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古代架空 > 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出书版) > 第五卷 朝中秘史:幕后遗事 (2)

第五卷 朝中秘史:幕后遗事 (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子至矣。芬馥满殿,其状甚大。上食之,叹其甘美无匹。又问曰:“朕得几年天子?”即把笔书曰:四十年。但“十”字挑脚。上笑曰:“朕安敢望四十年乎!”及晏驾,乃十四年也。集初辞上归山,自长安至江陵,于一布囊中探金钱以施贫者,约数十万。中使从之,莫知其所出。既至,中路忽亡其所在,使臣惶恐不自安。后数曰,南海奏先生归罗浮山矣。(《杜阳杂编》)

    轩辕集由宦官推荐入宫,在出入宫廷的这一年里,他发觉和洞察到了什么?他有关宣宗首尾在位十四年的预言故事,就仅仅是一个带有志怪色彩的传说吗?

    回到八月的那天深夜。宣宗被宣布死亡的前一天,也就是八月六日的夜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天的深夜的情境大约是:宣宗从睡梦中惊醒,但随即发现这不是在做梦,一只真实的死亡之手牢牢地扼住他的咽喉,或许那只手还端着一杯毒酒。宣宗听到尖细的笑声,他熟悉那笑声。小时候,他总从那怪笑的噩梦中醒来,是那笑声杀害了自己的父皇。而现在,他再次听到那笑声,看到一张惨白的阉人的脸。现在是大中十三年初秋,但所有的一切跟元和十五年春,父皇宪宗死时的情景没什么区别。

    “秋当与卿相见。”他终于没能等到韦澳。

    宣宗还在被叫光叔的日子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深冬的晚上,他跟武宗出行回来,于路上坠马,因在队伍最后,人们都没发现。当时天降大雪,朱雀街上清冷异常。光叔大呼道:“我光王也!”半晌,才有巡夜人员过来,但不知道雪地上的人说的是真是假,最后嘀咕着又走了。光叔慢慢爬起,发现巡夜人员留下一个罐子,干渴的他一饮而尽,开始以为是水,喝到嘴里竟是酒。他感到身上起了一丝暖意。站起身来,这时候雪更大了。他想在风雪中冲破这无边的黑夜,只是这黑夜那么漫长……

    会预言的黄金神像

    南北朝时,有位神秘的术士用纯金制造的一尊神像,据说它有非常奇异的功能,即可预言天下帝王当政时间的长短。入唐后,神像被收藏于皇宫密室,看管特别严,一般人是没机会见到它的。

    武则天时期,满朝只有狄仁杰、张柬之等少数大臣见过这尊神像。一次,女皇难得高兴,特意传狄、张二人入大内观赏。

    两位大臣问神像的妙用。

    武则天说:“天下帝王,若想知道自己能坐多少年江山,只需要面对神像大喊一声,若当政时间长,神像震动的时间就长;若当政时间短,震动的时间就短。”

    随后,武则天当着二大臣的面,对神像大喊一声,结果令女皇失望,因为神像只震动了那么一小会儿。这一年,武则天已年近八旬。面对此情景,狄仁杰急忙安慰道:“陛下不必担忧,实际算来,您享有天下已数十年……”

    武则天默然,继而道:“怀英(狄仁杰字),这江山,是不是最后还是李家的?”

    狄仁杰看了看身边的张柬之,后者低下头,不知在想什么。对狄仁杰来说,他虽不反对武则天做皇帝,但却反对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武家的人。按他的想法:武则天百年之后,皇位还是要归李家的。为这件事,他跟女皇吵了好几次。女皇虽然比较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狄仁杰终于先武则天而死,女皇百感交集,所谓“怀英一去,朝堂空矣”。

    可武则天判断失误了。因为张柬之还在。到公元705年,已年过七旬的张柬之猛然发动宫廷政变。整个政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女皇意气难平,原因之一是:张柬之恰恰是狄仁杰推荐给她的。所以,武则天长叹一声:“狄怀英啊,你最终还是做了手脚。”

    无论如何,被赶下台的唐中宗复位了,李唐天下得以恢复。

    现在,回过头来,继续说那尊奇异的黄金神像。唐中宗即位没几年,就被女儿安乐公主和妻子韦氏合谋毒杀了。因为这俩女的,也想学学武则天,弄个皇帝当当。但是,没想到,旁边有个人睁大眼睛。这个人就是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即前睿宗皇帝李旦的儿子。青年时代的李隆基有着李世民的影子,随后跟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刺杀了安乐公主和韦氏,叫父亲李旦第二次当了皇帝。

    想学武则天的,不仅仅有安乐公主和韦氏,还有太平公主。如果说安乐和韦氏就是胡闹的话,那么太平就真的有母亲武则天的风范了。遗憾的是,李隆基有着世民的风范。这样一来事情就不好办了。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后,做父亲的李旦也比较懂事,很快把皇位传给了强势的儿子,玄宗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下面说的是玄宗天宝年间的故事。

    有一天,玄宗闲来无事,整理大内珍宝,终于看到那尊黄金神像。当时,太子即未来的肃宗皇帝和太孙即未来的代宗皇帝都在场。

    玄宗问高力士:“这神像有什么奇异的?”

    高力士把当年武则天的话重复了一遍。玄宗好奇,当即大喊一声,神像似乎很惧怕,颤动不已,最后竟倒于地上。玄宗大笑。高力士急忙拜倒祝贺。随后,玄宗叫太子对着那神像喊一嗓子。

    太子喊完,神像只是微震了一下。太子很沮丧。

    玄宗又叫太孙喊一声,太孙大叫一声,神像也摇动了很长时间。

    玄宗摸摸太孙的脑袋:“还是我的孙子像我啊!”

