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九曜理学院
六年后。
一群背着书匣的年轻人,正顺着南屏山的山道, 前往南屏山的落雁峰。
这群年轻人乍一看是群书生, 仔细打量会发现他们身上衣衫都是相同的式样,与寻常书塾中的学子衣衫, 式样颇有些不同。
长衫前襟只及膝盖,便是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也不妨碍行动。
几人转过山脚, 便见前头已有一群同样打扮的青年人,正在路边歇脚。
相同的打扮让他们互相打量一番, 便少了尴尬,热情的打起招呼。
“几位学兄, 是哪地九曜私塾的学生?”一位国字脸的学子问道。
“我们是九曜私塾洞庭湖院的学生。”后来的这群青年人应道。
“哈哈,我们是西湖院的学生。”国字脸的青年人笑应道。
“你们这次过来, 都是准备考书院的哪科?”后来的这群青年人中, 一位圆脸的青年人开口问道。
这些年轻人口中的书院,便是坐落在落雁峰顶的九曜理学院。
九曜理学院今年刚开始招收学子, 但早在几年之前,便在大唐各地, 有九曜私塾遍地开花。
这个私塾与别的私塾大不相同, 教授了简单的千字文, 在学生能识字知意之后,便开始教授杂学。
招收的弟子也大多以贫家弟子为主, 且收授女性。
所学之杂, 上至天文, 下及地理,还另授各种谋生手段。
诸如《数》学的弟子,很快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账房。《工》学的弟子,则很快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工匠,制造各类器具。
另有其他各类杂学的弟子,进入各行各业,也很快能成为其中翘楚。
早年私塾刚刚开放时,颇受争议,弟子也不是很好招收。
为了更好的招收学生,九曜私塾甚至开放了一种在唐人看来非常奇怪的授课模式,名为半工半读,允许学子白天在外谋生,晚上回来学习。
只需要在原来的学费上,另交为数不多的灯油钱。
这点灯油钱,对于已经能够谋生的学子而言,实在九牛一毛,也让很多九曜私塾的学子,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后来便有人发现,但凡在九曜私塾学上两到三年,学子便基本可以自谋出路,不仅很容易找到活计,薪资还都不低。
这时,九曜私塾学生才渐渐多起来,直到最近两年,九曜私塾内一座难求。
许多以手艺谋生之人,最初还与九曜私塾起过冲突。
九曜私塾表示,手艺精湛者,九曜私塾愿意请他们前来授课,且并不强求他们传授绝学。
若在弟子中有极为优秀,想要收为亲传弟子的,九曜私塾也绝不阻拦。
而九曜私塾还允许这些匠师,学习学塾内已经开放的课程,并提供进入七艺楼的资格。
有匠师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进入九曜私塾后,发现自己以往的许多困惑,竟能在通读九曜私塾的某些教程后迎刃而解,私塾内的先生也逐渐多了起来。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这些最开始敝帚自珍的手艺人,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九曜人,经过九曜私塾内的各种交流会,九曜人已经有了许多自己的研究成功,并开始就各种专业进行著书立说。
虽然各位手艺人免不了会有藏私,但在每个人的手艺都已经精进的基础上,哪怕愿意公布于众的这些,也已经足够促进发展。
就在今年三月,九曜私塾通知各塾学子,九曜私塾在南屏山的落雁峰,建成了九曜理学院,欢迎广大学子在九月初一,准时抵达学院,报考自己喜好的学科,进行深度学习。
这才有了这群人在山道上的相会。
而九曜理学院内,一名身着万花弟子服的青年人,散发立在窗前,从峰顶打量着落雁峰山道上,络绎不绝从各地赶来的学子。
谢云流看着又两群弟子,涌进九曜书院的大门,将手放在了眉梢一抹花枝的青年头上,享受了一把丝滑般的柔顺触感,才道:“算上这两队,这次过来的学生,该有千人之数了吧?”
