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穿越重生 > 我在八零给七个大佬当妈 > 第21章 成了万元户

第21章 成了万元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睡前, 苏采青想起王朝英在电话里狂吹彩虹屁, 不由得笑起来。

    也不怪王朝英吃惊, 五万件的单子,刨去成本算算, 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万元户都是非常罕见的存在。

    苏采青和王朝英这么一折腾, 竟然弄到了六位数?虽然还没拿到所有货款, 但是已经近在眼前了!

    也难怪王朝英完全震惊了。

    苏采青高兴过后, 很快想到的是以后的事情, 比如那些衣服要怎么拉到上海来, 比如说还有几十万件衣服, 要怎么都找到渠道销售出去。

    琢磨了一会儿这些事儿后, 苏采青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才四点她就起来了, 洗漱完毕就出门去。

    苏小壮跟着火车一大早会到这儿,她要去接。

    昨晚回来的时候, 在路上找的两个搬运工, 也已经在招待所门口等着了。

    这样的人力搬工在上海不难找, 上海生意繁华,有不少地方需要这种干体力活的人,也催生了这种搬运服务行业。

    苏采青等时间还差不多了后,才进了火车站。

    绿皮火车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是晚点之类的事情,几乎是必然的。

    等到了六点半的时候, 列车才进站,没有晚太多,苏采青也松了口气。

    她沿着火车站台走了一会儿,就看到卧铺车厢有人拼命从窗户往下扔包裹。

    苏采青定睛一看,可不就是苏小壮?

    “小壮!”苏采青叫了一声。

    苏小壮抬头看到苏采青,激动起来了:“姐!是我!”

    “快把衣服都扔下来吧!”苏采青喊。

    苏小壮应了一声后,便更加卖力地干活了。

    五六个大包,苏小壮这一路来也真是不容易。

    苏小壮下了车来,说:“晚上都不太敢闭眼睛,就怕别人把东西偷走了。火车上人真的太多了,扒手也太多了。”

    苏采青嗯了一声,问:“累不累?饿不饿?”

    苏小壮不太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他以前在家就吃得多,经常听到嫂子和妹妹们骂自己,到了姐姐家后,好像就没那么紧着粮食了,还总让他吃饱。所以尽管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还是承认,自己确实又累又饿了。

    苏采青说:“那咱们先去吃点东西,送完这些货,你就回招待所休息。”

    苏小壮点了点头。

    给苏小壮买了一份大肉馄饨,合着几个大肉包子一起吃,苏小壮感觉满足极了,这一晚的苦和累和没白受。

    瞅着似乎还不太够,苏采青还去给他买了份葱油饼。

    吃完早餐,苏采青就带着几个人,骑着两个小车,朝着百货大楼去了。

    到百货大楼时,也已经是早上九点了。

    于志新还惊讶他们来得快,苏采青说:“我弟弟连夜坐火车送过来的,一大早到上海。就直接朝你这边来了。”

    “也太赶了。”于志新仍旧觉得有些不敢置信。

    苏采青说:“我们早些送到,你们多点时间整理上架开卖啊!早一分钟就是多一分优势!”

    “你说得对!”

    “对了,你还可以去把幸子在电视剧里的照片,打出来,挂在百货大楼门口和服装区,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你们有幸子衫到货了。”

    于志新眼睛一亮,说:“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马上让人去办!”

    于志新带着人,和苏采青进行交接,第一次五千件衣服,花了两个小时清点清楚,入了库。

    百货大楼虽然签了五万件的合同,但是不会要求一次性送到,也是为了节省库存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剩下的几万件还没出来,苏采青就敢签合同的原因。

    双方确定数量没问题后,于志新也直接交付了货款,还仔细叮嘱说:“这不是一笔小钱,你们俩可要小心。”

    苏采青点头说:“我知道,谢谢。”

    忙完这一段,时间也快到中午了,苏采青把苏小壮留在一个餐馆吃饭,自己先把40件货送到了第一个客户那里。

    这次见到苏采青,他倒是没有那样倨傲的态度了,大概是觉得苏采青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吧?

