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弹劾 窃国弄权祸乱朝政
众人稀稀落落陆续回各自的房间休息,会场只剩文靖安和严素光两个人。
一时间气氛的确有些许尴尬,文靖安点了个灯笼,谨慎问道:“我先走了?”
严素光说道:“就一个灯笼,你让我摸黑回去?”
文靖安:“……”
严素光吹灭桌面的烛火,过来抢走他手中的灯笼,直接出了门口,往他们那间房子走,文靖安赶紧跟上去。
他们这间草房其实不算太小,横走十二步,竖走十步,约有二三十平米,崔琰设计建造的时候是专门为文靖安单独准备的,门口进去左边是一张长桌,最里边是一张床,严素光的行李是搬进来了,但床的问题没有解决,文靖安便说:
“素光兄,今天晚上你睡床我睡桌子。”
说罢把床上的枕头棉被都搬到桌上来,还好他身段比才短小,这张长桌也够睡。
严素光将灯笼挂在墙壁上,她女扮男装惯了,但骨子里到底还是姑娘家,刚才说和文靖安共住一屋她有出于性格不肯服软的赌气成分,也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证明自己是男子的考虑,现在忽然安静下来,到了这种私密的环境,她就想着怎么和文靖安多拉开些距离。
她正想着就看见文靖安在床和桌子中间量宽度,她问:“你干什么?”
文靖安:“我在中间拉一根绳子,然后挂一块黑布挡住,这样就能隔出两个小单间来。”
严素光:“……”
文靖安转头朝她微微笑着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啊素光兄,我是怕自己睡相太难看吓到你,还有——”
他补了一句:“打呼噜也会吵到你,哼哼——!”
哼哼是他学猪叫,模拟打呼噜的声音,严素光忽然想笑,但她忍住了,咬了咬唇没说话,将灯笼移到门口的位置好让文靖安看得清楚一点,她自己则开始把大大小小的箱子往里面的床边搬过去,文靖安见状自然过来帮她,她说:“不用,我自己可以……”
文靖安:“可以是可以,帮忙还是要帮的。”
严素光顿了顿,难得地说了句:“谢谢。”
文靖安道:“小事,你有什么要求,或者我哪里布置让你不舒服了,你尽管说出来,我乡下人随意惯了,有时候没法顾虑到你的感受。”
严素光:“没有,很好了。”
文靖安:“行。唉哟!这箱子沉的!你搭把手抬一抬,那帮小子也真是,这种大箱子直接就堆门口,不知道往里边放一点。”
一阵忙碌,灯笼自行熄灭之前,他们终于合力把房间布置好,中间隔了一块黑布,把房间一分为二,给严素光打造了一个私密的空间。
这时外面月亮高悬,河风吹拂,累了一日又一顿收拾,文靖安便先躺下了,入睡之前他特意说了句:“素光兄放心,我睡觉不打呼噜。”
严素光:“……”
现在她不用考虑怎么和文靖安拉开距离了,因为文靖安主动帮她考虑好了,这样的布置消除了她暴露隐私的担忧。
“我也不磨牙。”她说。
第二日照常早起,简单洗漱之后和崔琰等人吃了个早饭,然后由崔琰主持开了个晨会布置一天的工作,接着就是附近村落的里长带领各村的民夫从淮河水路乘船过来,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布满河面,陆陆续续有上百人的队伍登岸,可以说是蔚为壮观。
在崔琰的安排下,工部的官员各司其职去领导那些民夫到各自的岗位,这些具体的工程事务文靖安帮不上多少忙,其他琐碎,比如伙食、工钱等等又有严素光办得滴水不漏,如此他便“空余”了出来,不过他并不空闲,他要负责科研。
化肥和农药的制造方法他只记得大概,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条件做出调整,除此以外他还要计划后面的水泥厂、钢铁厂等等必须的基础项目,这里萧慈祐帮了他一个大忙,太子殿下把堆在国库里养灰尘的西海贡品统统打包送了过来,那些奇淫巧技的小玩意且不提,最重要的是西海人为了和大盛做生意,详细罗列介绍了他们的“新产品”,甚至还有大量的书籍,这些东西给了文靖安无数的启发,他迫切把这些东西吸收翻译,吸收是为自己所用,翻译是教给卢玉邻和杨玄素等学生开始进行职业培训。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展开,这个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他手下悄然撕开了一条希望的缝隙。
五月底,工业区连接帝京官道的道路正式竣工,可以并排容纳八辆马车同行。
六月初,第一个码头建成,文靖安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算这个码头的规模,反正来往淮河的船只都可以靠岸停泊装卸物资,且还能提供至少三四十艘船只入港停靠的水面。
六月中旬,也就是六月十五日,第二期的《新华月报》准时上市,这次头版的内容文靖安请写稿爱好者兼礼部尚书赵仲明大人主笔,写的是朝廷筹建水军对抗西海的事,赵仲明是老庙堂,据说他写的文章得到了元景帝的高度赞赏,间接为文靖安这份《新华月报》做了朝堂的背书,文靖安自己写了一篇他们建造工业区的报导,另外让卢玉邻、杨玄素九位学生负责数学、化学等板块内容,严素光、凌世心等人依旧有文章贡献,周洵、林宁宴和陈崇章的专栏暂停等待下期。
