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耽美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八十年代锦鲤运 > 第389章 南.疆的三月(捉虫)

第389章 南.疆的三月(捉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3月初的江南万物复苏, 满眼碧色。

    3月初的南.疆狂风呼啸, 还没有走出冬天。

    在大风一路的戏弄下, 孙泽艰难地走进营房的小屋。

    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衣服全扒了。

    妈的,这一天净吃风沙了。

    当地的俗语说的没错, 一年到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他就没见大风有停下来的时候。

    孙泽伸手拎了拎水瓶, 悲伤地发现早上出门前他偷懒, 没有烧开水。

    报应就是来的这么快。现在忙了一天瘫在床上, 他真是连根手指头都不愿意动。

    然而不起来不行,这一身如果不好好洗涮一通, 夜里睡着了都能痒醒了。

    孙泽认命地爬起来,咬牙切齿地发誓,赶明儿他一定把太阳能热水器给弄出来。

    唉,光能多的是, 问题还是缺水。

    南.疆工业基础薄弱,耗水大户主要是农业。

    偏偏新.疆地区农业用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大风与丰富的光热让水份迅速蒸发。

    于是土地干旱越发厉害,然后气候越干燥, 形成恶性循环。

    孙泽嘴里头叼着笔套, 在纸上写下防沙林三个字。

    他的目光瞥到了旁边的报纸,刚好落在角落的豆腐干上。

    那是一篇全国人民支援南.疆石化工业园的文章。

    “江州钢铁厂职工子弟幼儿园的元元(化名)小朋友课余时间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喂养长毛兔, 剪毛卖了五元钱,全部捐赠给南.疆石化。”

    孙泽眼皮子直跳, 他初中时还被陈乐那个傻孩子拉着一块儿捡过废品,攒了半年不过三块钱,全捐给宝钢建设了。

    元元那个小丫头,人小鬼大的小东西。小葛朗台带出来的小小葛朗台,居然大放血了!

    “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纷纷效仿,投入到为南.疆石化建设做贡献中去。”

    孙泽额头上的青筋都跳起来了。

    不用猜他都知道,这里头一定有蕊蕊那个小丫头片子的手笔。

    养兔子?她真正的目标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吧。

    照这架势下去,孙泽很担心麒麟草会在江州灭绝了。

    眼下外地人到江州,最佩服的就是江州的环境。

    作为一个夜市文化发达的沿江城市,每天消耗大量的夜宵,可街上基本上看不到白色垃圾。

    就连用过的纸杯纸碗,大家都会自觉的放进纸制品回收箱,一次性的塑料叉子则会丢进塑料回收桶;更别说吃剩下的残羹冷炙。

    虾壳蟹壳拖去生产甲壳素,其他的基本上都用来跟菜场垃圾一块儿养超级蚯蚓。

    江州大学生物实验室跟江州环卫公司合作,利用生活垃圾养超级蚯蚓,产生蚯蚓泥黄腐酸有机肥,免费赠送给江州农大试验田使用。

    现在,这有机肥他也收到了。

    江州人民在这方面的虚荣心简直了,本市境内找不到什么地方给他们发挥绿化,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友好城市的头上。