    吃完午饭,苏采青先去给苏小壮买了全套的新衣服,包裹一条内*裤。知道那裤衩是怎么穿的以后,苏小壮立马就涨红了脸。

    给苏小壮另外定了个房间,让他去洗洗睡觉。

    刚关上门,苏小壮又拉开门说:“对了,朝英姐让我问你,幸子衫还要不要再去加单?你看着给她回个电话。”

    苏采青表示知道了。

    她给王朝英打了电话,第一句话就是让她不要再继续加了。

    “为什么?”王朝英有些不明白。

    “因为现在太多人做这个衣服了,现在下单,后面出货的时间估计要一两个月后了。那时候,全国绝大多数的服装厂都会在生产幸子衫,供过于求,就卖不起价了。而且那时候天气转凉了,除了南边,谁还乐意穿这个衣服?”

    王超英觉得苏采青说的极有道理,问:“采青姐,你怎么一下子就能看到那么远呢?”

    苏采青笑着说:“这是一门学问,需要时间去修炼的!好了,我和小壮还要在这儿待两天,生产的事儿你再盯紧点。”

    王朝英忙答应:“好的!一定!”

    下午,苏采青出去继续找客户,苏小壮在招待所休息。

    这次苏采青又拿下了两个单子,数量并不十分大,也接受两天后到货。

    苏采青打电话给王朝英,让她走吉阳那些厂子发上海的货运路线,把货发过来。

    苏小壮跟着苏采青后面,也就是帮着跑跑腿之类的。

    苏采青倒是没盼着他能够帮自己多大的忙,只让他多听多看,有什么事情回去以后问她。

    过了一天,苏采青主动打电话给于志新,询问他幸子衫的销售情况,于志新显得非常高兴,说:“这才一天,就已经卖了一千多件了!我觉得我们需要尽快补货,这销售量还在上升!柜台上的人告诉我说,去买衣服的,十个有八个都问幸子衫!”

    苏采青笑着说:“那就好!”

    卖的越火爆,说明她的眼光越精准,以后在商业合作中,伙伴们也会更加信任她的。

    于志新也很有感叹:“人群像是潮水一样涌到了我们百货大楼,直接冲到服装区,问幸子衫在哪里。有些人试都不试,就直接去付钱了,因为试衣间里都是人。那景象,简直是比抢电视机还要激烈。”

    电视机到底是一个贵重物品,没有钱也没法抢,但幸子衫要便宜多了。

    听到电视,苏采青心念一动,忙问:“于经理,我想问问,你们百货大楼进电视机卖的话,会有内部销售名额吗?”

    电视机一面世,就因为产量低而需求大,导致了抢购狂潮,每次一批新电视机出来,都会出现疯抢的情形。

    于志新听了便明白她的意思,说:“这个我当然是有的,而且最近就会有一批电视机到货。”

    苏采青顿时眼睛一亮,也不拐弯抹角的,直接说:“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在吉阳电视机很不好买,想买都找不到渠道,好不容易来上海,遇上您这样的贵人,我就希望能够借您的关系,买一台回家。”

    于志新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这边帮你找找机会吧!”

    苏采青听得出,这句话并不算什么承诺,没说帮她买到电视,也许只是一句敷衍的话。但她还是诚心致谢说:“非常谢谢您。如果有了电视机,我不仅可以每天看看新闻,了解一下时事政策,也能看看电视上流行什么电视剧之类的,好紧跟大家的喜好。”

    幸子衫就是因为日剧火起来的,电视剧的带货能力,已经得到了验证了。

    而苏采青这么说,也给了于志新一个暗示,那就是以后她把握住了什么风向,于志新也能够跟着沾光了。

    如此一来,这就不是简单地苏采青找他帮忙的事情了。

    于志新说:“你的观察力确实很厉害,全上海应该是我们百货大楼最先开始卖幸子衫的。已经有好几个同行来问我,怎么那么快就调到现货了。”

