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小新手遭遇了末章BOSS。 (26)
”
舒尔茨发表完自己的想法,下面依旧处于鸦雀无声的状态,不少人都不由的动了动脖子,觉得脖子有些僵硬。
对于舒尔茨说的问题所在他们是没有办法回答的,而望月新一说过他愿意做出解释,现场的工作人员联系了他,并且把舒尔茨之前说的问题给他复述了一遍。
望月新一听完后,激烈争辩道,“他这是把本来两个不相容的数学对象进行了任意鉴别!”
舒尔茨自然也不能接受望月新一的争辩,开始和他争论起来,而其他人听的云里雾里,只能听懂大概,具体不能理解具体。
望月新一是论文的撰写者,自然更为了解论文,而舒尔茨是和洛叶合作的,在一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后,他自然的看向了洛叶。
之前洛叶不愿意口述由舒尔茨代劳,现在她自然不能再作壁上观了。
而洛叶也没有准备再就这么坐下去,等舒尔茨看向她后就站了起来,她还是不习惯口述,拿起笔就在旁边的小黑板上开始写公式,这让许多数学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下这位天才的性格。
她首先写下了一个不等式,“这是你论文中3.12中的一个重要不等式,而我和舒尔茨发现这个不等式相当于——”
她又写下了一个不等式,并且解释道,“RHS是显然这个值是大于或者等于零的,which is essentially free of content——”
虽然洛叶的语气没有什么变化,充满了冷静,但是这句话本身却有些刻薄了。
就是说你这个重要的不等式从本质来看是空不等式,完全不具备意义,那既然不具备意义,这个重要的不等式的重要性也是个问题。
完全否定了他的3.12定理。
比起舒尔茨来,她显然更为犀利,有了洛叶的补充,舒尔茨明显更为游刃有余,所有人都保持着安静看着他们两人和电脑屏幕上的望月新一你来我往,不断的甩公式。
而这一幕就被静静的拍了下来,不少人有些预感,这个视频很可能在未来成为充满意义的影像资料。
他们虽然真的没听懂具体的——不少人现在暗暗发誓回去之后再去深入研究望月新一的论文,把今天的录像再仔细的看上几遍方便他们理解!
可有一点他们是确定了,洛叶和舒尔茨这两个超级年轻的天才真的在短时间内看懂了望月新一的论文,吃透了那些艰深的理论,不然望月新一哪里会和他们这样争辩,直接甩出来一句你们没看懂不就行了?
这么一想,这两人怎么能不觉得可怕?
克雷研究所所长更是看着洛叶眼放异彩。
这真的不愧是和舒尔茨齐名的天才啊!!!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见
☆、205
这场争辩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结果,因为望月新一不接受洛叶和舒尔茨两人的反驳, 而洛叶两人无法接受望月新一的解释。
就像正反两方的辩论队, 各有各的论据, 而不同的是辩论比赛是有裁判的, 而他们三人之间的争辩却是没有裁判的,一群有资格当裁判的人现在还在迷茫于望月新一的论文中,所以这场辩论赛以平局而收场。
牛津大会开始第一天就以出人意料的结果收场,可是没有人觉得不满,相反有幸旁观的人简直在结束后就一窝蜂的涌向了工作人员,他们要今天的录像带,今天回去要好好对着研究一番, 等明天再和人讨论!
而刚刚和望月新一争论的的洛叶两人受到了一众人的热烈欢迎。
克雷数学研究所所长再次对洛叶道, “如果你想加入克雷研究所, 务必联系我,能有你们这样的青年数学家加入,克雷研究所才会有这样的影响力。”
加入克雷研究所后,除了可以享受研究所的资料, 还能申请丰厚的资金用于研究。
而到了凌晨后, 克雷研究所就在官网上公布了洛叶两人今天和望月新一辩论的全部内容,有视频版也有文字版。
刚刚公布就引来了无数晚睡的数学家瞩目,毕竟这可是ABC猜想啊!他们可是时时刻刻的关注着牛津大学会议结果的。
他们本以为要等会议结束后才有整理后的资料,谁知道现在就有了。
先点开文字版,在点开的刹那大概有无数的问号从他们脑袋上冒出来。
本以为会是点结论性的东西,谁知道是争论性的东西。
他们和在场的人感觉一样, 看不懂,完全看不懂——
不得已再转战视频,等看了视频后,才算清楚了来龙去脉,这是风头最劲的两个年轻数学家和望月新一之间的争执内容。
这两人只用了短短数月的功夫看懂了望月新一的论文,还一起合作找了论文的漏洞?
不管在世界任意地方的人此刻仿佛都屏住了一刹那的呼吸,看着这两人仿佛又想起了年初时两人同时引爆数学界的盛况。
——这两人果然可怕至极,当他们联手后,就是之前狂傲的望月新一都不得不暂避锋芒。
——在克雷研究所公布辩论资料的第二天,望月新一对公布在个人网站上的论文做了改动。
即便他还是不承认洛叶和舒尔茨对他论文的攻陷是正确的,称这点改动是为了补充漏洞,但这也说明洛叶两人确实攻到了他的痛处!
ABC猜想引得数学界震动,洛叶两人的反驳自然也跟着加入了这样的阵仗当中,他们两人重演了年初时的情境,全球各地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只要数学相关的领域媒体全都报道了这次牛津大学会议,洛叶两人的照片也跟着登临了全球的数学媒体头条。
他们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什么叫世界级的天才。
在会议开始的第二天,洛叶和舒尔茨就分别成为了这次会议的中心人物,深入研究ABC猜想的数学家全都热情的要和他们讨论相关内容。
而洛叶每次都能在中途偷偷溜走,把这项解答的工作交给舒尔茨,让她最为流连的当然是牛津大学的图书馆。
牛津大学可是见证过无数的数学界,物理界的传说中的人物,最闻名的一个人物就是牛顿了,牛顿就曾经在这里任教,微积分也是他在这里创立,现在牛津大学的微积分相关领域几乎都独孤求败,在数学中的微分几何(黎曼几何)也十分厉害。
而微分几何的发展一度曾经陷入停滞区——为了描述流形(弯曲空间),需要在上面建立一套坐标,当用这些坐标书写公式时,这些等式由各种符号链接(如场方程中的指标M,N),这些符号只是薄记的工作,也可以称之为“指标的贬值”。在微分几何中这些数值是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可以在研究微分几何的过程中,这些数值一度被弃之敝履。
经典的代表人物就是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中,物理定律独立于坐标系,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可是爱因斯坦在完善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对此视而不见,去合适不变性的方程,为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的和精力。
而让微分几何走出这种困境的,就是陈省身。
他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陈省身-高斯-博内公式可以说现在整个微分几何王国的奠基者。而陈省身曾在欧洲读书,后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在欧洲读书的时候也是在法国而已,洛叶没有想到牛津大学居然还有他的笔记复印件在。
除了他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公式上曾经的心理历程,还有一本只有短短六页的手稿。
这份只有短短六页的手稿同样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在这六张手稿当中,首创了纤维丛概念——
它就像是一座城堡,而流形M是它的建筑平面图。
在流形上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在塔上面的纤维丛上发生事情的黯淡反射。
“爱因斯坦和狄拉克证明了在研究物理学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几何学,陈省身证明了在研究几何学的时候你不能不考虑物理学。我以为你现在研究的数论和代数几何或者是抽象代数,没想到你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了吗?”
