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为了让留美学童不荒废中文学业, 朝廷规定,每隔一段时间,学童们要回到留学事务局补习四书五经, 定期进行考试。还要宣讲《圣谕广训》, 教以尊君亲上之令, 严防学童忘本。
此外,女生还要加补女德课程, 接受关于道德和风化上的规训。
孩子们唉声叹气。都跑到地球另一端了, 还逃不掉考试!
手里拿着吃食,都不愿挪动, 求助地看着林玉婵。
林玉婵也没办法。毕竟朝廷是金主。女生们虽然自费, 但也是沾了政策的光,不能忤逆官员。
对清政府来说, 他们的学业成就还是其次。传统道德是万万不能丢的。留学事务局的规章里有明确规定, 若谁有亲夷忘本的苗头, 立刻遣返回国,终生不许入仕。
当然, 林玉婵也知道, 随着孩子们渐渐习惯美式的自由和开放, 这些教条的规训在他们身上越来越起不到作用。历史的大方向不会有错。他们虽然是清政府栽培的人才, 但日后很多人都会投入到反清革命、乃至民国建设之中。什么《圣谕广训》根本没用。
所以就姑妄听之吧。林玉婵悄悄做个“左耳进右耳出”的手势,催他们上楼。又指指小桌上的水果布丁, 表示会给他们留着。
孩子们这才稍微展颜, 一个个摆出老学究样子,迈着八字步上楼。
林玉婵自己留在楼下, 趁着还有精力,积极社交。
来贺年的都是当地名流, 其中不乏成功的商人。
林玉婵自费来美国一趟,什么东西换成美元都花着心疼。她不忘本行,想着要是能拉几个大单子,好歹把路费挣回来。
因着怀孕有喜,她在众客人当中也算是众星捧月。寒暄几句,很快发现,不少当地商人都和知名跨国洋行有往来,有些甚至还曾去过中国,做过短期业务。
“博雅商贸有限公司。”她熟练地分发名片,“下面多家分号,主营进出口、加工……”
怀孕的女人,脸上看不出业务能力,但亲和力和可信度都拉满。众人很给面子,都收了她的名片,好奇地询问两句。
很快聊到欧洲和远东的经济状况和□□势。林玉婵进入状态,侃侃而谈,打碎一切关于“华人女子温顺谦卑不参与社会事务”的刻板印象。
“所以,”她笑着说,“若留学事务顺利,日后我可能会定期往返中美。我在上海商界有不少本地关系,诸位若不愿让大洋行多赚一笔差价,欢迎前来洽谈。”
十九世纪的世界,长途旅行者寥寥,每个旅客都是行走的机会和资源。这一点,美国商人也都清楚。能逮到一个往返中美的华商,尽管是女子,也是不可多得的人脉。
“您认识贝满夫人?”一个年长的斯坦顿夫人忽然询问,“太巧了,我和她一起在康涅狄格长大……”
林玉婵也十分惊喜,美国女知识分子的圈子好小啊。
随即遗憾说道,贝满夫人已于去年去世,和她的丈夫一起葬在上海。她的贝满女塾有人接手,规模越来越大。
斯坦顿夫人垂泪,“可怜的爱丽莎。我还想邀请她来参观我的女校呢。”
林玉婵睁大眼,肃然起身。
“请问您开办的学校是……”
-----------------------------------
靠着斯坦顿夫人的介绍信,林玉婵顺利叩开了几个女子中学的大门。
美国内战迫使不少妇女走出家庭,经营农场和种植园,打理家族生意,甚至参军,大大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影响力。战后,女子教育在美国东部突飞猛进。女校的种类繁多:有培养宗教人员的女子经学院,有培养中产太太的“淑女学校”,还有(在林玉婵看来)比较像样的、教授文学和科学的初级中学,鱼龙混杂地开在各地。
只要给足学费,大部分学校都同意接收中国女生,但有入学要求。
林玉婵带去了女孩们的英文短作文,在女校教师看来颇有提升空间。
“相信中国女孩们的其他科目都没有问题,唯独英语文学需要提高。”当林玉婵在七个学校碰壁之后,第八位教务主任终于松口,和蔼地说,“八月份入学考试,希望她们的修辞学能更进一步。另外,字要再练练,如果能学点拉丁文更好,希腊文也可……”
林玉婵为难地想,这对外国人来说太不友好了!