站在窗前的万花弟子,自然不是别人,正是风雨落。
从建立九曜私塾,到现在落成九曜理学院。
耗费了九天无数的人力物力,点子是风雨落出的,虽然风雨落不参与九曜理学院的管理,却不得不担心一下九曜理学院的发展。
“也不知道按照一行大师他们的标准,这次可以录取多少人。”为了这次入学考试,九曜理学院拟了一份试卷。风雨落自己考了一次,对不起,哪怕有上辈子的高中知识打底,他也就各科考了个及格,只有医科是从小学起,考了高分。
反倒是唐万嘉,只要是理学相关的试题,他不仅会做,还能做出花来。
风雨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唐万嘉魂穿之前,绝对是个理科学霸。
已届成年的唐万嘉,现在是唐门密房青出于蓝的机械大师,要不是生产力有限,风雨落觉着,丫把汽车给造出来都不是难事。
正是受唐万嘉启发,在谢云流决意废除九天,与阳天君、玄天君及炎天君几人,对九天的模式进行深刻探讨时,风雨落提出,与其费力平衡天下,不如将九天的财富,用于孵化人才。
马克思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风雨落坚信,人才,则是科技的生产力。
当各界都有足够多的人才时,国家会自然而然的富裕并强大。
一旦养大了野心,大家就不会瞅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折腾。
大唐已经有了成熟的科举制度,九曜私塾则从侧面,补足大唐吏治的不足。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很大一项缺陷,便是什么都是读书人在管,这些读书人大部分读的也是经史子集,并没有专业人才。
诸如河道治理,只能在历史中一窥踪迹,却从来没人做系统分析和整理。
而这些东西,也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总结。
九曜书院的弟子一旦学成,也能将这些杂艺,货与帝王家。
就算不能货与帝王家,这些学子在民生中,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这些人能够贡献的力量,将比文官更为立竿见影。
理念由风雨落提出,真正成为教案的书籍,却来自九天的藏书楼。
九天的藏书楼内,除了诸多失传的武学秘籍,另有《天论》、《国策》、《兵谏》三套典论。
《天论》为杂学之集,是从古至今三教九流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如今九曜私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课业基础。其中包含《数》、《玄》、《地》、《医》、《杂》、《史》六章。
风雨落认为,比起武学秘籍,天论才是藏书楼中真正的瑰宝。
正是因为有了九天的《天论》,风雨落的提议才得以实施。
《国策》乃是历代帝王统御治国之术,注定无法在书院开放课程。
而《兵鉴》篇,则是九天兵鉴最核心的部分,由多部不为人知的兵书组成,包括姜尚的《阴符》、鬼谷子的《鬼谷算》、张良的《素书三略》、风后的《握奇经》等。
而《兵谏》这部分课业,也只能针对特定的人开放。
风雨落曾提议另外成立国防大学,但是事涉军务,不便插手。
《兵谏》篇最终借李复之手,呈御前阅览。
如今的玉门关,新立苍云军,抽调各军之中优秀子弟,前往练兵,并且是特别流氓的拿突厥练兵。
按谢云流收到的消息,苍云军以后大约便是大唐军官的诞生之地。
创立九曜理学院,其实也有风雨落的私心。
他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万花谷折腾了一通。后来,唐万嘉也跟着折腾了一通。
唐万嘉那一通折腾的,现在的万花和唐门,从某种意义上说,太醒目了。
一行大师和唐怀义前辈曾说,让技术宅不研究技术,那不如去死,所以不可能为了藏拙而停下研究的脚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为了不让人生出砍树的冲动,那就只能帮其他的树长高点儿了。
“对了,南诏的战事不是已经结束了吗?皇上什么时候把司徒大小姐还给咱们?”想到这里,风雨落便想起了被李隆基借走的“军火”大手子。
也不知道这辈子是哪里蝴蝶到了司徒一一,总之,这位大佬的爹没有死,这位大佬没有和唐门结仇,也就没有进入万花谷。
直到九曜私塾建立,这位才不知道从哪个旮瘩里钻了出来,跑来九曜私塾踢馆。
然后就踢到了一行大师这个铁板,并且被一行大师把司徒一一给诓进了九曜理学院。
一行大师的研究大部分专注于民生,而司徒一一,就算没有杀父之仇刻骨之恨,研究方向依然是军火。司徒一一的女儿司徒如烟更是青出于蓝。
优秀到藏都藏不住,就在去年,被李隆基从九曜理学院给借调走了。
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多年之久的南诏之乱,因为“□□”的加入,在今年的上半年进入了尾声。
而早在三年前,吐蕃便被出征的天策军,打得龟缩一隅。
至此,大唐国境,一片安宁祥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隆基暂时没有要还人的打算。”谢云流笑应。
“他不还人,唐万嘉不得先拆九曜,再打上皇宫?”风雨落一脸惋惜,看向如今热热闹闹的九曜理学院。
谢云流顺了一把风雨落的长发,顺势把人也顺到了墙边上,一手撑着墙壁拦去风雨落的去路,一手扶着风雨落的脸庞,把人的视线拗到自己脸上,笑问:“你还有心思管他?不如说说,咱们的婚期定在什么时候?”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