一个穿着一丝不苟的男生忽然轻声开口,他看着就像是电视剧中经典的英国绅士形象,文质彬彬中带着一丝冷漠。
看着洛叶探究的眼神,他自我介绍,“艾斯利·默纳克,昨天我有去听你和舒尔茨的辩论。”
“非常的……精彩。”他顿了顿,似乎不太习惯这样直白的夸奖人,“我以为你现在应该在会议现场。”
洛叶道,“那里有舒尔茨。”
艾斯利闻言轻轻抿了抿唇,“你和我想的不太一样。”
洛叶对此没有什么反应,因为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不用和任何人交代。
“——不过,能在这里遇到你,我很高兴。其实在上半年看到你论文的时候,我就希望和你交流一下,关于超维空间,有兴趣去旁边的咖啡店吗?”他看了看四周,刚刚他都控制着说话的音量,可如果要交流学术,这里不太适合。
“作为报酬,我可以给你推荐几本有趣的书,如果你对微分几何真的有兴趣的话。”
艾斯利的主攻方向就是微分几何,目前在准备他的博士论文,按他说的,他去年就开始准备,到今年论文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完成,只是有些地方他还不满意,需要完善,而如果顺利,他今年应该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而他的论文就是关于纤维丛的,纤维丛从陈省身开始引入了微积分,并且他证明了纤维丛中包含着有关空间的大量尚未开发的信息。
“……如果能彻底弄清楚纤维丛这个概念,弦理论应该又会被推进一大步。”艾斯利眼中微亮。
“到时候‘走出’宇宙吗?”
艾斯利,“毕竟我们想走出,就要先了解,而既然相了解,那就要用陈省身首创的语言工作。”
只要和几何相关的,洛叶几乎都有所涉猎,自然也能跟艾斯利相谈甚欢。
等两人结束交谈后,艾斯利惊喜的道,“你真的不想继续深入研究微分几何吗?”他本来只是想请教她一些超维空间的问题,用来完善他的论文,可没有想到洛叶在微分几何上也很有研究,尤其是黎曼曲面。
“你知道我现在的工作已经很多了。”洛叶耸耸肩,“或许等我拿到了硕士学位,我会改变下方向,稍微深入的研究下微分几何。”
艾斯利道,“我拿到博士后应该会去美国游学一段时间,如果那个时候我还在的话,请务必要联系我。”
他马上要拿到博士学位了,之后游学也不可能用太长时间,这是相信洛叶会很快硕士研究生毕业。
——确实,看到她和舒尔茨联合的精彩表演,没有人会不相信她会在最短时间内拿到硕士学位。
而就算洛叶在英国,和唐纳森和亚历山大的交流也没有断过。
亚历山大,“你和舒尔茨的辩论我看了,我有几个问题没有头绪,等你回来后希望可以从你那得到解答。”
唐纳森:“想不到你和舒尔茨这么熟悉,你们的表演虽然精彩,但是我相信我们的论文联合发表的时候会更精彩,毕竟我们的论文可以发表在期刊上。”
他们合作的ACC猜想进展十分顺利,洛叶只负责了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工作,可是其他的成员太给力,现在已经到了快完成的阶段。
而和亚历山大合作的三角形解剖问题倒是进展缓慢,毕竟洛叶同时也进行多项工作,而亚历山大重心也不在这上面,他们只在每周交流一次。
不过洛叶在牛津大学逛了一圈后已经想到了一个突破点,只等她从英国回去就努力攻克这个问题,而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她想用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
而等到下半年真的来临后,今年的数学界各大知名奖项也到了提名阶段。
首先来势汹汹的就是舒尔茨,他的两篇论文到现在都在刷存在感,去年他和拉马努金奖失之交臂,可今年几乎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势头,唯一可以对他威胁的大概就是洛叶了。
毕竟今年洛叶也是风光无限,可是她的处境和去年的舒尔茨有些相似。
作者有话要说: 早安
PS;为了剧情,文中的各大奖项时间和现实是不一致的。
☆、206
去年舒尔茨在这个奖项上输给了来自于华夏的数学家恽之玮,就是因为对方在国际上扬名的时间比他要长, 而且做出的成绩并不逊色于舒尔茨。
综合考虑下, 这个奖项最后给了恽之玮。
而今年洛叶也是如此, 她从年初到现在可谓是刷足了存在感, 无论是她在《数学年刊》发表的论文还是之前在牛津大学的精彩表现,都表明了她强劲的实力。
可是和舒尔茨比起来,她的声势显然要弱一点。
而就在这时,新一期的《美国数学会杂志》悄悄的发行了,而在这上面,洛叶的一篇论文赫然在列,正是洛叶去年写的关于任意维度小设计的猜想。
这篇论文投稿出去的时间和球形堆体的时间差不多, 可是这篇论文可没有球行堆体幸运, 《美国数学会杂志》作为和《数学年刊》并列的期刊, 审稿期也同样的漫长,洛叶没有真的等待一年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这还要对亏她最近在数学界越来越响亮的名字,让编辑在浩瀚的论文中发现了这篇位于几个月前投递的论文,所有信息都对上后就发给了审稿编辑, 而审稿编辑也正是因为洛叶最近的存在感而飞快的审核过了这篇论文。
——而在这篇论文发表后, 洛叶和舒尔茨的之间的差距肉眼可见的缩小了。
任意维度小设计猜想证明虽然没有球形堆体影响范围来的大,可是这也是群论当中一个重要猜想,甚至是不止抽象代数,对低维拓扑学也意义非凡,可以顺势解决许多问题,《美国数学会杂志》刊登这篇论文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一些盘点的论文上, 洛叶和舒尔茨的调查支持率已经要持平了。
从这些数据来看,两人之间似乎充满了□□味,可实际上他们两个人还维持着友好关系,一个奖项而已,从现在来看,拉马努金奖他们早晚都会获得的,根本不差这一年。
而洛叶知道舒尔茨关于Weight-monodromy猜想的进度已经进展了一大步,在之前的牛津大学会议上,不止是洛叶,就是舒尔茨也得到了一些灵感,让他在回到波恩大学后,进度一直很顺利。
