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古代架空 > 红楼之贵妃是个小花精 > 第239章

第239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总督的成功案例, 让乾元帝一下打通任督。

    乾元帝用荣养的办法,搬掉许多倚老卖老的拦路虎。

    然后提拔他们的学生儿子,或侄子, 继任者是又听话又能干。

    乾元帝这边忽悠手下官员如鱼得水。

    小花精重新开启女官的筛查。

    报名选拔的士族女子很少。

    然选拔的基数却很大, 拟定招三百人,报名者竟然有四千余人。

    这些女子中,江南籍贯很少,多数来自云贵,辽阳山东、陕西山西甘肃。

    北方人中河北河南的人很少,这两个地方比较富庶,一般来说不是特大的灾荒, 他们都能自救。

    而且,河北距离京都最近, 朝廷发放救济粮, 也是先给他们。

    河南周边的都是富庶之地,湖南湖北都是鱼米之乡。

    从这一次女孩来源看, 北方女孩比南方的女孩子胆子大,独立性求生欲也强些。

    穷则思变,这话是没错了。

    紫苏紫竹很高兴, 虽然不一定认得, 听听乡音也幸福。

    小花精把选拔女官的场地放在南苑。

    正值孝期, 这么些女子进宫,得预防别有居心者借题发挥。

    四千人进京太过庞大。

    几乎是百里挑一。

    小花精按照名册删减, 岁数拔高一岁, 从之前的十二岁变成十三岁, 去掉了两千一百人。

    好家伙, 这些人家也有算计。

    十二岁在家做不得什么事情, 本身也没有什么本事。

    明白是冲着二十补助而来。

    而且,填写的技艺特长,都是缝纫。

    会缝纫的人太多了。

    十二岁的女孩,只要填写了刺绣技艺,小花精都留下了。

    未婚女童的上限是十四岁,未婚者仅有一位二十三岁高龄。

    原因填写的是第一次守了望门寡,第二次第三次是收了人家的聘礼给人冲喜,却成了寡妇,被退回娘家。

    娘家倒是想把女儿再卖一回,实在没人买。

    恰好碰见朝廷征兆女官,这姑娘决定不嫁人了,但求一条活路。

    小花精看了这位姑娘的名字叫石大妮,河南人。

    紫苏道:“皇后娘娘,这位命太硬了,还是划去吧?”

    这个时代确实有命理学风水学术,隧道:“这里面只是说她克夫,记载是祖父母父母姐妹兄弟齐全。

    这说明她只是婚姻不顺,并不妨碍旁人。

    朝廷征招女官是为开办义学,提高女子的学识,开辟女子的生存空间。

    石大妮遭受命运捉弄,却不放弃,不堕落,难能可贵。

    我们应该拉她一把。”

    紫苏忙着躬身认错:“娘娘说的是,微臣糊涂了。”

    小花精看着紫苏,这丫头来的时候只有八岁,跟她十年了,如今服役期已满。

    金簪几次替她做媒,都被她推辞,也是一个倔强之人。

    小花精也知道原因,求婚的无不看中她是皇后侍女这个身份,没有一个是真正喜欢她。

    这些人嘴里说喜欢,眼里却是嫌弃。

    紫苏紫竹十二个人,是因为出天花被家人抛弃,虽然捡了一命,脸上都留下了好些坑洼。

    皇宫女侍没有机会接触外男,她们欲求有情郎,很不容易。

    她们跟了小花精十年,每年的俸禄虽少,因为小花精出手大方,十二人基本都积攒了千两的身价。

    眼下清贵人家嫁女,也就这些嫁妆。

    她们只要不离开,就一直有吃有喝有俸禄,还受人敬重。

    既然不嫁人能够活得快活,为何要带着钱财上赶着去伺候人,还要被人嫌弃?

    紫苏紫竹几人几乎都有不嫁人的心思,不过还没有最后绝望。

    小花精虽希望她们能够有美满婚姻,却不会勉强她们。

    小花精筛选之后留下一千二百人,命地方统一护送进京。

    十一月中旬,小选的女童进京。

    小花精请了皇太后与自己的嫡亲祖母荣公夫人,去南苑坐镇担任总考官。

    人老成精,要说相看下人的经验,小花精自认不如太后与祖母。

    当然,小花精可以用神识锁定的办法,一个个查看气息。一是那般挑选人太累得慌。

    二是心善之人不一定能干。

    这些秀女要走到太后娘娘与贾母跟前,需要通过两次筛选。

    女官代表朝廷的颜面,虽然不要求相貌秀丽,残废却不能招收。

    天花后遗症可以容忍,像是兔唇、驼背,耳聋眼瞎哑巴这种缺陷也不能取中。

    然后就是才能。

    挑选女官除了四肢匀称,还要看才能。

    说会刺绣要当场刺绣,说识字,要当场写字。

    初选用了三日。

    最后才是过眼缘。

    太后娘娘与贾母挑人可不是看一眼,而是需要对话。

    这般下来竟然有四百人合格。

    其中一百人是无子被休,或者无夫无子者。

    人才难得,

    小花精决定全部留下。

    其余八百人遣返,路费由官府承担,每一位小姑娘发放二两银子压惊。

    然后,全场一千二百人,竟全部哭了。

    选上者流着激动的泪水,没选上,失望之下嘤嘤嘤。

    落选者有一半处于失望的茫然中,乖乖的听话,跟着嬷嬷们回去收拾东西。

    有一半的参选者,却拦着紫苏紫竹磕头求情,希望能够留下来。

    紫竹回来禀报,眼泪汪汪:“皇后娘娘,能不能留下她们做宫女啊?

    明年春天不是要招收小选宫女吗?