    太子就更郁闷了。后来的结果是:玄宗皇帝在位近五十年,肃宗在位只有六年,而代宗在位十九年。

    初唐有神像,用金而制,传云:周隋间有术士熔范而成之。天后朝,因命置于宫中,扃其殿宇甚严。玄宗尝幸其殿,启而观焉。时肃宗在中宫,代宗尚稚,俱侍上。上问内臣力士曰:“此神像何所异,亦有说乎?”力士曰:“此前代所制,可以占王者在位之几何年耳。其法当厉声而叱之,苟年甚永,则其像摇震亦久。不然,一撼而止。”上即严叱之,其像若有惧,摇震移时,仆于地。上喜笑曰:“诚如说,我为天子几何时?”力士因再拜贺。上即命太子叱之,其像微震。又命皇孙叱之,亦动摇久之。上曰:“吾孙似我。”其后玄帝在位五十载,肃宗在位凡六年,代宗在位十九年,尽契其占也。(《宣室志》)

    说说这三个皇帝吧。

    有人认为,玄宗的一生无需多说。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吧,比如,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按正史记载,后来作为太上皇的唐玄宗,是病死的,也就是正常死亡。但是,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有一则记载:“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

    专权巨宦李辅国见此情景十分恼怒,先把玄宗迁往西内宫,也就形同软禁了,随后又将其身边贴身侍奉的高力士流放南方。

    《杜阳杂编》作者为唐僖宗时的苏鹗,此君十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到僖宗光启年间第十一次参加考试,终得进士。前推十年,苏鹗在老家陕西武功杜阳川读书之余,完成了该笔记,内容怪诞神奇,但亦夹带秘史。

    关于玄宗死亡真相,注意《杜阳杂编》里的这一句:“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这句话的深意当是:玄宗皇帝最终不是病死,而是被李辅国害死的,所谓“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这里说的“变故”只能是弑君之变故。只是这条记载没引起后人的注意。如果玄宗真的是为李辅国所弑,那么唐朝被宦官杀害的皇帝就增加到了四人之多。

    至于玄宗的儿子肃宗,我们以前说过了,他的点儿很背:做了很多年的太子,这本身就很令人郁闷了;后来,总算因“安史之乱”而登上帝位,可是到死时叛乱还没平息;而生时,又被宦官李辅国和妻子张皇后专权。后来,李、张在立太子问题上发生矛盾,张皇后欲谋杀太子李豫(后来的代宗皇帝),但被宦官程元振得知,密报李辅国。辅国先下手,张皇后见事败露,一头逃进肃宗养病的寝宫,辅国随之持剑闯入,从肃宗身边把张皇后拉出去砍了,肃宗本人因受到惊吓,竟于当天死去了。

    那么,代宗呢,一个隐蔽的铁腕皇帝!说他隐蔽,是因为后人忽略了他的手段。

    李辅国拥立代宗继位后,对新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外面的事就都交给我了,你就别管了。但没想到,这代宗不是个善茬儿,一面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宦官得到宰相实职,中国历史上只此一例),一面不动声色地开始收拾他,先是分权给另一名宦官程元振,随后一点点将李辅国罢免。没多久,长安士民就得到一个消息:辅国为盗贼所刺杀!当然,那是代宗派人干的。

    李辅国恣横无君,上切齿久矣。因寝梦登楼,见高力士领兵数百铁骑,以戟刺辅国首,流血洒地,前后歌呼,自北而去。遣谒者问其故,力士曰:“明皇之令也。”上觉亦不敢言,辅国寻为盗所杀。上异之,方以梦话于左右。先是肃宗赐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奇巧殆非人间所有。其玉之香,可闻于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匮,终不能掩其气。或以衣裾误拂,则芬馥经年。纵澣濯数四,亦不消歇。辅国常置于座侧。一日方巾栉,而辟邪忽一大笑,一悲号。辅国惊愕失据,而冁然者不已,悲号者更涕泗交下。辅国恶其怪,碎之如粉,以投厕中,其后常闻冤痛之声。其辅国所居里巷,酷烈弥月犹在,盖舂之为粉而愈香故也。不周岁而辅国死焉。初碎辟邪,辅国嬖奴慕容宫人,知异常物,隐屑二合。而鱼朝恩不恶辅国之祸,以钱三十万买之。及朝恩将伏诛,其香化为白蝶,竟天而去。当时议者以奇香异宝,非人臣之所蓄也。辅国家藏珍玩,皆非人世所识。夏则于堂中设迎凉之草,其色类碧,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杉。虽若干枯,未尝雕落。盛暑束之牕户间,而凉风自至。凤首木高一尺,雕刻鸾凤之状,形似枯槁,毛羽脱落不甚尽。虽严凝之时,置诸高堂大厦之中,而和煦之气如二三月,故别名为常春木。纵烈火焚之,终不燋黑焉。凉草凤木或出于薛王宅。《十洲记》事,“火林有不焚之木”,殆非此类者耶?(《杜阳杂编》)

    上面的逸闻说的是,在李辅国专权的时代,代宗皇帝做了个梦,梦见祖父玄宗派高力士手持方戟,带领数百人,杀了李辅国。醒后发现李辅国真的被杀了,代宗对外宣称是盗贼所杀,只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亲信。

    李辅国活着时,尤其喜欢收藏古董,“辅国家藏珍玩,皆非人世所识”。其中,有一种异草,色碧绿,茎如竹,叶如杉,样子虽似干枯,但却不凋零。盛夏时,放在厅堂门户间,凉风自至。又有凤首木,别名常春木,高一尺,被雕成鸾凤状,严冬时置于室内,气温犹如暖春。据说,这两种宝贝都是玄宗在位时薛王的秘藏,后被李辅国搜罗到自己家。这足以说明李辅国当时的权势之大了。