而舒尔茨也知道洛叶关于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工作进展不错,这还是洛叶从舒尔茨那里得到的灵感,而这两个猜想其实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几何数论相关的,有了之前的合作,两人再次进行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构造,平坦的,类似于球面的正曲率和马鞍状的负曲率,给出任何的一个代数几何的空间,用这三种基本的构造都可以把它构建出来。”
洛叶一点点的完善自己的论文内容,几乎对外界的事情充耳不闻。
而这时,唐纳森筹备已久的论文发表了,还是关于代数几何中ACC猜想——代数几何可是数学研究工作中的热门,里面汇集了最聪明的脑袋,想要出头很难,可是如果真的做出了成绩,那凭借代数几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可以轻易的获得关注度。
唐纳森就是如此。
他在这篇论文中付出的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为的就是这一刻,在这篇论文发表的那一刻,他就和上半年的洛叶一样,名气飞快的传遍了全球,成了今年又一个新崛起的青年数学家,让世界记住了这个来自于俄罗斯的年轻数学家。
可他获得关注可不如洛叶,因为洛叶目前发表的两篇四大论文都是单独署名,完全由她独立完成,之前还有ABC猜想事件加成,而唐纳森这篇论文,第一作者是他和洛叶共同署名——洛叶虽然没有在这上面费多少功夫,但那是因为这个领域她太熟悉了,她做起来并不费功夫,她完成了其中三个关键工作,署名在唐纳森之后,那也是名至实归。
两个作者联名,自然分薄了其中的荣誉,况且洛叶目前的名气可比他之前的默默无闻要强,他们只会认为洛叶在这篇论文中做出了几乎和他相当的贡献。
而这篇论文还不算完,今年似乎要注定被载入史册一样,斯坦福的另一名学生,亚历山大接连发表了两篇论文,成为唐纳森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青年人,而他同样也是代数几何领域,让人感慨代数几何领域真的人才倍数,让人不羡慕都不行。
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亚历山大的其中一篇论文,也是和洛叶联合发表的,而在这篇论文中,洛叶是第一作者,而他只是第二作者——
在亚历山大重点完善自己独立构思的那篇论文后,从牛津大学会议回来的洛叶灵感爆棚,又想着尽快去做自己的硕士论文,速度飞快的完成了那篇论文,剩下的那一点工作由亚历山大收尾,可是这点工作不足以让他成为第一作者。
而这篇论文是关于低维拓扑的三角形解剖猜想,洛叶直接用一个简单至极的方法否决了这个猜测的正确性,证明了这个猜想完全是错误的,推翻了以这个猜想为基础的一众论文。
——这当然比不上推翻黎曼猜想带来的影响力,毕竟黎曼猜想到现在历史已经有了数百年,在黎曼猜想正确的前提下建立的科学研究太多,如果推翻可以说小半个数学界要重新洗牌了,可好歹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猜想,洛叶彻底证明了它的错误性,这让全球今年准备以此为课题准备论文毕业的学生全都要推翻重写。
这篇论文没有发表在四大上,但是也是在次一级的期刊上,刚刚一发表就引来了许多的引用。
正因为这两篇论文的接连发表,洛叶的存在感再次强烈了起来,和舒尔茨之间的□□味似乎更浓了——在某些论坛和媒体上,她的支持率已经超过了最近毫无动静的舒尔茨。
而在旁人看来,接连发表论文的洛叶似乎对今年的拉马努金势在必得,仔细盘点洛叶到现在发表的论文——两篇四大,全是独立署名,五篇次一级期刊。
从数量上来看,已经不逊于舒尔茨什么了。
而从质量上看,舒尔茨研究的霍奇猜想和朗兰兹纲领是世界性的难题,如果解决掉,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舒尔茨本人以一己之力推动了许多进展。
而洛叶呢,比起舒尔茨的“专一”她无疑更为花心一些,显得多面开花,在抽象代数,和代数几何,甚至在数论——虽然洛叶现在还没有发表相关的论文,可是她和舒尔茨合作找到望月新一论文的漏洞,在数论上她也肯定很有造诣。
这样涉及多个数学分支,每个领域似乎都显得造诣非凡,让人不由想到另一个被誉为数学全才的人——陶哲轩。
相互比较了一下之后,所有媒体都开始惊叹了,“……舒尔茨今年26岁,洛叶才20岁,无论他们谁能获奖,都将刷新拉马努金奖项的最年轻获奖人记录!想想他们的年纪,再想想他们的成就,这样的天才多么可怕啊!”
“——而现在,他们的数学征程几乎是刚刚开始,他们的黄金学术时期还有很长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未来他们做出更多的成果,用这些成果来影响现在的地球闻名,同时用自己的年龄不断的刷新各种数学奖项的最低年龄记录。”
“——当然,从这点来看,来自于东方的天才少女似乎更为可怕一些,她比舒尔茨还要小六岁!从这点来看,似乎更应该让舒尔茨获奖,因为如果让这位东方天才少女获奖,将来很难再有人打破她的记录,只能看着她的名字挂在各大数学奖项的上空。”
应该是运营这个账号的小编刚从娱乐圈辞职过来,写出来的文章让人激动非常,有种煽动人心的魔力,这也成功让本来留言不多的账号下蹭蹭多了许多的评论。
“其实早就想跪了,看他们两个之前在牛津大学会议上的视频时就想跪了,这绝对是神啊!”
“学数学的默默仰望两位大神,我导师现在都在看他们的论文,而我年纪和他们差不多大……”
“心情复杂……我硕士论文是关于低维拓扑的三角形解剖的,现在在重新查资料。”
“舒尔茨大□□字早就听过了,是真的很可怕,可更可怕的是洛神好吗,她真的只有二十岁吗?膝盖已经烂了……”
“他们的工作我听都没听懂,惨淡……”
“我们导师都给跪了好吗,还预言他们两个绝对会获得菲尔兹奖!”
“重点是拉马努金奖好吗?舒尔茨大神获奖的话已经很可怕了,洛神……给我们数学工作者留个活路吧!”