什么“英语修辞学”的课本,她读起来都有点吃力。至于拉丁文希腊文,在她看来没什么实用性,不明白为什么所有学校都要求这种科目。
她不想再无功而返,决定讨价还价:“不少孩子都有素描基础,可不可以代替拉丁文科目?体能测试可不可以弥补修辞学的不足?”
从孤儿院出来的几个女孩,都接受过专业的素描培训,有的还曾画画挣钱,起码放在上海都算艺术特长生。
至于身体素质,孤儿院和保良局可不是大小姐闺房。尤其是保良局女孩,小时候个个过得比林玉婵自己还苦,如今听说在寄养家庭砍柴劈柴都一把抓,铸铁锅直接往肩上扛,mom and dad看了直呼我的上帝。
而此时的西方女性体育,不外乎跑跑步打打球,旨在让女生成为健康的母亲。在林玉婵看来根本是小菜一碟。
教务主任有点惊讶,笑道:“身体素质当然是需要的。幸好你的女孩们不缠足……至于会画画,这有何用?”
林玉婵心说,反正比拉丁文有用。
嘴上笑道:“用处大啦。譬如以后做医生,需要画解剖图吧?做建筑师、工程师,也需要绘图……”
教务主任更是摇头,礼貌地笑道:“哪有女孩子做医生、建筑师、工程师的?据我所知,Vassar, Mount Holyoke……No no no, 没有女子高等学院会开设这些科目。”
林玉婵很认真的地说:“等她们从您这里毕业,说不定就有了。纽约州已经有女性获得了科学专利,康涅狄格州已经有女性冒着阻拦上街投票,这些都是近几年发生的新鲜事。您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女人不再是科学家的助手,而是主宰实验室的科学家本人;她不再是负责配药的护士,而是开药做手术的医生。工业革命和机械工艺弥补了女性力量的不足,让她可以长途旅行,采集标本和化石,可以设计机器,送到工厂制出成品……现在已经十九世纪啦。二十世纪近在眼前。当女性唯一的劣势——体力——和男性相差越来越小的时候,有什么是我们女孩子不能做的呢?”
这番豪言壮语,放在当今的中国、甚至保守的美国西部南部,多半只会收获各种愤怒的谩骂;然而在全美最为开明的新英格兰地区,这些思想已然开始萌芽,已经被先锋女性写进了标语和小册子,润物细无声地渗进了知识女性的心里。
教务主任托腮,专注地听着,不觉眼泛泪花。
“没错。在文学艺术领域,我们已经证明了女人的才华不输男人。”她慢慢说,“但是机械和科学……唉,但愿如您所说,有朝一日,能有哪怕一个女人在其中立足……但这很难、很难……不仅是天分和努力的问题,外界会有许多阻力……最起码,没有女孩的父亲和丈夫愿意让她……”
“不妨从我的这些中国女孩开始试验。”林玉婵微笑,“我保证,不会有愤怒的家长冲进您的办公室,控诉你们的教育让他们的女儿嫁不出去。”
教务主任沉默。
“……所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科目取消,换成素描和体育,可以么?”