    幸子衫一火起来,上海的服装厂当然也会开始大力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布料之类的原料,价格也会跟着上涨的。

    能够抢到第一波的人,都是有见识有胆量的人。

    再过两天,上海的所有百货大厦和服装店,都会开始卖幸子衫,没有幸子衫的地方,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而于志新完全是因为苏采青的缘故,才能够稳如泰山的,坐看其他人四处钻营找货源门道。

    想到这些,于志新补充说:“你要的电视机,我会尽量给你弄到的。”

    这才算是一句有用的允诺,苏采青快活地说:“好的!那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

    “不必客气,和你的合作十分愉快,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有更加多的合作。”于志新真心实意地说。

    苏采青也说:“我也十分高兴。”

    “我想问问,你的下一批货,是过两天就能到吗?”于志新问。

    苏采青肯定地说:“是的,就是后天了。”

    “这次我们想直接拿货两万件,怎么样?”

    苏采青心里快速的盘算了一下,答应说:“没问题。”

    “是这样的,我有几个同行好友,平时也是互通信息的,不知道他们能不能也跟你拿一点货?”

    “不知道他们想要多少?”苏采青反问。

    “大概也是要几万件。如果后天能到货,他们应该可以拿更多。”

    幸子衫的供货渠道正在被疯抢,他们可以拿到一些货源,但是很难满足疯狂的消费者们。

    苏采青直接说:“如果不介意的话,让我和他们见面谈吧!如果能尽快敲定这个事情,我也能让吉阳那边尽快把货发过来。”

    于志新说:“可以,根据我刚拿到的销售表,前两天才拿到的五千件幸子衫,现在已经卖掉了一半的库存了。按照这越来越快的销售速度,我有点担心剩下的都撑不到后天。”

    幸子衫在上海越来越流行了,按照这种趋势下去,很快会在全国都流行开的。

    “放心吧,不会让你断货太久的。有时候断货反而是一种好事,让更多人下定决心下手买呢。”

    断货就说明抢的多人,人都有从众心理,断货会增加客户的恐慌感,抢购的时候也会更加疯狂了。

    于志新也很快想明白了这一节,直夸苏采青聪明。

    挂了于志新的电话,苏采青又打电话给王朝英,问她生产的情况。

    “生产进度还不错,现在绝大部分生产线都在生产幸子衫,除了咱们的单子,他们还接了别人的!不过料子我看了,不如咱们的好。现在咱们的日产量有一万五千件左右,梁启恒帮我找了个仓库放那些衣服了。”

    吉阳的销售速度不如上海那么快,市场日渐饱和,再加上苏采青在上海签了单,王朝英就把许多货都囤起来了。

    苏采青直接说:“上次签单的百货大楼,希望后天能送两万件过来,另外,还有几个销售商我也要去谈,估计也是要几万的货的,你要尽量多给我弄点货过来。”

    “那么多啊?!天哪,我之前还担心卖不掉,现在看来是不够卖啊!到后天咱们的囤货大概有五万件,怕是不太够?”王朝英一激动,嗓音就有些拔高了。

    苏采青说:“如果咱们的不够,你再去跟别人收购一些,尽量多送一些过来,反正我在这边肯定能卖掉。”

    “行啊行啊!我尽量!”

    问了几句家里的情况后,苏采青刚挂了电话,又有电话打进来了。

    提起电话一问,对方就说:“你是来自吉阳的苏老板吧?我一直在找你呢!我是上次买了你四十件衣服的王国强!”

    就是那个地域优越感特别强的上海人嘛,苏采青当然记得,便问:“请问有什么事吗?”

    “先跟您道歉,上次真的是我的错,不该慢待了您,现在厚着脸皮来找您,也是想跟您买您的衣服。”

    前倨后恭,态度变化真的大,才过去两天的功夫,市场就教他做人了。

    “这样啊?上次的衣服卖完了吗?”