……
真的,单从年龄上来看,如果洛叶获奖,很可能导致——后无来者,记录无法打破。
光是这一点,拉马努金就应该颁给舒尔茨而非洛叶!
眼看这舆论就要倒向舒尔茨,这个关键时候,舒尔茨忽然在《数学年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他破解了德利涅教授的Weight-monodromy猜想!!
这可是代数数论中一个重量级的猜想!!解决了它,舒尔茨对霍奇猜想的“捕捉”计划又进行了一大步。
舒尔茨用事实证明,他不需要用年龄来成为自己获奖的加分项,他可以只靠实力!
做个猜想影响力可是十分之大,这可不是望月新一那个无法定义的论文,而是已经被认可的证明!
舒尔茨再次完美重演了自己年初时引起的轰动。
作者有话要说: 午安
☆、207
如果说之前还有疑虑,在这篇论文后, 舒尔茨有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不要说今年的拉马努金奖, 他完全可以凭此获得明年举办的柯尔奖提名——数论界最高奖项, 每三年举办一次。
这也让人恍然大悟, 怪不得他在牛津大学会议后就没了声音,原来是在潜心研究Weight-monodromy猜想!
这么一想,他才蛰伏了半年,比起这个猜想的地位和难度,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这下他的社交账号下又齐刷刷的出现了一堆——
跪了,跪了。
膝盖给你,你随意就好。
呵呵呵呵, 想我之前还担心大神获不了奖, 我还是担心自己能不能顺利博士毕业吧, 在此留下了辛酸泪。
留下辛酸泪的可不止是他,之前参与讨论的都觉得膝盖已经烂了,他们这样的凡人根本无法想象大神的实力好吗,人家凭借自己就能完成绝对反杀!!他们还是担心担心自己吧!
有了这个绝地反转, 他们又不由期待起洛叶来了。
不是说之前她发表论文气势也是势在必得吗?现在颁奖可以越来越近了, 再不出招,这个奖可真的要被舒尔茨拿去了。
可洛叶似乎成了之前的舒尔茨,毫无动静,这位天才比舒尔茨还孤僻,根本没开通社交账号,想去跪一跪这位大神都没有门路。
他们在这争吵, 也许人家根本不知道不在意吧?
再者她和舒尔茨的关系明显不错。
再者,这样四大级的论文哪里可以成堆出现啊?寻常的教授几十年可以在上面发表一篇,而洛叶和舒尔茨两人跟玩一样,光是今年,舒尔茨发表了三篇,洛叶发表了两篇,谁都知道,这只是开始……
想想还真特么的牙痛啊。
而事实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在拉马努金奖颁奖典礼上,舒尔茨毫无意外的获得了今年的奖,在他确定获奖的那一刻,就刷新了拉马努金奖的记录,当然,这个记录很可能在明年就被洛叶超过了。
可现在他就是这个奖项上最年轻的获奖人,在他登临领奖台上的刹那,闪光灯什么全都亮了起来,舒尔茨举着奖杯意气风发,“可以获得这个奖项是我的荣幸……在数学研究中,你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成千上万的助手,你将要独自一人获得未知,成败取决于你的智慧……在我第一次接触数学的时候,我就它深深着迷。”
“……在此我感谢我的教授,感谢你曾经对我的指导,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陪伴让我心无旁骛的研究数学……同时感谢你,亲爱的洛,在我的工作中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你在一起讨论数学,非常轻松……”
等他说完致谢词,下面响起了掌声,同样被邀请来的洛叶也毫不吝啬的为他的成就而鼓掌。
而这无疑也证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很好,他们真的没有在意之前媒体为了吸引关注而挑起的话题。
而看到事后报道的都在想舒尔茨说的工作到底是哪一项工作,如果是让舒尔茨获得决定性因素的成果——Weight-monodromy猜想证明,那他们真的无话可说了。
只能说大神的眼界和他们从始至终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拉马努金奖的风波还没有完全过去,另一个重要奖项——伯克霍夫奖公布了他们候选人提名,洛叶的名字赫然在列!
拉马努金奖是基础数学上的奖,这种奖项得奖了也就只能在小圈子自嗨,可是这个伯克霍夫奖可不一样,这可是应用数学上最重要的奖项,每五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人数也就五六人,而且到时候可是有美国工业协会的重要成员出席参加颁奖!同样它的奖金比拉马努金奖来的更为丰盛!
这个颁奖典礼已经算是半商业化的典礼了,再细数历代的获奖人,洛叶绝对是年纪最小的候选人!
这还不算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最著名的奖项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奖公布候选人,洛叶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奖项是奖励35岁以下在美国居住或者美籍公民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数学家。
而在对方公布的那一刻,洛叶同样刷新了这个奖项的记录,而在这个奖项上,洛叶根本没有对手,她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要获得这个奖项。
同时,世界著名的民间组织——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邀请洛叶加入,成为史上最为年轻的研究员。
接连三个重磅消息,谁还记得他们之前为洛叶遗憾没有获得拉马努金奖?
在这个奖项上,她略输一筹,可是这么多的荣誉,让她在美国的数学界的声望大涨。
这才是“双星”啊!
之前刚刚跪了舒尔茨的众人再次想冲着洛叶跪下了,这也太牛了!!真大神级人物比小说中的人物都要苏。
他们本以为这已经完了,可是有普林斯顿的学生忍不住的上来吐槽。
“洛神上大一我也上大一,洛神读硕士研究生我上大二,洛神读博士研究生,我读大三,惨淡笑。”
这种近距离的对比真的太让人绝望了,这位同学表示他可能大学还没毕业,洛神已经博士毕业成为教授了。
这下所有人才知道,洛叶居然无声无息的获得了自己硕士学位,现在已经是博士生了。
——普林斯顿是学分制,洛叶接连发表论文折合成学分加上她平时所学的课程,让她毕业绰绰有余了。
可是洛叶本科毕业都是用一篇四大级的论文,硕士毕业怎么可能就用普通一篇论文?!
在洛叶获得硕士学位后一段时间,《数学年刊》发表了洛叶的硕士论文——
她完成了Gan-Gross-Prasad猜想!
在论文中她详细描述了L函数高阶导数的几何解释。
数学家们之前怎么为了舒尔茨的论文神魂颠倒,现在就怎么就为了洛叶的论文而疯狂!
这可是Gan-Gross-Prasad猜想啊!和三个千禧难题相关的猜想啊!
