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节
事儿挨过揍,哪还敢继续蹦跶,董玉珍飞过来一记眼刀,吓得她再也不敢多说。
二花掐着腰道:“刚才我都听着了,三花那身是旧军装改的,就你那三脚猫画画功夫,也买不起更多好东西,估计你这套运动服也是捡别人的。”
唐昭道:“猜得挺准啊,确实是别人不穿我拿来改的。”
二花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好像自己赢了似的:“听说你们最近置办了些东西,你卖一幅画怎么也能有三十!我哥结婚让你拿这点钱出来,你还觉得委屈咋的?”
她早就想好了,这次一定帮奶奶要出钱来,回头怎么也能分个十块,咱也进城买鞋去,就买那种牛皮丁字小皮鞋!
听到二花这话,唐昭都愣了,舞舞玄玄半天,声势浩大的,就为了要三十块钱?还以为她们要两百四呢!
三张大团结对于唐昭来说不算大数字,可是,在这样的年月里也绝对不是小数目,就算是实在亲戚,也没有上门这么要的。
唐昭微微一笑,“行,等我哥结婚那天,我亲自给送过去。”
董玉珍立刻拉下了脸,“还等什么,现在就给我!”
唐昭瞪大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我哥结婚,礼钱都不让我亲自交给他吗?奶,你是不是想自己拿着,不给我哥了?”
董玉珍老脸一红:“谁说的,你先给我,回头我就给你哥。”
“那不行啊,万一你忘了,我哥还以为我没给他赶礼呢。再说,我大伯娘和我二花妹妹,也不像是能给我作证的人,回头你们还得说我空手去吃席。奶,这份礼钱,要么结婚那天我亲自带过去,要么,我就不赶礼了。”
她说完甩手便走,董玉珍也没辙,总不能上去抢吧?老太太只能说:“下个礼拜天,你可别忘了!”
唐昭扔下气到面部扭曲的三个人,直接去了大队部。这边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做质检,社员们头一天晚上糊好的盒子,都会在次日一早送到这里,每家都写好名字和数目,质检合格后会登记在册,然后统一打包。
说来也巧,这几天的盒子刚好能装满车斗,唐昭赶忙跟大家一起检查完装车,再由唐田野开拖拉机送到市里去。
一般来说,下午就没什么人送盒子来了,唐昭可以回去继续赶她的画,到家的时候,三花已经在灶间做饭了。
这次开学,唐暖同志正式成为五年级学生,不跟小虎子做同桌了。
“三花,今天上课能跟上不?”唐昭问。
“能,沈知青给我补了两个月呢,落下的都学完了。刘老师说我进步特别大,明年肯定能上县里的初中。我说我想考到市里头,老师吓了一跳,她说,这么多年就赵婶家唐北枫考到市里,让我好好努力,要是考上了,还给她争光呢。”
唐昭帮着妹妹打鸡蛋,笑道:“这事我还真不担心,我现在经常琢磨,明年你住校该置办些啥。”
虎子在一旁插话:“二姐,我多糊点火柴盒,明年你去上学,我也给你买小皮鞋。”
“行啊,那我等着。”三花摸摸虎子的脑袋,“唐曜,你今天课上的怎么样?”
“能怎么样?被表扬了呗!周老师夸我字写得好。”
“你要是天天都被老师表扬,我就让你天天点菜。”
虎子乐坏了,“我还没给周老师画小螃蟹呢,还没给他背古诗呢,我得列个单子,一天干一样,天天都能点菜。”
三花气得掐虎子的脸:“你怎么这么精呢!”
“可不呗,也不看我是谁,我可是两个大仙女儿的弟弟!”
哎哟我的妈,这小孩嘴也太甜了!于是,唐曜的脸蛋被姐姐们各亲了一大口。
到了下午,家里又剩唐昭一个人,她画了会儿画,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又把盆子端出来摘豆角。
这时候,唐田野在门外喊:“大花,火柴厂冯主席给你捎了东西,四个大编织袋,我给你扛过来了。”
唐昭一听,知道是冯丹姐买到了棉花,赶紧跑去开门,唐田野把编织袋撂下就走,忙别的去了。
这一晚,又是唐家三姐弟的开心时刻。唐昭连画都不画了,把洗好的被面拿出来,跟三花一起絮棉花缝棉被。
头一次干这活儿,两个人都不太熟练,还是赵婶过来指导了一番才弄明白。
姐俩在炕上忙活,虎子坐在小板凳上,趴在炕沿一眼不眨地瞧着。
“姐,棉花好像白白云,还像棉花糖。沈知青带我取包裹那天给我买棉花糖了,他啥时候回来?”
唐昭心里一哆嗦,把手扎了。
三花给虎子使了个眼神,让他别乱说,然后试探着问:“姐,他都给你买白衬衫了,你俩啥时候结婚?”