    “卖完了卖完了!一下子就卖完了!才拿出来,马上就被好些人买走了!我打听了才知道,现在上海女人都在买幸子衫!”

    “这我知道,想必您也早就知道了。”

    两个人聊天的时候,苏采青可没少说幸子衫会火,王国强当然知道了。

    王国强还以为进货不那么难,结果是现在上海的服装厂都在生产幸子衫,他却进不到幸子衫。要不是打遍了电话,说没有可以出给他的货,他也不会回头来,跟苏采青这个“外地人”低头认错了。

    苏采青也猜得到发生了什么,但是生意归生意,生意场上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不可能因为之前那点小事就不做生意了。

    苏采青说:“我今晚要去跟别的客户见面,明天也约了客人谈订货合同的事情,只有现在有点时间,要不你现在过来找我?”

    王国强忙不迭地答应了。

    能见到苏采青,才有机会拿到货啊!这次幸子衫是一个巨大的浪潮,能在这浪潮中大赚一笔,还是因为跟不上浪潮而被淹死,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苏采青说了地址,王国强表示马上就到。

    换了衣服后,苏采青就带着苏小壮去见王国强。

    苏小壮休息好后,苏采青一直让他跟着自己,看自己和别人谈供货的事情。

    苏小壮全程都默不吭声,每一次的见客户,都让他很有触动。

    双方在招待所旁边的一个小咖啡厅见面了,王自强估计是放了电话就马上赶来了,而且笑得格外热情。

    这次王自强张口要一万件,苏采青没让价,他就签了合约,而且答应后天到货就付款,绝不拖延。

    等到王自强走了,苏小壮还挺嫌恶他的:“这人怎么跟哈巴狗似得?”

    苏采青将合同收了起来,慢悠悠地说:“因为他前两天得罪了我,所以今天这态度是赔小心的意思。虽然姿态不好看,但是他如果不这态度,也不一定能从我这儿拿到货。这种能屈能伸的本事,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苏小壮不由得思索了起来。

    接下来的时间,苏采青继续马不停蹄地见人,签合同,卖货。

    苏小壮见她每次签了合约,都不由得算算多少钱,他跟着张云扬学了一些简单的计算,要算好一会儿才算出来。每次算完都大吃一惊。

    “姐,这样下去,咱们得赚多少钱啊?太了不起了吧!?”

    看他兴奋的样子,苏采青便给他泼冷水说:“现在的盛况,都是一时的,因为《血疑》幸子衫才这么火,但不是每次都有这么受欢迎的款式出现的。做生意,商机看准了,才能赚的盆满钵满,看走了眼,就赔的血本无归。”

    苏小壮这才没有那么狂热上头了。

    过了这两天,从吉阳出发的大货车终于到了上海。

    王朝英要不是因为是王厂长的闺女,要不是王厂长和货运站那些都有些关系,王朝英还真没办法把那么多衣服一次性送到上海。

    衣服一到,这次不用苏采青送上门,各个老板和采购经理就自己拿着合同和钱,上门来找苏采青提货了。

    苏采青跟他们一一对了合同,拿了钱,点了衣服数量,然后就让他们各自把东西拉走了。

    忙活了大半天,这十万件左右的衣服才算是交割完毕。

    苏采青站起身来,扭扭腰,活动一下酸胀的四肢,结果看到于志新还在。

    “你怎么不会去把衣服上架呢?”苏采青问。

    于志新说:“那是售货员的工作,我负责提了货,就是完成工作了。你是不是也快回吉阳了?”