这篇论文绝对可以让这三个千禧难题的破解工作往前推进一大步。
而在三个猜想中最主要相关的就是BSD猜想。
BSD猜想只是简称,全称是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
当解是一个阿贝尔簇的点时,有理点的群的大小与一个有关的蔡塔函数z(s)在点s=1附近的性态。特别是,这个有趣的猜想认为,如果z(1)等于0,那么存在无限多个有理点(解),相反,如果z(1)不等于0,那么只存在有限多个这样的点。
欧几里德曾经尝试破解这个方程,他最后给出了完全的解答,但是这却让这个方程更为复杂,也就变的更为困难,马蒂雅谢维奇指出,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是不可解的,
不存在一般的方法来确定这样的方法是否有一个整数解。
到现在这个猜想仍旧被证明,现在的进度停滞在只处理佚小于等于真是个1的椭圆曲线情形。
而洛叶证明了这个猜想,直接把它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当然,这距离最终被破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可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洛叶此时取得的荣誉!这篇论文也是她独立署名啊!
如果她稍早点发表这篇论文,拉马努金奖还真的不一定属于舒尔茨!
围观群众:“大神就是大神,再次给跪了。”
“我们沉默可能是真的无话可说,大神沉默可能是在憋你想不到的大招,微笑。”
“谁能给我解释下L函数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看都看不懂啊!”
“膝盖已经烂掉了……”
他们心道,舒尔茨和洛叶两个大神真的不愧是好朋友,□□一个接着一个,感觉2013年从头到尾,他们就在看他们两个刷新一个个的记录并且在全世界刷知名度。
忽然有人倒抽了口凉气,“今年是菲尔兹奖颁奖吧?这两位大神去年这么努力刷存在感,不会是冲着菲尔兹奖去的吧?”
菲尔兹奖四年颁发一次,只颁发给没有超过四十岁的青年数学家,是数学界的至高奖项,可以说每个数学家都以获得这个奖项为荣,这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可到现在为止,最年轻的获奖人是塞尔——格罗滕迪克的好朋友,当初就是他们两个引爆了数学界,把数学界炸了个天翻地覆,而当年塞尔获奖是28岁,而舒尔茨今年27岁了。
舒尔茨如果获奖那就是真的打破了记录,而如果洛叶获得——
还是那句话,绝对是后无来者了。
因为她才21岁啊!
“你们不要吓我啊,我胆子小,不禁吓,21岁的获奖人,我想去死一死了……”
不说年纪,两人光是去年刷的存在感,就足够去竞争菲尔兹奖候选人了!
——虽然菲尔兹奖没有候选人,只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直接公布成果。
而随后就是艾伦沃特曼奖奖颁奖和伯克霍夫奖颁奖,洛叶毫无疑问都获得了奖项,光是这两个奖项加起来就给她带来了一百多万美金的收入。
比起来舒尔茨的发言,她在两个重要奖项的获奖感言更为简洁,而相较于她简短的发言,她在后面的采访回答更为广为流传。
“数学首先因本身而存在的知识体系,其次,应该是表现宇宙的一种语言。如果你只是关注前者,那你就无法看到数学解除我们束缚的方式,如果只认为数学是智慧的结晶,那你就看不到自然对我们追寻真理的指引。”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见
☆、208
在洛叶成为博士生后,她的博士生导师换成了爱德华·威腾, 刚刚在代数几何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的洛叶在众人的惊讶的视线当中, 把领域换成了数学物理。
——这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从数学角度来看, 洛叶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微分几何也就是黎曼曲面。
对此,她的研究生导师德利涅教授并没有任何意见——她既然能在暂时放弃群论后一年内就在代数几何领域完成这样的成就,那再次转换了领域后依然可以。
她这样的天才就是给她充分的研究自由。
凯特把一本杂志放到洛叶眼前,悠悠叹了口气,“想不到我第一次上新闻是因为你。”
杂志的第一页就是洛叶获奖的照片,旁边是洛叶在被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段话,这段话极富有哲理性, 这段话流传出去后, 跪拜大神的都表示洛神很有哲学家的风范, 而后面也有随机采访普林斯顿同学对洛叶的印象。当然,洛叶在本科时都和同学甚少打交道,属于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那种, 在采访中同学也表示了这一点, 还都肯定的表示如果想偶遇洛神,图书馆是最有可能的地方。
洛叶在校内为数不多的几个还算亲密的朋友都有所提及,凯特就是其中之一,在看到凯特的资料后,记者仿佛明白了洛叶那段话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多的哲理性,因为她好友是哲学系的啊!
凯特本身就属于哲学系的天才, 可以说也非常具有话题性,她悠悠道,“等我读硕士的时候,你已经要拿到博士学位了吧?”
洛叶:“如果你想,你可以很快毕业。”
凯特道,“那多没意思——”
她就喜欢学校的氛围,所以她要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毕业。她现在抛弃了康德,又开始研究尼采的哲学——权力意志。
尼采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他生前写的书无人问津,本人也默默无闻,而在他疯了之后,财富和荣誉接踵而来,而他死后,他的理论被希特勒利用融入了纳粹主义,二战后,尼采名声扫地,本人被订上了耻辱柱,可实际上他本人反种族歧视者。
而对于尼采本人,哲学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在历史上,有一个叫尼采,他认为自己是太阳。”
然后他疯了。
而凯特自然也不是忽然开始对尼采产生了兴趣,准备深入研究一番,而是洛叶最近在看的书的封皮上,就写着一段经典的对白。
爱因斯坦:玻尔,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去怎么做。
最后一句是尼采式宣扬——
爱因斯坦的上帝已经死了。
这是一本量子物理相关的书,讲的正是在爱因斯坦和玻尔争执还没有出结果的时候,让胜利天平倾向玻尔的那个著名物理实验——阿斯派克特实验。
洛叶在决定在博士生研究数学物理后,又把之前的一些资料找了出来准备再深入研究一番。
凯特其实是非常好奇洛叶看的内容的,她是借阅过《时间简史》《浅谈量子物理》这样的书的,在她看来,比起来数学公式,量子物理更具有哲学性。
可是隔行如隔山,凯特决定换一个问法,“洛叶,你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伟大在哪里?”
