”

    “喝!”黎荞立马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陶竹端着一个托盘推开门走了进来,托盘里放着的是刚做好的五谷豆浆。

    玉米汁虽然好喝,但若是连着喝,那也是会腻的,而且陶竹对孩子的事上了心。

    这种上心不是说他迫切的想要怀孕,他不想立马就怀孕,但他想做好怀孕的前期措施。

    他觉得他之所以这么久没怀上,是之前在陶家时亏了身子。

    于是他就想补身子。

    对于陶竹的这种想法,黎荞自然是支持的,他也不知道陶竹为什么还没怀孕,但补身子总是没错的。

    平城这边没有奶牛,不喝牛奶,他便想到了豆浆。

    只是豆浆的话,有些单调,他便做了五谷豆浆。

    “今日的五谷豆浆是拿大米、玉米、黄豆、花生、芝麻做的,里面还放了一点点糖。文哥,你和黎荞快尝尝。”

    陶竹说着将托盘放到书桌上。

    他已经喝了一碗了,可好喝了。

    “辛苦竹哥儿了,谢谢竹哥儿。”黎荞端起一碗递给庄文,笑眯眯的道谢。

    陶竹闻言,轻轻笑了一下,与他对视几秒,然后便转身出去了。

    黎荞一直等陶竹关上书房的门,这才收回视线。

    庄文啧了一声,佩服,都成亲这么久了,竟还这么腻乎。

    他这般想着,正要端起碗品尝,黎荞却是道:“文哥,很多地方应该没有这种五谷豆浆,靠着卖这个,也能挣点小钱钱吧。”

    “啊?”

    庄文一脸懵逼的抬头。

    他视线在黎荞脸上和碗里的豆浆来回转换,还能这样?

    “文哥,你只要胜过其他考生一点点,那你就赢了。”

    黎荞又道。

    作者有话要说:

    我原本的打算是陶竹真的到了23岁之后再怀孕,不知道各位宝子怎么看呢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