    她们都表示愿意吃苦,不要工钱,管饭就成,希望能够留下参选明年的小选,或者参加明年的女官选拔。”

    小花精闻讯惊讶:“谁告诉她们明年还要招收女官?”

    紫苏摇头:“不知道呢,微臣跟紫竹没说过。”

    小花精很有兴致:“去问问。”

    紫苏再次回来禀奏,却说是这些女孩子自己推断而来,她们觉得理所当然:“皇后娘娘不是说要办义学,一年一年过去,学子越来越多,需要的女官肯定也要增加?”

    紫苏这一次做事很稳妥,把最初说这话的女童带来了。

    小花精询问之下方知,这女娃儿来自辽东。

    之所以知道这话,却是因为她母亲在铁岭卫做厨娘,听她们主母的贴身丫头说的。

    她家里女孩子多,却能生活,只是时常要躲避鞑靼。

    来应聘也是主家的小姐跟前的大丫头鼓励她来。

    说是京都乃是繁华地,选不上看看也是一辈子的福分。

    小花精看她小嘴儿吧嗒吧嗒,询问方知,她经常进府给小姐送些野味野果,因此能府里的得脸丫头说得上话。

    那些个丫头把京都说得天花乱坠,据说京都的风都喷儿喷香。

    小花精问了三个孩子,对于辽东多了一份了解。

    据说那海子边缘的荒地开出来都不用堆肥,种子撒上就能长粮食。

    只是年年被鞑靼祸害,当地人有些冷了心肠,觉得辛苦一场也是给人做嫁衣,懒得动弹。

    小花精心里蓦的一动:兵源。

    小花精交代紫苏把不愿意返乡的女童登记造册,跟她们当地的差役交接清楚,与小选的秀女一样,每家贴补五两银子。

    这日,小花精回宫,换上品级大妆,郑重的求见乾元帝。

    乾元帝闻听禀报顿时笑了,亲自出来迎接小花精:“这是闹腾什么呢,往日常来常往?”

    小花精道:“陛下不是夸赞瑗儿才德堪比长孙皇后吗?

    瑗儿这是向长孙氏学习,寻日间是夫妻说话,自然随意。

    今日臣妾要向陛下纳谏,自然要按照规矩行事。”

    小花精这般也是因为夫妻关系好,寻日说话很随意,怕乾元帝不重视今日的谈话内容。

    乾元帝闻言也收起嬉笑,伸手一指:“赐座。”

    小花精便道:“近日臣妾在选拔女官陛下应该知道吧?”

    乾元帝颔首:“还顺利吧?”

    小花精道:“托陛下洪福,十分顺利。正是因此,臣妾为了感谢陛下的支持,特来来给陛下送兵源来了。”

    乾元帝想要征北,平定鞑靼瓦刺,就需要大量征兵。

    只可惜国库不充盈,而且,南边的士兵不适应漠北的气候,每一次病死的士兵比战死的还多。

    乾元帝知道小花精从来不会瞎胡闹,顿时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小花精道:“臣妾这些日子跟好些辽东的农女谈话,都说辽东有着广博的黑土地。

    虽然冬日寒冷,然而,春天气候很适宜种植庄稼。

    因为雪大,几乎没有害虫,而且土地肥沃,几乎不用堆肥就能丰收。

    臣妾因此有一个想法,江南地面人多地少,年年有人逃荒,陛下可否考虑过,难民北调?”

    乾元帝以为小花精说错了:“难民?贫雇耕农吧?”

    小花精道:“非也,臣妾说的就是难民,所有上京逃荒的难民。

    他们在家乡一般都是借无所借,甚至居无定所。

    只要陛下承诺,朝廷辅助他们开荒,并且十年不收赋税。

    陛下您想,乞丐与地主,这些祖先都没有地界葬埋的难民,会如何选择?”

    乾元帝摇头:“关外肥沃谁都知道,可惜鞑靼年年骚扰,百姓很难安居乐业。”

    小花精道:“这正是臣妾纳谏的第二条,那就是改变卫所的驻扎习惯。

    从前咱们的卫所都设在城内,鞑靼来了他们才出城,几乎就是摆设。

    臣妾觉得辽东的卫所,也可学习海疆,在城外的村庄驻防,一个一个村庄链接起来,守尾相顾,形成外城。

    如此,鞑靼进犯,首先对上的就是官兵,而不是百姓。

    天子守国门,卫所有什么理由躲在城内?

    再者,鞑靼全民皆兵,咱们为何不能学呢?

    等冬日难民再次北上京都,由兵马司出面征召这些难民,只要有一人参加卫所,全家就能由朝廷帮忙移民落户,并享受朝廷开荒土地归私有,十年不纳税的优惠。

    只要他们家中一直有人当兵打仗,朝廷就一直给予他们全家免除赋税的恩典。

    如此,既避免游手好闲者聚众生事,朝廷也有了兵源。

    还可效仿西山,组建孩儿兵团。

    孩儿兵可免费识字学习军体拳。

    如此一旦鞑靼偷袭,这些村民即刻变成战士。

    妇孺们肯定会拼命保证军队的给养,即刻就是全民皆兵。

    因为鞑靼直接伤害了他们的利益与亲人。

    他们绝不会袖手旁观,或者应付差事。

    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种带着血脉纽带的子弟兵出战,几乎都是死战不退,拼死救援,绝不会丢下袍泽。

    三五年之后,这一批人就能逐渐演变,如鞑靼一般勇猛善战,您就有了一支战力彪悍的军队。”

    乾元帝面色从开始的宠溺,变成惊喜与激动。

    这种设想,初听似乎有些玄乎其玄,但是仔细琢磨,并非不可能。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