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林如海(三十七)
林如海花了三天的时间列了个章程, 并和苏、文两个幕僚商议修改了许久,这才定了下来。
哦,对了,苏幕僚与文幕僚在上次宰白鹅一案里, 也沾了光, 分别得了个“府经历”的职位。
这个职位是知府的属官, 有些特殊。
按照朝廷的律隶, 这个官职应是正八品。但也有特殊情况的,可以没有品级。
而两个幕僚的这个府经历,就是没有品级的那种。
饶是如此, 他们两个已经很满足了。
毕竟, 他们总算是跨过了由吏到官的那道槛儿。
而且, 林如海也承诺了, 只等他们下次再立了功, 就给他们请来正式的品级。
这个承诺, 让本已经心满意足的两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也让他们雄心再起, 重新燃起了熊熊斗志。
别的不说,单说从那以后, 两人都开始主动到林如海这里借书来读, 还会趁林如海闲暇的时候前来请教。
这就让林如海很是欣慰。
毕竟, 他以后要做的事肯定越来越多, 而这两个人, 必然还是要跟着他干好些年的, 两人的能力高了,也就能为他分担的更多。
如今,他们肯主动上进, 林如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而且,林如海替两个幕僚谋官的事,在幕僚界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毕竟,这年头儿,官员立功不易就是再宽厚的东翁,也不会把好不容易到手的功劳分给幕僚。
虽然,他们这些政绩和功劳,大多数都是在幕僚的帮助下完成的。
因为,幕僚本来就是协助东家做事的。
东翁出钱聘请了他们,就等于买断了他们的才华。
东翁会在自己发达后,给幕僚更多的好处,或者是帮他们再考科举,也会让幕僚的儿子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入学,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再多的,就没有了。
幕僚门投入东翁门下时,也很清楚他们是干什么的,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可人心总是不知足的,如果能有机会直接入仕,又有几个人会不心动?
不说别的,只说自己有了官身之后,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土地免税 ,自己的孩子也会水涨船高,结亲就能找更好的人家。
这还是看得见的好处,那些隐性的好处就更多了。
于是,就在林如海将苏、文二人弄去做官之后,就有许多暂时赋闲的幕僚,和放弃科举,准备做幕僚的人找到林府,向林如海自荐。
正好,林如海也觉得自己的人手有些不足,苏、文二人如今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时时刻刻为他分忧。
林如海就决定,从这些自荐的人里面,再选两个,作为日常参谋、协助的人选。
至于这些人的想法,林如海自然是知道的。
不过,他并不在意。
只要他们做幕僚的时候,全心全意地帮他,他自然是不介意在适当的时候,提拔他们一下的。
在他看来,这些人日后若是有了出路,也是他的人脉不是?
但这也不是说,只要有能力,林如海就会收的。
有能力是一方面,人品又是另外一方面了。若是来了一个一心奔着自己的仕途去的,难保他以后不会为了自己的前程,把林如海给称斤论两的卖了。
凡是前来自荐的人,林如海都会专门安排时间,一个一个地亲自见过,亲自攀谈,最终选出了两个。
第一个是个四十多岁的,姓梁。
梁先生自己是没什么再进一步的心思了,但他有个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五了,因着没有名师指点,虽也读了不少的书,却一直不开窍。
这位梁先生也是个聪明人,和林如海攀谈了片刻便摸到了一点儿林如海的心思。因此,他干脆就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心思给硕了。
“学生来此,便是为大人的贤名所引。
只是,学生一把年纪,已经没有年轻人冲劲儿啦。如今,只希望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能考个功名,也算是弥补学生的遗憾了。”
林如海沉吟了片刻,在得知梁先生的儿子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只是考举人却总是差些火候后,便道:“我府上为犬子授课的翁先生就是个举人,也曾教出过十几个个举人。
林某可以在翁先生面前举荐令郎,但能不能被翁先生收入门下,就不是林某能定的了。”
梁先生闻言大喜过望:“大人肯给一个机会,学生已然感激不尽了。若是犬子实在愚钝,入不了翁先生的眼,学生也就死了心,给他安排后路了。”
当年,翁先生自己,便是考了秀才之后,一直考不上举人。
他又家境贫寒,不忍父母兄弟一直为他操劳,终于在二十八岁上头,下定决心不考了,转而费尽心思,拜入了一个老椽吏门下,学着给人做幕僚。
因着自己的经历,他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青出于蓝,但也不是十分强求。若是儿子真的没有这个天分,趁早放弃了,跟着他学着做个幕僚,日后也能养活一大家子。
索性,那梁家哥儿虽不是什么经世之才,但也不是榆木疙瘩。
翁先生看在林如海的面子上,还是收了他,并针对性地指导了一番,让他顿时就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梁先生见儿子前程可期,自然对林如海死心塌地。
林如海招的第二个幕僚,还年轻的很,今年不过弱冠之年。