    代宗的父亲肃宗知李辅国喜欢珍玩,就赐给他两个散发着清香的白玉辟邪(一种瑞兽)。有一天,那两只辟邪一只哭、一只笑,辅国惊愕,就让一个姓慕容的手下将其砸碎,捣成齑粉,扔进厕所。没过一年,李辅国就死于非命。

    取代李辅国的程元振,总领长安禁军,“在辅国右,凶决又过之”,从不把平“安史之乱”的众多功勋将领放在眼里,外面的很多大将都非常惧怕他,有的在惊惧之下自杀了。但是,对代宗来说,程元振的专权程度似乎没那么严重,所以尽管后来大臣不断弹劾,但代宗只是将其罢官。可这程元振不死心,穿了女人的衣服秘密潜回长安,想再见代宗一面,看看还有没有转机。结果被发现,于是给流放到南方去了,刚走到湖北江陵就被仇家刺死。这一次,确实不关代宗的事。

    第三专权的宦官是鱼朝恩,跋扈不亚于李辅国,宰臣们都很畏惧他,稍有事没向他报告,老鱼就气不打一处来,口头禅是:“天下事,哪有不由我做主的?”

    话传到代宗皇帝那里,自然心里愤愤。

    鱼朝恩之子叫鱼令徽,虽然只有十四五岁,但已被赐绿服(按唐制,五品以下官着绿)。但有一天,鱼令徽跟官职在其上的黄门侍郎争路时,被碰伤了胳膊,立即回报鱼朝恩。后者大怒,找到代宗,为儿子讨三品官以上才有资格扎的金腰带。他越过五品官穿的绯红色官服,直接要三品官着的紫色官服。皇帝还没说话,鱼朝恩就叫人把紫服拿上来了。代宗皇帝很尴尬,只好强颜欢笑,说:“好好好,你家孩子穿紫服,其实也挺合适的。”

    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宰臣或决政事,不预谋者,则睚眦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于是帝恶之。而朝恩幼子令徽,年十四五,始给事于内殿。帝以朝恩故,遂特赐绿。未浃旬月,同列黄门位居令徽上者,因叙立于殿前,恐其后至,遂争路以进。无何,误触令徽臂。乃驰归,告朝恩,以班次居下,为同列所欺。朝恩怒,翌日,于帝前奏曰:“臣幼男令徽,位居众僚之下,愿陛下特赐金章,以超其等。”不言其绯而便求紫。帝犹未语,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令徽即谢于殿前。帝虽知不可,强谓朝恩曰:“卿男着章服,大宜称也。”鱼氏在朝动无畏惮,他皆仿此。其同列黄门,寻逐于岭表。及朝恩被杀,天下无不快焉。(《杜阳杂编》)

    接下来,代宗就要解决鱼朝恩的问题了。

    此时,宰相元载看出了代宗的心思,于是秘请诛杀鱼朝恩,代宗默许。随后,元载买通了鱼朝恩的左右,去其臂膀。当年寒食节,代宗宴请大臣,结束时,叫鱼朝恩留下议事。四目相对,代宗说了一句话:“鱼大人之跋扈,不亚于李辅国啊。”

    一句话把鱼朝恩吓坏了,知道事情不妙,但已经晚了,左右一拥而上,顷刻间被绞杀。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辅国叫手下慕容将作怪的白玉辟邪捣碎,而那慕容知辟邪为宝物,就私自留了两盒白玉辟邪的粉末。后来,此事被鱼朝恩得知,于是花三十万钱买下,很快祸亦及身。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

    观察代宗执政的年代,虽身边有巨宦,但这些巨宦的命运,无不掌握在皇帝手心。如果说“安史之乱”结束了从李世民即位后开始的盛唐时代,而肃宗岁月只是一个过渡,那么代宗即位后,则开启了中唐时代幽深的大幕。总的来说,他是一位把帝国带入中年的皇帝。

    回到黄金神像。

    它建造于北周,它是隋唐之渊薮。

    在这里,不妨回顾一下唐帝国的皇家血脉。按《独异志》记载:“后周独孤信三女为后,各生周、隋、唐一朝天子,长生周武帝,次生隋炀帝,次生唐高祖。”

    从东汉末年到唐朝末年是世家贵族的时代,期间东晋灭亡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的贵族政治出现衰落,而北方意外地崛起了“武川系”,使中国的贵族政治又绵延了下来。

    “武川系”又被称为“武川军事集团”或“关陇军事集团”。

    当时,北魏政府为预防柔然人的进攻,在首都山西平城以北拉了一道防线,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河北)。镇上的士兵和居民以鲜卑人为主,这些鲜卑人的血统都非常纯正,有着很高的部族地位。但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后来北魏出现了个孝文帝,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进行了汉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守卫边疆六镇的鲜卑兵和鲜卑居民感觉被忽略了,被遗忘了,一下子成了下等人,加上对艰苦生活条件的不满,于是就集体怒了,发起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历史告诉我们,每次大变乱中都会走出一些强势人物。这次也不例外,出了宇文泰和他的兄弟独孤信。这两名武川人以小兵的身份参加了六镇起义,失败后归属到成功镇压了“六镇暴动”的青年枭雄尔朱荣部下,随后迅速成长起来。

    后来,陕西、甘肃一带的关中地区爆发变乱,宇文泰随军入关镇压,在征战中脱颖而出,成为“武川军团”的新领袖。此时,独孤信在荆州为将。宇文泰荡平关中,盘踞长安时,尔朱荣已死,部下高欢继续掌权,遥控北魏政府。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出逃至长安,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独孤信听到消息后,单枪匹马地跟随着这位皇帝也奔向了关中。

    在关中,独孤信成了宇文泰最主要的助手之一,因军功显赫,与元欣、赵贵、于谨、李弼、李虎、侯莫陈崇等人被西魏皇帝封为柱国大将军,又称“八柱国家”。这里的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每名柱国大将军之下,又管辖两名将军,独孤信手下二将军之一叫杨忠,他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父。

    宇文泰死后,世子宇文觉建北周,独孤信以开国元老身份被封为太师。皇帝宇文觉很年轻,大权为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所掌握,他打压诸元老,逼迫独孤信自杀。独孤信死了,但他的三个女儿却为家族带来了他永远也无法想象的辉煌,因为她们分别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周明帝宇文毓(这里称“长生周武帝”不确切,因为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毓的弟弟)、杨坚(后来的隋文帝)和李昞(生唐高祖李渊)。也就是说,中古时代的隋唐两大帝国,血脉尽出自独孤信……

    断头复生记

    脖子几乎被砍断后,人还能不能活?

