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古代娱乐圈大佬 > 第59章 宣传报道&公费旅游……

第59章 宣传报道&公费旅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多少人曾有过环游世界的梦想?

    有多少人把自己在赚大钱之后的目标定位为出去旅游?

    又有多少人曾看着网上那个“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感动又感叹?

    人人都有一个旅行的梦,不分国内国外,也不分历史朝代。

    不同的是, 现代人想要出去玩, 只要一拍脑门准备好钱就随时可以拎着包走,而古代人呢?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可古人又云:“父母在,不远游。”

    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里,在治安还远远达不到“天网行动”的年代里,在医疗技术还不足够的年代里,每一次出游对于一家人而言恍若生离死别、一次倾家荡产、一次关乎生命的冒险, 这个代价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

    古人你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但这难道就意味着因为人家是古代人就一定都向往安土重迁不愿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秦门觉得这是一种歧视!

    古人与今人, 除了科学技术有差别, 他们的聪慧和追求与现代人是一样的, 甚至有时候,因为一生能做的事情太少,他们比现代人更可爱!也更专注!

    “每个人都有想要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离开生自己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很多百姓一辈子都活在那一个村子里、那一座城里, 到死都以为家乡的花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家乡的小土堆就是最高的山……发展越山的旅游业,就是邀请更多外来的百姓来越山看看越山美如画的风景, 寻找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一朵花!”

    “知府大人可知越山的风景价值几何?”

    秦门抽出自己计划书中的某一页, 重重拍在知府大人的面前指着里面的关键词语速飞快地说道:

    “越山最多的就是靠到了春秋两季上山打猎采摘的百姓, 但这份工作是不稳定的,靠山靠水靠天吃饭,据统计,每三年, 朝廷就必须拨款给越山接济越山食不果腹的饥民,每年里,知府大人您更是想尽了办法又是修城墙又是加固堤坝,就为让百姓们寻到更多的工作,但却收效甚微。”

    “而根据秦某的计划,只要越山的旅游业发展,大量外地游客进入越山,越山当地的客栈就有了用武之地,不论是客栈的扩大、招收店小二或者增加对山珍时蔬的需求,都能让一部分人得到新的工作。

    不仅如此,百姓还可以邀请游客付费住自己家,收一波房租补贴家用;

    游客要来,越山与周围的省城虽近,却岔路繁多,我们也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单独过来,秦某的打算是建立晋江旅行社,在越山招纳一批年轻力壮的汉子,大人可知镖行与镖车?前人用此运货,而我们则可以用此到都城、到周围其他的县、省招揽游客,并将他们从当地安安稳稳地送到越山!如此一来,越山的青壮力就不用日日守着这座大山,指望着大山里多一些草药多一些山珍养活整个家了!他们可以靠力气活命!”

    原本还觉得对方异想天开的知府大人听到这里睁大了眼睛,整个人站得笔直,他看向窗外一直以来让他觉得头疼的这座山,仿佛看到了金山银山!

    如果真的像秦关之所言这般,让越山的百姓可以劳有所得,那这件事大有可为啊!

    在他的边上,正说得起劲儿的秦门此时意犹未尽,接着罗列着一个城市发展旅游业的种种好处:

    “不止是单纯需要青壮力,这把游客从他们的家乡一路护送到越山,还需要厨娘一路为他们做菜、需要大夫保证大家路上不生病到地方不会水土不服、需要能说会道的乡民沿路陪他们聊天说话打发时间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而这桩桩件件,都可以由越山的百姓去做,一队人马就需要这样一批人,若是越山往四面八方派遣人马,知府大人算算可以解决多少越山百姓的生计?”

    岳大郎动了动嘴唇,嘴上不说,心里却按照秦关之所说的开始计算起了人数。

    “等各地的游客到了越山,看到越山比都城低了那么多的物价,越山人摆在小摊上的山珍和草药难道他们会不买吗?越山当地独特的美食他们难道会不吃吗?听到用乡音唱的曲子他们难道会不看吗?