    好像不让人家绿云绕顶,他们就心里头不痛快。

    看看旁边杂志上的报道,江州一年半的时间就捐了十万棵树,还特地在戈壁上建了个苗种培育基地。

    孙泽龇牙咧嘴,感觉已经完全没办法看下去了。

    因为这个基地就是江州红星纺织厂捐赠的。

    年轻的陆军士官重重地叹了口气,觉得命运这只无形的大手捏住了后颈肉,叫他动弹不得。

    水壶口子冒出了腾腾白雾,孙少赶紧拎下来,兑了凉水开始擦洗身体。

    等到草草擦完之后,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拿了脚盆兑好水,开始泡脚。

    岁月不饶人啊,分明他离开江州城的时候还是风华正茂的翩翩浊世佳公子。结果现在落到小丫头的眼中,已经沧桑知锦年了。

    小丫头片子居然一本正经地让他随身携带保温杯,一天三顿泡枸杞。

    她还煞有介事地强调,之所以他会脚后跟开裂,就是因为肾气不足,要好好喝枸杞补肾。

    孙泽看到信的时候,差点儿没活活怄死。

    他肾不好?他都一心献身祖国了,每天累成狗,多少天没见过大姑娘,上哪儿肾虚去。

    没心没肺的死丫头,自己到南疆跑几天试试,保准手脚全是血口子。

    孙少一边泡脚一边心里头各种万马奔腾,最后狠狠的扯下毛巾布,擦干水,然后认命地拿出护足膏抹在脚上。

    呵,还算她有点良心,知道把护足膏一并寄过来。

    虽然这护足膏是用海芦笋种子榨油剩下的油渣炼制的,总有废物利用的嫌疑。

    不过跟那海芦笋香皂一块用,感觉倒是还不错。

    这小丫头片子,真是哪儿都能倒腾出钱来。

    孙泽刚放下护足膏穿好袜子,外头就传来敲门声。

    他一边询问来人的身份,一边过去开门。

    门口站着三个戴着皮帽子的男人,个个都灰头土脸,是当地乡政府的领导班子。

    乡长伊力哈木江·尤努斯高兴地同孙泽握手:“下午我们过来时,没碰到你。”

    “我去风谷测量了。”

    孙泽的屋子极为简陋,就一架行军床跟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他索性将行军床上的铺盖卷了,然后招呼众人:“坐吧,实在没什么能招待大家的。囔,倒是还有点儿红树莓干,大家尝尝。”

    伊力哈木江赶紧拿出皮袋子,想要推到桌上,又不好动笔记跟报纸,只得抱在手里头:“这是甘肃的同志给您带来的。您种的沙枣收获了,一早就想请您尝尝,但老是碰不到你人。”

    孙泽挑挑眉毛,忍不住笑出了声:“都收获了?还挺快的。”

    说话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怔愣,真是时间如流水呀。

    伊力哈木江看他直接抓了沙枣往嘴里头放,赶紧进入正题:“孙工,你也调查过我们的风口了,我们这里应当适合建风力发电厂吧?”

    孙泽赶紧咽下嘴里头的沙枣,正色道:“我正要跟你们聊聊这件事,我的意见是暂时不要考虑风力发电厂。”

    乡政府的领导面面相觑,伊力哈木江急了:“孙同志,我们这儿的风力如此强劲,真的不应当浪费呀。”

    “不是说这儿不适合建风力发电厂,而是现在的重点不应该是这个工作。”

    孙泽伸手抓起他的笔记本,示意给众人看,“建设小型风力混合发电系统,之前我在不少地方也搞过。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戈壁滩上其实并不适合利用风力发电。起码短时间内不适合。”

    见众人有着急的意思,他赶紧手往前伸,示意大家稍安勿躁,“因为沙,一刮风就起沙,砂石对于风力发电系统损害太大了。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利用风能,而是我们应当利用清洁的功能。”

    当务之急,应当想办法解决当地风沙大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重点工作应当是建造防护林。”孙泽一条条地跟众人分析,“我们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以及油气资源,但是生活环境还是改善不了,主要因素就是因为我们这儿缺水。可我发现同样的,这儿也闹过洪灾。”

    他从桌子抽屉里头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头密密麻麻写着的是近几十年当地气候条件变化。

    详细到每个月的降水分布以及每天的气温变化,整整34年,也不知道他是怎样从一摞子资料里头一点点的扒出来的。

    伊力哈木江肃然起敬。

    这位年轻的汉人工程师(虽然他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工程师),每日起天不亮就出门,披星戴月才回家,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样挤出时间来收集这些资料的。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这儿的植被太少了,又缺乏相应的水利设施,所以即使天上下雨,我们也留不住。”

    孙泽放下了笔记本,认真地看向众人,“对,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在这里建一个风力发电厂,其实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但我希望发展不是就看眼前一两年,而是要往后再推一二十年,不能留下遗憾。

    现在建防护林,可能一两年内看不到成果,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可从长远角度看,这是造福子孙后代最有效的方法。”

    伊力哈木江有些踟蹰。

    他在汉人集聚的大城市念过书,对着孙泽说话倒是直截了当:“孙同志,我们知道你殚精竭虑想出来的肯定是对大家最好的。但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带领我们的乡亲过上好日子。”

    孙泽摆摆手:“我明白你说的意思,你们需要工作岗位,是不是?”