    要是身首异处了,人一定会死吗?假如将其缝合上呢?发生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大将周智光的部下邵进。

    周智光在唐朝中期以勇健著称,善骑射,屡有战功,受到当时在军中监军的权宦鱼朝恩的赏识,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小兵身份升至华州刺史,又任同、华二州节度使和潼关防御使。

    周智光虽善战,但性格张狂,傲慢跋扈。

    有一年,吐蕃、回纥、党项联合入侵唐朝,朝廷派周智光出战,大胜西域强兵,一路追杀至鄜州。当时,周与另一位朝臣杜冕有间隙,战至鄜州时,趁机杀死了该州刺史张麟,并活埋了杜冕家眷近百口。由于周智光手握重兵,又能打,所以代宗皇帝也不敢采取什么行动,只有安抚杜冕,由坊州刺史改任其为梁州刺史,以躲避周智光。

    此后,周智光更为骄纵,把与自己不睦的朝臣都列入刺杀目标,遂有御史中丞孙庞充被刺事件发生。与此同时,他占据华州,专门打劫各地州郡向朝廷进奉的货物,袭击商人,豪夺金银,使得很多本应途经同州赴京赶考的书生都绕道而行。周智光听后非常恼怒,伏兵劫杀更甚。

    本故事中,周智光收纳亡命,大掠周边,也知道自己成了朝廷眼里的钉子。为侦察朝廷的态度,派部下邵进潜入都城打探动向。很快,邵进回来了,告诉周智光:“长安方面对您没疑心,更没行动!”

    周智光不信,认为部下是在隐瞒朝廷的态度,一怒之下喝令斩杀邵进。人头落地后,站在一边的周智兴的属下崔颙进言:“朝廷羸弱,将军勇武,防御番兵,全为依仗,不敢对您采取措施,也是常情,为何将邵进杀了呢?”

    周智光虽凶狂,但不浑,细一想,有道理,就很是后悔,急忙叫人将尸首送赴邵家,意欲重葬。

    随后,奇怪的事发生了。

    邵妻看到丈夫的尸首后,悲痛至极。痛哭之余,这位妻子做了古代史上最雷人的一次外科手术:她叫人取来针线,将丈夫的脑袋和脖子缝在一起,抹上某种特殊的药膏,过了没多长时间,邵进竟睁开眼睛。

    唐大历元年,周智光为华州刺史,劫剥行侣,旋欲谋反。遣吏邵进,潜往京,伺朝廷御伐之意。进归,告曰:“朝廷无疑公之心。”光怒,以其叶朝廷而绐于己,遽命斩之。既而甚悔,速遣送其首付妻儿。妻即以针纫颈,俄顷复活,以药傅之。然犹惧智光,使人告光曰:“进本蒲人,今欲归葬。”光亦赒赙之。既至蒲,浃旬,其疮平愈,乃改姓他游。后三十年,崔颙为宋州牧,晨衙,有一人投刺,曰:“敕吏。”颙召见,讯其由。进曰:“明公昔为周智光从事。”因叙其本末。颙乃省悟,与缣帛。揖之而去。(《独异志》)

    我们实在无法知道邵进的妻子使用了什么技术和草药让她的丈夫复活。类似的故事,在《广异记》中还有一则:

    肃宗至德初年的一个晚上,有王穆将军在南阳一带与安史叛军作战,败而奔逃,被追上,颈部中敌人一剑,掉落马下。当时王穆的脖子几乎被砍断,按原书记载,只有喉管还连着。在昏过去一顿饭的工夫后,他竟奇迹般醒来,发现自己的脑袋垂在肚子上。

    随后,出现了更令人震撼的场面:他用双手将自己的脑袋托起,放回脖子上,但由于几乎被砍断,所以刚一放回,脑袋又耷拉下来,让他一下子又昏死过去。又过了一顿饭的工夫,他再次苏醒过来,把脑袋再托到脖子上。

    这一次,他想了个办法,将头发散开,系在两边的臂膀上,固定住脑袋。固定好以后,他费尽力气,扶着自己的战马,一点点站起身来,正欲上马,由于动作过大,左边系臂膀的头发松开了,脑袋又一次垂至怀中。

    可怜的王穆再次昏死过去。又过了很长时间,他再次醒来,已是后半夜。王穆又一次把脑袋系好,于心中默念:要是马能卧下来就好了。那通人性的战马就真的卧在了地上,让王穆去骑。王穆很感动,跨上马后,马慢慢地站起来,带着主人回奔到大营。

    一路上,王穆的手一直在扶着自己的脑袋。

    按记载,王穆这伤养了二百多天才好,但脖子上留下了一圈疤痕,而且头的位置稍微有些偏了。如果说这个故事让我们对近乎断颈后的人体机能产生了兴趣的话,那么邵进的故事就实在令人诧异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他复活了,此后邵进害怕周智光发现自己没死,担心再遭不测,就叫妻子派人告诉周:“邵进本是蒲州人,今欲还乡安葬。”