    苏采青点头:“是啊,出来好几天了,家里人也盼着我早些回去。我打算明天走。”

    “哦,你还挺急的,你要的那个电视机,我已经准备好了。也是明天能到,你们晚点走的话,还能一起带走。”

    苏采青顿时眼前一亮:“真的啊?太感谢你了,我没想到速度能这么快,还想着如果下次来再取呢。”

    “你下次什么时候来?”于志新有点热切地问。

    苏采青说:“大概过一周左右吧,工厂生产也需要时间,这些货,可是把吉阳不少工厂的货都抢来了。”

    “哦,好,那个时候我们差不多也需要补货了。”于志新有些心不在焉地说。

    苏采青奇怪:“你是有什么事情吗?”

    于志新呃了一声,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请你和你弟弟吃个饭。”

    苏采青喊了苏小壮一声,苏小壮应声跑了过来,听说于志新要请吃饭,苏小壮说:“都听姐你的。”

    “行,那就谢谢于经理的招待,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顿饭也吃的波澜不惊的,苏采青表示,已经让于经理请了两顿了,她以后要回请才行。

    第二天,苏采青带着苏小壮去买了不少东西,这几天里,王朝英给她打电话,就跟她说了不少想要的东西,而苏采青自己也买了不少。

    有些东西,是在于志新的介绍下,直接去工厂买的,比如香皂、发油、雪花膏之类的。

    直接跟供货商买,比市面上便宜不少,苏小壮看着苏采青批发似得买东西,直心疼那钱又淌了出去。

    可是钱不是他的,他只有帮着搬东西的份儿,没有发表意见的份儿。

    晚上,于志新亲自把一台电视机和相配套的天线送了来,苏采青对他又表示了一通感谢。

    和于志新道别后,苏采青坐上了大卡车的前座,跟着车队一起回去。

    因为这货运站的车,来回都是要收钱的,空车回去反而不划算。

    而且苏采青这狂买了一天,也堪堪才装满几辆车。

    坐着车摇晃了一整夜,一直到上午九点多,车才到了吉阳。

    这天正好是周末,王朝英又提前知道他们要回来,就早早带着许多人来等着了。

    一看到这几车的东西,王朝英就忍不住说:“哎呀!采青姐,你这是把上海都要搬回家吗?!”

    苏采青打开车门,直接下了地,结果因为腿缩着太久,一下地就腿一软,差点直接坐在地上。

    吓得王朝英和梁启恒忙伸手接,才算是把苏采青稳稳地扶住了。

    苏采青借着梁启恒的力,才站稳了说:“上海的东西又多又便宜,我就忍不住多买了些回来,反正都是平时要用的。”

    这年头,普通人去趟上海不容易,车费倒是不贵,可是去了上海,吃喝拉撒睡都是要钱的,而且还要开具的介绍信和身份证明之类的,不然找住的地方都不好找。

    有人去了上海,不少人就想方设法让帮着带点东西回来,哪怕针头线脑扣子布头之类的,都显得不一般。

    有苏小壮、梁启恒、黄自力等人在帮着卸货,苏采青也就不动手了,直接坐下休息去了。

    几个小的也跟着跑前跑后,帮着搬东西,大的拿不动,能帮着拿小的。

    其实他们也是好奇,妈妈到底从上海都买了什么回来,有没有买好吃的。

    张云清最先发现了电视机,忙拉着张云冰去看,张云冰立马就嚷嚷起来说:“妈!你给咱家买了个电视!?”

    苏采青说:“是啊!好不容易才买到的呢!回头让你小舅他们把天线安装起来!”

    几个孩子顿时喜得不行,连蹦带跳的,嘴上拼命夸苏采青:“妈你真好!你真是太厉害啦!电视都买得到!”

    苏采青看着他们蹦来蹦去的,也很高兴。

    赵主任听到了声儿,也抱着苏采青家的小儿子来了。

    苏采青忙伸手接过来,这小家伙这几天都喝麦乳精和米汤,也还是粉粉嫩嫩的。

    “你家这小的不爱出声,晚上也不哭,真是好带得很。我见过那么多小奶娃,就你家这个最乖巧省心!”赵主任笑呵呵地说。

    苏采青抱着小奶娃娃亲了两口,说:“谢谢赵主任,要不是您帮着看着孩子,我也不敢出去那么久。回头一定要好好谢谢您。”

    张云冰眼尖地端了个椅子出来给赵主任坐,赵主任一边坐下一边说:“别客气,你家孩子都乖,一个个都让我爱得不行呢!”

