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九月一号,新学期开学了。
才一个星期, 刚刚过了中秋节返校, 忽然间天地就变了颜色, 学校里的国旗降了下来, 广播里传来一阵阵凄凉的哀乐。
教室里的学生们都有些莫名其妙, 一个个相互对视,不知道为什么学校会在上课期间放音乐,而且这音乐的声音还这样悲伤。
杨宁馨心里头却是很明白这事情的缘由。
太阳落山了。
这一天算是一个新的起点吧,从这天开始, 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用不了两年, 生产队就不再是集体出工了,分田到户,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田地, 和生产队签订协议, 每年交多少公粮,剩下的就是私人所有。
这种生产模式, 将极大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整个农村会变得活力十足。
与此同时,以广东和福建为试点的改革开放也马上就要进行, 无数人开始奔赴祖国的南方,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中国即将会有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
七八年,这是一个节点,开始实行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的政策, 杨宁馨只盼着自己要快快长大,抢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带着家里人一块儿发家致富。
走出教室,操场里一片肃穆,不少老师站在国旗台那里,低着头,一脸悲戚的神色。
杨宁馨没有像老师们那样痛苦,或者是她没有切实经历过一些事情,做不到精神上全心全意,她现在想的是以后如何挣钱致富。
但是,她却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伟大不是旁人能赶得上的,皓月当空,之下都只是一些小虫在呢哝。
教室里传来哭泣声,杨宁馨转过头去,就看到有些同学趴在桌子上掉眼泪,还有一些相互抱着肩膀红着眼圈相互安慰。或者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种精神支柱,支柱倒下,幼小的心灵自然会有一种紧张、不知所措的情绪。
“小六!”
邱成才走到了杨宁馨面前,伸出了一只手。
“怎么了?莫非你也要我安慰你一下?”
杨宁馨看了看邱成才,他的眼圈真的是有些发红——难道这事情对他这么影响大?
“爷爷说过,没有他我们就过不上好日子……”邱成才的声音有些低沉:“虽然我姥爷……但是我妈却说那是有小人作祟,跟他没关系……他竟然就这样走了……小六……你能相信吗?他是一个这么伟大的人,怎么能忽然间就走了呢?”
邱成才的手很凉,他握住她的手,让她有些颤栗。
杨宁馨静静的站在那里,听着邱成才语无伦次的诉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她只能默默的陪在他身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会说,什么都不能说。
没有下课的铃声,也没有上课的铃声,这一天就默默的过去了,整个大塘中学沉浸在一片哀戚之中,老师们没有上课,学生们自己看书,或者是坐在那里,静默的看着书本,脸上一片木然。
杨宁馨努力做出和大家差不多的模样,免得被看出有什么不同,而实际上,悲伤的表情下有一颗跳跃的心。
以后做点小买卖就不用担心被打成走资派了,靠自己的本事挣钱,正正当当的。
所以,杨宁馨的挣钱大业在这一年以后变得更灿烂了,她开始多方位设计自己的挣钱路线,从初中就开始,为自己,同时也为家庭挣钱。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七八年的春天。
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生产队依旧还在出工,田间站着的人稀稀拉拉的,农人们手里拿着一把把秧苗抛出去,一条弧线划过,秧苗落在了站在中间的那些人脚下。
“快些接了秧苗赶紧插嘞!”
“用不了这么快,反正人手够,慢工出细活嘛!”
田中央的人哄笑着——反正现在没有以前那样紧张,出工的时候手脚慢一点不用担心被人说思想不好,只要在插秧的时节插完,谁也别说谁!
要是还搬着原来那一套道理来说,别人都不会搭理你。啥“众心齐泰山移”?啥“为社会主义建设尽心竭力”?不存在的,地里头就这么多活,还不让人好好休息了?以前那些条条框框别往人套身上套,已经换了天,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杨家几个娃儿背着书包回了家,地里还没散工,一群人坐在田头等着生产队里吹响收工的口哨,见着几个娃儿走路过来,都七嘴八舌的打听起今年初三毕业的新动向。
“小六,听说考中专的指标增加了?是不是中专容易考了?”