爱因斯坦无疑是到现在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虽然在量子物理上,他跌了一跤,可这不能否认他的伟大,他的广义相对论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爱因斯坦还是普林斯顿的著名校友,凯特研究过他的理论,生平,评价,可是这都不足以让她真的明白这到底伟大在哪里。
就像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理论特别牛,虽然我们一点也看不懂,也无法理解。可凯特想知道更具体的一点。
洛叶想了想,“牛顿曾经试图解释过物体下落和行星运转的原因。”
“万有引力?我知道他曾经把这个力当做是上帝的推力。”
在晚年,牛顿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其实他最开始就是个非常虔诚的教徒,他研究物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上帝遗留在人间的密码,以此来靠近上帝。
“他设想的物体是在空间中运动的,认为空间一个巨大的容器,一个能装下宇宙的大盒子,也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框架,所有的物理在里面做直线运动,直到一个力使得它们的轨道发生了弯曲。”
而这个空间——也就是这个巨大的容器到底是什么,牛顿并没有给出解释。
“之后的法拉第,麦克斯韦发展了电磁场理论。”一种无处不在的真实存在,可以传递无线电波,可以布满整个空间,可以振动,可以波动。
“爱因斯坦最开始只是对电磁场理论感兴趣,后来他想明白引力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怎么用方程对其描述,再后来他想到了广义相对论的核心观点,引力场不是弥漫在空间当中,而是它本身就是空间。”
也就是牛顿假想那种那个无穷大的可以装下宇宙的容器。
“这个理论让宇宙学变的非常简单,这就是它的意义。”
在这个理论之前,宇宙学是非常神秘的,不,应该说空间,时间都是非常神秘的,仿佛独属于造物主的世界,而这个理论把造物主彻底的拉下了神坛。
空间也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之一,可以弯曲,波动,变形的真是实体。我们周围的空间不再是无坚不摧的坚硬框架,而是一个巨大容易变形的软体动物当中。太阳因为其巨大的体积让周围的空间扭曲,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也是在这个扭曲倾斜的空间中进行。
而如何描述这个扭曲倾斜的空间呢?
“高斯最先计算出了二维曲面公式,黎曼这个公式推广到了三维乃至更高维度的曲面上。”后来也就成为黎曼曲面了。
“在黎曼的公式当中,任何一个弯曲的空间的特征都可以用数学量来表示,也就是黎曼曲率,后来爱因斯坦把黎曼曲率和物质的能量等价起来。”也就是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
洛叶的声音似乎在这一刻变的意味深长了起来,“——除了这些,你应该也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但说明了空间可以扭曲,时间也可以弯曲。”
“或许有一天可以根据这个公式研究出时间机器呢。”
凯特若有所思,“时空悖论吗?”
这个悖论是说如果你穿越到了过去杀死了你的祖母,你到底还会不会存在。
洛叶道,“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这个时空悖论应该不存在。”
“怎么说?”
“时空是一体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们是近乎永恒的,我们在其中不过是蝼蚁一样的存在,时间因为强烈的能量而扭曲,空间也会跟着完全扭曲,这样的扭曲比核武器爆炸还要惊人,在这样的扭曲当中,人是不可能继续存在的。”
用魔法侧的观点来说,如果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止的长河,所有的命运全都在这条长河当中,奥泽尔大陆诞生以来所有的因果线命运线汇聚在了其中,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就是奥泽尔大陆本身,试想一下,如果这条朝前奔涌的长河在前方爆发了激烈的能量,迫使这条大河回流,整个奥泽尔大陆因果线,命运线全都要错乱了,这也就意味着奥泽尔大陆要崩塌了。
时间的主干流绝对不可以逆转。
实际上就算是神也不可能逆转时间的主干流,如果“支干流”把它从主干流分离出去,就可以尝试这种逆转了,而一旦从主干流上分离出去,那这个人的“命运”“时间”已经不再受主干流的支配。
但是这只是他一个人的,和其他人无关。
他要杀他的祖母,而他被剥离的命运支流是没有他祖母的。
换句话来说,在主干上逆转时间是不可能的,神也不可能,而在支流上他的命运和时间,他的影响不会拓展到主干流上。
而如果是一个人在不剥离主干流的前提下,穿梭于命运长河之中,回到过去,或者是到达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只是旁观,而不是改变。
那这就是时间之神的权柄了,跳出长河,目光落在未来或者是过去,亦或者把某个人的命运时间线剥离出来。
假设洛叶也可以剥离一段时间线,并且可以让它闭合起来——一段支流,它的时空并不会那么的坚硬,这并不是不能做到,那里面的人就可能永远的困在这个密闭的时空内。
这里说的并不是某个人的时间线,而是某个空间的时间线,让这个空间的时间线扭曲闭合,假设开始切割的时间点是凌晨,成功切下来的时间点是一点,用强烈的能量让一点这个“点”和凌晨“点”连接起来,那在这个密闭的时空内,永远就是凌晨到一点的时间,而如果人在这里面,他经历的会是这个密闭时空内零点到一点发生的一切,来回无休止的循环。
可是从又从某种程度来说,洛叶切割的只是这个空间的时间线,而非是他的时间线,这个空间的时间停滞在了一个小时内,不会往前流动,可是困在里面的人命运线却在命运主干流当中。
再说的明白一点,这个困在其中的人会在无休止的循环中看着周围的一切和他们刚刚被关进来的时别无二致的景色,一点点的衰老死去。
作者有话要说: 早安~
下一章是理论啊,不喜欢的不要定啦~这两章的理论来源于《七堂极简物理课》《寻找薛定谔的猫》。
ps:第二卷快要完啦,珍惜这些理论吧,它马上要彻底消失了~
你们说的上一张最后一段话,其实原话不是我写的,出自《无言的宇宙》,我做了下修改
☆、209
而扭曲命运时间线是独属于神的权柄,洛叶曾经在某个时间想过如何完成这样一个可怕的法术, 可资料缺乏, 根据奥泽尔大陆的常识, 这是独属于神的权柄, 她当时还在沉迷于研究元素各种各样的组合几何体,只在笔记上把这个想法记录了下来,等待着哪天实力够了,资料更多了的时候再去仔细研究。
可她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爆炸弄到了地球上来了。
在这里可是有许多弯曲空间,时间扭曲的理论。
如何剥离命运枝流,让它不至于在脱离主干流而就干枯,如何用外力让被剥离的的时间线闭合起来, 如果在时间线闭合起来后, 再如同造物主一样在里面更改……
可以说, 洛叶要研究实验的东西还很多。
要完成这个法术,可不仅仅是研究微分几何,相对论就可以的,充满了各种挑战性, 而洛叶对此却充满了兴趣, 只要想想这个法术完成后的情景,她的心就会不由的美妙起来。
而想要完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光是切割时空就像是一个精妙至极的外科手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术前准备。
首先要做的一个术前准备就是深入了解空间的构造。
洛叶的空间玩的很厉害的,她可以进行长途的空间穿梭, 还可以构造出一个异次元的超级迷宫,可是“切割”却是另一个小分支了,这里就有个问题,拿一个广场举例,如歌洛叶把这个广场切割了出来,把它从这个主空间抛离出去,那这个广场原来的位置又会产生什么变化呢?被混沌填满?变成空白?