    苏采青笑说:“是啊,感觉几天没见,云冰也更加懂事了。去给妈和小舅倒点水来,我们这一路也没怎么喝水。”

    想喝水也难找到地方买,现在还少见瓶装矿泉水。

    张云冰得了夸奖,立马跑去给苏采青倒水了。

    东西搬下来,大部分都放在了苏采青家的院子里,琳琅满目的东西,比供销社还多的样子。

    苏采青抱着孩子,指挥着几个人说:“这梳妆台放女孩的房间里,看她们自己想放在哪里。这个小书架放男孩房间里,这油纸包的几捆是书,让云扬去放好,看他想放在哪里……”

    那些给别人带的东西,苏采青也让王朝英归置了出来,说:“这些都是用咱们赚的钱买的,你家那边让带的,收钱的事儿你去办。收来的钱你也自己拿着,到时候咱们算账的时候,直接扣掉这些就行。”

    王朝英满口答应了。

    中午,苏采青和王朝英两个人请大家吃了顿饭,赚了那么多钱,当然要感谢这些出过力帮过忙的人。

    下午,苏采青稍微缓过来了一些之后,开始归置家里的东西。

    几个孩子在一旁,都十分兴奋,之前说的那个饼干,妈妈就给他们带回来了好几盒!除此之外,还有传说中的大白兔奶糖之类的。

    光是给孩子们买的吃的零食,就有好几种。

    除了吃的,还有一些文具。

    苏采青赶回来,也是因为孩子们要开学了。

    看到苏采青给两个姐姐买的本子和笔,张云扬问:“妈,我能也去上学吗?”

    苏采青停下手里的事儿问:“怎么了?为什么想这么早就去上学啊?”

    现在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是六岁,张云冰和张云清之前没去,也是因为家里困难。她们满六岁的时候,苏采青正大着肚子,张敏又身体羸弱,常去医院,治病花了不少钱。

    但张云扬现在才五岁,并不需要急着去学校。

    张云扬小大人似得叹了口气,说:“就是每天都没什么意思。”

    看他那样子,苏采青就觉得好笑,话里还有一种和年龄不相符的无奈和沧桑。

    张云扬觉得无聊,就想去学校读书,对于别人来说,是个蛮奇特的事情。可是苏采青却知道,这小家伙脑子转的快,许多小孩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都觉得无趣。

    苏采青说:“那行,我去打听打听,看看你这个年龄能不能进去,能进去你就跟姐姐们去上学去!”

    张云扬这才露出了笑容,说:“好!”

    张云冰和张云清两个人交换了一下眼神,顿时感觉压力有些大,因为这个弟弟比她们小,可是识字比她们多不说,还算术也比她们厉害。以后要跟这个弟弟一起学习,别人会说两个姐姐都比不上弟弟的。

    为了这事儿,苏采青在去给赵主任家送那份包着香皂、糖果、饼干之类的谢礼的时候,特地问了蒋校长。

    蒋校长推了推眼镜说:“这个要去问问学校的老师,他们有时候会收年龄不足的,有时候又不收。”

    “意思是,以前有先例的?”

    “有过的,有些父母要上班嘛,没人照看孩子,就想着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满了五岁,学校还能勉强考虑收下,再小就不会考虑了。”

    苏采青心里有了点底,就趁着开学前,老师们回学校工作了,就带着张云扬去了学校打听这个事情。

    借了蒋校长的关系,苏采青才得以见到了校长。

    这时近开学,校长的工作也不少,他也不是人人都会见的。

    见了校长,苏采青就说明了来意:“这孩子平时在家就爱看书,也认得一些字,可是他爸去世后,也就没人可以教他了,他就想到学校学习,多认识一些字。”

    张云扬跟在苏采青的身边,乖乖地点了点头。

    那校长看到张云扬,摘下眼镜问:“这孩子多大?认识多少字了?”