杨宁馨笑着摇了摇头:“这个我可不知道啦,等今年中考完了以后就知道啦。”
“奇怪,这事情连你都不知道?他们都说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啊!”田间的农人乐呵呵的笑:“是不是你自己念初三了,想藏私保密哇?”
杨宁馨冲那人也乐呵呵的笑:“大叔,我不想考中专,您可别以为我防着您。这中专的指标是学校给的,不单单按成绩,还得按在学校的表现,由班上提名通过,老师再进行审核评议,跟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个年代考中专,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考中专全凭指标,而且指标不是由学校分配,直接分配到生产队,让生产队审核考生的资格——成绩完全不是参考依据,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方面的内容。
出身是不是贫下中农这纯正的血脉,平常的思想表现好不好,这是决定一个考生能不能去念中专的最关键的条件。考试只是走个过场,题目容易得让人吃惊,据说全是小学三年级左右的水平,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要通过招考,完全是绰绰有余。
而从七六年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被停止的高考重新恢复了,不再是推荐念大学,必须通过考试,推荐什么的,已经成为了过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成了国家教育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随着高考的改革,中考也发生了改变,中考也取消了推荐制度,但还是有名额限制,每一次教委会分拨一定指标到学校,由学校定好名额,然后在参加中专考试的这些人里选拔出人才。
这时候的中专还算好考,录取比例为百分之五十以上,一百个参考的,能有五六十个被录取的。收到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成了吃国家饭的城里人,可以拿着通知书去粮站转粮油关系,户口也迁到了城里,不用交学费,国家每个月还能发一点点伙食费给你,省吃俭用的学生基本上可以不用回家拿生活费。
最重要的是,念了四年中专以后,国家包分配工作,以后每个月都会有钱领,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都打不烂。
所以,中专在大部分农民家长心目里,可真是两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很多人家削尖了脑袋都想着要去学校老师那里捞一个考中专的指标,可是那时候的人相对来说还很淳朴,社会这时候还没有送礼的风气,老师们也没有因为收礼的习惯。家长们最多是不时去学校走走,在老师们面前混个脸熟,多陪着笑脸说几句好话:“老师,我们家里穷,想让XX早点考出去为家里挣点钱,您就行行好给她一个指标呗。”
有些家长唠叨得多了,老师心里头有点印象,到了发放中专指标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要给那学生提个名儿,只不过光是老师提名也没有用,很多学校都会让学生投票选举的方式来确定指标。
当然,首先肯定得让老师来摸底给出选举范围。先调查一下,看班上哪些同学有考中专的意愿,然后再在这一批学生里选择成绩在合理范围之内的作为候选人——成绩太差了,给了指标也没用,反正会被刷下来,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不一定会想要去念高中,什么方面都得考虑清楚。
这一次周末放假,大塘中学的初三学生都有一个任务,回来询问家长关于中考意向。
实际上也就是要考虑是考中专还是考高中的问题。
杨家为了这事情,开了个家庭会议。
去年大柱就考了中专出去了,当时粮油关系就转去了省会城市,每个月都有生活补助发放,羡慕得熊芬眼睛都红了,今年总算是轮到牛蛋要中考了,她一心想着让牛蛋去考中专:“还用说吗?全去考中专呗,全去!”
“二婶,我才不去考中专哩,我要念高中,考大学!”
杨宁馨摇了摇头,像大柱那样好的成绩,考中专真是可惜了,只不过大柱觉得家里负担重,自己考了中专出去给家里省钱,早工作早挣钱。
只能以后看看让他继续学习考试,自考大专本科啥的,像大柱这样聪明的人,只要他不放下学习,就能拿到更好的文凭。
可她却不一样了。
她年纪太小,这个年龄肯定没有哪个中专愿意录取她,即便有中专愿意,可是踏入社会太早,也不是一件好事,她还不如念高中考大学,这样才不会显得年龄太突兀。
更何况,人各有志,前世高考失利,她只考了个211的学校,既然老天让她重来一次,她一定要竭尽全力,考上一所名校,用以弥补她前世的遗憾。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