    众人连连点头。

    南.疆民族多,各方面情况复杂。

    近年来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群众当中各种声音不少,作为基层干部,他们的压力很大。

    有些人觉得是汉人抢夺了他们的财富,所以充满了怨怼。

    国家的确开始在南.疆建立大型石化企业以及纺织厂,可惜僧多粥少,还有大量的人口无法获得工作机会。

    这里受到灌水的影响,即使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生产仍旧受限。

    “关于这个,我会往上面打申请,在这儿建大型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园。在目前的情况下,它应当属于用水最少的农业生产方式。”

    孙泽在心里头估摸了个数字,“一千人的工作岗位,连着种植防护林在一起,应该可以雇佣一千人。”

    几位乡政府的干部立刻高兴起来,南.疆相对于东南地区而言,人口密度要小很多。

    他们的乡算是附近最大的一个了,也不到一万的人口。

    如果有1000个工作岗位,可以拿出来,对于整个乡绝对是大好事。

    伊力哈木江激动地跟孙泽握手:“您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孙泽赶紧摇头:“哪里哪里,辛苦的是你们。这几年辛苦你们了。”

    前些年在某位领导的示意下,基层党组织几乎撤出了地方,直接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

    后来8.9年的时候虽然又重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但失去的土地想要拿回头就没那么容易了。

    前年春天,东突分子还在新.疆制造了暴乱事件,幸亏当地乡政府反应及时,没有让风波进一步扩大。

    “你们的工作不好做。”孙泽叹了口气,“这几年真是辛苦你们了。”

    伊力哈木江赶紧在他面前保证:“我们一定会注意的,绝对不能走上苏联的老路。”

    一个可以跟美国叫板的强大苏维埃,现在居然为美国人马首是瞻,简直就是苏维埃红军的耻辱。

    旁边的副乡长笑起来:“你们知道吗?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带走的人又想回来了。”

    孙泽挑挑眉毛:“回来?当初他们不是去苏联过好日子了吗?怎么又要跑回来贫穷落后的中国?”

    伊力哈木江嗤之以鼻:“肯定是俄罗斯自己日子都不好过,怎么会理会他们?世界上没有人会看得起叛徒,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去了苏联,人家也只会把他当废物养起来而已。废物没有利用价值,谁还会理睬?”

    孙泽叹了口气:“毛.主席说过,随他去吧。去了就别回来。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千万不可能马虎。”

    乡政府的领导们赶紧点头打包票,直截了当地询问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招工,他们好早点做准备。

    孙泽竖起耳朵,听了听窗外呼呼的风声,点点头道:“明天就开始吧。我们先把树种下去。我把申请给交了,批复下来就开始建设大棚,争取开春就赶紧把菜种上。”

    外头传来勤务兵的声音,孙工要的杂志到了。

    因为风大,所以在路上耽搁了一天才转过来。

    孙泽伸手接了杂志,谢过勤务兵,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来。

    果不其然,上面有针对老人家南海之行的评论。

    国际社论认为老人家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往南方去,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局势。

    “苏维埃倒台了,中国就成为了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重要的存在。对于眼下的中国而言,如何避免苏维埃的遭遇,成了问题的关键。

    尽管这位中国的前领导人、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一再强调他前往南海岛屿,是为了看望迁居到这儿来的水灾难民。

    但估计谁都不会相信这不是中国方面对于南海主权的宣示。

    除此之外,他还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借着加快改革开放的名头,提出在中俄边境处增加开放市场。

    这一举动被国际主流社会解读为向俄罗斯的示好。

    毕竟谁都知道叶利钦是亲美派,就连在819事件这种关键时期,他都没有停止过跟布什总统的电话联系。

    苏联解体了,但中方显然不希望中俄两国关系受到影响。所以在想方设法增强两国之间的联系。

    除此之外,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打算前往南.疆地区,看望因为水灾失去家园,被迫移居南.疆的灾民。

    ……”

    后面国际社会对老人家这种举动的解读,孙泽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了。

    他的脑袋里头嗡的一声,只剩下一个念头。

    老人家要来南.疆了。

    妈呀,他一把年纪跑来南疆做什么?

    这儿条件这么差,海拔这么高,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能吃得消吗?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