    张云扬自己说道:“我今年五岁了,大概认识两千个字,我爸告诉我的。”

    “这么小的孩子,认识那么多字不容易啊!你算术怎么样?十以内的加减法会算吗?”

    张云扬声音大了一些,说:“会!两位数的我也会算,带小数点的也会算。”

    校长觉得很惊奇,立马出了几道题给张云扬算,张云扬很快就算出来了,连苏采青都有些意外,这孩子的算术能力又进步了。

    “最近姨妈她们老问我计数的问题,我就进步了。”张云扬解释说。

    苏采青本想着,苏小壮他们几个认字写字不行,算术也不行,就让稍微懂点的张云扬教教他们,至少有了点基础,再送去夜校学习也进步快点。没想到倒是逼得张云扬也进步了不少。

    校长见张云扬不仅计算速度快,正确率也极高,再加上他握笔的样子,写字一点都不生疏,看来家里确实是有意培养了的。

    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会那么多,也不容易,校长只考虑了一会儿,就说:“这孩子确实是个不错的苗子,这次就破例让他进来学习吧!我给你写个条子,开学那天,你就世界带着他去一年级组报到就行。”

    校长很快写了条子,签了名盖了章,苏采青和张云扬忙道了谢。

    没两天就开学了,苏采青带着三个儿女,一起去学校报名。

    几个孩子都兴奋得很,六岁没能去上学,现在终于盼到这天了。

    苏采青本来也从上海买了几个书包回来给几个孩子,不过他们都背着苏采青给做的,他们觉得苏采青做的书包轻便又好看,双肩包显得很特别,又能装更多东西。

    学校名字是吉阳机械二厂子弟小学,生源主要是机械厂的职工的孩子,不过周边其他的孩子也可以来上。

    国家走上正轨以后,一天比一天看重教育,学校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苏采青带着孩子们去一年级报了名,一年级还分了三个班,每个班有四十多个孩子。

    张云冰姐弟几个一进教室,就显出不同来,他们穿得整整齐齐,身上也是干干净净的,姐妹两个还戴着头花,三个人的书包是双肩的。

    这年头最常见的还是斜挎包的书包。

    三个孩子去了自己的班级,坐到了座位上,苏采青给他们招了招手,就自己回去了。

    苏采青倒是不担心他们在学校过不好。

    几个大的去了学校,家里也没清静多少,几个小的更是没人看了,呼啦呼啦跑进跑出的,格外地吵闹。

    苏采青让他们三个带着曹小旺去外面玩,她还在家里清点东西,对一下买东西的账。

    晚上,王朝英来到苏采青家,两个人要一起把这些天的账目算清楚,然后付掉欠下的部分债务。

    面对苏采青记录的一本密密麻麻的账,王朝英有些头大:“虽然我算数不错,但是这么多数字,也是要了我的命了。”

    苏采青让她在自己身边坐下,说:“又不是让你也一个人算。这次卖衣服是咱们两弄得,你当然也就要看着点儿,不然我在哪里偷点钱,你都不知道。”

    王朝英抱住苏采青的胳膊说:“采青姐你这么好的人,怎么可能做那种事?以你的聪明,就算真的想要占便宜,也能做的神不知鬼不觉的。”

    苏采青笑骂道:“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呢?赶紧的,这是你让带东西的部分,我算了个总价,你自己再算算,和我算的对一下,如果两个人算的一样,就说明没问题了。”

    王朝英躲不过这事儿,只好乖乖地算了起来。

    除了她让带货的部分,还有苏采青自己采购的部分,以及帮其他人带货的部分。另外还有差旅费,给搬运工的钱、给司机师傅们的小费买烟钱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也要算清楚。