    而这些,哪样不要花钱?这不是样样都让他们把钱留在了越山吗?”

    秦门说到这里,露出一个笑容:

    “如此一来,越山的百姓还会像现在这般整日祈求这一次进山能有好收获吗?大人还会如同此时这般‘苦山’么?”

    有句话说:“天下苦秦久矣。”

    说的是当年秦国横征暴敛,让天下百姓受到其压迫,痛苦不堪。

    而对于越山的百姓和知府来讲,越山又何尝不是苦山久矣呢?

    山是无法搬走的,愚公都只能依靠神明,何况是他们这群凡人?

    既然山注定在那里,他们唯有换种方法继续“靠山吃山”。

    身为知府的岳大郎并不知道秦门口中的“旅游业”究竟会不会如他所说这般辉煌,听惯了一般人吹牛的他对任何事情都要保留三分的警惕之心,不敢全信,也不能全然不信,但仔细想想,从道理上来讲,越山发展所谓的“旅游业”完全没有问题啊!

    他只需要支持晋江文学城在越山发展旅游业,再说服朝廷以“官方”的名义为这家旅行社作担保保证人家不是人口贩卖,给予他们所谓的“旅游证”、允许他们带外地的游客来越山玩,定期派兵和官差肃清沿路的猛兽和山匪(这本就是他日常要做的事),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再动手去做……

    成本低廉,但收获却有可能会很丰厚。他虽然不是商人而是个父母官,但说实话,在官场上,尤其是在地方做父母官的,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为本地百姓谋出路,谁不是像个商人一样精打细算做买卖呢?

    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何不做?

    岳大郎当机立断开始写加急的奏折打算趁着下一次朝会开始前把它送到都城,争取早点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同意,把越山发展旅游业这件事给定下来。

    与此同时,离开了知府大人府邸的秦门整个人就像是机器人充了电一样,一改之前的病气和颓废,直达岳府把生无可恋的岳三郎从府里面给拖出来——

    “是时候制作一条越山的旅游路线了!”

    “三郎你是本地人,生于此长于此,必定对越山十分了解!务必把越山特别的习俗特别的吃食和特别的地方风景毫无遗漏地全部都交代一遍!”

    岳三郎觉得这准备得也太早了,他哥这才同意写奏折问问朝廷的意思,都不知道朝廷和圣人愿不愿意呢,怎么就急匆匆准备起来了?万一人家不同意呢?

    秦门回头看了一眼岳三郎道:

    “此事利国利民无人损失,朝廷为何要拒绝?”

    “旅游业的发展,于朝廷于知府并不需要多做些什么,于国于民于越山却大大有利,朝廷是个精明的朝廷,圣人是个爱民如子的圣人,他们为何会不同意?”

    岳三郎语塞。

    “既然确定这件事儿一定能成,那重要的就是早日把这旅行社给开起来,做好准备工作,以免到时候圣旨下来,你我手忙脚乱!”

    “别的先不说,有关到越山旅游的宣传就得提前先动起来!”

    ……

    ……

    三日后,晋江文学城分社在越山修建完毕。

    陈盛在街上找到一个卖越山乌骨鸡的摊位,掏了两倍的钱,请卖乌骨鸡的大婶给他按照当地乌骨鸡的做法处理好这只鸡,并送到晋江文学城的府上。

    大婶满口答应,收了钱就把摊位给收了回家去给这位贵客处理烹调这只鸡——反正这鸡也就外地人吃得起买得起了,她本来就是为了蹲这位客人才在此地摆摊的。

    陈盛回到晋江文学城的分社自己暂住的屋子里,把这些日子以来在越山分社学到的地方全部都重新整理了一遍。

    陈盛是龙阳赶往都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因为屡试不第,恰好晋江文学城又招贤纳士,他便被晋江文学城的大老板秦关之选中,成为了如今尚未设立的晋江文学城龙阳分社的未来社长。