    归还蒲州后,没多久,邵进脖子上的伤口就彻底平复了。在后来的日子里,他改名换姓,漫游各地。

    再说周智光,当时仇家甚多,其中包括陕州节度使皇甫温。

    有一天,皇甫温军中的监军宦官张志斌来华州,周智光轻待无礼,张志斌很不高兴。交谈中,谈到了唐朝大将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出自铁勒族,在当时属于比周智光更勇猛的战将,在镇压安史之乱中,为郭子仪的部下,无往不胜。大乱平息后,朝廷疑其有异志,仆固怀恩遂反攻长安,但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秋的进军中猝死。

    张志斌说:“安史乱平,但时局艰难,我等应同心协力,可不要像仆固怀恩那样不听朝廷命令。”

    周智光冷笑:“仆固怀恩岂有反状?即使他违命不到长安朝见,也是因你等鼠辈作威作福,让他心存疑虑。我本不想反,但听了你这番话,那就为你而反了吧!”说罢,叫人立马把张志斌人头砍下,剁其肉令他的随从吃下。

    尽管妄杀朝廷命官,但长安的代宗皇帝依旧不敢对周智光下手,而是加以宽抚,升任其为尚书左仆射。“安史之乱”以后,中唐的情况就是这样,骄兵悍将,无惧长安。

    直到大历二年,代宗才痛下决心,解决周智光的问题。

    代宗秘密召见郭子仪的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叫他传诏给郭子仪,捕杀周智光。郭子仪的镇地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若传诏于郭,须过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今陕西华县),这正是周光智的地盘。

    赵纵小心行事,将秘信写于帛上,置于蜡丸中,遣家童间道而行,这才送至郭子仪军中。这一年,战神郭子仪已七十岁了。平息完“安史之乱”后,他又于两年前平息了仆固怀恩的反叛,此时正在军中休养。

    接到密诏后,他随即起兵。对周智光来说,这仗没法打了。还未交战,他就被部下刺杀,献首级于郭子仪军中。

    却说时光流转,三十年后,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当年周智光军中的属下崔颙,已为官宋州,一日晨升衙,手下禀报,有一人投递名片,说是故旧。崔颙好奇,名片上的姓名,并不熟悉。于是召见。来人已是白发,落座后相视良久,缓缓道:“明公曾在华州刺史周智光手下,当年为我鸣不平……”

    往事浮现,崔颙乃悟,来人正是自己以前的同僚邵进啊。

    崔颙唏嘘良久,这是现实,又似梦境,其人当年已死,而今却活生生地坐于眼前。

    无须多问,崔颙大宴故人,互相诉说三十年的遭遇,知邵进这些年一直漫游各地,做了自由自在的行脚之人。及至宴罢,崔颙想挽留邵进,后者婉拒,没办法,只好赠之以丝绢,以表情谊,邵进不受,拜别而去。

    死亡游轮

    贞元年间,李师古于一日闲暇,宴请幕僚及宾客,宾客中有一位术士甲,善占卜,做预言。在席间,李师古好奇地问:“先生果真善预言未来?”

    术士甲笑:“略知一二。”

    李师古说:“那你看看在座之人,在未来几天内会遇到什么事。”说罢,指向他的部下皇甫弼、贾直言等人。

    术士甲道:“十日内,这几个人均遇重祸!”

    众人皆惊。

    术士甲又指着李师道的一个部下王生说:“此君之祸更重,且与马有关。”

    尽管人们都很惊诧,但毕竟以为是席间之谈,所以没过几天就将此事忘记了。

    这一天,李师古的另一个部下魏某装修庭院,凿地为池,注入流水;又将挖出的土堆积起来,足有十数丈高,并在上面修建了亭子。

    建成之日,魏某的同事皇甫弼、贾直言、王生等人前来祝贺。魏某于高亭上设宴相待。高亭上,极目远望,神清气爽,众人极乐。后来,大家都喝多了,灾难也来了。

    高亭下所积之土突然坍塌!

    众人都从上面掉下来,大多骨折。这些人里,正有那个王生,他的脑袋碰到了地上的角马木(即长钉),钉子穿脑而过,致其当场死去。

    术士甲预言得很准。

    但下面的故事中,预言师不止一个,可以说人人都是预言师。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要那位卢姓主人公一出现,大家不用猜,就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主人公是个叫卢婴的书生,他客居扬州。

    此人风神文采,冠盖淮南,人称卢三郎。如果仅仅如此,也没什么好奇的。说的是,卢婴“妨人”:他出现在哪儿,哪儿就有灾祸发生。比如去某人家做客,过不了多长时间,主人家的孩子或落井淹死,或被火烧伤。最初,人们还以为是巧合,但累以时日,发现并非如此,所以大家都躲着卢婴。

    当时,一位叫元伯和的人在扬州任兵曹参军,负责该地区的军事和缉拿事宜。上任伊始,他就听说这里有个叫卢婴的人,慕其才,召见了他。当然,最主要的还在于,元伯和不怎么相信卢婴有妨人的功能。

    这天中午,元伯和在厅堂设宴,属下、宾客皆至,由于卢婴也在座,所以大家都很紧张。不过,知道底细的人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知道:卢婴虽妨人,但只妨主人,也就是说有危险的是元伯和。

    与其说这是一次宴会,不如说大家都在等待着异事发生。

    宴会进行到最后,元伯和笑:“都说卢婴为异人,我看也和普通人一样啊。我家有没有孩子落井?”