同时,这一期的报纸不再仅仅只在京城地区发售,文靖安之前派出去的那批印书局官员起了大作用,除了北边云州、蒙州和辽州那些偏远州郡,基本上大盛三分之二的州郡都建立了分部,文靖安编好第二期报纸之后,翰林院印书局那边做出样版,即刻通过朝廷的驿马飞速送往各分部。
事实证明这份报纸具有相当大的能量,至少在京城这边,上到庙堂高官,下到市井百姓都获得了大批读者,这个时代的人们太缺乏资讯类的读物了,文靖安又是以白话文的形式编写的报纸内容,使得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可以买一份让别人读给他听,可以这么理解,文靖安这份报纸的横空出世略等于后世手机的问世,最终会发展成几乎人手一个。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份报纸的价值,最先的体现是京城周边的读者信件纷至沓来,经过两期报纸的累积,文靖安在詹事府的那张办公桌已经被信件堆满,还有人专门找到工业区这边来,请他在报纸上打广告!
六月底,一共有三件事得以完成。
第一件事,陈崇章从云州来信,他已经确认了文靖安的“炼盐之法”切实可行,并代表陈家和当地官府搭好了线,获得了一座盐矿的开采权,考虑到云州寄信到京城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文靖安受到来信时,陈崇章那边的炼盐厂应该已经有进度了。
第二件事,第一期厂房建设完成了框架,按照崔琰的计划一共是先建四个独立又串联起来的厂房,供磷肥、钾肥、氮肥和农药四条生产线使用,其中包括仓储区、原料堆放区、生产制造区等等。
第三件事,磷矿石和钾盐矿顺利找到,严素光已经派人去开采购第一批原材料,氮肥制造要等周洵和林宁宴的设备买回来之后才能确定,因为氮肥制造涉及到合成氨,这没法从矿石中找原料,要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高压下转化合成,没有相关设备无法完成。
当然并非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即便文靖安已经采取了一种尽可能不触及权贵利益的做法,各种阻力还是出现了。
当六月底的三件完成之后,他和严素光那一万两银子基本见底,财证问题逐渐紧迫,幸好他还能用报纸的收入强行顶一顶,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撑这种事没法维系下去,他和严素光只得再次向萧慈祐开口,萧慈祐当然支持他们,问题是庙堂那边要花巨额军费筹建剑州水军,他们这边再向户部申请经费就不是被驳回这么简单了,庙堂的朝臣开始关注他们的存在,文靖安很快收到了第一份来自都察院监察御史的弹劾!
弹劾一共总结出了五大罪状。
第一,身为新科探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司直郎不为圣人立言,不事研读四书五经,不知编书修史,反而跑到京郊荒地不务正业,此为“渎职滥权之罪”。
第二,身为新科探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司直郎大肆宣扬邪说,鼓动天下士子抛却圣人经典,专注西海奇淫巧技学说,此为“数典忘祖之罪”。
第三,身为新科探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司直郎骗取户部饷银大兴土木,征集上百民夫任意驱使,此为“贪污欺民之罪”。
第四,身为新科探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司直郎结党林立,大肆培植党羽,从国子监搜罗门徒,大肆招揽忠良贤臣子弟作犬马之用,此为“窃国弄权之罪”。
第五,身为新科探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左司直郎不知忠言进谏,反而教唆太子行西海事,不问祖宗治国经世之学,导致东宫与其倒行逆施,此为“祸乱朝政之罪”。
其上五罪依次递进,罪罪致命,到最后文靖安已经是百死难赎了。
这就是都察院那群言官的威力。
这种弹劾绝不是开玩笑的。
别说文靖安这种还够不上品级的“中官”,多少三品以上甚至是中书丞相的倒台就来自于这一份可有可无的弹劾,比如现在元景帝认为文靖安所做的一切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不管这份弹劾上的内容是真是假,它即刻就能成为“证据”,直接具备了合法性,元景帝可以照着弹劾的条目给文靖安定罪,流放抄家还是株连九族俱都符合法理,没有人会质疑他的合法性,也就没有人会在乎文靖安是否清白,这就是封建王朝的一种现实制度。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