    算完这些。就要算算这次赚了多少钱,减去花的钱,就应该是剩下的钱了。

    苏采青数钱的时候,就说:“我觉得咱们得弄个银行账户,以后收款不直接收现金了,走银行,还不用担心□□。”

    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张钱对着灯光看了看,以确保是真的。

    王朝英此时满脑子都是数字,只会嗯嗯啊啊地点头了。

    此时已经没有了最初算出赚了多少钱的兴奋,只觉得算钱也累得很。

    两个人这样一直算到大半夜,才算完。

    将要还债的钱按照不同的对象放好,然后用纸条包住,写上要还钱的对象的名字,剩下的拿出来一部分准备用于扩大再生产,剩下的就是两个人平分了。

    王朝英捧着钱,乐开了花,即便是她家境不错,也不缺钱花,可是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啊!

    “真没想到,我一下子就成万元户了!哈哈……”

    苏采青说:“你这钱要收好,最好是自己留点儿,谁也别告诉,算是你的私房钱。”

    王朝英花钱比较厉害,经常能把手上的钱花的一干二净。

    王朝英叹了口气,说:“要一下子花完这么多钱也不容易啊!”

    苏采青笑着说:“你要去上海走一趟,甭管多少钱都能花完。”

    王朝英倒是眼前一亮:“是啊,上海可好玩了,有时间我一定要去上海!”

    她现在也是被工作给束缚着,没法走开太长时间。

    辞职吧,肯定舍不得,毕竟工作真的不错,待遇很好,许多人想求都求不来的。

    苏采青说:“那你可得尽快了,以正常的情况看,你可能很快就会怀孕,怀孕之后,你家里人肯定不会让你出远门了。”

    王朝英家还算是开放的,不然黄自力也不会那么自觉地去买菜,或者帮着做饭之类的,遇到孩子的事情,肯定就不一样了。

    王朝英摸了摸肚子,说:”你说得对,看来还是没结婚的时候好,只管做自己开心的事。“

    苏采青说:”各有各的好吧。“

    算完了账,换完了钱,苏采青才觉得完成了一件顶要紧的事情。

    白天的时候,趁着苏小壮几个在,苏采青把他叫了进来:”这次去上海,感觉怎么样?“

    苏小壮说:”挺累的,但是长了很多见识,以前还真是想都不敢想,我能去上海,呵呵……“

    虽然衣服要新不少,整齐不少,可是那傻气还是有些遮不住。

    苏采青的本意不在问这个,她说:“你也看到了我在上海买了不少东西,那也不全是咱们自己吃的用的,我打算卖掉一部分,你骑着车去卖掉怎么样?回头给你算辛苦费。”

    这次出差去上海,苏采青就给了苏小壮五块钱的辛苦费,可把他高兴得不行。

    在家里的时候,他可从来没有私人拥有过五毛钱!更别提五块钱了。

    一听有这好事,他立马就答应说:“行啊!交给我试试!”

    去了上海一趟,苏小壮的胆子都大了不少,放在以前,他是没那个勇气去卖东西的。

    苏采青找了个箱子绑在后座上,然后放了一些香皂、香烟、雪花膏、饼干之类的进去,价格也给了苏小壮单子,那几样东西的名字怎么认,苏小壮倒是和张云扬学会了。

    苏小壮很快就骑着车出发了。

    苏小壮刚走没一会儿,梁启恒就上门来了。

    一见到苏采青,他就问:“采青姐,你什么时候回照相馆去啊?有两个结婚照的单子,不好再拖了。客人也说天气热他们可以忍受,想尽快把照片照完。”

    苏采青近半个月没去照相馆,梁启恒都觉得忍不了了。

    苏采青问:”好好和客户沟通了吗?完全不能推迟了?“

    梁启恒摇头:”我也担心你这边实在抽不出时间,就说了不少理由,可是人家不接受。还说,要不是看咱们这边的衣服好看别致,他们还想去别家照呢。“

    梁启恒的照相馆起了个头,马上就有一些照相馆开始学了。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