这个幕僚姓葛,草字放翁。他之所以来给人做幕僚,就是因为穷。
葛放翁父亲早逝,自幼与寡母相依为命。
他父亲是个老秀才,除了一箱子书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额外的财产。他的母亲不想儿子一生禄禄,就绣花攒钱,供他读书。
索性葛放翁倒是没养成什么清高的毛病,字能写的端正之后,就找了份儿给书局抄书的活计。
这样既能练字,也能看到更多的书籍。
原本这样下去,就算他考不到功名,母子二人的生计也能维持的下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葛母因常年操劳,终于是病倒了。
在这个年头,莫说葛家这样的贫寒之家,便是小有积蓄的那些,也是生不起病的。
葛母这一病,一下子就把家底都掏空了,族里能借的也都借遍了。
也不知幸还是不幸,葛母熬了过来。但葛放翁却再也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读书求功名了。
可是,他深知母亲对他的期望甚深,这种心思,也不敢直白地说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林如海横空出世了。他有个同窗是书香门第出身的,消息比较灵通,和他书信来往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葛放翁也是个脑筋灵活的,心思一转,便想到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跟母亲说,暂时不想读书了,想给人做幕僚的时候,母亲果然不同意,还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没用,病了这么一场,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然后,葛放翁就不慌不忙的,把林如海手底下的两个幕僚直接做了“府经历”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天底下的读书人这么多,考上进士的又有多少?就算考上了,能不能之官也还不一定。府经历可是八品官,那两位先生不过是跟着林大人做了几年幕僚,就直接做了府经历,这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好事?娘,您就让儿子去吧!”
为什么穷苦人家,一有机会就想着送孩子读书?
难道真的是为了让他们明礼?
当然还是为了做官啊!
葛放翁从十岁开始认字,到了弱冠之年,才考了个秀才。
这之后,还要考举人、进士。
就算葛母没有读过书,但她也打听过,知道越是往后,就越是难考。有的人甚至在秀才考举人这个门槛上蹉跎几十年的,也就是大半辈子了。
如今,听说居然有做官的捷径,不出意外的,葛母也心动了。
见母亲同意了,葛放翁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其实是朝母亲耍了个心眼的。虽然府经历确实有从八品的阶位,但也有像文、苏两幕僚这种情况特殊,暂以“不入流”代之的。
只不过,这两位有林大人看着,想要把职位落到实处,倒也不难。
这样说来,他也不算是哄骗母亲了。
事实上,经过母亲病重的事,葛放翁已经把那出人头地,做官的心思已经淡了不少。
如今,他放在首位的,不过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好让母亲不再操劳。
当然了,若是日后真的有幸被举荐为官,他自然更加乐意。
林如海感念他一片孝心,又见他不是个不懂变通的,脑子也算是灵活,便收下了他,让他先跟着梁先生打下手,学习经验。
“我府中幕僚,一年的供奉是三百两。只是你没有半点儿经验,我这里,只能给你一半。不知你意下如何?”
一半?
那也有一百五十两了。
这对葛放翁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他连忙拱手,感激的说:“多谢东翁愿意栽培学生!”
他知道他能在这里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银钱,而是经验。
“嗯。”林如海见他明白事理,便多提醒了他一句,“梁先生是多年的老吏,若是他肯对你多用心一些,比什么都强。”
葛放翁果然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
他回家之后,把其中一百两银子交给母亲保管,拿了些铜钱买了四色糕点,又把剩下的五十两银子包好了,第二天一早,就先去拜见了梁先生,一直持弟子礼,请他日后多多指教。
无论是看在银子的份上,还是葛放翁诚恳的态度的份上,又或者是看在林如海的面子上,反正梁先生是欣然接受了。
——反正他儿子的前程已经有了,日后不吃这碗饭,他也不必敝帚自珍了。
也是为了显本事,梁先生在得知林如海想做的事情之后,先是表达了一番钦佩之情,便自告奋勇的替林如海说服那些富商与当地大户。
见他胸有成竹,林如海便将事情托付给了他。
梁先生当即就带着葛放翁出去了。然后,不过两三日,那些富商与大户,就主动宴请了林如海,表示愿意为了家乡出一份力。
林如海心头一笑,暗道:这有个得力的幕僚就是不一样,比起他出面宴请这些人,让这些人主动宴请他,就等于是把所有的主动权都抓到了他自己的手里。
果然,常年做幕僚的,就是比苏、文两位做书吏的强上几分。
他面上不显,心里已经是开始琢磨,若是梁先生这样得力,又能把葛放翁给教出来,就算他儿子日后考不上进士,只要有了个举人的功名,他就出力帮忙谋个肥缺儿。
作者有话要说: 吭哧吭哧努力存稿的作者菌,今天被系统涮了一下,把很后面的存稿发了一章。
我……呜哇哇哇……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