而从理论上说,这不太可能,因为时空是会变形的,在这个空间被挖走之后,周围的时空会把原先的空白的地方填满。
而切割也会很困难。
因为从广义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周围的时空是一体的,一个蠕动的软体空间,而洛叶制造出来的异次元空间就像是在软体空间中存在的一个个的气泡,差不多也就是物理弦理论上的五到十维的卡拉比-丘空间,洛叶要把这个软体空间切割出来一块,假设她可以切开,那放在哪?那一个个宛如气泡的异次元空间吗?可从根源上来讲,她切割出来的时空是高于气泡的存在,如果想要把它放到气泡当中,就像是锥子放到了气球当中。
一旦没有了盛放的地方,时空的自愈性和“万有引力”会让被切割出来的部分再重新回到那个地方。
如果把被切割的部分放到世界和世界的时空壁垒里,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可是那里面狂躁的能量会让这么一小块的时空彻底的化成碎片。
是加固当成容器的气泡空间还是在创口处飞快的加上阻止“愈合”的禁制?
可以说要先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才能继续去想如何让这个时空时间线完成闭合。
洛叶之前就偶尔去蹭物理系的课,现在在决定数学物理的方向后,更是经常去听课。
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中,空间的概念是不同的。
广义相对论中,空间是连续的,量子物理学中,空间是不连贯可以跳跃的平直空间。
这两个空间概念是完全对立的,可是就像是当初光是粒子还是波曾经让物理界争论不休,最后证明了波粒二重性,现在也在尝试如何把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和量子物理中的空间统一连续起来。
——圈量子引力理论。
刚刚接触这一理论,洛叶就要沉迷其中了。
这直接导致的所有人看到的结果就是洛叶上的物理课比数学课还要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你是不是转行理论物理学啊?
而最凄惨的是,他们物理系的在知识吸收上还比不上她!
上圈量子理论的的教授看她的眼神比看自己手下的研究生都亲热。
凯特在洛叶给她的一番讲解后又重新看了看《时间简史》,可这个东西就是你似乎看懂了,可是一琢磨,仿佛什么都没懂,这和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这可比哲学复杂多了,至少哲学不需要进行这么复杂的计算。
而圈量子理论目前还属于小众,只不过是物理学家尝试统一这两个理论而做出的尝试,教科书上的内容晦涩无比,在和洛叶用餐的时候,她强烈要求洛叶再向上次一样用比较通俗的话来给她说一说这个理论。
实际上她现在在听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空间论后,她都有种去改行去学量子物理学的冲动了——
玻尔就曾经说,“谁不惊讶于量子理论,谁就没有理解它。”
洛叶道,“——这个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简单。”
“广义相对论表示,时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像是一个巨大软体动物,可以压缩可以扭曲,我们都被包裹在里面。而量子力学表示所有的场都是由量子构成,具有精细状的颗粒状结构,所以物理空间当然也是由量子构成的。”
“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也就是空间原子构成。这些颗粒非常的微小,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亿万倍。它们环环相扣,才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从而编织出了空间的纹理,称为圈或者环。而这些空间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也不在空间当中,它们本身就是空间,空间本身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连而成。”
这就和广义相对论有联系了,广义相对论认为场就是空间,而场也是量子。
这就显示世界的本质是接近关系的集合而非物质的结合。
她随手写下了一个公式,“这是圈量子理论空间原子的演化公式。”
这光听着就有些绕口,幸好凯特平时看的哲学书比这还绕口,这个不过是因为陌生的单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而哲学可是逻辑上的。
可惜这个公式凯特看不懂。
而圈量子引力理论的第二个核心观点比第一个还绕口。
在这个观点中,时间的概念消失了。在圈量子引力理论相关的方程中,根本不存在时间这个变量。
在这个理论中,每一个物体的物理过程都有自己的节奏,独立于邻近的其他过程。时间的流逝发生在世界之内,从构成世界的量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这些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
不再有包含着世界的空间,也不再有与其中的时间,只有空间和物质量子持续互相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我们周围感觉到的连续空间和时间不过是这些密集发生正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
凯特已经觉得量子物理学算是十分“哲学”,而且十分奇妙的了,尤其是薛定谔方程,那无数可能坍圮成一个结果,位于盒子里猫到底是生还是死,韵味无常,可现在又发现这个圈量子引力理论比哲学还哲学。
不但空间是幻觉,时间也是我们产生的幻觉?
洛叶道,“这个理论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
“如果恒星坍圮,就会形成一个黑洞。根据圈量子引力理论,这些坍圮的物质不可能坍缩成一个无穷小的点,因为无穷小的点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块块的有限空间。假设太阳到了寿命的最后阶段,停止燃烧形成一个直径一点五千米的黑洞,在黑洞的内部,组成太阳的物质正会继续坍缩,最终会形成一个如原子大小的空间,因为时空的量子浮动平衡了物质本身的重量。”
“而这个原子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毕竟它是被强行压缩了太多的东西,在到了极致后它就会回弹。而在回弹的过程中,在这个原子内的时间和原子外时间是不一样的,对原子内的观察者来说,这个回弹是瞬间的,而对于在原子外的观察者来说,这个时间非常的漫长。”
说到这,洛叶声音似乎古怪了一些,她虽然对如何切割保存空间没有头绪,可是这却给了她一个如何如造物主一样在那个密闭的时空内改变的设想。
假设她找不到保存这个密闭空间的容器,也只能暂时阻隔这个密闭时空回归主枝干,那她可以在归回之前对这个封闭的时空做手脚,让它形成类似于恒星的坍圮——当然,这肯定无法和恒星一样形成黑洞,可是在坍圮的过程中,时间必定会扭曲,在它归回主枝干之后,它会自动的打开“封闭的时间线”,和主枝干保持一致,这个过程必定会回弹。
回弹的过程中时间流速是不一致的,里面的时间流速非常之快,里面的人如果是寿命有限的,在回归主枝干的那一刻,在里面经历的时间或许就会把里面人的寿命全都榨干了。
而这个理论其实比前面两个好理解多了,凯特道,“宇宙大爆炸吗?”这部就是大爆炸理论?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宇宙是一个奇点爆炸形成的,那这个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又会爆炸?而根据这个理论,大爆炸可能就是回弹,在宇宙被压缩掉了坚果壳那么大小,开始回弹的那一刻,就进入了量子力学领域——