    “没有。”属下回答。

    “我家有没小孩被烧伤?”元伯和继续问。

    “没有。”属下再答。

    元伯和对在座众人说:“你们认为卢婴奇异,灾祸之事均灵验,是因为你们命软,抵不过他。我怎么就没事?”说罢,元伯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正在这时候,元伯和的属下飞奔入内,称一队士兵包围了元府。

    淮南有居客卢婴者,气质文学,俱为郡中绝,人悉以“卢三郎”呼之。但甚奇蹇,若在群聚中,主人必有横祸,或小儿堕井,幼女入火,既久有验。人皆捐之。时元伯和为郡守,始至,爱其材气,特开中堂设宴,众客咸集。食毕,伯和戏问左右曰:“小儿堕井乎!”曰:“否。”“小女入火乎!”曰:“否。”伯和谓坐客曰:“众君不胜故也。”顷之合饮,群客相目,惴惴然。是日,军吏围宅,擒伯和,弃市。时节度使陈少游甚异之,复见其才貌,谓曰:“此人一举,非摩天不尽其才。”即厚与金帛宠荐之。行至潼关,西望烟尘,有东驰者曰:“朱泚作乱,上幸奉天县矣。”(《独异志》)

    结果是:元伯和被逮捕,随后处死于街市。这不是军士哗变。灾祸的源头在遥远的长安。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当朝宰相元载因贪污受贿,被代宗皇帝下令抄家,判处死刑。熟悉唐史的人知道,元载是中唐重要人物,为人圆滑而有心计,先后协助代宗皇帝解决了两个著名的宦官鱼朝恩与程元振。

    两个巨宦死后,作为宰相的元载成了朝中首要人物,结党营私,贪财无度,甚至明目张胆地接受贿赂。

    代宗本来就以疑心重著称,面对权力和欲望日益膨胀的元载,他决定出手了。他不但处死了元载,而且抄其全家,直系亲属多受牵连。而元伯和,正是元载的长子。斩杀了元载后,代宗飞令传檄扬州,叫人逮捕元伯和,并就地处死。

    不说元家之事,只说卢婴。像他这样的人,谁敢留在身边?

    此时,陈少游任淮南节度使,主政扬州,听说卢婴之事,甚为好奇,冒险接见了他。见面后,即被卢婴的谈吐与博识征服,对手下说:“我当为朝廷举荐此人,非最高官位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就这样,陈少游向朝廷推荐了卢婴,又叫人护送他去长安。此时唐德宗已即位,时为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当卢婴一行人西至潼关时,远望长安方向烽火连绵,问东奔路人,答:“长安出现大事变!途经长安去镇压藩镇之乱的甘肃泾原士兵因不满朝廷的待遇,突然发动暴乱,皇帝已逃往奉天县了!”

    周围的人都望着卢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如果卢婴仅仅是妨人,那么前推几十年,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发生在长安郊外的风景胜地曲江的事件,预示的就是一种宿命了。

    讲述下面的事件前,先看看开元五年还发生了些什么事:

    这一年,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收成不佳,正月时,太庙又突然坍塌一角,玄宗很不高兴,将先帝牌位移于太极殿,并为此辍朝五日;

    未几,他去洛阳出巡,并宣布大赦天下;

    同时,他寻访开唐功臣的子孙,无爵位者,一律晋封;

    夏六月,杜甫的老家河南巩县暴雨不止,这一年,诗人五岁;

    七月中,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攻击吐蕃,战而胜之;

    秋九月,朝廷宣布恢复旧制,改名称浪漫的紫微省为中书省,黄门省为门下省;

    到了十一月,契丹首领松漠郡王李失活来朝,娶永乐公主而归……

    这样的记载放在波涛汹涌的史书中,当算得上是比较平淡了。但在这一年春,负责监视天象的司天监工作人员的秘密报告,让这一年的历史显得不那么平常了。

    这天早上,玄宗刚起床,突接司天监秘奏,称昨夜观测天象,见群星异常。

    玄宗惊问:“具体会发生什么灾难?”

    司天监工作人员朝前走了几步……

    皇帝听后,愀然色变。不说皇帝为什么惊讶,只说开元五年,有名新科进士,叫李蒙,与他同期金榜题名的还有另外三十七人。在以科举取士的唐朝,中了进士,就等于步入了官场,走上了仕途,这三十八人正是大唐精英所在。而李蒙,不但中得进士,还成为一名公主的女婿。

    玄宗在得到司天监密报后,悄悄接见了李蒙的岳母,即那位公主:“最近如果有什么盛大聚会,尤其是新科进士组织的,千万不要叫你家女婿去。”

    公主问因由,皇帝缄默。此乃天机,作为皇帝,他也无权泄露。

    唐朝时,进士考试,在每年一月,二月公布成绩,到三月初三,皇帝会在郊外的曲江边设宴招待新科进士。这期间,进士们也会自己组织一些宴游活动,以示庆祝。这就是唐朝著名的“曲江宴”。宴罢后,他们会在慈恩寺大雁塔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然后登上彩船,泛游美丽的曲江。对很多唐朝人来说,一生中最欢乐最得意的时光莫过于此。

    就在司天监密报天象时,开元五年的新科进士们正在筹划着一次曲江聚会。

    聚会之日,人声鼎沸,曲乐飘飘。此时,李蒙正被他的公主岳母关在昭国坊寓所中。昭国坊为长安著名街区,不少显贵之士在此购房。后来,诗人白居易、韦应物等人也都在此居住过。前者有诗《昭国闲居》:“贫闲日高起,门巷昼寂寂。时暑放朝参,天阴少人客。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独在一床眠,清凉风雨夕。勿嫌坊曲远,近即多牵役。勿嫌禄俸薄,厚即多忧责。平生尚恬旷,老大宜安适。何以养吾真,官闲居处僻。”