唐昭直接懵了,妹妹这问题也太生猛了,有点儿招架不来。
“那件衬衫是他姐的。”
三花噗嗤笑了:“别瞒我了,我都知道,咱四个进城那天,他特意给你买的。”
唐昭愣了半天,终于想明白,心里甜丝丝的。原来是这样啊,他怕我不收,还编故事呢。
等缓过神来,眼前出现两张放大的脸,忙故作嫌弃地把俩小的推开。三花道:“咱姐脸红了。”
虎子道:“大概想沈知青了。”
“他俩赶紧的呀,我看着都着急。”
“二姐,耀祖叔真神,用红双喜的盆洗脸,果然能洗出对象!”
唐昭气得直吼:“我还小,还不到十八!”
“那就先订婚呗,我俩也不烦沈知青。”
虎子狂点头:“我就要沈知青,别人我不答应。”
唐昭哪好意思跟他俩谈这个,赶紧让虎子把收音机拿来。这东西果然转移注意力,三花边缝被边跟着唱样板戏,《智斗》能从头唱到尾。
忙了一晚,姐俩把虎子的棉被和褥子缝好了。小虎子开心得呀,在院子里翻了一串跟头,又把自己小弓拿出来加练了半小时,睡觉的时候跟姐姐说:“今天晚上我要抱着唐曜的棉被睡!”
唐昭哭笑不得:“那是冬天盖的,你不嫌热呀?”
41、拿相机的沈记者
夜深了, 虎子早已睡着,三花叠好自己的绿军装,对唐昭说:“姐,今天下午唐田柱和唐田刚也来上学了。”
咦?这倒是件新鲜事儿。
这俩孩子是三叔唐建军家的, 大的十三岁, 小的十一岁。因为是男孩, 从小就被董玉珍捧在手心里,大花和三花跟他们完全不能比。
兄弟姐妹间有争执, 那必须是二房的错;有什么好吃的, 二房俩丫头肯定吃不着;就连过年的压岁钱都给的不一样, 大房三房的孩子给五毛, 二房给一毛。
说起三叔唐建军, 也算大旺村比较出息的人物,他负责管理镇上的招待所,一家四口都在镇上住。以前李家村小学的条件比较好,他们家孩子都送那边上学,现在看大旺村的小学校扩建了,又忙不迭把孩子送回来。
唐昭道:“他们家不闲折腾啊?晚上他俩还回镇上吗?”
“不回,咱三婶多精啊, 把他俩扔给咱奶了, 一周连吃带住六天,礼拜天才回家。”
唐昭笑笑:“大伯娘能吃这亏?看着吧,指定得打起来。”
姐俩在炕上躺好,熄了灯, 唐昭又问:“他俩找你麻烦了么?”那俩熊孩子以前经常欺负三花,三花这泼辣性子也从来没怂过,只要碰面必有冲突。
“找麻烦?谁找谁还不一定呢!”三花笑道, “他俩下课问我,凭啥能穿上军装,问咱家一幅画倒底赚多少钱。我啥也没说,让大奎他们摆了一排葫芦,拿弹弓挨个打。哎呀我打得太准了,他俩都吓懵了,最后我拿着弹弓对着他们,马上就怂了,老老实实滚回去再没敢问。我估摸着,只要我弹弓撒了手,他俩指定吓尿裤子。”
两个人哈哈笑了半天,三花叹了口气,喃喃道:“咱奶真偏心,柱子和刚子吃得好穿得好,奶却说他们吃不上饭,还上咱家抢东西。”
三花还记着上次的事儿呢。从小到大,她们从未感受过奶奶的慈爱,只感受了明显的轻视,怎么可能不介意?
唐昭拍拍妹妹的头:“没关系,奶疼他们几个,我疼你跟虎子。”
三花噗嗤一声笑了:“我知道没关系,你疼我和虎子,沈知青疼你。”
唐昭伸手呵她痒痒,两个人在炕上闹成一团。
刘媛媛在育红班看了两天孩子,实在受不了了。送来的小孩都在四到六岁,年纪小听不懂话,生活上需要照顾,甚至有几个上厕所都不会说,她还得给他们换裤子。
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刘媛媛连知青点都没回,直接跑去找岳昊。一见面就做出泫然欲泣的模样,看上去特别柔弱特别无辜。
“开学前一天,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具体岗位,备了一晚上课,把一到五年级的第一节课都备了。可是我真的没想到,大队长在开学典礼上让我去带育红班。”
岳昊皱起眉,“育红班?你没去教课?”