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了,世界融化成了一团涌动的概率云,这些概率云不断的坍圮,形成了现在的一个个的发生的既定结果。
凯特给她们这段谈话画下了句号,“——我要再去看一遍《时间简史》。”
作者有话要说: 午安
☆、210
《时间简史》洛叶也看了又三遍以上了,在这本书中, 其实还涉及了一个概念, 那就是热力学。
热力学本身也很复杂, 而霍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的理论包括了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热力学,光是前两者就已经让人头晕脑胀了,再加上最后的,可以让任何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觉得头都要爆炸了。
而霍金却综合了这三大理论,铸就了物理学中的罗塞塔石碑——黑洞的热。
物理学上的四维生物,根据霍金的理论, 还可以这么解释——
热量发生转移, 有了过去和未来, 热量和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世界内部的微观相互作用促使某系统(比如人类)内部出现了时间性的现象,这个系统只通过无数变量相互作用。
我们的记忆和意识都是建立在这些概率性现象之一。如果存在一种超感觉的生物,那对它来说, 不存在时间的概念, 它的感觉中,世界是一整块的。所以在我们看来,四维生物可以穿梭于时间当中。
现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有种物理学家把自己都给迷糊的感觉,洛叶在研究了一段时候后发现自己似乎也有种越来越迷茫的趋势,转而开始写自己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
这个时候也就数学公式能让她快速的理清楚逻辑思路了。
今年四年一届的世界数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也是新的一轮菲尔兹奖颁发的时间, 洛叶作为这两年的数学界新起之秀,受邀做四十五分钟的数学报告,而舒尔茨也被邀请了做四十五分钟的数学报告。
到现在为止,新一届菲尔兹奖可能候选人已经出来了,总共有十人入选,而洛叶和舒尔茨就成功入选其中,成为在榜单上年纪最小的两名。
当然,他们两个今年获奖的概率并不算太高,这可是菲尔兹奖,没有一个数学家可以不在乎,实际上从今年一月开始,数学界就陷入了热闹当中,有心争取这个奖项的数学家分分图穷匕见。
到现在为止,得奖概率最高的四人分别是阿特·阿维拉——他整利用强有力的重正规化思想作为统一原理对动力系统理论的贡献直接改变了该领域的面貌,领域是偏微分方程。
实际上这也是个熟人,年初的时候,洛叶还和他一起领取了伯克霍夫奖——他的论文可是让应用数学界疯狂,几乎可以应用到各行各页。
曼纽尔·巴伽瓦,代数几何代表人物之一,在这四年中,发展了强有力的新方法, 并利用这些方法计算小秩的环数和估计椭圆曲线平均秩的界。 、
马丁·海尔,对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地, 为这类方程的正则性结构创造了理论。
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对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的动力学和几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个也是熟人,在12年的欧洲数学家大会上,洛叶听过她做的报告。
而随着世界数学家大会临近,他们几乎是先后发表了新的论文,这些论文有的对他们之前理论的补充,有的是最新研究成果,总之,要在大会之前狂刷存在感,这一篇篇的论文让数学界有种目不暇接之感。
可以说去年洛叶和舒尔茨的论文成果放到今年,几乎不太可能造成去年那么大的轰动,从这方面来说,他们两个算是比较幸运的。
在洛叶转而去研究数学物理后,她和舒尔茨的交流就少了许多,毕竟他们两个时间都很宝贵,而洛叶最近联系比较密集的人是她很早之前认识的一个数学家——丘成桐。
洛叶在研究卡拉比-丘空间的时候,就尝试联系了他——他可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终生教授,无论是德利涅教授还是威腾教授都认识她,洛叶要到了他的邮箱地址,应该庆幸她这几年的存在感真的不低,让丘成桐没有忘记过她。
不过丘成桐本人并不习惯用邮件交流,而他这几年最常待的地方其实是国内。而今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是在首尔举行,洛叶沉思了一番后决定回国一趟。
到时候参加完世界数学家大会后直接从首尔飞回来好了。
威腾给她的自由环境比德利涅还要高,听到后直接给他批了假,“什么时候论文写好了拿给我看。”
洛叶走之前还通知了下高疏,她这一去可能要两三个月,在这两三个月内他如果要拿魔药回国去找她吧。
——至于高疏能不能抽出空来,那就另说了。
而后又通知了两个代理人。
她东西都放储物空间了,拿着一个背包和笔记本就走了。
沈辰没有想到会又遇到了洛叶,还是同一班飞机。
而和上次一样,洛叶的眼睛只是从他身上划过,没有起一丝的涟漪,和看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打开了电脑带上耳机,直接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从沈辰的角度来看,还能看到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
——她这是在写要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吗?
他心想。
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学校,可见面的时间实在不多,尤其是他即将大四,比之前更为忙碌,上次见面还是在经济系的教室内。
这才一年多,对方已经取得了比上次见面还要让人瞩目的成就,今年已经受邀在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还是年纪最小的那一个——在这个消息出来后,普林斯顿的内部论坛上已经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拜大神活动,表示他们以后的知名校友又多了一个。
数学系的更是全都跪了。
可能是他们的校友关系,反正在论坛上有人就表示洛叶其实比舒尔茨更有潜力多了。
而沈辰私底下也是这么认为的,她可能真的成为数学界最耀眼的那一个,用自己的成果影响全球。
而沈辰再自信,也不太相信自己未来的成就会比她更大了。
也可能是他们之间第一次见面太过不友好,之后洛叶又完全颠覆了沈辰了印象,让他每每想起来都觉得不自在,在这几年中,他的性格不由的发生了些许改变,至少他不愿意再发生一次洛叶这样的惨剧了。
当然,洛叶这样绝顶天才,多少年不会出一个,他以后碰到的可能也不大,只是保持谦逊还是会让自己尽可能免除这样的尴尬。
他在神游的时候,眼睛忘了移开,不知不觉盯着洛叶的时间就过长了,而洛叶就是再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对这样的视线也不可能一无所觉。
等沈辰感觉到了洛叶看过来的探究视线,沈辰如梦初醒,反射性的咳了咳,“洛、洛……”洛同学?洛小姐?还是洛神?
他一时间之间居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主要是他居然发现自己无法顺利叫出他的名字,这三个称呼似乎都很生疏,让他不由的卡壳了。
洛叶直接道,“你有什么事情吗?”她回想了一遍,终于从记忆角落找到了沈辰的一点记忆,“沈辰。”
沈辰比她还惊讶,“你记得我的名字?”
【全网热门完本耽美小说
www.dmx5.cc 手机版阅读网址 m.dmx5.cc】