    公主一再嘱咐李蒙最近不要参加宴游。后者当然不明白为什么,问题在于公主也不明白,她只是在执行皇帝的嘱托。但现在,李蒙听到从曲江边传来的乐声后,不免心神摇荡,心想:管不了许多了,这大好春色,自己作为新科进士,如何能自闭庭中?于是他找了个机会,翻越出了院子,穿过昭国里的坊门,直奔曲江。

    来到曲江边,李蒙见其他进士都已上了船,船上歌妓美女,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大家望见李蒙后,一起喊他的名字。李蒙更是激动,飞步掠过明媚的花树,一路狂奔。可以想象,他一边跑着,一边大约还喊着“等等我”之类的话。开船前,他终于跳了上去。他很兴奋,终于赶上了。

    没错,他拼命赶上的,是一艘即将沉没的死亡游轮。

    怎么沉没的呢?这一年春天,江水暴涨。李蒙上船后,即兴写了篇《曲江游宴序》,文辞特别美,其他进士都欲先看,为此发生争抢,导致船体倾斜,最终覆于美丽的曲江。

    一船皆死的都是新科进士,除了李蒙外,还包括裴士南、梁褒、李捎云等人。可以说这是当年最大的事件,让唐朝的人才库损失惨重。

    时光奇遇

    唐人李亢所著《独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前夕,有一队人马悄悄行进在通往洛涧的山路上。

    这队人马有一千五百人(檀道鸾的《续晋阳秋》中说有三千人),带队者是王蓬,当时任参军之职,一个玄学论者。他奉命支援著名的北府兵前锋刘牢之将军。后者正在淝水附近的洛涧与前秦苻坚的先头部队激战。

    由于行军中出现了某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王蓬带着士兵赶到洛涧时,那里的战斗已经结束。

    他们在临近洛涧的一个叫冶溪的地方,整整耽误了三天。

    关于行军耽搁的原因,在后来的野史笔记中有过一些记载,但说法各异。其中,李亢《独异志》的记载最奇怪:“时淝水接战,晋参军王蓬率北府兵趋洛涧,援牢之。至冶溪,有偃旗潜行山道,蓬以弩箭攻之。哗,有器鸣,火焰出,声震于野。北府兵有中火焰者,遂仆地,血流不止……”

    看来,在抵达洛涧前,王蓬的军队已经和敌人相遇。

    按李亢记载,王蓬遇到的只是一小股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军队,而且他没有道出这支小股部队来自何处。

    现在,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当时的情况:

    由于前方战事吃紧,而且淝水一战关系到东晋王朝的生存,所以王蓬下令叫士兵星夜兼程,直趋洛涧。是日行至冶溪,洛涧在望,天色已晚,前军点燃火把。就在这时,一队形迹可疑的军队突然出现在不远处的山道上。

    当时,有可能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助手:“参军大人!怎么回事?不会是秦军来袭吧?”

    王蓬:“慌什么?”

    助手:“他们好像朝我们这边过来啦。”

    王蓬:“熄灭火把,弓箭手准备。”

    随后,王蓬率领士兵埋伏于山路旁。当那一队人马进入包围圈后,王蓬下令乱箭齐发。

    这是一次真正的伏击。

    随后的情形,如《独异志》描述:“寇多中箭,仆于马下。”显然,作者认为王蓬遇见的是前秦的军队。王蓬此时大伤脑筋,因为按记载,当那队人马缓过气来时,使用了一种奇怪的火器,叫王蓬的士兵伤亡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助手灵机一动:“何不用火攻?”

    王蓬马上采取了这个建议。

    他的士兵掷枯枝于山道上,然后以硫硝裹布,火箭攻之。由于地形有利,山风乍起,加之夜色掩护,很快,王蓬的军队又占了上风。很快,被夹在山道上的那支小股部队就投降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独异志》中的这几句话:“……初,日色昏昧。后火起,观敌旌旗已残,上书‘常胜军’三字。其弃盔者,皆黄发,鹰鼻陷目,一如羯人。”

    根据上面的描述,经过反复探究,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断:

    东晋北府兵参军王蓬在冶溪遇到的小股部队,是由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又称“常胜军”)。

    先不要惊讶。

    据许文佑先生的《天平战纪》记载,1864年3月底,戈登所率领的洋枪队在江阴华墅被太平天国后期猛将康王汪海洋击败,八百人被歼,戈登率剩下的二百多人渡江而退,欲转赴合肥,“至定远炉桥遭袭击,戈登仓皇逃逸。后转赴苏州,重募士兵,会合李鸿章,攻击常州太平军护王陈坤书部”。

    此处的炉桥就是东晋时的冶溪。不过,一向以著述严谨著称的许文佑先生在这里含糊其词,并没有说明戈登是被谁所袭。

    王蓬为什么与戈登在冶溪相遇?没有人能够做出解释。但当时的情形不难想象。

    由于士兵多中箭伤,加之一路溃败下来,身体十分疲惫,尽管有毛瑟枪在手,但在火攻的面前,戈登的士兵很快放弃了抵抗。王蓬率领他的北府兵军士包围了上来。他们重新点燃了火把。借着光亮,王蓬和他的士兵清晰地看到了一张张奇异、惊恐的面容。

    这时候,清凉的山风徐徐吹过,王蓬和戈登以及他们的士兵在历史的深处感到一阵巨大的眩晕。

    由冶溪到洛涧不出半天路程,作为严肃史书的《续晋阳秋》中记载:“越三日,蓬始抵洛涧。”到达战场时,北府兵名将刘牢之已经胜出,为自己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王蓬晚到了三天,在遇到戈登之后的三天,发生了什么?王蓬和戈登是否有过交谈?又聊了些什么?在那三天里,他的上千名士兵去了哪儿?我们不得而知,《独异志》也没做进一步记载。