……
林玉婵费尽口舌,终于“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说服玛丽威尔女子中学为十二岁以下的中国女孩们定制考试科目,如果合格,今年九月即可入学。学校负责课业和生活上的一切辅导。相应课程修完后,可以推荐进入Mount Holyoke等高等女子文理学院。
她在合约上签字,站起来躬身道谢。
转身的时候,教务主任看到她托腰,才注意到那宽松长袄下隆起的腹部,顿时小声尖叫起来。
“Oh my God。”
“忘了提醒,”林玉婵回头一笑,“您必须保证,女孩子们在校期间,不能搞得跟我一样哦。”
---------------------------
给黄鹄直接联系大学就更麻烦些。还好这时苏敏官从旧金山回来,带上黄鹄,陪她们乘火车,直接去了纽约妇幼医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
“阿羡仔的案子已结。”路上他才有机会和她更新进展,“十个月监`禁苦役,外加赔偿金,由大埠华商捐款。律师说这是最好的结果。另外,墓园的地皮他也买好了,没乱花钱。我去看过,风水不错。”
林玉婵点点头。以她那短暂的印象,阿羡年纪虽小,在一众华工当中确是最有胆识有主意的。假以时日,多半能成阿福那样的领袖。但他性格冲动,此次又是把人打成重伤,那么也该接受惩罚,蹲个监,磨磨性子。
至于严重的故意伤害只判十个月……不管了。这次她必须帮亲不帮理。谁让资本家欺负华人那么多年,孽力反噬,活该。
黄鹄忽然来到她的座位,一声不吭,给她一个纸包,里面全是剥好的炒南瓜籽。
林玉婵不声不响把南瓜籽分出一半,放回她手里。
这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照顾了别人,总是忘记自己。
黄鹄却坚持不要,忽然眼圈一红,哭了。
“姐,”她抽鼻子,“我怕我考不上,辜负你。”
苏敏官起身换座,让黄鹄坐林玉婵身边。给人灌鸡汤这事他并不在行。
林玉婵笑笑,搂住她肩膀。
“考不上还有备选学校。都考不上还可以去护理学院,也可以先找个医院帮工。再不济可以回上海,去仁济医院做护士,去博雅做文员。退路一大堆,天塌不下来。”
这当然是宽慰的说法。她觉得黄鹄的专业水准很不错了。还有教会医院的实习经历呢。
黄鹄却摇摇头,小声说:“没有你,我怕是早就被我那糟爷爷卖到不知哪里去。这些年,我花了你许多钱,要是再不成功……”
林玉婵忆起福州路那阴暗的花街柳巷。在那里,她第一次公开用枪,枪口指着地头蛇人贩子,逼迫他交出那个被亲爷爷卖掉的女孩。
还有那部破破烂烂的独轮车,上面坐着三个衣衫褴褛、从虎口夺回的女孩……其中一个,满脸雀斑,整个人木讷而畏缩。这张脸渐渐清晰,和面前的雀斑女青年的脸重合到一起。
她的眼中依然有些微的怯懦,但那是面对即将攀登的人生高峰之时,理所当然的一点点紧张。
林玉婵抱抱她,认真说:“没有你和你爷爷,我也挣不到现在这么多钱。”
虽然当初被黄老头坑得七荤八素,但她现在有底气说这话。凡是没能把她打垮的那些荆棘野兽,都化成了她奋斗路上的养分。
她拍拍黄鹄手背:“去温书。”
纽约妇幼医院位于曼哈顿东区。这个日后全球顶尖繁华的超级大都市,此时还在建设当中。已有不少高楼试探着钻出地面,划出高高矮矮的天际线。
医院院长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女士五十余岁,未婚,原籍英国,是美国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妇女,美国医学总会的第一位女性会员。据说当她立志学医时,没有学校接受她的申请。相熟的医师朋友建议她像欧洲的先驱者一样,女扮男装悄悄入学,她拒绝了。
最后,终于有一所学校力排众议,接收她作学生。她和一百五十位男同学一起学习,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此后她在欧美多地开办医院和学校,开美国女子医学教育之先河。
林玉婵收集了关于布莱克威尔女士的一些剪报,其中内容毁誉参半,但无一例外,都肯定了这位“孤僻固执老女人”的专业素养。
“四年的通识课程,外加严格的临床训练。”一尘不染的走廊通道里,布莱克威尔女士板着脸,脚下走得飞快,丝毫不照顾身边的大月份孕妇,“这些书,看到没有?这些器械,看到没有?你能掌握多少?要进我的学校,你必须比同样教育程度的男生更优秀,否则没有医院会雇佣你。这是现实。你多大了?十八岁?多少年护理经验?——照顾弟弟妹妹不算。我是指专业的经验……”
林玉婵终于有点跟不上。她一推黄鹄后背,让她自己去追校长。
今日轮不到她当保姆。依着布莱克威尔女士的性格,黄鹄必须自己争取机会,不能让别人代劳。
她找个长椅坐下休息,看着穿制服的青年女学生夹著书本来来去去。还有不少年长的男医生穿梭其间,看样子都是请来的导师。隐约闻到消毒水的味道。
时值三月,纽约乍暖还寒。她跑出一身汗,用手帕擦拭额角。
苏敏官坐在她身边,不知从哪骗来一杯加牛奶的热咖啡。
“还好么?”
林玉婵接过咖啡,点点头,又憧憬地看着医学院里的布告栏,半开玩笑地道:“我也好想读大学啊。”
--------------------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