    他本来应该在大批举子返乡的时候与同乡一同结伴回乡的,但一听说他们的大老板打算带着一群人去越山建立分社,他立刻就委婉拒绝了同乡的邀请,选择跟随秦门的队伍一起前往越山,参与到晋江文学城越山分社的建设之中,以期从中学到经验,以后自己在龙阳建分社不至于手忙脚乱。

    把这段时间积累的经验全部总结了一遍之后,之前问当地大婶订做的乌骨鸡也被她家男人送到了府上,可能是陈盛给的钱比较多,当他收到这道菜时,整个砂锅还是发烫的,大婶的丈夫介绍说,这道菜叫做“乌骨汤蒸鸡”。

    陈盛揭开锅盖,鸡汤的香味立刻散发弥漫到整间屋子,惹得毫无准备的陈盛口水直流,“咕咚咕咚”咽个不停。

    但他没有立刻就喝起了汤,反而把这汤搁置一边,将他之前裁好的稿纸铺平,备上偏细的毛笔,磨好了墨,准备好一切后,他才拿起筷子把那整只鸡从肚子的部分剖开,浸在汤中,然后换勺子舀了一口汤,一口喝下,闭眼品尝一番后,坐回到座位上,提笔写下:

    “马车行走了一个月,记者终于从都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越山古城,仰头望去,越山古城隐匿于山峦之间,恍若人间仙境,一路上,记者一直听同行的越山百姓讲述越山的风景与越山百姓与众不同的生活习俗,至此一见,只觉百姓所言非虚,这也令记者对此次的旅行更加迫不及待了。”

    写到这里,陈盛停下笔来又用筷子夹了块鸡肉,放进嘴里咀嚼又咽下,心下满足,接着写道:

    “越山山水名不虚传,看得记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当地的百姓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记者一进城就应邀居住在当地一位大婶的家中,并在当夜品尝到了越山当地的美食——乌骨汤蒸鸡。”

    “乌骨鸡是越山当地特产,只生长在越山的山上,方氏菜馆曾有一道招牌菜就是用此鸡烹饪而成,记者也有幸曾品尝过那道名菜,只是都城的乌骨鸡做得与越山当地百姓的味道却可谓是大相径庭。

    都城做菜精细,方氏菜馆的主厨在这道菜上动用了不少工序,滋味复杂细腻,而越山百姓做菜则简单。

    以越山山上的山泉为汤水,再以山上所采摘的山珍为配料,将整只鸡浸入汤水之中,置于煮饭的灶台之上一起蒸,当掀开灶头盖的那一刻,鸡已蒸到烂熟,米饭中也残留着乌骨鸡的香味,令人闻之忘情。”

    紧接着,陈盛就吃一口乌骨鸡、写一句话,把整个有关越山乌骨鸡的宣传报道写了个全,又自查了一遍错别字和表达问题,就把这则报道送到了在隔壁正在疯狂整理越山宣传资料的报社、文学社(出版社和杂志社)编辑们,看着他们按着主题将那些报道分门别类地分好,只等后日把这些报道全部都送到都城去,为接下来“都城——越山三月游”做个铺垫和宣传。

    “这是越山美食的报道。”原杂志社编辑、现文学社社长拿着陈盛写的报道放在高高的一叠纸上,看得陈盛忍不住心虚地摸摸自己的鼻尖。

    “这是越山百姓风俗习惯的报道。”报社的编辑拿着另一篇放在左手边。

    “这是对晋江文学城旅行社的宣传报道和海报……这个放下一期用吧?”几个编辑对视一番,商量了一下,把另一叠报道推到距离他们更远的地方。

    “这是越山历史的科普文章……”

    “这是都城到越山出行便捷的文章……”

    众编辑整理完手里的资料,细细思索:

    “如今,就只差有关越山风景的报道了。”

    在一旁无所事事的陈盛终于等到了一个自己说话的机会:“老板(秦门)不是说,明天让岳三郎带着我们大伙儿去游历越山的山河么?等回来不就有素材了?”

    几位编辑恍然,满眼期待:“啊,那个公费旅游!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