    《独异志》的作者是赵郡李亢(依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但《崇文总目》称作者叫李元,《四库全书》作李冘)。此人曾任慈州别驾,做官闲暇时,着有志怪笔记《独异志》,该书内容荒杂离奇,时间跨度从上古三皇五帝时代一直到作者生活的唐朝,其中六朝背景的奇闻逸事占了相当比例,随便摘一条:“东晋大将军赵固所乘马暴卒,将军悲惋。客至,吏不敢通。郭璞造门语曰:‘余能活此马。’将军遽召见。璞令三十人悉持长竿,东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击,俄顷擒一兽如猿。持归至马前,兽以鼻吸马,马起跃如。今以狝猴置马厩,此其义也。”

    自序中,李亢这样写道:“《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载所繁者,俱不量虚薄,构成三卷。愿传博达,所贵解颜耳。”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当然相信他笔下的王蓬的故事也是“独异”的。不过,需要指明的是,《独异志》中的这条记载不是李亢的原创,而是摘录于东晋时期王嘉的《拾遗记》。

    《拾遗记》与同时代的《搜神记》一样,多记叙荒诞不经、道听途说之事。作者王嘉(?—390年),字子年,陇西安阳人,是位职业方士,史称其“滑稽好笑语”,“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王嘉手下有几百名弟子,也许在某一天,他感到了厌倦,于是撇下弟子,一个人跑到了终南山。不过,他的弟子很是执着,几百人又找上门来。没办法,王嘉又一次跑路,到了一个叫倒兽山(今陕西临潼新丰镇南)的地方。

    在淝水之战前夕,前秦苻坚听到王嘉的传说,觉得这个人很怪,就召他到长安。于是我们的王子年又溜了。直到淝水之战的转年,也就是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在一个大雪茫茫的日子,王嘉总算来到长安。这时候,苻坚已在淝水惨败。由于王嘉“能言未然之事”,所以当时长安的王公大臣都找他预测未来,看看他们前秦还能残喘几年。

    再后来,羌族建立后秦,首领姚苌入长安,得到了王嘉。姚苌和前秦的新领袖苻登争斗不息,互有胜负,就问王嘉:“我能不能杀掉苻登夺得天下?”

    王嘉答:“略得之。”

    姚苌大怒:“能得就说能得,何略之有?!”于是抽刀杀了王嘉。

    王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但他写的《拾遗记》却流传了下来,经南北朝梁朝萧绮的编辑,合为十卷本,流行于后世。

    无论如何,对于前后相隔千年的两个时代的人的骤然相遇,我们没话可说。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时光隧道之类的东西吗?当然,对上面的记载,也可以不去相信。可是,如果说《拾遗记》和《独异志》具有志怪色彩的话,那么檀道鸾《续晋阳秋》中的记载又如何解释?

    《续晋阳秋》是东晋孙盛《晋阳秋》的续书,专门记东晋的历史。作者檀道鸾,字万安,山东金乡人,曾在南北朝刘宋朝廷做国子博士,后任永嘉太守。全书早已经失传,只留有部分轶文夹杂于各种类书中,比如南朝人注释的《世说新语》和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御览》。经过搜集,现在存世的,有八十多条,分别对东晋八十多个人物进行了记载(后人辑为一卷,收入宛委山堂本《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的王蓬:

    王蓬,太原晋阳人,永嘉时,中原板荡,随先祖过江。有清谈之名。时晋室多难,入北府。苻坚淝水投鞭,蓬率军趋洛涧,误军机,牢之已胜。为会稽内史,清简无为,曾语左右,‘王子敬言: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吾今观之,当信斯言!后死于桓玄之乱。

    一句“蓬率军趋洛涧,误军机,牢之已胜”,再次令我们陷入遐想。

    最后,对上面出现的一些词语做个解释。

    洛涧,又名洛河,今名窑河,为安徽淮南东淮河支流。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的前哨战洛涧奔袭战即发生于此。

    前秦苻坚遣梁成率五万人屯洛涧,谢玄遣刘牢之以精卒五千拒之。时秦军势强,晋参军刘袭、诸葛求欲静等援军,再图攻之。牢之不许,趁夜渡水,斩梁成及其弟梁云等秦将,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奔溃,争赴淮水,抛尸一万五千具。秦晋洛涧之战,晋广陵相刘牢之兵贵神速,不待援军,以五千之卒大败前秦五万之众,为晋军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晋书?刘牢之传》)

    冶溪即现在的炉桥,在安徽定远,江淮分水岭北侧。镇西有东汉时所建五孔桥,跨洛涧古道,是古时曹魏以来寿州通往滁州、和州等地的唯一水上天桥。

    戈登呢,生于1833年,毕业于英国军官学校,1860年参加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1862年到上海冒险。1863年,接任洋枪队“常胜军”统领一职,与太平军互有胜负。1864年5月,配合清军攻陷常州,被清政府任命为提督,不久赏穿黄马褂。同年11月,返回英国,后任非洲苏丹总督。1885年1月,戈登被苏丹人民起义军击毙于喀土穆。

    《唐朝诡事录3》即将出版,精彩预告:

    长途赴京的两名县尉,意外被阴间使者邀请去参加一场深宫夜宴,观看皇帝的“升仙”仪式,场面阴沉而恐怖 ,却不知道目击的是大唐天子被宦官谋杀的场面;在帝国的志怪地图上,板桥这个地方为什么频频发生诡异的事件?能识破各种鬼怪的上古秘籍《白泽图》究竟是什么时候失传的?京城长安的凶宅到底上演过什么样的惊悚秘闻?人的耳朵里真的会存在谜一样的幻境吗?发生在海州的袭杀五百名倭使的唐朝第一案的真相是什么? 来自遥远的唐朝的故事穿越时光的樊篱,再次悄悄地落在你的枕边……

    敬请期待《唐朝诡事录3》。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