“没去,我都看了两天孩子了。”刘媛媛开始掉眼泪,“是我不好,不够优秀,没能让大队长信任我。”
她表面上说得是“没得到唐耀祖的信任”,但这里还有一层潜在意思:你大伯面子也不够啊,公社书记跟下面的大队长开口,人家完全没当回事儿。
如果岳昊是个容易被煽动的,恐怕此时早就做出一串承诺了,什么我去找大伯跟唐耀祖算账,一定让你当上正经老师之类的。
很显然,岳昊并不是几滴眼泪就能迷惑的,他心里最清楚一点——他自己跟岳书记才是利益共同体。
岳昊是公社的农技推广员,他能看上刘媛媛媛,一是因为这女知青确实长得不错,另外也是觉得她有点文化,挺拿得出手。他能看出这女的有些小心思,但他觉得可控。跟她处对象,他也觉得挺喜欢,只是对方啥都没付出,他不可能多放砝码。
开玩笑,谁还没点儿心眼儿咋滴!
岳昊道:“这么安排挺好,大旺村的老师是当众讲课选出来的,我大伯跟人家提要求,就等于破坏规矩,其实很不妥。现在你进了小学校,大旺村选出来的老师也教课了,我大伯也不至于被嚼舌根。”
刘媛媛有点傻眼,这跟想好的剧情不一样啊。
岳昊面带微笑拍了拍她的肩膀:“刘媛媛同志,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刘媛媛只能点点头:“请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送走刘媛媛,岳昊的脸沉了下来,唐耀祖这么办事,还真是不给面子!
省城。
沈晏清从兴安日报社出来,回招待所休整了一下,带上照相机前往纺织厂。
这次出门,可谓不虚此行,报社的孟主编对他颇为赏识,给他办了记者证。他没有报社的编制,算是特约记者。
说白了,工资没有的,但是稿件采用后给发稿费。
沈晏清觉得,省报的记者证就是最大收获,他现在的档案都在丰盛县知青办呢,编制什么的暂时不奢望。
孟主编带他一起参加林区采风活动,这是个重要任务,省领导希望可以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对北方的林区进行歌颂和赞美于是,一行人踏上前往林区的火车,这些人里有记者,有作家,有诗人,他们带着知识分子的热情,一路高歌。沈晏清虽然不参与喝酒,也没跟着唱歌,但他一直举着相机为大家留影,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受欢迎的小年轻。
来到林区,北方的壮阔山河、郁郁森林令人心驰神往,沈晏清留下不少笔记,还拍了不少珍贵照片,他边整理素材边写随笔,连诗词都写了好几首。
采风结束后开了个总结会议,孟主编说,近些年环境已经不像之前那般严酷,在文学艺术上,希望可以百花齐放。随后,作家们各自坐火车离开,沈晏清没回春丰市,而是跟孟主编说,近几年,的确良这种化纤面料大受欢迎,他想到省城的纺织厂做个相关采访。
孟主编当然支持,回来后立马给他开了介绍信,还往纺织厂打了电话,那边的领导也很高兴,安排专人接待记者同志。
于是,沈晏清在纺织厂亮出介绍信和记者证后,有个姓刘的干事出来迎接,带他到各处参观,介绍厂里的情况。
厂领导首先接受采访,着重介绍了的确良这种面料,说得特别实在:“这种料子也就占个挺括,其实一点儿不舒服,一点儿不凉快,赶不上纯棉布。但是没办法,咱们棉花产量不够,不就得想办法整点不太纯的吗?以后棉花增产,咱还得穿舒服透气的!”
沈晏清琢磨着,您这也太实在了,这让我咋写?——同志们别穿的确良了,化纤不舒服,咱们老老实实等棉花增产吧!
真要这么写,记者证非给收回去不可。
好在这位领导很快找准了节奏,“的确良没有纯棉的舒适,可是它好看不出褶啊,大家不就是冲着这个买的?前些年,这料子主要用于出口创汇,想穿还穿不上呢,近几年优化了生产链,才慢慢普及了。小沈同志,你别光听我说,你也跟我讲讲,你喜欢啥样的料子?”
沈晏清心道,咱俩究竟谁采访谁?
既然他问了,沈晏清便如实作答:“马上到秋天了,秋冬面料希望有亮眼的颜色。”
“嗨,”领导挺感慨,“市面上不就黑白蓝绿?我们也不敢生产别的,怕卖不出去。”
沈晏清又向他了解建厂的故事,还有先进人物事迹,这位领导打开了话匣子,整整聊了俩小时不带喝水的!沈晏清认真做了记录,拍了些车间和工人的照片,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脉络。手上的这些素材,应该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报道了。
他放好采访笔记,问道:“设计面料的花纹也是一门学问,我能不能采访一下技术人员?”
厂领导一口答应:“当然可以,你想找个年纪大的,还想找个年轻的?”
“有经验的就行,干得年头多,说得都是干货。”
“小刘,你带沈记者去找董平,他说话比较有水平。”
沈晏清听了这名字有些失望,不过也没多说什么,跟着刘干事去找董平。这边办公室一共五个人,其中将近五十、脑袋上已经开始地方支援中央的就是老董,听说记者同志想要了解面料印染,聊起来一点儿都不含糊,还能讲得通俗易懂。
沈晏清做好记录,对老董表示钦佩,然后说道:“咱们厂的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我还有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